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营节度使刘昌为泾州刺史、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癸酉,京师地震。甲
戌,以华州潼关节度使李元谅兼陇右节度使、临洮军使。乙亥,地震,金、房尤
甚,江溢山裂,庐舍多坏,居人露处。陈留雨木如大指,长寸余,有孔通中,下
而植于地,凡十里许。辛巳,李泌以京官俸薄,请取中外给用除陌钱,及阙官俸
外一分职田、额内官俸,及刺史执刀司马军事等钱,令户部别库贮之,以给京官
月俸,令御史中丞窦参专掌之。岁得钱三百万贯,谓之户部别处钱,朝臣岁支不
过五十万,常有二百余万以资国用。壬午,地震,甲申又震,乙酉又震,丙申又
震。甲辰,太仆郊牛生犊六足,又豕生两首四足。筑延喜门北复道属永春门。泾
原刘昌复筑连云堡。戊辰,鹿入京师市门。甲寅,地震。宴群臣于麟德殿,设《
九部乐》,内出舞马,上赋诗一章,群臣属和。己未,地震。丁卯,有司条奏省
官,其左右常侍、太子宾客请依前置四员,从之。庚午,地震。诏泾原刘昌于平
凉会盟所收被害将士骸骨,葬于浅水原,为二冢,立石堠志之,题曰怀忠冢。辛
未,地震。中书省梧树有鹊以泥为巢。癸巳,以太子左庶子畅悦为桂管观察使。
改左右射生为左右神威军。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丁未,陇右李元谅筑良原
城。丁巳,右龙武统军张伯仪卒。辛酉,以吉州刺史张庭为安南都护、本管经略
使。升郓州为大都督府。壬戌,加置谏议大夫八员,分中书四员为右,门下四员
为左。检校左庶子萧复卒于饶州。丙寅,地震,丁卯,又震。月犯岁星。辛未,
太子宾客吴凑为福建观察使。乙亥,荧惑、岁、镇三星聚营室,凡二十日。是月,
吐蕃寇泾、邠、宁、庆、鄜等州,焚彭原县,边将闭城自固。贼驱人畜三万计,
凡二旬而退。吐蕃入寇以秋冬,今盛暑而来,华人陷蕃者道之也。
六月丁丑,鄂岳观察使李竦卒。乙酉,以尚书左丞杜祐为陕州长史、陕虢观
察使。征夏县处士先除著作郎阳城为谏议大夫。城以褐衣诣阙,上赐之章服而后
召。乙丑,桂管都防御观察使畅悦卒。乙未,以谏议大夫何士干为鄂、岳、沔、
蕲、黄等州都团练观察使。乙亥,封皇子、皇弟邕王謜等七人为王,兼卿、监、
祭酒等官。癸卯,荧惑退行入羽林。
秋七月庚戌,以左金吾将军张献甫为邠宁节度使;陈许防御兵马使韩全义检
校工部尚书,充长武城及诸军行营节度使。癸丑,邠宁军因韩游瑰受代,惮张献
甫之严,乘其无帅,纵兵大掠,仍胁监军杨明义奏请范希朝为帅。都虞候杨朝晟
斩其乱首二百余人,方定。朝命仍以希朝副献甫。己未,奚、室韦寇振武军。壬
戌,诏以太尉、中书令、西平郡王李晟长子愿为银青光录大夫、太子宾客,赐勋
上柱国,与晟门并列戟。乙丑,以前抚州刺史戴叔伦为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本管经略使。丁丑,以兵部尚书崔汉衡为晋州刺史、晋慈隰观察使。壬申,诏:
“嗣王、郡王朝会,班位在本官班之上。左右庶子准令在左右丞侍郎之下、诸司
四品之上,今在少卿之下,非也,宜改之。”乙亥,以苏州刺史孙晟为桂州刺史、
桂管观察使。荆河自陕州至河阴,水色如墨,流入汴口,至汴州,一宿而复。又
汴郑管内乌皆入田绪、李纳之境,衔柴为城,方十余里,高二三尺,绪、纳恶而
去之,信宿复如之,乌口皆流血。
八月,以权判吏部侍郎吉中孚为中书舍人。乙酉,检校司徒、兼太子太师、
汧国公李勉薨。甲午,京师地震,其声如雷。九月丙午,诏:“比者卿士内外,
左右朕躬,朝夕公门,勤劳庶务。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
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每节宰相及常参官共赐钱
五百贯文,翰林学士一百贯文,左右神威、神策等军每厢共赐钱五百贯文,金吾、
英武、威远诸卫将军共赐钱二百贯文,客省奏事共赐钱一百贯文,委度支每节前
五日支付,永为常式。”戊申,晋慈隰观察使崔汉衡加都防御使名。癸丑,赐百
僚宴于曲江亭,仍作《重阳赐宴诗》六韵赐之。群臣毕和,上品其优劣,以刘太
真、李纾为上等,鲍防、于邵为次等,张濛、殷亮等二十人又次之。唯李晟、马
燧、李泌三宰相之诗不加优劣。庚申,吐蕃寇邠、宁、坊等州。
冬十月,诏中书门下选常参官曾为牧宰有理行者以名闻。宰臣奏于颀、董晋
等十二人前任有治迹,诏颀等于左右丞厅各言政要,左右丞条奏,上乃御宣政殿
亲试其言而后用之。丙戌,以右神策将军李长荣为河阳三城怀州团练使,仍赐名
元。戊子,回纥公主将妾媵六十余人、马二千匹来迎咸安公主,命刑部尚书关播
送公主归蕃。十二月辛巳,少府监李观卒。
五年春正月壬辰朔。乙卯,诏:“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
阳,或说禳除,虽因旧俗,与众共乐,咸合当时。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
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
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宰臣李泌请中和节日令百官进农书,
司农献穜稑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作中和酒,祭勾
芒以祈年谷,从之。丁卯,右散骑常侍宜城县子柳浑卒。
二月己丑,贬京兆尹郑叔则为永州长史。戊戌,以沧景留后程怀直为沧景观
察使。庚子,以大理卿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御史中丞窦参为
中书侍郎、平章事兼转运使;以户部尚书,依前度支转运副使。
三月甲辰,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泌卒。乙卯,以兵部郎中姚南仲为御史中
丞,司农卿薛珏为京兆尹,以大理卿李速为黔州刺史、黔州观察使。癸亥,以资
州刺史庞复为安南都护、本管经略使。丙寅,贬礼部侍郎刘太真为信州刺史。以
给事中杜黄裳为河南尹。戊辰,诏以李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左卫率府胄曹参军,赐
姓名曰李承绪,仍赐钱千贯,俾自营居业。
夏四月乙未,以太子少师萧昕为工部尚书,致仕,给半禄、料,永为常式。
初致仕官只给半禄,无料,上加之以待老臣,半料自昕始也。五月戊辰,宋州麦
一茎九岐者百余本。六月乙未,以光禄卿裴腆为桂管观察使。
秋七月,以嗣滕王湛然为太子宾客、入回纥使。八月辛未,以同州刺史窦觎
为户部侍郎。九月壬戌,诏褚遂良已下至李晟等二十七,图形于凌烟阁,以继国
初功臣之像。
冬十月丙午,西川韦皋奏与东蛮合力大破吐蕃于故帯荩芷浣罢谡凇W
是吐蕃挫锐,竟复帯荨8纾倭徘敫椿蘸牛辉省<撼螅锥ń诙仁埂⒓煨
司空、平章事张孝忠以擅出兵袭蔚州,降检校司空为左仆射。桂管观察、御史中
丞孙晟卒。癸巳,以户部侍郎窦觎为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十二
月庚午,回纥汨咄录长寿天亲昆伽可汗卒。辛未,以淮南节度使杜亚为东都留守、
畿汝州都防御使,兵部侍郎裴谞为河南尹,司农卿李翼为陕虢都防御观察使。壬
申,以陕虢观察使杜祐检校礼部尚书,兼扬州长史、淮南节度使。六年春正月戊
辰朔。戊申,大雪。
二月戊辰朔,百僚会宴于曲江亭,上赋《中和节群臣赐宴》七韵。是日,百
僚进《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黍粟各一斗。岐州无忧王寺有佛指骨寸余,先是
取来禁中供养,乙亥,诏送还本寺。珍戌,以中书舍人陆贽权兵部侍郎。甲午,
以吏部侍郎刘滋为吏部尚书。丁酉,王武俊守隶州将赵镐以郡归李纳,武俊怒,
以兵攻之。
三月庚子,百僚宴于曲江亭,上赋《上巳诗》一篇赐之。壬寅,浑院又
来朝。戊午,牂柯蛮来朝。甲子,以旱,日色如血,无光。
夏四月甲辰,大风雷。闰月庚申,太白、辰星聚东井。戊午,始雨。五月丙
寅朔,上御紫宸受朝。上以是月一阴生,臣子道长,父子必以是朔面焉,故取朔
日受朝。壬午,以宁州刺史范希朝为单于大都护、麟胜节度使。是夏,淮南、浙
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秋七月丙寅,淮南节度使窦觎卒。癸酉,复呼亲王母曰太妃,公主母曰太仪。
八月丁未,工部尚书致仕鲍防卒。九月乙丑,收诸道进奏院官印,悉毁之。己卯,
诏:“十一月八日,有事于南郊太庙,行从官吏将士等,一切并令自备食物。其
诸司先无公厨者,以本司阙职物充。其王府官,度支量给廪物。其仪仗礼物,并
仰御史撙节处分。”冬十月己亥,文武百僚京城道俗抗表请徽号,上曰:“朕以
春夏亢旱,粟麦不登,朕精诚祈祷,获降甘雨,既致丰穰,告谢郊庙。朕倘因礼
祀而受徽号,是有为为之。勿烦固请也。”辛亥,回纥吊祭使、鸿胪卿郭锋复命,
回纥遣达北勒梅录将军来,告九姓回纥登里逻没密施俱录忠贞昆伽可汗之丧。
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上亲祀昊天上帝于郊丘。礼毕还宫,御丹凤楼宣赦,
见禁囚徒减罪一等,立仗将士及诸军兵,赐十作万段匹。今后刺史、县令以四考
为限。青州李纳以棣州还王武俊,并其兵士三千。是岁,吐蕃陷北庭都护府,节
度使杨袭古奔西州。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绐袭古,请合军收复北庭,乃杀袭古,安
西因是阻绝,唯西州犹固守之。回纥亦为吐蕃所逼,取浮图川,乃迁部落羊马于
牙帐之南以避之。
七年春正月壬戌朔。己巳,襄王僙薨。庚辰,以湖南观察使裴胄为洪州刺
史、江西观察使,以常州刺史李衡为御史中丞。
二月己巳,泾原帅刘昌复筑平凉城。城去故原州一百五十里,本原之属县,
地当御戎之冲要。昌复浃辰而功毕,分兵戍之,边患稍弭。庚子,侍中浑院
中来朝。
三月辛酉,陈许节度使曲环奏请权停当道冗官,待一二后,民力稍给,则复
之。壬戌,左龙武统军戴休颜卒。甲子,泾原节度使刘昌筑胡谷堡,改名彰义堡。
堡在平凉西三十五里,亦御戎之要。壬申,诏:“顷来赐衣,文彩不常,非制也。
朕今思之,宜有定制,节度使宜以鹘衔绶带,观察使宜以雁衔威仪。”威仪,瑞
草也。关辅牛疫死,十亡五六。上遣中使以诸道两税钱卖牛,散给畿民无牛者。
辛巳,诏神威、神策六军将士自相讼,军司推劾;与百姓相讼,委府县推劾;小
事移牒,大事奏取处分,军司、府县不得相侵。癸未,义武军节度使、检校司空、
平章事张孝忠卒。
夏四月庚子,太子少师致仕萧昕卒。汴州献白乌。戊午,诏:“仲夏之时,
万物敷畅,阳德方茂,阴事始承。昔者观于法象,因天地交会之序,为父子相见
之仪,沿习成风,古今不易。王者制事,感动因人,酌其情而用中,顺其俗以为
礼。咸觌之义,既行于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