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绝杀: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军坦克装甲车多,没事彻夜在前沿转悠。第23师团第72联队碰上了一支装甲侦察分队,那些钻在装甲车里的侦察兵二话不说,首先通知了西岸炮兵阵地。那通揍,差点把联队打得灵魂出窍,光中队长就死了一多半,整个晚上,联队长酒井美喜雄大佐不用干别的,光收尸就够他忙活了。
和第72联队同病相怜的是第26联队,也是跟一支苏军坦克部队遭遇并交了火,尽管没挨炮轰,但也错过了当晚的夜袭。
幸好其他联队都按时到达了潜伏地点。晚上10点,夜袭开始。小松原先集中现有的两个野炮联队,对苏军一线阵地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火力攻击,接着工兵联队前进。
上工兵联队的原因,是因为苏军在河东主阵地埋了7万枚地雷,不清障的话,后面这些步兵全都得给炸飞了。
工兵排雷时,苏军的机枪和迫击炮全都没歇着,工兵们作业时连头都不敢抬,这个遭罪。
排完地雷,便是“猪突冲锋”,步兵们端着刺刀,不要命地向各个火力点猛扑。
似乎苏军真的害怕这种疯狂攻击,他们很快放弃阵地,撤往河西。日军占领阵地后,立即向上空鸣放显示夜袭成功的信号弹。
小松原通过望远镜看到这一幕后,顿时心花怒放,也以最快的速度向关东军司令部发去了捷报。
离天亮已没有多少时间,日军工兵抓紧时间拆除浮桥,完成整个夜袭行动中的最后一环。
晨光微露,桥也拆得差不多了,大家如释重负。
不过就在这时候,阵地中央开始落进许多烟幕弹,浓厚的烟雾呛得士兵们眼泪鼻涕横流,什么也看不清楚。
还没等日军回过神来,一大群苏军的bt快速坦克已插入日军的速射炮阵地。这些速射炮是后半夜拖上来的,但是还没发挥作用,就被bt坦克捣毁了。
紧接着,苏军机枪旅不知何时也冲了上来。日军的屁股还没坐热乎,眼看着又被从苏军主阵地上赶了出去。
随后便是轰炸机追着炸,各参战联队被炸得哭爹喊娘,狼狈不堪。
整整忙乎了一夜,不仅看似到手的那点银子还了回去,连自家本钱也折进去不少,这可把小松原给郁闷坏了。
郁闷是因为他知道的战术,只有迂回和夜袭。相反,朱可夫的花样却多得很,除了诱敌深入,还有以假乱真。
小松原或许会感到不解:占领苏军阵地后,我周围放了警戒,浮桥也拆了,那些bt快速坦克、机枪旅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浮桥就是朱可夫以假乱真的一种手段。日军能看到的苏军浮桥,大多数都是“明桥”,那只是一些暂用桥,或者是伪装出来的桥,并不起作用。
苏军真正使用的浮桥是“暗桥”。这种桥是先在河床上打好基础,然后根据河水的涨落,以及人员、车辆、火炮通过时所需要的宽度及深度,建筑出掩于水下的平坦水泥过道,通常在哈拉哈河水面以下30厘米处。
日军对苏军浮桥进行过反复侦察,但不到“暗桥”的附近很难发现其秘密,即便空中侦察也是如此。
“明桥”和它旁边的阵地,都不过是朱可夫用来钓鱼的饵。当日军进攻时,苏军只是佯作撤退,其实在撤离前,河东河西的苏军就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日军工兵拆掉的都是“明桥”,反击部队可以通过“暗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动袭击,而其突然性和隐蔽性,比起日军那种地球人都熟悉的夜袭战术又不知要强上几多。
琴弦
第一个晚上冒险的失败,让第23师团伤了元气,一时再也折腾不动,小松原不得不寻觅新的生力军。
原属第7师团的第26联队在上次过河作战中就遭遇重创,三个大队长,两死一伤,已难以负起大任,但关东军司令部这时又从第7师团调来了一个联队——第28联队,与第26联队共同组成第14旅团,由旅团长森田范正少将统领。
第28联队不仅所有资历均与第26联队相同,其战力甚至还在第26联队之上,它被称为第7师团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而且一向以长于夜战著称,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被用来进行夜战训练,野战步兵能适应各种方式的夜战环境,对夜间清障、定向、隐蔽、巡逻及警戒皆驾轻就熟。
参谋本部的观战高官们曾经指出,第23师团在首轮作战中的任务过重,必须增加第7师团。所谓“任务过重”云云,只是客套话,其实就是更信得过第7师团的另一种说法。
如果是在诺门罕战役前,谁要是这么比较第23师团,小松原准会嘴翘鼻子高,不过这场战役真是把他打得六神无主了,现在他已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了,只要哪个菩萨能显灵,让他跟着磕头烧香喊爷爷都行。
1939年7月8日晚,以第28联队为主,第14旅团6000余众承担了新的夜袭任务。这次小松原不再走讨巧的路子,搞什么破坏浮桥了,他命令第14旅团直接前推,稳扎稳打,将苏军摩步师所控制的高地一个个予以占领。
连续两天晚上,诺门罕都飘着小雨,夜色漆黑。要说这样的天气本来和夜袭很匹配,第14旅团起先也并不在意,但是出发不久,小雨就慢慢地变成大雨,大雨又变成了暴雨。
第23师团曾被诺门罕的干渴缺水折磨得要死要活,第14旅团相对要好一些,只是谁也摸不透草原水龙王的脾气,这位老兄犹如在用恶作剧打发乞丐:你需要米的时候我给你钱,你需要钱的时候我偏给你米。
这么大的雨是第14旅团参战以来从未遇到过的。虽然出发前穿了雨衣,可是在暴雨下并无多少遮护作用,不到一分钟,每个人从头到脚全被浇了个透,背包、皮鞋里尽是水。
士兵要携带的装备已经不轻,平均达到30公斤以上,再加上这么多额外雨水,身上的负荷沉到迈不动腿。参加夜袭的士兵后来回忆:“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想,这会不会是神不满意我们这些人,对我们的一种惩罚呀。”
到了下半夜,“惩罚”总算告一段落,日军也摸到了高地前沿。这时绊住他们的不再是暴雨,而是“琴弦”。
“琴弦”是一种新型钢丝网,不过与拦阻坦克的蛇腹铁丝网不同,步兵才是它的菜。之所以叫做“琴弦”,是因为钢丝非常细,如同钢琴的琴弦一样,而且全部贴近地面。
日军士兵被“琴弦”缠住后,都成了手舞足蹈的八爪鱼,想发起夜袭惯用的猪突冲锋也不可能。守卫高地的苏军步兵一见,立即向驻于高地后方的炮兵阵地发出信号。
炮兵事先给高地前沿的每个区域都编了号,并测定好了射击诸元,收到步兵的信号,他们只要照本宣科,按测好的数据射击即可。
小松原一直在营地等候好消息,但等来的只是被炸得伤痕累累的败兵之师,至此,第28联队的神话也破灭了。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太容易得到的,会对之兴味索然,太不容易得到的,又会完全丧失信心,就是这种看似容易得到,却又始终未能得到的,最是吊人胃口。
小松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他自己检点两次受挫的败因,第一次是两个联队缺席,第二次是只有两个联队,如果第三次能把诺门罕地区的所有部队和资源都动员出来,从而发起超大规模的集团化夜袭,就不信苏军还能扛得住。
吸取之前的教训,小松原向飞行集团要来几架侦察机,由联队长们乘坐着,利用白天的时间对地形和路线进行了一番侦察。他还为各联队配置了通讯分队,对相互联络的信号作出规定,如此大费周章,都是为了协调一致,以避免再次出现迷路或者自乱阵脚这类糗事。
小松原忙到要爆肝,恨不得来个乾坤大挪移才好,相比之下,他的对手要镇定得多。
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手,朱可夫对日军的战法已经了然于心,他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也感到啼笑皆非的,就是日本人运用战术的死板和食古不化。
比如说迂回战术,这个战术自有其高明之处,但日军的问题是把它看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多时候战场上其实并不具备迂回包抄或侧击的条件,也硬要实施,而且实施了就退不回来,一次,两次,三次……直至被别人揍到稀里哗啦,彻底破产为止。
日军连续几个晚上发起的夜袭战,让朱可夫再次长了见识,从第一个晚上开始,他就知道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甭管多少次,跟第一次相比,没有多少质的差别,只不过是量的增加而已,你只要找准要害,就一定能打断它的脊梁骨。
火制对刺刀
1939年7月9日晚10点,小松原集中火炮,对苏军据守高地进行射击。随着炮火的逐步延伸,近2万名日军步兵冲出了掩体。
所有步兵,搭配最拿手的夜袭动作,别的不说,光是2万人深更半夜的齐声大吼,就有让人虎躯一震的效果。
小松原相信,它足以冲垮苏军的任何防线。
当人流汇集到苏军阵地前沿时,冲锋的士兵们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白昼,这是怎么回事?
天亮还早,白昼纯属人工制造。
打夜袭战,依赖的就是夜色,朱可夫早就想到了破解之法,他事先给前线炮兵部队配发了大量的曳光弹、照明弹、燃烧弹,又秘密调来12部探照灯车,此外,坦克装甲车也都换装了大功率远射车灯。
这么多的专用器材,足够把方圆几公里范围内都照得一片光明,上万名日军步兵被强光暴露在开阔地带,完全失去了夜的掩护,顿时全傻了眼。
苏军立即用机枪集中射击,浓密火力下,日军成排成排地被扫倒在地,顷刻之间便尸横遍野。
眼见突袭不成,日军索性直接展开“猪突冲锋”,士兵们就像在练兵场上进行训练一样,一边喊着“万岁”,一边端着刺刀不顾死活地向上猛冲。
贴身近战和白刃格斗长期作为日军的训练重点,一般日本老兵的拼刺术都相当娴熟,日军对此一直引以为豪,认为用刺刀就可以决定战争胜负。
如果是近距离以刺刀对刺刀,日军绝不会处于下风,问题是你接近得了吗?
日军这种带有冷兵器时代痕迹的拼刺刀战术,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很少有国家采用。日本虽然也参加过一战,不过仅局限于亚洲区域,没有到欧洲主战场去试过身手,就是在亚洲,它也没碰上高段位的选手,当时的俄军在武器装备上最多跟日军一个档次。
可以说,从战术到武器,日军的思维大多还停留在一战以前,拼刺刀也始终被作为制胜的基本途径之一。苏军则不同,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后,实践出真知,他们已经紧紧跟上了现代军事大潮,作战时非常注意通过“火制”,也就是增强火力密度的办法,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苏军士兵原来普遍使用俄制莫辛步枪。正是在轻武器自动化的潮流影响下,苏联着手研制成功一种冲锋枪,并已在前线进行了试用,它的名字叫“波波沙”。
最初,苏联人并不知道冲锋枪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波波沙”只配到班长以上的中下层指挥官,与作为自卫武器的左轮手枪进行搭档使用。
就在日本兵蜂拥而上的那一刹那,苏军发现了冲锋枪的价值。
冲锋枪的射程低,但是射速和进入射击状态较快,而且几乎无后坐力,枪口也不会跳起,连续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