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4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立了欧洲霸权。
而后作者开始架空推演,这样世界格局下,一百年后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世界。
该小说在英国《泰晤士报》上连载,一经登出就引发全国民众的热烈追捧。许多年青人看过书之后,都开始YY如果当年英国吞了美国后会怎么样。
这部还在连载中的小说的剧情里,“搬家”到北美的英国,经过百年的蛰伏,重新成为地球上的一个超级大国。而老欧洲这边,拿破伦法国虽然统一了西欧,却在和普鲁士、奥匈与俄国的长期拉锯战中不得安宁。拿破伦法国并没有象现实中般灭亡,活到了二十世纪,却在世纪初暴发的新一轮的世界大战中衰弱。
而躲在美洲大陆养精蓄锐隔岸观火的新大不列颠帝国,在老欧洲打得筋疲力尽之时,挟数百万吨的海军战舰挥师东进,不但收复故土,更横扫了整个欧洲,一举成为世界超级霸主。
对于日落中的英国来说,这部充满后世起点网文风格的“英吉利雄霸天下”的小说,实在很好地填补了现在的英国平民心中“失落”情绪,加上政府充当幕后推手,一经连载登出就好评如潮。
该书创意是阿尔托利娅提出,英国政府专门找来枪手所写,其目的正是为了阿尔托利娅制定的“搬家”方案做前期的舆论宣传准备。
除此之外,英国人做的另一件搬家的准备工作,却是“清人”。
阿尔托利娅从来就不是善良的人。
她虽然是林汉“生”的,但身为英国舰灵,有着将英国带出未来那个衰弱命运的天然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会不择手段。
二十一世纪的英国,和他们老朋友法兰西一般,在中国有一外号:英吉利斯坦。
某个后世人见人厌的宗教种族,大量地入侵欧洲,用无敌的子宫武器,将英法这两个国家染绿。
而有太平洋和大西洋保护的美国,白左盛行之下,白种人也由优势人口,被黑人的子宫武器打败,逐渐地向“少民”转变。
阿尔托利娅不想看到这种局面。
林汉虽然常以“伪毛左”自居,但实际上他的政治观点,用一个公式就可以体现出来——(毛+邓+希特勒)除以三。
在民族问题上,阿尔托利娅和林汉相同,都坚持所谓的“人走,地留”的观点。
在阿尔托利制定的“搬家”大洋洲的计划中,她一方面通过宗教和政府两方面下手,毫不留情地清洗大洋洲里除国教外的其他宗教。另一方面,则是“退回”到十六、十七世纪,大航海殖民时代刚兴起时,欧洲人登陆美洲时所采用的驱逐、杀戮手段。
在大洋洲的诸多岛屿,生存着大量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土著。经过过去两百年的殖民清洗,这里的土著已经不多。
但是当阿尔托利娅想要把英国搬家到大洋洲后,她又觉得这里残余的土著实在“太多”了。
1944年后,消失了百年的“捕奴队”,重新在大洋洲出现了。这些捕奴队,表面上是私人公司背景,实际上却是英国军方在背后暗中支持。
这些政府的“黑手套”,打着私人旗号开办的公司,组织了大批精壮的武装人员,手持李恩菲尔德步枪或司徒冲锋枪,在军方提供的蒸汽动力轮船地帮助下,一座一座地登陆澳大利亚周边的英属岛屿,然后以武力为威胁,强行将这些岛上的土著居民全部迁走。然后集体西运,扔到东南亚的一些小岛上任其自生自灭。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按阿尔托利娅的计划,新的英格兰将以澳大利娅和新西兰为中心,而后控制周边方圆所有的岛群,这片岛群包括新西兰、新几内亚岛、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岛等。
但要把整个英国的核心都转移到大洋洲来,这中间的难度,除了成本高昂和时间漫长外,另一个大难题却是被视为中心的澳大利亚自身。
澳大利亚的土地看似广袤,其实并不能承载太多的人口。表面上看是因为缺水和沙漠。但事实上,即使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因为极度贫瘠的土壤,能种出来的庄稼也很有限。
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澳大利亚是全球农业生产力最低下的大陆。其土壤贫瘠程度植物生长率和生产力堪称全世界最差。
在自然界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以使贫瘠的土壤重新获得肥力。第一种是火山爆生成的火山灰,富含多种养分,能使土壤变得肥沃,爪哇日本和夏威夷等地皆受益于此。然而在澳大利亚,只有东部很小几个地区在一亿多年前曾有过火山活动。第二种是冰川运动,能够产生有助于土壤肥沃的碎屑。北美洲将近一半的地区在过去一百万年里曾遭受过冰河作用的影响,而在澳大利亚,受过冰河作用影响的地方不到本土面积的百分之一。第三,地壳缓慢上升也会带来新的土壤,为土地增加肥力。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次大陆的恒河沃土。但在过去的一亿年之间,澳大利亚上升的地壳面积相当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四面环海的澳大利亚,东部地区表面看心不缺水,实则却因为雨水过多,量大,又过于集中在某个时间点,降水来得快来得猛,将泥土中大量的营养物质融解,冲走,反而导致土地肥力严重下降,造成土质贫瘠化。经过几十亿年的雨水冲刷,养分已经流失殆尽。
在缺乏科学研究的情况下,外行人很难一眼看出这片土地的贫瘠本质。历史上,最初到来澳大利亚的欧洲殖民者,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相反,他们看着了一望无际的森林和郁郁葱葱的草原,被这些假象蒙骗,误以为澳洲是一片跟北美一样富饶的土地。直到最初的树木被砍倒,草也被羊吃光之后,人们才现这地方的树木和草都生长得非常缓慢,那些比较娇贵的庄稼,在很多地方更是几乎种不出来!
简单来说,看起来同样高矮大小的一片树林,如果在欧洲或北美,从树苗长到成材阶段需要二十年的话,换成是在澳洲,恐怕就需要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如果是大自然的动物,或许对此无所谓,但对于需要定期获得收成的人类农夫来说,可就要坐蜡了。
因此,虽然貌似有着跟北美洲和乌克兰一样广袤的大平原,但现代澳洲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却很低。比如现代澳洲著名的小麦带,实际上那些小麦都种植在沙质土壤上,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花盆,沙子形同虚设,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完全依靠化肥,结果就导致澳大利亚的农业成本非常高,有时候几乎能够跟日本这样地狭人多的国家相比,故而纵然澳洲地广人稀,也无法成为一个农业大国。在澳洲本地市场,国内生产的农产品竞争力经常不敌海外进口的农产品,哪怕后者还要摊上国际运输成本。例如,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水果公司,在巴西种植橙子,然后把浓缩橙汁运送到半个地球之外的澳大利亚,其成本居然比澳洲人自己生产的橙汁还要便宜。然后,从加拿大进口的猪肉,也要比澳洲本地生产的便宜。
更要命的是,在澳大利亚展农业,还会遇到降水量不稳定的问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孕育了古文明的地方,每年都有规律的雨季可以帮助农业展。不管是欧洲印度还是东亚,不管是不是雨热同期,农民至少都可以每年遵循季节规律来耕地播种,让作物在雨水的灌溉下生长成熟。
然而,在澳洲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却取决于厄尔尼诺现象。每一年的降雨情况都变幻莫测,而每十年间的变化更大,最要命的是完全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经常是十年大旱之后又遇上两年的大暴雨!
那些最早来到澳大利亚的农民和牧民,在他们选择殖民村镇的地址之时,多半是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因此被假象蒙蔽了双眼,误以为脚下是一块福地,便定居下来,然后勤勤恳恳地耕耘与播种。谁知在澳洲这块悲催的地方,好年景是如此的稀少,经常有一半以上的年份,庄稼都颗粒无收!雪上加霜的是,在作物收割后,农田经过一番整地和拔草,光秃秃的土壤就暴露出来,如果之后遭遇气候变化,农民栽种的作物无法生长,那么土壤就会一直露在外面,甚至没有杂草来覆盖,最终被侵蚀成盐碱地或沙漠!
总的来说,澳洲只有西南部以珀斯为中心的一小块地方,降水量比较稳定均衡,没有象其他地方般:平时不降水,下雨就是洪灾洪涝一大片,把好土好地全部冲没。虽然土壤依然很贫瘠,但在化肥充足的条件下,勉强可以开展粮食种植农业,但这需要以强大的工业文明为基础。
但即使是条件最好的珀斯地区,其实总的来说也就跟孕育了古代中东文明的两河流域差不多。虽然在最初的时候比较适合谷物生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灌溉农业的扩大,土地就会逐渐盐碱化,而这一过程是几乎不可逆转的……唯一有效的对策就是控制人口数量和开垦面积,绝对不要让这片土地不堪重负。
不光是这样,澳洲的大部分土地不仅不适合展农业,甚至连发展牧业都很勉强。比如以前澳洲一向以盛产羊毛而著称,但事实上澳洲的草原看上去貌似丰美茂盛,实际上比蒙古高原还要贫瘠得多,往往被羊儿啃光之后,就再也不长草,直接退化成沙漠了。为了避免土地沙漠化,在澳洲甚至连牧场都得灌溉和施肥!
历史上,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澳洲的养羊业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全靠政府补贴在勉强维持。但牧民的平均收入依然远低于全国最低工资,甚至大多负债累累,要靠打零工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消费。
因此,尽管面积跟中国和美国相似,但现代的澳洲仅仅居住了两千四百万人口,其实就已经不堪重负,光是粮食一项,都快要从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了。政府完全是依靠着出口矿产的高利润,才能够维持财政平衡,其实根本就是一个大号的沙特,只不过沙特出口的是石油,而澳洲出口的则是煤炭和铁矿石罢了。
按照有关专家的计算,澳洲这片土地最多只能承载八百万人口,才可以保证生态不被继续破坏,这个数字甚至比英国本土的人口还要少得多!(关于澳洲土地的资料,均出自美国农业专家的调查评测报告)
很显然,仅仅凭着澳洲本土这样少的人口承载上限,是无法建设起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大国的。
澳大利亚看似美好,但在耕地问题上,却有如此致命的弱点。这个时代的英国人还未完全体会到这一点,但是从林汉身上得知未来澳大利亚状况的阿尔托利娅,却非常了解这一点,为此她还专门就澳大利亚的土地承受力写了一份报告书给英皇和首相。
根据大洋洲的状况,阿尔托利娅的设想是,搬家之后,将澳大利娅建设成一个未来英国的工业基地。澳大利亚在后世有“矿山上的国家”美名,这里各类矿产资源极丰富,发展工业不是问题,而农业则交由周边的岛屿进行。
除了现有的英联邦新西兰外,太平洋赤道线上的那些被阿尔托利娅看中,适合开垦的大型岛屿,比如新几内亚岛、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岛。此外还有新西兰东面那一大片法属波利尼西群岛,这些群岛也是阿尔托利娅内定的囊中物。现在法国被德国一分为二,无论南法北法皆半死不活一副鸟样。未来十年里,法国人也不太可能有余力控制这片岛屿群,英国人将重心移动到此地后,有得是时间和手段将其抓到手中。
这个时期,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