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华夏-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战败,原是大清口中之食。此番仅占二小岛。余皆落入他国之手,皆汝辈之误!还敢在皇上面前妄言!”康有为鄙夷地看着他说道,
孙纲听他话中讥讽之意甚浓,心中暗暗气恼,表面上却不以为意,从容说道。“孙子曰:上兵伐谋,两国交战,兵势互有强弱,如何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才是克敌之道,非在一城一地之得失也,此番我大清虽夺占日土甚少,然较占其本土全境,得益则远胜之。”
所有地大臣们听得全都一愣,光绪皇帝的表情都不自觉地悚然一变,孙纲似乎能感觉到帘子后面的慈禧太后吃惊的样子。
这帮人无论是维新派也好。洋务派也好。守旧派也好,该给他们讲讲大课了。
“何以见得?”李鸿章可能知道他要说什么。很“配合”地问了一句。
孙纲也学着康有为,给李鸿章施了一礼,说道,“此番明里是英法德俄四国趁火打劫,抢占日本本土,行瓜分之事,我大清之战胜果实为他国所窃,可实际形势远非如此,我大清虽将日军逐出朝鲜,又以海军断其海道,使其经济濒于崩溃,可要想占其全境,非海陆大军二十余万不可。此即占我大清全国总兵力之四分之一,非一时所能调集也。且纵能集此兵众,现我海战大胜,海权操于我手,举数十万众跨海东征,登陆其本土或能成功,若久占之,绝非易事,且如此大规模用兵,粮饷又从何而来?国家纵能支应一时,亦无法久持,那时虽得其国,大清也将因此陷入困境。昔隋炀帝四次东征高丽,虽得胜而天下困顿,暴民四起,身灭国亡,为后世所笑,今欲占日本全境,亦此类也。”
“巧言误国,莫过于此!”康有为怒道,“有人曾言北洋水师坐待朝鲜而不攻敌,使日军得以逃回本土,以汝今日之言证之,此言不虚也!兵法云:重地则掠,我大军若占其本土,于彼处就食,不但可补军用,且可削弱其国力,此两全齐美之事,有何不可?汝等坐待战果为他国所得,还敢在皇上面前巧言强辩,真是岂有此理!”
“重地则掠,话说得虽不错,但请问一句,日本是重地吗?”孙纲不由得有些好笑,说道,这位“南海先生”一腔“热血”,急于报国,可以理解,但有些事情,不是光有“热血”就能行滴。
“日本土狭民贫,两次兴兵,全国上下皆勒颈束腰,以求节省充兵费,其民间女子年逾十四不嫁者皆卖往他国为妓,以皮肉之所得助国家,其国主日仅食一餐,官员咸捐俸禄三分之一为购战舰之资,又在英国大举外债,为充军实之用,以求一战之资,侥幸得胜则可取偿于我大清,”孙纲说道,“所幸我大清海陆将士奋勇抗敌,日本此番战败,举国财力皆已耗尽,仓廪为之一空,现已饿殍遍野,我军若至,掠彼民之肉为粮耶?”
这一番话把康有为噎在了那里,当场作声不得,光绪皇帝看着孙纲,可能是孙纲说地那个日本女人“卖身助国”地事引起了他的一些不好的“遐想”,皇帝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缓缓说道,“二卿所讲皆有道理,不必相争,方今日本已为泰西四国所占,我大清当如何应对为上?”
“臣以为,我大清可向四国提出,倭人刁顽凶悍,难以治理,可取消日本现今之政府,将其恢复为幕政时代,由各国分而治之,则日本便不会再对邻国构成威胁。”孙纲说道,
“幕政时代?”光绪皇帝愣了一下,看样子做为一国之君,他对自己的这个邻居还是很不了解的。
“回皇上,日本明治维新前,其大政为幕府将军把持,国主形同傀儡,全国列为藩镇数十,各为其政,共尊幕府将军统国。”康有为对光绪皇帝说道,“为争当幕府将军,各藩曾长期争斗不休,其最后一任将军为德川氏,前明万历时统国,至明治维新前止。”
“臣以为,此计甚好。”李鸿章说道,“如此一来,形成分地而治之局,各国为争其藩主归已,必无暇顾我,我大清可趁势息兵,以养国力。”
“臣附议。”荣禄也说道,“可使列强在日本互争,我大清则坐山观虎斗,待列强筋疲力尽之时,我大清再收日本于手,亦不为迟。”
孙纲听了他地话不由得心里一笑,表面上却没有露出来。
荣禄虽然作为满人当中的“能员干吏”,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康有为一样,都流于表面。
列强要是都象他想的那么好对付,问题就简单了。
“青岛尚在德人之手,当如何收复?”光绪皇帝又问道,
“德人远离本土,现我大清可挟战胜之威,向其索回。”康有为答道,“如彼不允,我可集海陆得胜之师,收复青岛。”
孙纲有些纳闷地看着他,心里很是怀疑这个老小子今天是不是来搅局来了?说话经不经过大脑思考?
他是不是认为,反正不用他去上前线?
他要是真这么想地话,孙纲可就想上去对他“饱以老拳”了。
“此次逐倭之役,海陆各军折损颇重,难以再战。”荣禄说道,“现日本之对马,隐岐诸岛皆在我手,不如向德国提出,以此二岛换回青岛。”
当初就是他提出来的,以战胜日本所得领土换回青岛,现在终于可以实施了。
“若占其本土要地多处,或有可能,以黑子弹丸之岛换东亚深水良港,德人必不允,”康有为说道,“良机已失,除以兵击之,别无他法。”
荣禄刚想再说,康有为又大声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每年耗费钱粮无数,选将添兵,购舰造炮,而临敌却不能一用,皆内外积弊过深之故,臣泣血上陈,请皇上乾纲独断,以变法兴国为要,迟则噬脐!”
孙纲听得一愣,这位“南海先生”果然厉害,一下子就把话题给拐到变法上面去了。
能让朝会“跑题”,也不是一般的能耐啊。
“兵凶战危,列强环饲之时,轻起兵端,不怕走日本的覆辙吗?”荣禄也火了,大声喝问道,“法诚然该变,可几千年之旧法,能在一夜之间说变全变了吗?”
“杀几个一二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康有为毫不示弱,大声回答道,
孙纲听了康有为的话,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兄弟哎,你不是彪吧?你在这朝堂上大声喊打喊杀的,想找死也不用这么个找法吧?
他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江穆齐要他即使同意变法,也别在朝堂上露出来的原因了。
康有为要是这么凭意气用事地话,这个“维新变法”地失败,应该说是必然的了。
(二百零二)裁军之议
“变法”要能这么简单,中国也不用等到今天才变了。
孙纲还想再说什么,冷不丁看见孙毓汶用目光冲他微微示意,就干脆闭上了嘴巴。
“海陆各军暮气太深,若不整治,纵有铁舰千艘,巨炮万尊,又有何用?”康有为继续“慷慨陈词”,“自海上有事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数十件,若不变法图强,来日方长,何以卒岁?”
言辞恳切,掷地有声。
康有为一片“报国之心”,“可昭日月”。
要是听他这个意思,恐怕今儿个要不议个结果出来,就不能算完了。
孙纲看着康有为,他刚才说的那个“杀几个一二品大员”是什么意思?
不是冲着自己这个北洋船政大臣来的吧?
联想他对待李鸿章的态度,他仔细一想,不由得释然。
自己是打着李鸿章孙毓汶他们“老母班”的烙印的,目前还等于是荣禄的麾下“干将”,康有为这个“小孩班”的,对自己如此的“敌视”,应该是因为这个。
可据他知道,袁世凯也是经荣禄举荐的,历史书上明明白白的告诉他,“维新变法”的好多事袁世凯都有份儿,他们为什么喜欢袁大头,而不喜欢自己呢?
真是奇怪。
事情一涉及到政治,就不能按常理揣度了。
看样子,这个“维新派”的行事办法和史书里讲的,还是有太多地出入。
现在看来。康有为敢在朝会上当着这么多的高级官员讲这种话,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光绪皇帝和珍妃有救命之恩。看在“闯宫救驾”地功劳上,光绪皇帝对他有些纵容,而其它官员深知他和“宫变”渊源极深。不愿意得罪他。所以才没有人出头。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现在全国上下由中日战争日本灭亡引起的“变法”“强国”的呼声日益高涨,舆论形势对变法有利,他才敢如此地“放胆直言”。
而且,照这情形看,他现在地矛头是直指着荣禄等一班满族权贵去的,所以才会对自己这么不客气。
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孙纲不由得暗暗担忧。
康有为的表现一方面显示了他对西方政情的粗糙了解,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他性格上的重大缺陷。
一个好的政治家是会懂得因势利导,团结大多数自己能够争取到地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看康有为一句话就把荣禄和他身后的满族权贵全给得罪了个遍。还想搞什么变法,这帮人不背后整死你才怪。
有些时候,光有良好地心愿和热诚是不够的。
荣禄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康有为就这么和他硬碰硬,只怕将来凶多吉少。
如果自己不是从后世穿越来的,知道康有为变法的目的,也是为了国家。就冲今天这次朝会上他对待自己的态度。自己将来也会找他地麻烦。
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地领导者,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象他这样地“维新领袖”。还会有多少?
回去得让江穆齐查查,作到心中有数。
“法在渐不在骤,不可急在一时。”李鸿章说道,“眼下之急务,是如何与列强就日本问题达成一致,保持和局。如想变法,无安定和平之局,是根本不行的。”他这句话明显是专门说给康有为听的,康有为听了一愣,瞟了李鸿章一眼,没有再说什么。
光绪皇帝看着李鸿章,点了点头,李鸿章说道,“臣保举总理衙门行走,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为出使大臣,太仆寺卿罗丰禄,北洋船政大臣孙纲为副使,赴日本与列国和谈,朝鲜特使欲一同随行,请皇上恩准。”
光绪皇帝点头说道,“依卿所言,准奏。”
“方今战事虽息,海军不可一日无帅,臣保举北洋记名总兵叶祖圭为北洋水师提督,请皇上恩准。”荣禄这时也说道,
“准奏。”光绪皇帝答道,
“前日广东来报,署广东水师提督副将黄祖莲殁于任上,以广东水师员弁此战多有死难者,难以选员接代,欲借才北洋,卿处可有合适人选?”光绪皇帝好象想起了什么,向荣禄问了一句。
“回皇上,北洋水师左营副将程璧光骁勇善战,颇具将略,可以胜任广东水师提督一职。”荣禄答道,
孙纲听了荣禄的举荐,还算慧眼识人,而且看不出他目前有什么私心,心里为康有为就这么把他得罪了而感到可惜。
不管荣禄是哪一党,或者是他出于维护满族权贵天下的私心,为了笼络汉人将领才这么做的,但客观上还是对国家有利的。从他接替丁汝昌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来,对自己和刘铭传的行动没有任何掣肘,反而尽可能的进行了支持来看,这个人还是很顾全大局的,虽然他的名声不佳,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表现其实要比那些只会空谈的人强多了。
还有康有为对李鸿章的态度,就更加让人难以理解。
这样的人都不争取,“维新派”的行事风格之鲁莽可见一斑。
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