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枭雄-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东植的额头也是冒出了丝丝微汗,拿出手帕轻轻的擦拭了额头后他同时也把眼睛打量了其他侯客室里的其他几个人人,坐在他对面的其中一人和他差不多岁数,只有二十二三左右,上头的肩章和袖章表明了他步兵排长的身份,根据目前练兵处五月最新颁布的新军军衔条列,乃是次等第三级、协军校的军衔,换成后世的大约是少尉。
而在那名年轻副军校上首,则是一名年约三十五六的协参领,换成后世军衔大约就是少校,这人赵东植略有所知,名为吕建堂,早年天津武备生出身,现任督操处帮办。
在赵东植的左上首,坐着的则是一位正军校,红色肩章和领章表明了他的兵种以及所属部队,此人是一名步兵队官,再过来的同样则是一名同为正军校的炮兵队官。
现在的这几个人的军服以及军衔标识已经比以前完善了许多,就和军服一样,去年赵东云深感在剿匪行动中所属部队的军衔区别不大,造成指挥上的极大阻碍,因此当时他也向袁世凯提出另外完善了军衔制度的建议,当然这并不是赵东云提出并完善的,实际上袁世凯本来就再搞这些事情,现在有了赵东云的影响后只是提前了几个月而已。
所以在五月份练兵处最新颁发的军服、军衔、编制等一系列的编练全国新军章程中,正式规定了军衔制度,军官上是三等九级分别是上等、中等、次等,每等又分三级,此时的新军军衔和西式军衔大体类似,具体对比为:正都统(上‘将)、副都统(中‘将)、协都统(少将)、正参领(上校)、副参领(中校)、协参领(少校)、正军校(上尉)、副军校(中尉)、协军校(少尉)。此外在正式军官下还有‘额外军官’(准尉),同时还有三级士官,分别是上士、中士、下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新军尤其是北洋新军里头采取的是严格的一官一职,可以说是先有职位然后才有相配的军衔,一个镇里头副都统就一个,协都统两个,不会多也绝对不会少。
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清末的武官,尤其是新军军官的官职军衔是比较混乱复杂的。
是以赵东云为例子,‘直隶候补道员’是他的本官,‘加二品衔’是他的本官品级,第三镇统制、锦州巡防营督办是他的差遣,上等第二级/副都统是他的新军军衔。
此外还有‘格同总督、巡抚兼任兵部侍郎,正二品’这一行字。不过这一行字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格同的意思就是把该员按照某个等级的官员来看待,简单说在某些待遇以及礼仪上,可以把赵东云当成总督、巡抚兼兵部侍郎来对待,但并不是说赵东云就是总督、巡抚兼任兵部侍郎了。
同样的在赵东云这一连串复杂的官职名称上就可以看的出来清末时期的一镇新军统制的政治影响力有多大了。
如果不考虑赵东云的年龄以及资历问题,那么等他任职几年后朝廷如果考虑把他升一级的话,倒霉点的话估计会去担任一省提督,而以北洋体系所能够控制到的势力范围来看,不是江北提督就是北方数省的提督,不过现在以新军为重,不管是袁世凯还是朝廷都不会把一个年轻有为的新军军官调往某省担任提督率领绿营、防军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继续以第三镇统制的身份兼任练兵处某一司的正使,比如和段祺瑞这样以第四镇统制的身份兼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
如果人品爆棚,而且运作的好,那么就能够做到以加侍郎衔出任一省巡抚,再巡抚任上混几年就能够学袁世凯一样窥伺九大总督之一了。
当然了,以上可能性太小,暂时不说也罢,按照清末官场的惯例以及北洋的影响力,未来赵东云最有可能的就是和段祺瑞在练兵处里加一个兼差,再加个兵部侍郎啊什么的,实际性的升官可能性不大。
然而仅仅是有出任巡抚,总督的希望,也足以无数官员望眼欲穿了,不得不说这年头在北洋混优势实在太大了,只要有能力,那升迁速度是非常快不说,而且最为重要的就是路子甚至是已经在你前头铺好了。
不用担心你是什么中下层出身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更加不用担心满清贵族不喜欢你,只要你的能力被袁世凯看重了,同时袁世凯也信任你的话,那么出任一省巡抚甚至数省总督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历史上的北洋新军体系里,从1900年崛起到1911清朝灭亡之前除了袁世凯这个领头大佬外,出了一个做过东三省总督、历任多部尚书的徐世昌,历任黑龙江巡抚、署理湖广总督的段芝贵、宣统年间一度担任直隶总督的姜桂题、至于江北提督这个位置更是有刘永庆、冯国璋等人多次轮流坐过。
新北洋体系崛起的前中期里,一群北洋大佬们可都是混的相当奢意。
在这一群大佬当中,赵东云虽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但是好歹也算是勉强跨进了大佬行列,加上赵东云这几年大力拉拢少壮派军官以及留学派的军官,已经形成了以少壮派军官、留学派为核心的势力派系,尽管派系势力还远不如段祺瑞、王英楷等人的影响力,但是却有着一个第三镇支撑着,所以也不算太差,至少在诸多利益争夺中能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勉强算是北洋大佬之一的赵东云最近过的还是比较滋润的,尤其是1904年日俄爆发战争后,他在北洋以及国内的地位都是急剧上升。
尤其他在少壮派以及留学派军官中的影响力原本就大,本诸多留学军官视为从军报国的成功典型,日俄战争爆发后,很多在外国留学的甚至直接回国找到赵东云门下想要投军。
不过和别人很多进了外校后回国投军的人不同,赵东植虽然也是上个月才回国,但是他学的却不是军事!
他是庚子年后才去日‘本留学,不过学的并不是军事,而是学医的自费生,去了日‘本先上了日‘本当地的一所中学,去年报考京都帝国大学失败然后被迫回国。
明治时期的日‘本,人家日‘本人自己都很难考上大学,前期的那几所著名大学,比如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那可都是日‘本当代的名校,和报考陆士、海兵的难度是差不多的,而清末时期中国的那些多留学生里头,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够考上日‘本的那几所帝国大学以及陆士,就读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地方性质的学校,甚至有些连大学都不是,只是和赵东植这样读了个中学而已……
所以清末民国时期,别以为留日学生都很牛逼,其实牛逼的是只有那些名校出身的留学生,比如数所帝大或者陆士的毕业生,而绝大部分都是庸俗之辈,很多留日数年一直都是待在类似振武学校这种语言学校里头,而且两三年回国后估计连日语都没学会。
赵东植是赵家长房的二子,年纪比赵东云小了一岁,在赵氏诸多堂兄弟里头排行第四,他之所以会前往日‘本留学,是受到了赵东云的影响。
庚子年后赵东云回国,虽然那时候他还没有发达,但是好歹也算是进入了北洋体系,那时候他就是说服了母亲把他的弟弟赵东全送去留学,由于不是官派生所以很难进入欧美名校,尤其是军校,所以是选择了去日‘本,先到日‘本读几年中学然后试图报考日‘本的几所帝大或者陆士。
当时赵东植也是被长房那边送了去,于是这兄弟两人一同前往日‘本留学,数年后的今天,赵东云弟弟赵东全虽然没能和赵东云期望的那样考上日‘本陆士,也没能考上两所帝大之一,但是好歹算考上了刚成立没几年的早稻田大学,就读政治经济学院。
由于赵东全考上的只是一所刚成立没多久的私立大学,这让赵东云相当失望,年初的时候他甚至想要把弟弟赵东全接回国内,先读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然后过几年再保送到陆士去留学,然而考虑赵东云年纪也不小,再这么折腾几年的话估计得五六年以后才能回国投身军界了,加上赵东全自己来电说想学政治经济之类的东西,对投军兴趣不大。
所以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所以年初只有同样什么大学都没有考上的赵东植回国,而赵东全则是今年上了早稻田大学。
这赵东植的履历如果做的模糊一些,这放到后世的百科上来一句留日学生,也能正儿八经的假扮精英分子了,但实际里他只是中学毕业而已……rg
第一百一十六章赵东植之见
按照常规来说,赵东植回国后是没有可能直接进入北洋新军担任军职的,这年头留学生虽然回国后很好混,但那是特指手里头有着文凭的人,文科生的话回国后是需要经过礼部考试,然后才能被授予游学进士,举人出身,然后才有可能升官发财。。。国外军校出身的就简单多了,回国一般就被回各省任职,不用几年就是一协统领甚至一镇统制。
而那些拿不出名校文凭来的人可混不到多高的位置。
赵东植之所以能够进入第三镇,而且还获得了协军校的位置,自然和赵东云有着极大关系,他好歹是赵东云的堂兄呢,而且大伯父亲自写信过来放下脸面让赵东云给他这个二儿子安排一个前程,赵东云自然不好拒之不理。
加上赵东植对从军也颇感兴趣,所以就先安排他到了第三镇军需处里头当了司书生,后来练兵处颁布新式军衔的时候,赵东云也就顺手让他获得了正式的协军校军衔,这已经算是秩视把总,正七品的官身了,等今年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开学后,赵东云就会把他送进去,能学到多少,以后能有多少长进就只能看他自己的了。
其实他也可以和赵东平这样,不去上军校,然后从事军械、后勤之类的职位,有赵东云照着,前途也会有,比如现在的赵东平比赵东植年纪还小呢,但现在已经是‘陆军同副参领’从三品衔了。
不过赵东平的出身以及任职经历将会导致他以后没有升迁的途径,他不可能和正规军官一样往标统带、协统领、镇统制这样升上去,他就算运气好顶多再升到‘陆军同正参领’、三正品衔去当正军需官、正基本就到头了。
同样是正参领,但是‘陆军正参领’和‘陆军同正参领’却是天差地别,里头的差距就跟明朝的同品级文官和武官之间的差别。
赵东植是想要从军当军官的,自然是希望到北洋速成学堂那边去,这样他以后才会有可能去部队担任部队主官,小到排长大到统制,你得先去了军校学几年后才有这个可能。
赵东植看着侯客室里的其他几个人,心中略微感叹,这里头估计也就自己是个半道出身的军官了,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对自己这么不在乎了。
他赵东植是赵东云的堂弟,这层身份也不算什么秘密,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但是同为赵东云的堂弟,但是赵东植和赵东平之间的差距却是非常大,其他第三镇的军官看见了赵东平,大多会喊一声赵总办,因为赵东平虽然不是科班出身的职业军官,但是他却是掌管第三镇的军械后勤事务,除了他的本职事务外,他还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赵东云的私下代表。
比如说第三镇之前和张作霖联合剿灭杜立三以及接受冯德麟投诚的时候,出面的不可能是赵东云自己,也不是陈光远、林永权这几个第三镇的高层将领,而是赵东平这个原本沾不上边的军械处总办。
而他赵东植呢,刚回国,进入第三镇不足一月,不是正式军校出身的他又没有和赵东平那样去军械处或者军需处任职,而是到了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