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水经注 >

第54章

水经注-第54章

小说: 水经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

碑》,业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又东南过颍阳县西,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

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将军马防为

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

颍水又南迳颍乡城西。颍阴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为县,

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国侯也。

颍水又东南迳柏祠曲东,历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八

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

迳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

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

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

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

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颍水又东南流,迳青陵亭城北。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迳其北,

枝入为陂。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襄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

入临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南氵隐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

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小氵隐水出焉。《尔雅》曰:颍别为沙。郭景

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别为沱也。

颍水又东南迳泽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

也。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

颍水又东迳氵隐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氵隐阳,氵隐强城在东北,

颍水不得迳其北也。颍水又东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东过西华县北,

王莽更名之曰华望也,有东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

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

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欢服。永元十三年,征太常焉。县北有习阳城,颍水迳其

南,《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过女阳县北

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骃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

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

说,以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氵隐水注之,又东南迳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

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氵隐水从西来流注之。

氵隐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春秋·僖

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俗谓之颍阴城,非也。颍水又东南迳

陈县南,又东南左会交口者也。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蒗荡渠水,从西北来注之。

《经》云蒗荡渠者,百尺沟之别名也。南合交口,新沟自是东出。颍上有堰,

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

县在新水之阳。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颍水自堰东南

流,迳项县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鲁灭项是矣。

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土承平乡诸陂,东北迳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

《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徙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

余里。又东迳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

颍州治。谷水迳小城北,又东迳刺史贾逵祠北。王隐言祠在城北,非也,庙在小

城东。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屈庙而欢曰:贾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

灵知之。遂仰鸩而死。庙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宝曰:黄金可采,为晋中兴之瑞。

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

颍水又东,侧颍有公路城,袁术所筑也,故世因以术字名城矣。颍水又东,

迳临颍城北,城临水,阙南面。

又东迳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

又东迳邱头。邱头南枕水《魏书·郡国志》曰:宣王军次邱头,王凌面缚水

次,故号武邱矣。颍水又东南流,于故城北,细水注之。水上承阳都陂,陂水枝

分,东南出为细水,东迳新阳县故城北,又东南迳宋公县故城北。县即所谓郪

邱者也,秦伐魏取郪邱,谓是邑矣。汉成帝绥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

统。平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郪为宋公国

也,王莽之新延矣。细水又南迳细阳县,新沟水注之。新沟首受交口,东北迳新

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吕清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劭曰:县在

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东入泽渚而散流入细。细水又东南迳细阳县

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庆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侯国。细水又东南积而

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又东南流屈而西南入颍。《地理志》曰:

细水出细阳县南入颍。颍水又东南流,迳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

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

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頟,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

氵隐水也。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

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骃曰:召者,高也。

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迳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

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阚骃

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也。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台北,台临水

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迳西门城,即南利也。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

刘昌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

世名之死女。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迳南顿县故城南,又东南迳鮦阳城北,

又东迳氏阝乡城北,又东迳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寝也,寝丘在南,

故籍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

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

始。别汝又东迳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

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沦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

迳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颍水又东迳女阴县故城北。《史

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

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女阴郡治。城外东北

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

陶丘乡,所未详。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

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颍。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迳慎城西,

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又迳慎阳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

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

为侯国。颍水又东南迳蜩蟟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

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

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迳马

领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洧水东流,绥水会焉,水出方山绥溪,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

流,迳汉宏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

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

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

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

物谢时沦,凋毁殆尽。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

绥水又东南流,迳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

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

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东南过其县南。

洧水又东南流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东南流注于洧。世谓

之东、西承云水。

洧水又东,微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迳密县故城南,

《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

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

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

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洧水又左会璅泉水,水出玉亭

西,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

注于洧。

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迳零鸟坞西,

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

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

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

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迳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

洧水又东南迳会阝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

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

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

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郐在豫州外

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荥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

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迳阴坂北,水有梁焉,俗谓

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

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