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清末英雄 >

第939章

清末英雄-第939章

小说: 清末英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总有试验计划和记录吧。”许经明坚持道。他知道自己的权利,即便是复兴军下一阶段的对俄作战计划,他只要能陈述出要了解的正当理由、起誓签字保密后也可以去总参阅览。更何况是这种小试验。
  “好,好。我马上让人整理后,三日内就让人送过来。”许经明步步相逼。蔡元培只得答应。
  步履沉重的出了稽疑院,坐上新配发的黄旗公务轿车后。蔡元培才喘了口气,他摘下眼镜。掏出手绢擦了把汗,这才对着秘书徐宝璜道,“待会车子会路过学部路口,你将文书带回去。另外最终重要的是,马上编造一份北京大学全校使用英语以促进建设世界性大学的实验记录,三日后送至稽疑院教育委员会。”
  秘书是自己的亲信,前排司机不说也是自己人,更有隔音隔板,所以蔡元培说话肆无忌惮。另外这公务车他才用上几个月,就喜欢上了,也渐渐习惯把车当成办公室,在此处理公务。
  “是,大人。我马上就办。”虽然蔡元培的命令让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徐宝璜吃惊,但他还是服从这个安排。
  “开车吧。”蔡元培吩咐完,徐宝璜则敲了敲车厢内的隔板,示意前排的司机开车。
  因为是蓄电池带到电机启动,所以并不太响的‘噗噗’声后,公务车发动起来,随着司机娴熟的操作,挂着京甲1004牌照的黄旗公务车驶出了稽疑院,在学部路口放下徐宝璜后,蔡元培又让司机开往北京大学。
  “是什么风把孑民给吹来了?”严复虽不被杨锐所喜,但认为他天演论开国内风气之先有益于国的人却不少,蔡元培就是其中之一。看着蔡元培出现学校,严复顿时笑问。
  “还能是什么风?”蔡元培会顶住压力推举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自然和他最熟悉不过。这次他也没有把他当外人,只埋怨道:“还不是你那同乡、教育委员会大主席许石生。他啊,石生石生,真是比石头还硬啊!”
  “什么同乡啊!”严复摇着头,他是洋派,许经明则正经科班出身;同时严复是福州人,许经明却是晋江人,在他发迹前,两人是一点儿交情都没有,可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穷酸秀才,因为辛亥前支持复兴会,赞同复兴会的农会政策,现在爬的比天还高。严复摇头后再道,“孑民,这许石生怎么了?”
  “怎么了?”蔡元培此时终于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他看到报章上说北京大学全校吃饭拉屎都说英语,所以就针对全国各大学堂花时间调查,发现其他学校并非如此,所以刚才在稽疑院的时候质询于我,问我这是为什么。真是一帮没事找事请来的老旧大爷啊!”
  蔡元培说许经明找麻烦严复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待他说道全校都说英语他才醒悟过来,当时许经明来北大调查的时候,是曾有意无意的问道过此事。但被他以学部命令给恍惚过去了,不想此人还真是锲而不舍啊。
  “孑民。那现在呢?你怎么说的?”严复沉思起来,但觉得还是先问明情况为好。
  “对这干老古董我还能怎么说?”蔡元培不悦道。“我只能说这是学部的试点,试验全校说英语对学生有何影响?弄得现在,我还得匆匆写一份试验计划总结给他们。”
  听闻蔡元培是这么处理的,严复笑道:“有孑民在,那我就无忧了。”
  严复既然对此并不气愤,蔡元培顿时更不满,道:“几道兄,这北大为全国文科之首,开全国风气之先也非北大莫属。你怎么事事都依赖于我?北大要自己运动起来,使之成为包容并蓄、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之大学。学部毕竟是中央部门,若是太过干涉校务,兹事体大,不好处理。”
  见蔡元培旧事重提,严复却摇头道:“孑民啊,我都是一把老骨头了,时常还烟瘾发作,不得不去天津租界里疼吸几口。那还有心事多管校务。真要将北大变成你说的那般模样,还还得另找身强力壮、精通西式教育理念之人,我是不行了。”
  “几道兄……”严复从开始就任北京大学就很是勉强,这几年来一直推迟。不过蔡元培就是不让。在他看来,新人还没有上来之前,非复兴会的旧人当中。唯有严复能担此重任,不想他现在又想着离任。不安的扶了扶眼镜。蔡元培道:“几道兄就那么担心事情办不成么?”
  “哎……”蔡元培打开天窗说亮话,深受其信任的严复也实话实说。他道,“孑民啊,礼部章疯子管的可越来越严了,不说他有几个弟子就在学校文科任教,就说他那套教案审核制度,你想要弄什么‘思想之思想、人格之独立’大学就不可能。理工科还好,社会学科,特别是文科,他们审核的极为严格,这让讲师和教授们很不满意。”
  “是对审核程序不满意,还是对审核结果不满意?”蔡元培脸上似乎有些冷笑,他知道章太炎背后站的是谁。
  “这个…。我看主要还是对审核程序不满吧,有学问的脾气总是不小。至于审核结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谁的讲义没通过的。”严复道。“就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更严。孑民啊,这套东西是哪里学来的,能不能取消啊?以国税局收税的规程来看,事情一开始总是很宽松的,待大家习以为常不做反对之后,那税就要加了。如此下来,以后老师要说一些自己的东西,总是不方便的。”
  “这套东西暂时是取消不了的。”蔡元培摇头道。这是章太炎提议,杨锐认同的,也有可能是杨锐设计,章太炎出面的。提出的理由是为了保护国粹,但这国粹到底是什么、包含什么,礼部到现在都没有明文确定。
  “那你新招进来的胡适之、陈仲甫这两位真要是讲课,他们的讲义能通过审核吗?”严复问道。这两个人都是蔡元培跟他说的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那青年杂志他是看的,知道那些东西和现在学校主流所教授讲义的完全相对,真要是两人进来授课,势必会引起新旧之争。
  “他们来报道了吗?”蔡元培早就收到此两人的回信,知道他们上个月就回国了,只是这两个安徽人都要回家再至京城,不是那么快就能来的。
  “来报到了,可都有麻烦事情。”严复不提还好,一提就从抽屉拿出两份档案,摇头道:“胡适之虽说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可问题是他拿不出博士证书,只有美国人康奈尔大学的证书?还有这位陈仲甫,就更麻烦了,他根本没有学历啊!
  事情现在就卡在吏部了,他们要求胡适之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一份证明,证明其已博士毕业,才能以博士学历将其录用;陈仲甫,你要聘其为文科学长,那最少也有有正规大学堂学士学位或以上,可他……”
  胡适是虞自勋推举的,他只说此人博士已经毕业,不想还没有拿到毕业证;而陈仲甫是章士钊推举的,蔡元培也看过他主编的青年杂志,学识先不说,但味道却是符合他意思的。不想此人却是个没学历。并且最重要的是,教师也算是公务员。他的录用必须先通过吏部,而吏部又被杨锐的死忠陈广寿所把持着。其内部管理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古板苛刻,虽然不怎么近人情,但毕竟公平合理,习惯了大家对其也没有什么怨言。不过,此部也杨锐人一样,坚持三无原则,非要害岗位,一般都唯才是用。
  想到吏部那冷冰冰的办公室和严苛的办事员。本已命令司机开往吏部的蔡元培只得命令司机转向,先开往学部和蒋维乔几人商议一下再说。
  他一入学部就看到章士钊,还有一个身着西装的斯文留学生,此人正是胡适,他和章士钊是通过陈仲甫刚刚认识。
  “这,仲甫呢?”亲切的和胡适打过招呼后,蔡元培顿时询问陈仲甫。
  “孑民啊,你们这政府比廷尉府管的还要严啊!”章士钊一来就抱怨道。“仲甫虽然留日数次,可每次呆的时间都不长。虽好学可就是没有拿到文凭。可他又不想参加吏部那个什么同等学力考试,所以他现在已经不想来京了,打算去新加坡。”
  “这怎么行?”政府的管理比原历史正规多了,办学的金额也多了几十倍。可正是因为政府管理正规,陈仲甫这个连中专学历都没有的海龟无法像原历史那般,在蔡元培的操作下顺利被北大聘用。同样的。十年后才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现在名头上还不能用博士二字。
  胡适在这里不说。听闻陈仲甫要走,蔡元培顿时不放。他站起来道,“仲甫之才岂是学历文凭能证明的!他在哪里,我去找他。”
  “孑民,不急不急。仲甫还在我家里住着呢,还没走。”看见蔡元培着急,章士钊立马将他给拦住了。他其实就怕蔡元培是为了应付自己才答应招聘陈仲甫的,所以先过来谈个风声。“不过,他不想参加那什么乱七八糟的同等学力考试,你就看怎么办吧?”
  “我一会去银安殿……,”蔡元培本想去杨锐哪里走后门,可觉得这事情真是太小,求情成不成不说,万一让杨锐感觉不对,那事情就不好办了。脑子里想着陈仲甫学历的事情,蔡元培又看向胡适,关心道,“适之,来京城还习惯吧?”
  “谢先生相询,此来京城……”胡适说道这,扶着眼镜笑了一笑,一言难尽的道:“还真是感觉不太习惯。”
  京城从开国开始,就一直在修补新建,为此花去的钱海了去了。神武元年是内外城墙、皇宫,神武二年是各种防御工事,之后则是道路、下水道、行道树、西式草坪、路灯,公交站……;今年连承天门天街以及千步廊的围墙都在拆建,说是为了明年年初大阅兵——这是礼部和总政一般人绞尽脑子想出来的法子。整个京城长安街可阅兵,可长安街又有t字形且封闭的天街,这又是要保留的,所以只有将天街的砖头都编上号码,拆了全砌在在钢铁架子上,这种架子装有无数轮胎和大型船用发动机,需要时可发动机器移开,不需要时则开回原位,以再次形成t字天街。这么一搞,整个天街都变成活动城墙了,只是数公里的天街围墙这么一改,花的钱据说有好几百万。
  胡适不像蔡元培这样知道细节,他一到正阳门火车站就觉得这城市非常非常的干净,城内建筑虽老旧,可西式国家该有的公共设施一样不少,而且,不少地方的细节做的很精致,特别是火车站的厕所,漂亮的让人都不敢进去解手。这种中式建筑城市,结合现代化设施,再加上精致舒服的内里,怎么看都要比粗犷的美式城市美得多,只是,这些感受他是不好讲。
  “孑民先生,我已给自勋先生去电,学位的事情,自勋先生说他会帮我想办法的。”胡适的论文只是大修通过,而缺失博士头衔在国内吓不到人,所以只能拜托虞自勋了。
  “那就好。”事情终于去了一件,就剩下陈仲甫的麻烦事了,蔡元培的心情终于好上了一些,觉得开学风之先又近了一步。(未完待续。。)


辛卷 第五章 无辞上

  “学校的历史就不说了,之前是京师大学堂,开国后则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学校现有文、法、理、商、医、农、工七个学院、三十七个系,教授讲师所有的教务人员共有三百四十六人,在校生人数共计三千六百余人。
  学校的管理部门分为校董会和教授评议会,校董会主要负责学校的行政日常事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