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权柄大明 >

第943章

权柄大明-第943章

小说: 权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朱棣脸上带着惨淡的笑容,转身,终于离开了。

朱棣心中已经明白,自己和静茹姐姐,原来是亲姐弟,这个世界上,表姐弟结婚的有,但是,亲姐弟,那是绝对不能在一起的。

所以,朱棣只能是放弃了,他这个时候才知道,为何陈王爷极力反对他和陈静茹在一起,这个理由,简直,简直就是难以置信。

“丽珍姨,我想他。”就在朱棣走后,从后面的一座房子里,一个女子奔了出来,向着李丽珍说道。

李丽珍抚摸着她的长发,说道:“静茹,你现在已经知道了,你们之间是姐弟,是不可能的了。要怪,你就怪丽珍姨吧。”

“我不怪你。”陈静茹说着,眼睛里的泪水,已经大滴大滴地落了下来。

“明日,跟着丽珍姨去扬州吧,那里,是咱们的老家。”李丽珍说道。

陈静茹点了点头。

夜空依旧深邃,繁星点点,圆月高悬,温柔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这件事,还是我没考虑周全啊。”一个声音说道。

“风哥,这件事,谁都不怪,要怪,就怪这老天弄人吧。”又一个声音说道:“风哥,你从大不列颠回来了,怎么没有看到师傅啊?”

蓝玉寒一直都很奇怪,跟着陈风一起走的玄玄子,给陈风丢到哪里去了,怎么一直也没有见到。

“玄玄子大师,他已经得道升天了。”陈风说道。

得道升天?听到这话,蓝玉寒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用饱含深情的眼光望着陈风的脸庞,要从上面找到说谎时那特有的笑容来。

可惜,蓝玉寒没有看到。

想起那天象的奇特,蓝玉寒心突然一沉:“风哥,师傅,真的走了?”

“玉寒,风哥什么时候骗过你,在法兰西,玄玄子大师终于悟道,之后,就找不到行踪了,我只看到最后一行脚印,以我的功力,再练一百年,都达不到那种程度。”陈风说道:“以前,我并不认为真的能得道升天,但是,从那脚印来看,除了升天,没有第二种结局了。”

现在,陈风也只是模模糊糊的一个认为而已。得道升天,真的存在。当然,并不是升到了现在的天空。

头顶是大气层,大气层外是宇宙,玄玄子要是到了外太空,没有个宇航服,那会立刻就挂掉。

玄玄子应该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后世的理论中,也曾有过平行世界之类的说法,玄玄子,恐怕是到了这种类似的世界中。

不管怎样,在自己的这个世界中,再见到玄玄子大师,恐怕是不可能了。

“师傅真的走了。”蓝玉寒说道:“这真是一件喜事,这是师傅一生的希望。”

“玉寒,你是羡慕了?”陈风问道,本来,陈风还怕蓝玉寒为这件事伤感,想要安慰一下蓝玉寒,现在,听蓝玉寒的话,似乎满是喜悦,还有羡慕。

“那你想不想要也得到成仙?”陈风问道。

蓝玉寒摇了摇头:“风哥,玉寒只羡鸳鸯不羡仙,从今以后,我们一家人,能够在一起,不用再承担任何责任,不用再去沙场拼命,就过着我们自己的日子,玉寒已经很满足了。”

听到蓝玉寒这么说,陈风将蓝玉寒拥入了自己的怀中:“是啊,等到北京的事情忙完,我们一家人,就都回扬州去。”

一阵秋风,吹起了蓝玉寒的秀发,蓝玉寒长发飞扬,身上穿的白裙,也跟着飘飘,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是,蓝玉寒依旧像当初刚刚遇到陈风时一般的容貌秀美,气质高贵。

第1197章永乐大典

“轰,轰,轰!”北京的城头上,万炮齐发,这声音,震天动地。

在轰隆隆的炮声中,重新修葺的皇宫大殿上,百官跪了下来,齐声向上面的皇上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坐在龙椅上的朱棣,向着座下的众人说道。

众人起身,向两边退去,整齐得赏心悦目。

“众爱卿,来到北京已经有两日,不知住得可否习惯?”朱棣笑呵呵地向下面的群臣问道。

“住得非常好,多谢陈王爷的安排。”下面的群臣,立刻答道。

这两日,住进了比以前宽敞好几倍的大房子里,这感觉,就是不一样,在应天的时候,总觉得憋屈得晃。

“臣等既然来到了北京,那就会在这里扎根,尽心尽力,辅佐皇上,治理好我大明朝,我大明朝,就像外面这初升的朝阳,一定会蒸蒸日上。”又一个大臣说道。

这些文官们,拍起马屁来,也都是滔滔不绝。

朱棣看着众人,说道:“我朝迁新都,普天同庆,朕还有一件大事要宣布。”

听到朱棣说要宣布大事,众人的表情毕恭毕敬,等待着皇上开口。

皇上的年龄,已经快要到婚配了,现在,皇上迁都之事已经结束,难道,是要宣布选皇后了吗?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算做是大事。

众人在猜测着,就听到了朱棣说道:“现在,我大明朝,疆域广阔,四周蛮夷皆来臣服,就连遥远的大不列颠,都对我朝充满神往,为了弘扬我朝的历史文化,朕决定,编撰一本巨著,收集我朝文献大成,取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听到这话,所有的人才明白过来,原来,皇上是要编书啊。

一般来说,编撰一部书籍,耗费巨大,动用的人员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只有最富裕的人家,才有这个能力,但是,又因为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灾难,著书立说,只有少数人才会干。

而皇上就不同了,一呼百应,只要他一说要著书,那就有无数的老学究,前来帮忙。

不过,编一本集大成者的书,也是一件光荣的事,大明朝现在已经步入辉煌,要是再有几本传世之作,也是件可喜之事。

而且,这书名,叫做永乐大典,是要后世都记住皇上的功德,这件事,就更加有意义了。

“皇上,此时尚好,利国利民,更能弘扬我大明朝的文化,只是,这著书之事,需要有一个最有能力的人来统筹策划,否则,会拖延数年,恐怕也编撰不完。”礼部尚书朱升,年老耳朵不聋,听得清清楚楚,脑子反应也很快,站出来说道。

听到朱升的话,朱棣说道:“对,朱爱卿有理,这个人选,一定要慎重,不知何人愿意为朕分忧?”

武将们肯定是无用武之地了,文官们有的已经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毕竟,这件事做完了,自己也会在后世上流传。

“皇上,微臣不才,愿意编撰这部永乐大典。”这时,一个声音说道。

声音是在所有人的前方,皇上一旁的位置上的。

众人望过去,说话的,是当今除了皇上,最有权势的人,陈王爷。

陈王爷…他这个人,要说打仗,众人都信服,要说编书,呵呵,这个笑话真好笑。

不是他们看不起陈王爷,而真是用马刀削土豆,不合适啊。

当然,谁都不敢这么说出来。

现在,皇上迁都到了北京,这里,本来就是陈王爷的地盘,北京守卫的军队,也都是陈王爷以前的部将,可以说,陈王爷是控制了大明朝的中枢的,要是陈王爷有什么想法的话,他们这些人,谁都没办法。

陈王爷要干什么,就连皇上都不能不答应。

“如此甚好,有陈王爷为朕分忧,此事定能尽快完成。”朱棣说道。

“启禀皇上,这编撰一部文献大成,微臣觉得,至少也得十年时间。”陈风说道:“微臣想要把从先古时期的重要典例,也都放进去,这样,查阅资料,编撰书籍,就会旷日持久了。不过,想要真的成为一部巨著,也只能如此。微臣以前曾经写过几本书,其中的艰辛,深有体会。”

陈风这么一说,众人才想起来,想当年,陈王爷还没有发达之前,是曾经写过书,当时,在江南还非常有名。

听到陈风这么说,朱棣皱了下眉头:“看来,是朕考虑不周,还真是需要耗费时日啊。”

“皇上,这件事关系重大,微臣一定会将此事尽快完成的,若要加快进度,微臣倒是有一个想法。”陈风继续说道。

“请讲。”朱棣说道。

“我们可以将编撰的工作,放到江南去做,江南多才子,文人很多,微臣可以到江南去,召集这些文人们,集思广益,速度就能加快。”陈风说道。

“如此甚好,那就劳烦师傅了。”朱棣说道。

有的人感觉到自己的眼皮开始不由自主地眨动,刚刚皇上将称呼由陈王爷变成了师傅,这是否代表着什么?

果然,陈风继续说道:“编撰大典,事关重大,微臣在北京也没有什么大事要做,微臣恳请,将微臣在北京的差事交接给别人做,微臣亲自到江南,编撰大典,等到编撰完成,微臣再回北京来。”

听到陈王爷的话,很多人的脑子感觉到震了一下。

陈王爷要走了?现在,陈王爷的声望,地位,都达到了最高峰,就连皇上,都得听陈王爷的。而现在,陈王爷居然可以放下所拥有的一切,回到江南去?

站得越高,摔得越狠,急流勇退,才是最明智的,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懂,但是,当理智被欲望占据了的时候,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人就不多了。

现在,陈王爷的这个选择,才是最正确的,该拥有的,都拥有了,再继续下去,皇上会越来越觉得陈王爷会是个绊脚石,以后,说不定会发生冲突,这个时候离开,皆大欢喜。

谁都不认为陈王爷会简简单单地为了编本书,离开北京,他们知道,陈王爷的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终于开始了。

“师傅,那您可得快点,朕还在北京,等着您的坐镇。”朱棣说道。

“微臣定当竭尽所能,完成此事。”陈风说道。

下了朝,大臣们都慢慢地向着自己的衙门走去,心中,还在被刚刚的事情震惊着,皇上,那么轻易地就同意了陈王爷的请求,这件事,究竟是皇上太冷漠了,还是两人早就提前商量好的了?

两日之后,北京的南城门口,非常热闹,所有官员,都出来,送陈王爷离开北京。

各种礼物,陈王爷都没有收,对于这些官员的送行,陈王爷倒是非常看重,握着他们的手,嘱咐要辅佐好皇上,有几个老头子,眼睛都是红红的,像是要哭了似的。

上了马车,离那送行的人群越来越远,陈风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件事,自然是陈风和朱棣商量妥当的,借助这个机会,陈风体面地离开了北京。

虽然朱棣心中也是不舍,但是,他知道师傅这么做的意义,所以,也只能答应了。

朱棣没有来送行,这天,他站在宫殿的最高处,用千里镜,望着四周,心中开始恢复平静,这个庞大的帝国,现在,只听他一个人的命令了。

陈风将所有的军队,几乎都留给了朱棣,身边只带了一队最忠心的护卫而已,刘狗儿,还是这卫队的首领。

一家人,乘坐几辆马车,沿着官道,向南走去。

沿途,可以看到有一些人,扛着长杆子,一边走,一边插到地上,似乎在量着什么。

陈风知道,这些人是先期的测量队伍,随着朱棣的迁都,从扬州到北京的铁路,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

这条铁路的修建,会让南北物资的运输更加快捷有效,这是陈风在离开京都之后,需要不断关注的一件事,同时,这条铁路的修建,也会耗时很长,以现在的水平和技术,恐怕,得十年左右。

还好,对于陈风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交给下面人去完成的,有从岛国运来的银子,财力上是没有问题的。

而另一件事,关于编撰这本永乐大典,陈风当然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