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南下-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这首诗歌的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在1932年狱中写下的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乔向文一向非常喜欢,把整个诗篇能倒背如流,深情与执着,回眸与凝望,百转千回间他朗诵起来充满了感情。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Ru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全诗朗诵完了,乔向文对着大家深深鞠了个躬。
想到自己的身世,经历,与诗歌的作者有很多的相同之处,都是地主家庭,都曾经作为进步学生被抓进监狱,而今战斗在外,虽然对于当初的逃婚没有后悔,但在心里还是时常牵挂着渐渐年老的双亲。
想到这里,眼眶一热。
学员们再次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晚会后,大家互相串门彼此告别好,向文一个人收拾行李着时候,有人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没关。”
门被推开,文静走了进来。换回了军服,毫不起眼的灰色八路军军服,穿在她高挑的身材上,那么的英姿飒爽。
“是文静啊,请坐。”向文停下了手里的活,起身搬过一张凳子。
“出去走走好吗,外面空气多少,屋里太闷,想和你说说话。”文静注视着他,毫不掩饰内心的爱慕。
眼前的这个人,平时看起来像一个柔弱书生,可是一旦投入战斗,胆大心细。
在纵队的材料里,她以前就经常看到乔向文这个名字,那些锄奸破案故事,那份冷静与机智,让同行的她深为折服,一直以为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睿智老八路。
没想到,在这个集训班上竟然遇见了。
更没想到,他竟是这么年轻,只比自己大了两岁。
向文看了一下文静,那眼睛里有热烈,有请求,但别有一股执着劲儿。
无法拒绝,他也不想拒绝,有些人,有些话,还是摊开讲比较好。
便点点头,熄了油灯,随手带上门,两个人前后走出了房子。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整个山村就沐浴在碧净如水的月色之中。星星眨着眼睛,一张一合,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传说。
风声、虫声、流水声、夹杂着偶尔的犬吠声,组成了乡村之夜的交响乐章。
乡村的夜是如此恬静,两个人的心却并不平静。
聊天中才得知了文静的情况。原来,文静也是出身在湖南的一个大户人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小姐,在南开大学期间就积极参加各种反日游行,华北五省自治条约签订后,她便和同学一起参加天津党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后来,响应号召,来到了沦陷的山东。
谈人生,谈理想,谈工作,谈集训班感受。
当然,也谈到了爱情。
爱情是什么,又谁都说不清,但她的意思,他听出来了。
谈得很晚。
分别的时候,她站在他住所的门口,下颌略微抬起,鼻翼轻微地翕动着,突起的胸脯一起一伏,非常坚定地说了几个字:
〃你有权拒绝,但我一定等着你!〃
说完,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仿佛要把他记在心里,然后转身,背挺得那么直。
回到了房间,难以入睡,文静的温柔深情,让他又甜蜜又颤栗,自己不是没有感情的人,只是投身八路以来,所有心思都扑在了杀敌报国上。
不管说气质、容貌,还是修养人品,文静都让自己无法挑剔,可是,想起工作,想起紧张的锄奸任务,他还是暗暗提醒自己,暂时不要为感情分心,如果有心,就让这份感情在战争中慢慢接受洗礼和考验吧。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不知怎么地,眼前浮现着美丽多情的文静,乔向文突然想起了远方的周颖,可以说,那是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只是受了许大哥的委托,以他的口气给她一段时间写上一封书信。
通一封信,就是一次牵挂。
许伟长给自己的指引,是自己一生最大的转折。
许伟长交给自己的笔,远远比一杆枪、一把大刀更为沉重。
想着,想着,不觉披衣下床,提起了笔。
小颖,见信如唔:
你的来信收到,你的心情不好,我很理解,也非常自责。身为你最信任的人,却不能在你身边,这是我无法脱卸的责任。
你的每一句话我都反复地回味,你的每一封信我都读多很多遍,我想,当有一天,革命终于胜利的时候,当我们彼此凝视回眸一笑的时候,也许,就会感到,此刻的沮丧,痛苦和绝望,是多么的渺小。
尽快振作起来,为了你的舅舅,为了我,好吗?
给你讲两个破案的小故事,听完了,你要笑一笑,那才是革命的好同志。
**********************************************************
却说,从抗战开始至1939年上半年,是山东国共两党关系最好的一个时期,合作成为两党关系的主流。
尤其是日军占领山东初期,山东国共两党军队以民族利益为重,联合对日作战,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37年9月,**代表张经武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达成合作协议:
山东国民党方面释放了在押的**员政治犯;
建立了有**人参加的第三路军政训处;
开办了由**员担任政治教员的第三路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
之后,台儿庄战役和武汉大会战期间,**正面打,共军后面袭扰配合,联手对津浦铁路、胶济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破袭战,把小鬼子的交通线多次中断。
但是,自从沈鸿烈接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他所代表的山东国民党右翼顽固势力,疯狂进行破坏活动,破坏山东的国共合作局面,山东的抗日根据为此发生了巨变:
39年2月,沈鸿烈在鲁村召开的全省军政会议上提出了4条限制**发展的措施。
39年3月,国民党顽固分子尚志部在博山县,伏击过路的八路军,扣押八路军干部战士200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
一时间,反gong气焰极为嚣张。
“宁伪化,不赤化”!
“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
在日寇横行、国将不国的关口,怎么会出现这么一股气象呢,听江湖分析一二:
第一,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尤其是其党首蒋介石并没有真心与中国**合作,只是打算以一致对外,携手抗战的名义,通过表面的合作限制、削弱、取消**。由于**根植于劳苦大众,其早期打土豪分田地,以及此时捐弃弃前嫌、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很容易得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低层人员的认可,所当**发展壮大时,蒋介石立刻改变政策,由联共改为“限共”、“反gong”;
第二,今日的冷漠和对峙也来源于两党10年间残酷斗争的历史。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部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分别在上海和武汉等多地针对**的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人和革命群众,而中国**虽然身为当时的弱势群体,但毫不妥协,他们最快速度停止了犯下严重错误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的领导权,随即,提出武装夺取政权的口号,于8月1日,在南昌,打响了暴力对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此后,直到77事变,直到西安事变,直到张学良同情**,后退东北军,把延安让给红军作为首府,两党两军恩恩怨怨,打打杀杀就没停过。红军在江西打了五次反围剿,老蒋就逼着你背井离乡走了个二万五千里。而到了此刻,山东此刻完全沦为敌后,对日作战无望,山东的国民党极端分子就又蠢蠢欲动,开始“窝里斗’’;
第三,部分国民党极端势力认为尽管是国共合作,但国民党是执政大党,有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是抗战的领导者,**只能在国民党领导下参与抗战,服从国民党指挥。因此,当山东**为了抗战,为了生存,而发展力量,尤其是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他们就千方百计地对**进行压制和破坏,不但不予支持,反而竭尽摧残捣乱之能事。
在如此犬牙交错的复杂背景下,虽然国共合作的大旗还在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的努力下还在坚持并有所发展,但是,蜜月期之后的磕磕绊绊,三天两头发生。
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共两党两军的情报战线!
*集训班回来的乔向文将面临怎么样的严峻考验,接手一起棘手的间谍渗透案件?且听江湖明天为你道来!!*()
第二十二章高规格采访团
第二十二章高规格采访团
抗战期间,提起锄奸,好人扬眉吐气,恶人闻风丧胆。
眼下电视剧拍了不少,江湖也有所关注,除了极少数精品之外,大部分属于胡说八道。
**一个个聪明盖世,勇不可挡,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军统中统和日特,一个个草包,被**特工当猴耍。
不知道是作者意淫,还是导演智残,对这段历史竟然如此一知半解。
童鞋们慢慢看下去,就知道,**的秘密战线的确厉害,但是军统,中统,日本特务机关长也绝不是怂包!
**及其部队、地方组织内的锄奸部门,最初就是要除掉为日本人服务的汉奸,后来扩张到凡是破坏抗战的日谍、伪谍、国谍,都是工作对象。
这其中,在山东地区除了日本特务机关之外,山东八路军面临最大的间谍破坏,眼下还是国特,主要说的就是军统和中统。
军统,前文说过,是国民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主要负责人为戴笠。这一直接用蒋介石发起和控制的组织,最多时成员达到5万之众,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
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人、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老蒋对这一特务组织极为倚重,,从军衔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军统局局长授中将军衔,各地站长一般为少将。
中统则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也是中国国民党的主要情报机构之一,一直由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