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李斯与秦王朝 >

第104章

李斯与秦王朝-第104章

小说: 李斯与秦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舛翁富埃膊豢伤家榈乇皇凡峒窃亓讼吕矗
    侯生和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赐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每日批复表笺奏请,重达一百二十斤,不满不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且说侯生和卢生二人亡命而去,嬴政的愤怒是可想而知和无可指责的。别人逃跑也就罢了,可偏偏是你们两个!要知道,我豢养的术士虽多,却独独对你二人最寄厚望。凡你们所求,无不应允,凡你们所欲,无不得到。我何曾亏欠过你们?我何曾让你们作难?试问,我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你们更加满意?可是没用,可是你们还是要逃!你们当我是什么,一个可以愚弄在股掌之间的冤大头吗?
    说起来,侯生和卢生这两人也确实不地道,光顾着自己逃命,却浑然不顾那些还留在咸阳的同行们的死活。果不其然,他们刚逃走没几天,一场灾难就开始降临在他们的同行身上。
    嬴政一声令下,还没来得及逃离咸阳的术士们被悉数缉拿归案,关押一处,先由御史宣读诏书。诏书道,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然而,韩众入海求仙,一去再无音讯。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冀望极深,数年来却毫无所献,徒奸利相告日闻,欺吾仁厚而不忍责罚也。今卢生等不思图报,乃亡命而去,又复诽谤于我,以重吾不德。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诏书宣读完毕,接着就是要老实交待问题了。严刑拷打之下,诸生为求自免,互相揭发,乃至不惜编造,牵引诬告。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于咸阳,使天下知之,以为警戒。
    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书并列,合称为焚书坑儒。但究其原委,所谓坑儒,本只是对良莠不齐的术士队伍的一次清理整顿而已。这被活埋的四百六十余人,乃是候星气、炼丹药的术士,并非儒生。司马迁在《史记&;#8226;儒林列传》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可见,根本就没儒生什么事。
    那么,坑术士又是在何时开始被误传为坑儒的呢?
    首先提出坑儒的,是在东晋年间。梅颐献《古文尚书》,附有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其中有云:“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这时,坑术士第一次被变性为坑儒。后来,随着《古文尚书》被定为官书,坑儒的说法于是沿袭下来,遂成定论。
    对于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所作《尚书序》,前人多有辨疑,到了清代,其伪书的身份已成盖棺定论。
    伪造者虽千差万别,心态却完全一致,那就是莫不希望以假当真,成功蒙蔽世人。譬如,造假书画的人,在造假完毕之后,总会不惮辛苦,再伪造出名家的印章和题跋,以标榜名家品鉴,流传有绪。《古文尚书》的伪造者虽已不能得知,但其心态却也同样如此,所以才会多伪造出《尚书序》来,并假托在孔安国名下,以形其真。
    伪造者将坑术士改为坑儒,其实也只是为了引出下句“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从而表示《古文尚书》其来有自。考其最初用意,大概也只是欲售其伪,并无心向嬴政泼脏水。后世却据此将坑儒判为铁案,想必是大大出乎其意料之外的了。
    作为掌握了主流话语权的儒者,他们也无意纠正这一错误。一方面,他们高唱复古师古之调,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深谙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道理,只要历史有利于当下,则其真伪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从理智上,他们也许怀疑坑儒是否确有,但从利益和感情上,他们却宁愿相信坑儒是为必有。
    坑术士变成了坑儒,对他们无疑是有利的。这样一来,嬴政就成了一个负面典型,可以被他们经常拿来念叨,他们念叨的目的,还是不外乎给当时的帝王听。你看,嬴政就因为坑了儒生,帝国迅速土崩瓦解不说,还落下了千古骂名。所以,陛下英明,不用微臣再多提醒……
    坑术士变成了坑儒,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感情需求。这倒不是说他们患有“被迫害妄想症”,而是他们作为一个群体,要维持自己的团结和信仰,除了圣贤经典之外,同样需要一些殉道者,一些圣徒。而话语权在握,自然可以为本群体追认烈士,即使这些烈士并不存在,那也可以通过修改史料创造出来。而有了这些殉道者的存在,他们这一儒家群体也就添加了无限的荣耀和光辉。
    儒者将坑术士揽到自己头上,心安理得地将自己打扮成受害者,并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如果你说坑的其实不是他们,他们一准得跟你急,你干吗不坑我们儒生,你瞧不起我们还是怎么的?
    然而,恕我直言,在当时嬴政的心目中,儒生的地位的确远不如术士高。儒生只会以古非今,而术士却可以让他成仙不死,两者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以儒生当时的地位,也根本不可能引得嬴政如此大动肝火,痛下杀手。
    当然,自汉以来,儒家的地位迅速提高。时至今日,儒依然作为一个褒义词而存在。比如说儒商,虽实际是商,却也得把儒摆在商前面。然而,儒商这词,其实和后现代这类词一样,纯属胡言乱语,不知所云。儒商不两立,要么就儒,要么就商,焉能兼得?
第二百五十二章
    四百六十余条鲜活的人命,并没有换来嬴政内心的平静。他精心培养的术士队伍,经此一役,已是元气大伤。而他那雄浑无匹的帝王之灵,却也同样遭受重创。
    当这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在尘土的掩埋下渐渐悄然无声,嬴政感受到的不是瞬间的快意,而是深沉的失望。原来,这些自诩的通灵者,这些号称离仙人最近的人,却也和普通人一样,一坑便死,并未显露出任何异能。
    长久以来,嬴政将寻访仙人和不死神药作为个人的终极追求,甚至置于江山社稷之上。而现在,他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世上是否真有仙人和不死神药?
    曾经,他认为这个问题根本不成问题。那时的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虽说在他之前,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也有过求仙访药,而且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三人岂能和他相比!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一方诸侯而已,不能得到仙人的垂青和顾惜,固理之宜也。而他嬴政,是当今的天子,人间的主宰,他的功绩伟大,连三皇五帝也无法企及。哪怕仙人下凡,也最多和他分庭抗礼,而不能凌驾于他之上。
    黄帝且战且学仙,后来天降神龙,迎黄帝归于天上。黄帝能做到的,他嬴政也一定能够做到。
    在经过几次求仙失败之后,嬴政的信心依旧坚定。仙人和不死神药,总该在这世上的某个地方,只要下足功夫,没理由不被他找到。
    就这样,他不断失望,又不断希望。直到侯生和卢生畏罪潜逃,有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彻底动摇,开始怀疑不死之荒谬、神仙之虚无。
    狐狸责备陷阱,而不责备自己。嬴政遭到了术士的集体愚弄,并不自省,既然术士坑了他,那他就反过来坑掉术士,以为梦想破灭之后的报复。
    而在梦想破灭之前,他曾无数次憧憬过这样的激动人心的场景:那些术士们从海边奔返,踉踉跄跄,一路狂喊:找到了,找到了!禀报皇帝,仙人和不死神药,都找到了!
    那时候,他将如何抉择?是选择成仙,还是选择不死?嗬,多幸福的烦恼。
    成仙吗,从此生活在天宫之中?哦,不,不能手提天下往,安忍独身事其间?他不能抛弃他的子民,他不能离开他的帝国。况且,白石先生有言,“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
    因此,与其成为众多仙人中的普通一员,不如选择永生,在人间永享帝王的富贵。不死之事已定,无复奄忽之虑。从此之后,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不亦快哉!
    憧憬固然美妙,但嬴政也知道,仙人和不死,未可易求。可以使鬼者,钱也。可以使神者,诚也。他虽然贵为帝王,但他的权势和富有,并不能为他求仙不死带来最实质的帮助,要打动高傲的神仙,他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他虽然没有像穷人那样,“苦身劳形,入深山,求神仙,弃二亲,捐骨肉,绝五谷,废诗书,背天地之宝,求不死之道”,但作为帝王,他自信已经极尽谦卑,足以令天上的神灵满意。
    然而,神灵始终未曾降临。
    如果真的没有神仙,如果真的没有不死神药……嬴政几乎不敢再往下想。难道,以他的帝王之尊,也只能向死神卑躬屈膝?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嬴政幻想着自己的必然消灭,不禁悲不可抑,泫然泪流。
    回顾一生,他完全有资格睥睨古今,顾盼自雄。按剑东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如此嬴政,前世未有,后世也无。
    然而,既不能不死,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既不能不死,他又和肉人有何区别?徒生世间,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所,每进一步,而去死转近。即便再有长生之术,那又如何?偓佺千岁,彭祖七百,亦必死而已矣。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顿死艳气于一旦,埋玉玦于穷泉。苔积网罗,寂兮如何?视青蘪之杳杳,痛百代兮恨多。
    年复一年,勤奋的死神,在尸骨上驶过他的马车和犁。悲夫,总有一日,他嬴政也将在九泉之下,沦为蝼蚁之粮,终与尘壤合体。而在他的坟茔之上,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无限的寒冷,无限的永恒。
第二百五十三章
    对于术士,朝中大臣深恨他们妖言惑众、扰乱朝政,早已持排斥态度。是以,坑术士之令既下,他们不仅不加以谏止,反而在心中暗暗称快。只有公子扶苏站了出来,为术士请命,劝嬴政宽恕之。
    公子扶苏,乃是嬴政的长子,帝国未来的继承者,时年二十有八,生性仁厚,有儒者之风,百姓多称其贤。此前,扶苏也曾数次直谏嬴政,公然对嬴政的诸多决策提出异议。嬴政虽对扶苏屡次犯上颇为不满,但终究是自家骨肉,故而一直特加容忍,并未责罚。
    而这一次,扶苏在错误的时间,提出了一个错误的建议,终于将嬴政彻底激怒。
    嬴政将扶苏唤到跟前,大发雷霆。
    你这孩子,为什么总和我对着干?百姓都说我残暴,而你仁德。你知道你的仁德之名从何而来?就因为你好出风头,凡事都唱我的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