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集-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因为我不愿意写带有“夕阳”气氛的文章。
第二个问题:写散文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散文,为什么叫散文?不是因为它“散”。据我了解,散文不是韵文,不是每句和每几
句都押上韵,也不是骈文,像什么“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
客”。这种文章是骈文,两个句子是对起来的。散文既不是韵文,又不是骈文,所以叫它做
散文。我们中国有悠久的散文传统,而体裁非常多,写得非常好,别的国家就不然。记得印
度作家泰戈尔给他朋友的信里说:我很喜欢诗,因为诗像一条小河,被两岸夹住,岸上有树
林、乡村,……走过两岸的时候,风景各有不同,容易写,而且能够写得好。他认为格律就
是诗的两岸,把诗意限定住了,使它流的时候流得曲折,流得美。散文像什么呢?散文就像
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散文又像一口袋沙子,拉不拢,又很难提起
来。如果叫我写一首诗,我感到是一种快乐,如果叫我写一篇散文,那对我就是痛苦。但是
他不知道,他的这封信就是一篇很好的散文。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中国散文的体裁最多,而且
写得最好。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简练、不散,能够把散文写紧。有什么办法写得简练,
怎样才能写得简练呢?据我的体会:①你得有个中心思想。你明确地知道你要写什么,不像
从前在学校作文,题目是老师出的,你根本不太懂,头一句先写上“人生在世”,底下再谈
吧!这样写,那真是所谓“散漫”的散文了;②要有剪裁。散文就怕罗里罗嗦地没话找话
说,我们中国人有句话最好“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写散文就应该这样。写文章不是为写
文章,而是为了要表达你的思想感情。现在我再讲一讲我写的《一只木屐》。这一只木屐在
我脑海里漂了十五年,我一直没有把它写出来,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因为我抓不着中心思
想。这件事情发生在十几年以前,当时的情况也不是像我在这篇文章里所叙述的那样,就是
说看到这一只木屐的不只我一个人,我从日本回国的时候,我和我的两个女儿都在船边上,
是我小女儿先看见的,她说:“娘!你看,戛达。”(戛达就是木屐的声音)我的小女儿到
日本的时候只有九岁,她非常喜欢这个东西,因为小孩子都喜欢光脚,在日本一进门就像中
国人上炕一样,脱了鞋到“榻榻迷”上来,可以非常自由地翻来滚去地玩,一下地就穿上戛
达。在她卧房的窗台上,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戛达。当她指出一只木屐在海水里漂来漂
去的时候,这本来是件小事情,但是我总是忘不了,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对这个东西常常
怀念?我抓不住中心思想。有一次,我几乎要把它写出来了,写成诗,但又觉得不对,它不
是诗的情绪,怪得很!这里顺便谈谈取材问题,我感到写文章的人应该做个多面手,应该什
么都来,不管它写得好不好,应该试试。的确有时诗的素材跟散文的素材不同,散文的素材
跟小说的不同,小说的素材又跟戏曲的不同。我想把“戛达”写成诗!但写不出来,我就老
放着,不是放在纸上,而是放在脑子里。一直等到去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二十周年的时
候,我在一个座谈会上谈到我在东京时候常常失眠的情景,就忽然想起,这只木屐为什么对
我有那么深的印象,因为我在东京失眠的时候总听到木屐的声音,那就是无数日本劳动人民
从我窗户前走过的声音,也正是有着这声音的日本劳动者的脚步,给我踏出了一条光明的思
路来!因此在我离开日本的时候,我对海上的那只木屐忽然发生了感情,不然的话,码头上
什么都有,果皮、桶盖……为什么这只木屐会在我脑中留下那么深的印象呢?最后,我把我
的中心思想定下来,定下以后,我想从我的女儿怎样喜欢木屐开始,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
写,但是我后来感到这样写没意思。因为我的失眠跟我女儿没有关系,她喜欢光脚也跟我的
喜欢木屐没有关系,所以我就写我一个人看到了这只木屐。
块长方形的海水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
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这段里写的“夕阳”是事实,因为时间确是傍晚。这个时候周围的气氛,也确是像我底
下所写的“空虚”和“沉重”。在这个时候,就不能有什么“朝阳”或“东风”。我只写了
“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这一切都是非常暗淡的。
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因为“沉重”,所以夜色也就一定要“笼盖”下来,就像扣在我的身上一样。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漂着一只木
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
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
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
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上面这一段,是我那天看见这只木屐时没有想出来的,等到我把中心思想定住之后,才
把我的感情定住在这只木屐上,把这只木屐当作有感情的东西。的确,我离开东京时没有告
诉我的朋友,说我是要回国,所以我说“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从岸上跳进海
里,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这是我假定它(我的朋友)在船边护送着我回中国来。
然后在倒数第二段,就谈到这木屐的声音怎样从我窗前过去。
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一声,一步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
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这段里的“从黑夜送到黎明”是个比喻,就是说把我的漆黑一团的思想,送到光明。这
就是这只木屐在我思路上起的作用。在末一段写我们每次去日本开会,有好多同去的朋友回
来时总是带些日本的富士山的樱花纪念品。我在日本住过好多年,富士山和樱花我已不知看
过多少遍了,日本朋友送我这种的纪念品,我总是又转送给别人,我还是买那些小玩具木屐
回来,原因一半是我女儿喜欢它,一半是这个东西跟我有了感情。这篇文章写好时有二千多
字,后来删掉一千五百字,最后只剩下现在的八百字,不能再短了!我竭力把思想集中在一
点上,竭力把文章写简练一些,不过最大的原因,还是我这人不会写长文章。
第三个问题:我们都感到写篇文章开头结尾很重要,但是也很不容易,请您谈一谈这方
面的体验,最好请您举例说明您的某一篇文章,原来是怎样开头结尾,后来是怎样修改的,
为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在引用上两篇文章时都讲过了,但是最好的例子还是我写的《国庆节前
北京郊外之夜》,这篇文章写成这样子我是没想到的。下面是它的开头:
汽车站棚下的一条长凳上,坐着等车。
这篇跟前面写的两篇背景都不一样,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而是“一个宁静柔
和的夜晚”。“我们”是谁呢?
就是和我好几年没有见面细谈的一个小朋友,这个孩子从小在我家里,后来她到解放区
去了。多年不见我们有好多话要讲。那天是她休假的头一天,正巧是我的生日,她到我家里
来,我们又进城去吃了饭又喝了酒。到了分手的时候,我说你回去吧!她说不,我送你到动
物园,到了动物园,我们还舍不得就走,于是就坐在出租汽车站窗外的长凳上说话。这篇文
章本来可以写到这个孩子身上去,可以写到抗战时期那一段生活中的许多许多事情,……但
是我没有那样写,因为焰火放起来了,放焰火的时候,正巧有几个坐在那里的外国学生,引
起了我的注意。这也是跟我参加国际活动有关的。西郊有个外国语学院,里面有好多非洲学
生,我听他们讲话好像是喀麦隆和阿尔及利亚的学生,因为非洲有三个白种人的国家,就是
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而喀麦隆人的皮肤是黑色的。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使我感到
亚、非、拉等国家的人民,在我国首都北京,就会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连这位汽车站的调
度员也对他们特别关怀。记得有一次,我在广东深圳送一位亚洲国家的朋友出境,离别时她
哭了,她说:
一离开这个车站,人们就不会把我们当人看待。我就想,我国对外政策是多么正确,我
们认为国家不论大小,都是平等的。而且我们还特别同情他们,关怀他们,支持他们。因
此,文章就从这里写起,把前面所想说的话都砍掉了。写这样的故事的时候,你要给放花预
备一个适宜的衬托,焰火是非常光明灿烂的,它需要一个非常宁静的背景,因此我就着力描
写周围的那些景物。
外的一行葱郁的柳树,笼罩在夜色之中,显得一片墨绿。
隐约的灯光里,站着一长排的人,在等公共汽车,他们显然是游过园的,或是看过电
影,微风送过他们零星的笑语……
“墨绿”是说天色还不那么漆黑,绿色还看得出来。“站着一长排人,在等公共汽
车”,说明我们为什么坐在长凳上等小汽车,是因为等公共汽车的人很多,我们挤不上了。
“微风送过他们零星的笑语”,这是衬托,写北京人民快乐的文娱生活,这天有点微风,他
们说话都能听到。这些人或许去过动物园,在那里欣赏什么鸟兽,或许看过电影,在那里说
笑。这是我们的右边。去过动物园的都晓得,汽车站长凳上坐着等车的人,脸是朝西的。
的门墙倒更加鲜明了。从那幽静的小径上,我们听到清脆的唧唧的虫声。
“虫声”在热闹的时候是听不见的,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听见。这里虫声是衬托安静
的。
层光影。天末的一线的西山,又从深灰色慢慢地转成淡紫……
“月亮从我们背后上来了。”因为我们面朝西,所以月亮是从背后上来。
的说话的口音,我们回头一看,原来是三个外国学生。两个女的,皮肤白些,那一个男
的,皮肤是黑的。他们没有坐下,只倚在窗外,用法语交谈,我猜想他们是喀麦隆和阿尔及
利亚的青年。
喀麦隆和阿尔及利亚从前都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他们交谈时只能用法语。
朵朵红的、绿的,中间还不断爆发着灿白的火星。“放花了!”我们高兴地叫了起来。
接着是一阵又一阵,映得天际通明……
试放焰火多半是在石景山那边,我们在西郊看得很清楚。
中国话问:“今天是一个节日吗?”我说:“今天不是节日,我想他们是在试放国庆日
晚上的焰火。”她点了点头笑着就走回他们群里去。
我看见那一个穿深色衣裳的女学生,独自走到月光中,抬头看着焰火,又低下头,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