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

第40章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第40章

小说: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轻轻地点出节拍,神情里流露出一种静谧无言的喜悦和舒心惬意的遐想。
    但是,他很少唱信天游。从东北到云南,从新疆到台湾,所有的地方小调他都喜爱
听,但极少放开喉咙高歌,这就是听与唱的不一致。
    他喜欢高歌的是《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长征组歌》、《洪湖赤
卫队》、《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等等激情澎湃,热烈奔放的歌。特别是《长征组歌》和
《洪湖赤卫队》,简直可以说入迷上瘾,时间久听不到就难受,疲惫不堪而闭目小憩时,
嗓子里必要哼哼这些歌曲。
    他爱看爱听“长征组歌”,有演出尽量设法去看,独个儿听收音机,听到组歌就会
“入歌”用手轻轻击拍,或哼曲,或小声跟着唱。我的记忆中,他最喜欢“毛主席用兵
真如神”这一句。无论是在剧场还是独个儿听收音机,听到这里便会击出一个重音,无
限感慨地把头点一点。
    有一次,我见他独个儿在办公室听这支歌,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他身体各
部位都随着音乐的节奏有所动作,仿佛全身心都融入了旋律之中。我忍不住问:“总理,
这一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他睁眼看看我,笑道:“不是经过长征,那是听不出这一句的、美妙境界的。”
    我是经过了长征的,但我在四方面军,没有跟中央红军行动,自然缺少总理这样切
身的体会和感受。
    对于总理的听歌和唱歌,有人形容为:“小气候里迟逐流动,大气候里震荡奔放。
    对各地民歌小调,总理喜欢沉醉一般悄悄欣赏;全身心地松弛,独个儿追逐体会着
那感情的跳跃,意识的流动,仿佛渐渐走入一个美妙而古朴的童话世界,充满了花草的
温馨和泥土的芬芳。这就是“小气候里追逐流动。”
    大气候里震荡奔放,那是带着登高一呼,万众响应的气势和力量,是一名职业革命
家壮怀激烈,“仰天长啸”的抒发情怀的表现。也是宣传鼓动群众与自己一样激荡起豪
情和热情,团结、奋斗、向前的真情流泄。
    周恩来是位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在某些作品里,常把周恩来工作中的严肃、谨慎、
细致,笼统到整个生活中。其实不这样;休息时,哪怕是群众场面,只要不是办公事,
他都是活泼又活跃。在老干部中,“活跃分子”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往往指革命队伍中
上下组织,左右联络,出头露面进行宣传鼓动的同志。在中国的领袖群中,周恩来几乎
可以称为唯一的“活跃分子”,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他那样常常按捺不住地放开歌喉,
甚至要指挥起成千上万的人一道唱。更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他那样乐于自告奋勇,教同志
们唱“志在四方”,唱“长征组歌”。
    过去有许多影视资料和报道文章都记录过周恩来带领群众放。声高歌的情景,无须
多讲。我这里想讲一点的只是他这样做,丝毫没有什么做作或工作需要,那确实是一种
感情洋溢,需要释放的再自然不过的表现、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1965年6月,周恩来出访坦桑尼亚。这是中国民航第一次走出
亚洲,走向世界。飞越天险喀喇昆仑山时,总理临窗,放眼远望:群山绵延,突兀颠连,
好象维系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一样机妙玄奥,深不可测;又像鉴证着大自然不可思议的
雄伟创造。冰峰林立,白云徜徉其间;碧空万里,与皑皑白雪上下辉映,幻化流转着七
彩光芒。
    总理的眼里像起了惊雷电闪,光彩照人。他的胸脯开始起伏,那是激情进发前的沉
默。他连续几次长长地叹息,仍然无法平息心潮的起伏,便从胸腔里发出了浑厚的低沉
的歌声:“红岩上红梅开……”
    他唱的第一声像呻吟一样带着隆隆的胸膛共鸣音,并且马上停住了,轻咳两声,好
象有些不自然,目光朝我们一扫。我相信他是从陶醉里刚刚醒来,明白了自己是在飞机
上,是在一群随行人员之中;他把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时,千仞冰峰在脚下蜕起、跃动;
滚滚而来、层出不尽。于是,那无法按接的激情便第二次喷涌而出,并且一发而不可止。
那成了真正的引亢高歌;总理是彻底放开了嗓门,歌声萦绕在机舱里,在我们每个人心
头引起强烈的经久不息的回响。于是,总理的独唱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全体乘客和机组人
员的合唱: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总理喜欢民族歌曲,自然也喜欢京剧及各种地方戏剧,喜欢看各种国产影片。
    对于戏剧,我曾问过周思来:“总理,你喜欢京剧还是喜欢越剧?”
    总理说:“都喜欢。”
    我问:“比较起来,更喜欢哪一个?”
    总理一笑:“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话剧。我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演过话剧。那时学校
还不够解放,男女分校,我们演剧没有女角,就由我来扮……我们演得很成功。”
    总理天天看报纸,天天必看各剧场的节目预告。无论哪一天,你随便问总理:“今
天吉祥剧院演什么戏?”总理肯定可以马上告诉你。
    有一次我问:“总理,你看那些剧场节目预告干什么?”
    总理笑着叹口气:“看戏是享受,想戏也是一种享受呢。”
    我含笑作一个总结:“很少有总理没看过的戏,也很少有总理看完全场的戏。”
    总理听罢哈哈大笑,频频点头。因为我这一句话道出了实情。总理酷爱看戏,没有
什么戏不想看,但他“官身不由己”,想看也看不完,太忙了。或者晚到;看个尾巴,
或者早到,看个开头就马上要赶去参加会,有头有尾地看完一场戏实在太少,有数的几
场而已。
    有的老同志说我有办法叫总理休息,其实这办法就是“假公济私”,“投其所好”。
    什么是“假公济私”?就是把休息和工作搞得界线不分。凡有新电影,新戏剧出来,
我们总要找出各种理由原因,安排总理去审查新片新剧,并且尽量“上纲上线”,说这
是对文艺工作者是否关心、重视、支持的大问题,说作者和演员如何如何已经准备听取
总理的意见,如果不去看就会挫伤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是不利于党的知识分子政
策云云。
    这样一来,总理就不审查也得审查,不休息也得休息几个小时了。
    所谓“投其所好”,就是按照总理对休息的解释,满足他的那种“休息”。比如把
作者、演员请到家里来,同总理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自然是聊戏,聊演员的生活。这
样聚会一次,解决了剧团的问题,也达到了让总理休息一下之目的。
    读小说对总理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和娱乐。总理早在刚刚结束童年步入少年时,就
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名著。他曾对我说:“读小说和办公,用的不是
一个脑子;办公办累了,看看闲书也是休息。”
    总理看电影看戏看小说的故事很多,特别是文艺界人士写过许多回忆文章。我这里
只想讲两件事,说明我们的总理,即便休息娱乐,也保持着鲜明顽强的民族性。这对于
刚刚结束殖民地、半殖民地命运的中国人民来说,是尤其重要的。
    记得1950年1月20日,我跟随总理赶赴莫斯科,参加与苏联的谈判时,中苏正号称
“磐石般的团结”,也就是铁板一块了。像我们这一层的人,单纯热情,一说苏联老大
哥,那就一切光明,一切友好。记得那时斯大林的威望不得了,只要喊起他的名字,人
们就可以前仆后继,不惜任何牺牲地冲锋向前。他在苏联人心目中是神,在中国人心目
中也是神。但是,毛泽东与周思来与我们的心态显然不同,思考问题远不在一个层次一
个水平线上。
    毛泽东只跟斯大林谈,不参加与莫洛托夫,维辛斯基等人的会谈。这与其他任何社
会主义国家都不同,是第一个当仁不让地把自己放在与斯大林完全平等的位置上。
    斯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建立的崇高威望,使他原有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更突出
了些。毛泽东到莫斯科,离莫斯科,斯大林都没参加迎送。这样的结局毛泽东是不能接
受的,他那强烈而鲜明的个性,使他当面向斯大林提出请求,坚持让斯大林去自己所指
定的地点参加中国举办的答谢宴会。斯大林说他从来没有出去到别人确定的饭店去赴宴。
毛泽东坚持斯大林应该给自己一个例外。
    结果,斯大林第一次屈从了别人的意志,这个人就是毛泽东。记得周恩来为此十分
兴奋,对宴会作了许多具体指导。我至今鲜明地记得那天的气氛:欢快、隆重、庄严。
来宾非常多,有各国大使和苏联的高级将领及部长们。
    显然,这些部长、高级将领、大使们也是轻易见不到斯大林,都激动得不能自己,
焦急盼望着能看一眼斯大林。
    在一片喧腾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大使们议论中的两句话:
    “斯大林与毛泽东相见,在世界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毛泽东厉害,能把斯大林请出来;罗斯福和丘吉尔也没能做到,没能如此。”
    斯大林出现时,那些大使,那些部长、将军们都像孩子一样争抢着一睹斯大林风采,
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品出于政治原因所描写的那样。我当时看到的情景,所有人都是发自
内心地欢呼,夹道迎着斯大林鼓掌,拼命挤前一点,就是想多看一眼,那是真正的崇拜,
没有伪装和做作,见到斯大林与毛泽东站到一起时,多少人流下了泪。真流泪假流泪,
真欢呼假欢呼,真激动假激动我还是分得清,看得明的。比如“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年
后,那种欢呼万岁已是越来越假,越来越口是心非。岂止我看出来,绝大多数人都清楚,
只是不敢说或不能说罢了。
    现在没有什么不敢说或不能说的。实事求是讲,1950年我见到的所有欢呼者,流泪
者,都是至倩至性的真实流露,决无半点虚伪假装。
    就在这样的中苏友谊,这样的热烈亲密中,总理却没有生出盲目性。去莫斯科的列
车上,他连续阅读获斯大林奖金的小说《旅顺口》。一般人读这本书,一听获斯大林奖
金,便盲目跟着喝彩、叫好。周恩来没叫好,越看越皱眉,最后把书一摔说:“满纸胡
说八道,这种书居然还获斯大林奖金,可见苏联也并不是什么都好,什么都对。”
    到了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紧张进行之际,周恩来的军事秘书雷英夫担心敌人在
辽东半岛登陆,利用工作之余读这本《旅顺口》,想从中得到一点在辽东半岛设防的启
示。
    在一次聊天中,周恩来听说雷英夫对照地图看《旅顺口》,就问:“你读这本书感
觉怎么样?”
    “不怎么样。”雷英夫说,“不像外面吹捧那么好,我是为了研究战争参考着看一
看。”
    “这本书很糟糕。”周恩来评价说:“很糟糕的书还获得斯大林奖金,获得某些人
喝彩,那就更糟糕,简直是糟糕透顶。”
    “总理看过这本书?”
    “我是今年一月去莫斯科的路上看的,印象坏极了,有些地方简直看不下去,真正
的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会盲目地跟着去吹嘘。”周思来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