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性"福女人 >

第17章

"性"福女人-第17章

小说: "性"福女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往往忽略女子“好色”,是因为女子相对于男子来说,往往处于被好的地位,加之,数千年的儒家学说,三从四德的精神枷锁,男人都要谈“色”色变,更何况女人乎?

然而,社会发展至今,女子的地位已有了根本的转变,不仅嫁鸡随鸡已成为历史名词,就是以前男人们都羞于启齿的“性高潮”,也成为女性享受生活权利的象征。

其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既有红拂因“好色”而夜奔的记录,也有祝英台因“好色”而“十八相送”的绝唱;还有白娘子水漫金山抢回老公的美丽传说,七仙女动凡心违反天规的动人故事;至于皇帝的女儿选驸马,高抛绣球选情郎,这些故事就更多了。不管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女人的好色,大多数是对爱情的渴望。渴望爱情这不仅是心理本能,也算是生理本能,女人好色其实是很自然的事嘛。

不过女人好色跟男人是不一样的。男人们是“大老爷们”,自然能提得起,放得下。所以,好色起来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留下一些茶余饭后的风流韵事而已。而女人之“好色”,是要“心有寄托、身有依靠”的,绝不是为好色而好。所以,好得热烈、好得痴情、好得凄婉动人,每一个女人好色的经历都是一篇风花雪月的故事。

高雅点的,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为情而吟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因为情而终日以泪洗面还“露水”之恩;因为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以身殉情,看到此处,哪一个男人不扼腕叹息,不潸然泪下?

纯情的,就比如说那些把琼瑶阿姨的校旱当作现实生活的蓝本,整日生活在灰姑娘和丑小鸭的童话中的女孩子。为着心中的白马王子,日思夜想,寝食难安。王子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无不牵动着自己敏感的神经;而王子的成功与失败,那更是自己生活的全部。自己就是为那位王子而生,为王子而死,这情景真是又让人好笑又让人怜爱。

温馨的,那就非《渴望》中的刘慧芳莫属了,从一而终的理想,使她的爱如涓涓泉水,清秀绵长。她不会因为自己所爱对象的成功而自卑,而疑神疑鬼,乃至于精神失常,因为“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也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乃至于见异思迁(就是傍大款也),因为“捏了一个你,捏了一个我,摔碎了,糅合在一起,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这样一个女人做伴侣终身,真是前身修炼所得,令人羡慕加嫉妒。

当然了,女人敢于承认好色,还是得拜女权主义的发展所赐。

女性主义观念(feministideaofsexualist)是十九世纪以来从西方国家的妇女运动中产生出来,现在已经扩展到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运动之中的一种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和理论流派。“女性主义”这种称呼出现于十九世纪后半期,经历了许多演变和重新解释,甚至目前自称是女性主义者的人们,对于它的确切含义也仍然莫衷一是。在中文中也有人翻译成“女权主义”、“男女平权主义”等。

由于女权主义的发展,女性性革命自然也跟着发展起来了。女性性革命(femalesexrevolution)中就有性的男女同一(sexualandrogyny),意思就是男女在性方面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男女之间并不是平等不平等的问题,而是传统社会否认了这种男女同一,硬把男女划分成截然对立的两大社会集团。因此信奉男女同一思想的人们认为,所谓性方面的男女平等,其实就是在性关系和性活动中,不再按照传统社会所制订的标准把任何个人生硬地划分成男人或者女人。他们最反对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男子汉气概”和“女人味”。他们认为,在性方面,男女应该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共同融合为一个新的“社会性别”—人。

男女同一的观念认为: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男女在性方面生理构造是互相一一对应的、同质的,只不过具体的表现形态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例如男人有yīn茎,女人也有yīn蒂。这两个性器官尽管形态不一样,但功能却是一样的。男人有shè精功能,女人也有射液功能。女性的卵巢与男人的睾丸是同质的,也是相似的,只是位置不同。男女在性行为和性功能上也是一样的,并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因此,男女的性本质本来就是相同的。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男性的社会权势(power)越来越强大,形成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所以男权社会需要一种性方面的理论来为自己的做法辩护,才把男女在性方面的差异说成是本质上的区别,并且把它说成是“男尊女卑”在生理上的根据。

最初,赞成性的男女同一观点的人们,主要是反对弗洛伊德理论中关于女人的性现象的种种论述,尤其反对所谓女人羡慕或者嫉妒男人有yīn茎的说法。后来,他们发展了这一思想,开始反对一切在性方面把男女截然对立的说法。他们认为,不可以也不应该把人类的性功能或者性行为划分成“男人的”和“女人的”,也不存在什么“只适于男人的”和“女人不可以做的”。他们认为,性方面的男女同一就是最根本的平等和协调。

既然男女性平等,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好色”呢。

3、喜新厌旧

既然男人和女人都有“好色”的可能,那喜新厌旧也得换种解释了。

我不知道喜新厌旧是不是人的天性,但是我总可以在杂志里看到一些中年夫妻的诉说,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年或几十年,感情一直很好,可是,在性爱上却有些欲说还休的烦恼。不过有时候也的确是这样,如果在性爱上总是一成不变,不注入新的内容的话,性爱的激情可能真的会大打折扣吧。性爱的新鲜感的消失,导致彼此间对做爱不那么迫切,从中获得的愉悦感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更有甚者,简直把夫妻做爱看作是照顾情绪、例行公事,或者是一种负担,抑或是一种义务。

如果说这是一种“喜新厌旧”的情绪,相信很多人会反对的。但是几年或几十年反复地同一个人,以同一种方式、同一套程序做爱,产生单调和重复感觉却是极有可能的。而重复就意味着机械地往复,自然不会有新鲜和刺激的欢畅了,性爱的冲动也就会在这种无变化的操作中变得迟钝呆滞,彼此对做爰的欲望自然也会降低。这个时候,性爱的程序确实需要变化一下了,应该想办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了。假如你把这些变化和新鲜的内容看成是“新”,把那重复了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性爱方式称之为“旧”,那么,我说“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你还会反对吗?

或许这种喜新厌旧的倾向早就根植在人的动物性里了吧,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在动物实验中,雄性易被新的异性唤起情欲,性心理学家们把这称为“科妮基现象”。雄性哺乳动物很快就会厌倦同一个雌性,然而,一旦向其提供另一个雌性,它的情欲便会被立即唤醒,这一点在所有哺乳动物中都表现得很明显。动物的这种“科妮基现象”,还有一段趣话哩。据说,某国一位总统携其夫人科妮基太太参观一个农场。在参观养鸡场时,科妮基太太问饲养员,隔多长时间公鸡向母鸡履行其义务?饲养员回答:“每星期十多次。”科妮基深有感触地说:“把这告诉总统。”当总统得知时,他问,“公鸡是否每次履行义务都是与同…只母鸡”?饲养员告诉总统:“每次都是与不同的母鸡。”总统听后笑着说:“把这告诉科妮基夫人!”由此可见,新鲜感可以触发动物本能的冲动。不过,人不是简单的动物,人除了受动物天性的支配,更多地还要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道德观念的制约,尤其是现代社会实行的一夫一妻制。所以,人类不提倡为了追求性爱的新鲜感,而超越现有的婚姻关系,到不正常的两性关系中寻找新刺激。

不过,透过“科妮基现象”,我们却可以发现,不管是性爱的激情也好,新鲜感也好,这些都是在变化中产生的。假如你更换了性伴侣,而所有的做爱方法和程序都按部就班,固然可以获得新鲜感,但这种新鲜感却无论如何也持续不了多久,很快又会感到厌烦。如果你没有更换性伙伴,而在性爱的方法和程序上展出新招,从而使彼此受到惊心动魄、情难自禁的性爱刺激,那么性爱的激情和新鲜感自然会经久不衰。

有这样一则幽默,有一对正在做爱的夫妻,妻子一边被动地接受着,一边平静地问丈夫:“你这个月拿了多少奖金?”当他俩云雨完毕,丈夫匆忙地翻身下床,一边系着裤带,一边惊慌地说:“我忘了封炉门,水一定烧干了。”到了这般地步,人们对性生活也就不大看重其过程,而只重视其结果了,就像人们吃饭一样。初婚之时夫妻过性生活,丈夫还能在做爱之前施加一些爱抚,说些动情的悄悄话,进行一些前奏。随着婚姻的长久,做爱就渐渐成了简单草率的事了,甚至省略了一切前奏和调情,不做任何准备就“单刀直入”。这样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性爱的快慰与满足的,长此以往,哪有不生厌倦的呢?

所以啊,要想不被人家喜新厌旧,还是得让自己保持永远的新鲜感,不过这个“永远”的要求就高了,首先是要让自己美丽起来,不是外在的美,而是内秀,这才是不会被岁月侵蚀的美。

一般说来,人的美有两种最基本的划分,一种是外在的形貌美,一种是内在的心灵美。

人的外在美是人自身美的凝聚和显现,它既能给本人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自美的心理享受,又能给他人以审美美感,使人赏心悦目。追求外在的形貌美,也是人的自然天性。

而心灵的内在美,却是比外在美更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它或许能引起人的内心深处的激动,从而打下深刻的烙印。它操纵、驾驭着外在美,是人之美的源泉。正因为有了内在美的存在,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才能让人产生由衷的美感。灵魂比身体可能具有的美还要美得多。孟子将内在美理解为“充实”、“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人们如能“善养吾浩然之气”,就能不局限于有限的身体而腾跃到内心充实的境界。所以内在美具有外在美无可比拟的深度与广度。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气质了,因为这是最能体现内在美的。

气质,一般指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性特点、风格和气度。气质可以说是人的灵魂。美丽的容颜、入时的服饰、精心的妆扮,能给人以炫目的美感,但这种外在美毕竟短暂浅显,如天上的云、地上的花,转眼即逝,总有凋零之时。而气质风采,则逐日增辉,即使容颜褪尽,它仍会风韵犹存,这才是一个人的真正魅力。

气质的魅力,可以通过人的风度、性格、智慧等表现出来。气质的魅力从风度美中渗透出来,可以给人一种独特感;气质的魅力从性格美中渗透出来则可以给人一种刚柔感;气质的魅力从智慧中渗透出来,则给人一种睿智感。

气质是个人素质,又是复杂的化合物。构成气质的,有与生俱来的容貌、体质,更有后天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

气质如同璞石,可雕可琢,未有尽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