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半仙文明 >

第433章

半仙文明-第433章

小说: 半仙文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份证就足够了。

一艘艘快船从地球和火星出发,他们用一千公里的秒速度冲入太空。随着龙胆二号发动机的问世,12000吨推力的虎胆三号标准无改进的发动机,已经公开销售。而这让民间的太空飞船技术得以突发猛进。

“这就是金星啊!”一个从地球上过来的科学家团队,目瞪口呆的看着现在的金星。虽然说已经从视频上看到很多次了,但是现实更让人惊讶。

太空中,竟然有三个星空巨炮,最新建设的星空巨炮足有两万公里长度,可以直接将一吨质量的物体加速到0。7倍光速,堪称恐怖。三根星空巨炮像是擎天柱一样,将金星牢牢地保护在最中间。

而除此之外,就是一个个直径十几公里到上百公里大小的人造天体,他们足有上千,各种梦幻的外形让地球的科学家自惭形秽。而在这些天体之间,却是大大小小的各种飞行器在穿梭,他们数以万计,有的私人飞行器就这样轻松地往返于地面和太空之间。除此之外,还有庞大的飞碟升起落下,承担着太空和地面运输的能力。最大的飞碟,已经建造到了一千米直径!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来自共和国的宇宙物理探索研究院的成员们,深深地将心中的惊讶压了下去,然后静静的等待飞船的降落。

飞船先是降落到了空港上,然后所有的人转成客运飞碟,抵达金星地面。金星的地面,一片绿色!虽然说,如今的金星上人口足有50亿,但是良好的发展,让金星依然健康的发展。而更多的人口,现在已经移居火星。传说,为了保证帝国人口的良好发展,帝国已经拟定在曾经的小行星带建造一到三颗星球。具体的还在测绘当中。

“哎……”一声叹息,从地球的科学家口中发出,理解的越多就越能知道共和国和帝国之间的差距。当共和国在实行人口计划生育的时候,帝国却已经完成了火星的建设,而现在,更是要准备在曾经的小行星带建设一到三颗生命行星。受到太阳系等的影响,要想保证行星轨道的稳定,并不是随便放一个星球就可以的,要考虑到行星之间的引力、干扰,考虑到太阳引力场的共振等等。

等到来到地面,临时安排的居住区已经人山人海,参与这一次研讨会的科学家,远远超过帝国的估计——不是一万,仅仅是现在到达的,就已经有十万了!十万啊,这是顶尖的科学家,不是普通的工人!现在你随便在这里扔一个西红柿,就能砸到一个稍有名声的教授!可以说,这里聚集的,都是人类社会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

看看这些家伙,见面了几乎都认识,相互打招呼。就算是距离遥远,但有网络不是。

哈,王教授您好,我看过您的文章……

哇,金院长啊,您好您好,见到您太荣幸了;我们的研究还借鉴了您的理论。其过程是这样的……

大会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进入火爆的阶段,科学家们很多都是神交已久的那种,同在探索未知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战友。

在涉及到了三个星球的科研环境中,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流,尤其是一些问题无法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得到想要的答案或者是预期的结果。而现在好了,帝国刚好要举行人类第一届宇宙信息研讨大会,并且动用高速飞船全世界迎接那些顶尖的科学家,这些老科学家也趁机坐在了一起,大会还没有开始,大家就已经开始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讨论起来。

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始笼罩帝国首都的上空。

第六八五章宇宙信息研讨会1

帝国历92年4月20日,帝国首都广场人满为患。足以承受千万人的大广场,竟然摩肩接踵,连坐着的地方都紧张,太多的人,就这样站着参与这个大会!

以前,在金星还没有建立,在高手公司称雄地球的最后几年,人类一统之后,也盛行过科研大会,这些大会促进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融合,甚至第一届科研大会还是高手公司举办的。

但是科学终究讲究实事求是,年年开会,大家发现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了,也失去了融合设计科技的作用,最后那些大会也就渐渐消失。毕竟,科技理论的更新,可以说是停滞的!

直到现在,人类已经有五十多地球年时间,没有像样的科技大会了。连续举行不好,一直不举行也不好。

而如今,帝国这里发现了超远距离通信的理论,并且提出宇宙信息论的跨时代理论,终于让科学界沸腾了。因此,好久没有完全交流的科学家们,现在可谓是济济一堂。

宇宙信息论,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就吸引了太多的顶尖科学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科技的需要求已经可以说是越来越高。但很尴尬的是社会的发展是在加速的,而且是翻倍加速,人类对新科技的渴望甚至已经超过了以前所有的时代总和。

随着人类已经进入到了星际时代,在动辄几十公里大小的太空建筑,动辄几光年的旅行距离环境下。现有的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脚步。

然而十分尴尬的是,人类主流的的科技理论依然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就是科技刚刚发展的十九世纪时间段。以后的发展只能说是不断的优化深入,新的理论几乎没有。

也许有人会说,这已经足够了,然而这些理论仅仅只能满足人类地面和近太空技术的需求和理论指导,而现在随着人类进入外太阳系范围和星空范围,现有的理论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指导人类社会的继续高速发展,甚至已经出现拖后腿的现象。

毕竟,原本的一些理论技术已经深挖的差不多了。就算是如此也依然只能满足太空时代的需求;而现在是星空时代了。这些理论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啦。不说别的,一个通信技术就让人欲仙欲死,四十七年时间才能通信三次,这是怎样的无奈啊。

而最重要的是这于一次由帝国通信研究院和实验室总结的宇宙信息论。同样吸引了众多的眼光。

宇宙信息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来阐释宇宙。并且指引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可能将人类科技的发展引导入真正的高速通道、捷径;让人类近乎停滞的科研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新的研发方向。

有人这样说,宇宙信息论的价值。相当于元素探索领域中的元素周期表!曾经,当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有多少元素的时候,门捷列夫列出现有的元素,并预测了以后的元素——而事实证明,自然界存在的、加上人造的元素,全都无法脱离这个元素周期表的范围!而现在,有人这样形容宇宙信息论,可见其影响力!而现在的宇宙信息论,却仅仅是一个简单地口号,就已经得到了这样的评价。

上午十点,张文峰竟然亲自出席主持本次大会。张文峰做事雷厉风行,没有什么各种作秀,上台就开始讲话:

“各位尊敬的专家学者们,很高兴本次大会赢得了各位的关注,

我谨代表帝国皇室对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众所周知,科技理论是现代科技的灵魂,但让我们很遗憾的是,现在的科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宇宙是无限的,至少眼下是如此;然而我们现有的科学理论却有极限的!以有限的理论来阐释无限的宇宙,显然不可能!

第一,这些现有的理论极限就是太阳系范围内,超出了太阳系的状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四十七年时间啊,才仅仅只有三次通信。

我们无法想想以后我们之间如何联系。十二光年的距离,难道要二十四年才能对话一次?这显然不行,我们无法接受这样低的效率,这比古代还不如——至少古代最迟三个月就能收到边关的信息。

第二,我们现已经正式迈入星际扩张的阶段。但是我们现在的飞船技术显然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当年的文明号宇宙飞船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建造,让帝国的发展一度受阻;而现在的战争号宇宙飞船更是如此。虽然说建造只有时间十四年多点,但是如果加上设计时间,算上某些专项技术的公关时间,我们足足消耗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啊,而且为此帝国付出了十分之一的财富,十分之一的科研力量,十分之一的社会资源、十分之一的社会生产能力,十分之一的能源供给。因此而受到影响的无法估计。

可以说,帝国至少连续十五年用一半的财富来建设现在的战争号宇宙飞船。就这,还不算五亿人口离开,并带走一整套的科技资料所造成的影响。

可以说,人类现在一次星际移民,就需要倾尽全国之力毫不夸张。

这样的一两次我们能够承担,三五次咬咬牙也能坚持,但是更多的呢?要知道,太阳系内不说别的,矿产资源也有限啊。以我们现在的需求,我们能坚持几年?

然而人类科学理论的研究已经几十年内都没有新的进展,我们焦虑却无能为力。

但是今天,我想我们可以和过去说不了!因为,仅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一次发现和理论的提出。将指引人类未来几万年的科技发展,将是我们攀登顶级文明的重要阶梯。我认为,发现了宇宙信息论,就是发现了通往顶级文明的钥匙!

下面有请帝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龙开元致辞,并开始人类第一届宇宙信息大会。”

哗啦啦——掌声一片,一番话说的不少科学家眼角湿润。在黑暗中探索,其中的苦楚又岂是三言两语所能够概括的。也许,来自一个伟大的帝王的理解才是感动的根源。这一点尤其是帝国的科学家感触最深,帝国几乎从来没有过问他们的研究进况;反而是研究上的资金,物资。能源等等的需求。几乎是要多少给多少,就算是调查因为是拨付后才会核对信息。

“大家好,在下龙开元谨代表帝国通信技术研究院,感谢各位同仁的支持。我们都是科学家。我就直接进入话题。

”龙开元也是干脆。同样没有什么开场致辞。直奔主题:“今天的话题有两个,第一个是超远距离通信技术的理论发现和研讨,第二个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话题。宇宙信息论。

我们首先讨论下超远距离通信的理论。超远距离通信的意义就不用说了吧,我想在作的每一位都能说上一大堆。”

哈哈哈……下面传来一片善意的笑声。

确实是,在这个宇宙飞船已经远征的年代,谁要是连一点超远距离通信的理念都不知道,那才是让人笑掉大牙呢——哥们,原始社会来的?

好了,下面我们开始会议。首先我说下我们偶然发现的超远距离通信的初步现象。

嗯,说到这点,我们要感谢下我们最优秀也最幸运的研究员孔天云博士。因为这个发现,孔博士已经担任了时空裂缝规律研究工作。

本次能够发现超远距离通信的理论基础,与厚积薄发有关系,当更与幸运有着无法忽视的作用。

当时的实验刚好处于太阳,水星,金星和木星处于同一条线上,其引力刚好让实验室这里处于某一个平衡点附近,而后被实验电磁场捕捉到,并固定、扩大时空裂缝,刚好处于信号发射点附近,然后又被我们的团队幸运的捕捉到了。

当然,我其实更喜欢另一句话,机会总喜欢有准备的人。”

哈哈……下面又是一片善意的笑声。

这句话还真的是很对,要想捕捉到当时的结果,在这之前不知道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不说别的,那些研究器材设备等等,就不知道花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