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对风流王爷说不:玉台碧 >

第148章

对风流王爷说不:玉台碧-第148章

小说: 对风流王爷说不:玉台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笔批了条陈,就定了此事。
  崔侯爷又添了把火,举荐三子崔仲冬入军营历练。
  文臣们纷纷响应,送自家儿郎从军。
  表面上为国效力,都想借着这一仗立功。
  等这些老臣们的子弟立了功,将来论功行赏升了职。官官相护,高宗提拔的人哪里还有好位置。没准儿暗中投向老臣们也说不定。前段时间贬了柳相王相做的努力又将付诸东流。高宗表面允了,心里再一次涌出了废后的念头。
  思来想去,能忠心自己的武将实在太少,最终将岑四娘的丈夫尉迟宝树从羽林卫中调出来,塞进军中,给了个督粮偏将的职位。
  第二天一早,岑三娘和杜燕绥兵分两路。杜燕绥戴了帷帽,坐了马车悄悄去邹家。岑三娘则先去了尉迟府。
  两人聊起隆州,就说起了家里的兄弟姐妹。不由自主就说到了岑五娘自戮的事。
  岑四娘就感慨道:如今才明白阿娘对我的疼爱。
  如果不是岑三夫人使了银钱,又拿岑五娘铁定进宫参选的事做由头,不肯让岑家两姐妹都进宫。岑四娘也不会罢了选,嫁进尉迟府。她若在宫中,难免也会受岑五娘牵连。
  皇上点了三郎做行军督粮的偏将。三郎兴奋不己,我却担心。岑四娘的手下意识的按在了小腹上。
  岑三娘扫了一眼,这才明白岑四娘为何感慨理解母亲对她的疼爱:有了?
  才两个月,还小。岑四娘唇角淀开温柔的笑,继而苦涩无比:老爷子说先帝时西突厥就隔几年打一回。打一回隔几年又侵边。皇上一心想做先帝那样文成武德的圣人。休养生息数年,是动了把西突厥打得再无还手之力的决心。三郎这一去,不知道会打几年。等他回来,孩儿没准都会走路了。
  你莫要太过担心。姐夫只是督粮官,跟在大军后方,应该没有什么危险。皇上下了决心,又是英国公领帅,朝中有大爷坐镇,老国公又在京中。这功劳定跑不了。你就等着姐夫立了战功,给你挣个诰命吧。岑三娘安慰着她,心里暗暗庆幸,杜燕绥还好躲过了。否则,一去几年,自己连个孩子都没有,这日子才叫难熬。
  岑四娘早听公爹和丈夫详说过这场战事。都说皇帝是明摆着提拔尉迟府,要赏尉迟宝树战功。女了怀了孩子,总是希望丈夫能在身边。她更多的是不舍。
  左右尉迟宝树去不去,都由不得她作主。岑四娘就转过了心思,细声劝岑三娘:你年底就十七岁了。杜家人丁少,早生早好。知道你俩感情好。可要是没有孩子,迫于压力,杜老夫人都会作主抬两个妾……
  岑三娘在心里对自己说,杜燕绥不会的。成亲的时候他答应过自己。可是,她的心已经不是初嫁他时那样无情。如果他有了妾,自己还能潇洒的走么?眼里就流露出惶惶然的神色来。
  只是一说。三娘你是聪明人,当初滕王对你……你不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对不对?岑四娘语气温和。
  看来四娘嫁到尉迟府,眼界开了,早就想明白了洪州的事情。
  回隆州会再见到滕王。只是她现在嫁了杜燕绥,好像没那么怕他了。杜燕绥好像也并没有避开滕王的打算。不知道他和滕王见面是否另有目的。
  岑三娘想到这里,握了岑四娘的道:多谢你四娘,我知道如果不是拿我当姐妹,你烂在肚子里也不会对我说这番话。我知道该怎么做。
  岑四娘就抿了嘴笑,揭过这个话题。写了贴子给岑三娘道:知道你急着出门,府里事情也多。我就不留你。回头备了礼让管事送到国公府,帮我带回老宅。杜家有事,只需遣了人拿了我的贴子来寻我。
  岑三娘也没再客套。辞了岑四娘,又匆匆去了李家。
  国公爷怎么能在这时候病了呢?李老太爷听明来意,恨铁不成钢的睨了岑三娘一眼。
  岑三娘对他实在尊敬不起来,小声的说道:就算相公没有病,他还在孝期呢。
  你懂什么!李老太爷虽说没有入仕,早些年一门心思都扑在复爵上。大儿子又做着幽州大都督,对朝政并不陌生。
  俗话说旁观者清,李老太爷冷眼看皇帝行事,大致猜了个七八分:皇上是有心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将领。一个不担差事,不掌兵权的勋爵有什么用?别看开国侯府只是三品爵,人家宫里头有皇后。朝臣里崔王李韦百年来互为姻亲,树大根深。也是崔家顾忌着后族的名声,行事不够狠绝,否则对付杜家还不跟捏小鸡子一样。
  崔家还不够嚣张狠绝?岑三娘无语了。
  李老太爷哼了声道:我问你,崔家若凭着与你公公的口头婚约,崔大郎死了,硬要让崔二郎娶你小姑过门呢?
  可公爹婚约定的是崔孟冬,崔家怎么能随便推个人来娶我小姑?岑三娘不认同。
  李老太爷不屑的说道:崔家只是不想娶罢了。真要提亲求娶。皇后赞同,和崔家有故的官员们也会赞同崔家行事。只会说崔家一声有情有义。杜九郎那会还没袭国公爵呢。外人眼中,崔家图杜家什么?为了一个口头婚约,不离不弃。
  岑三娘心想,那崔家大概又得再死一个儿子了。
  李老太爷缓和了下语气道:别以为你们嫁了小姑,杜燕绥又袭了爵位就万事大吉。宫里头争的厉害。皇上想重用杜燕绥,朝臣们会抱成团对付他。崔家隐忍不发,就等一个机会呢。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道:避避也好。回去给你母亲上柱香……
  李老太爷停住了,往事涌上了心头。他一心一意筹谋着利用女儿想引出仍忠于隐太子的长林军余孽。没想到为杜燕绥做了嫁衣裳。外孙女却又嫁给了杜燕绥。李老太爷脑中就冒出因果循环一词来。
  回头我让你大舅母备份礼,你替我转给岑家三房老太太吧。好歹也照顾了你三年。国公府不必担心,有事让人来传禀声。李老太爷说完挥了挥手,让岑三娘离开。
  岑三娘去了正院给小韦氏请安。
  没想到大韦氏也在。
  岑三娘赶紧行礼。
  大韦氏平常待岑三娘不冷不热。知道她来,特意等着她。待岑三娘起身坐了,也不客套,开门见山的问她:你素与杜家长房的十一小姐交好。替外祖母去探探大夫人的口风,可瞧得上我家二郎?
  把杜静姝说给李尚之?岑三娘愣住了。她哭笑不得的想,这圈子也够小。转来转去适龄的男女也就那么几个。
  小韦氏笑着打圆场:我家二叔的婚事让全家都犯愁。想着他也认识杜家的十一小姐。平时也说得上话。如果给他定个他不认得的,又怕不合他心意。
  眼神里带着几分歉意。大韦氏和岑三娘的关系太淡,一来就开口请她去探杜夫人的口风,怕岑三娘着恼。
  岑三娘笑道:晚间正好要去大房二房拜访,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有了消息我就遣丫头递信来。
  见她爽快的应下,大韦氏脸上多了几分柔和的笑容,主动对小韦氏说道:三娘给她母亲上香,行程赶得急,你备了土仪晚间让管事的送去。
  小韦氏应了。岑三娘起身道了谢就告辞。两人知道她要去杜家大房二房,也没再挽留。

☆、故居
  故居
  大夫人对李尚之极满意。最关健是李尚之的大哥是幽州大都督。长子承袭家业。次媳则不用掌家理事,轻松许多。李尚之年纪轻轻就是折冲府的果毅都督,将来分了家,也能支撑门庭,不必让女儿吃苦。
  杜静姝不比别人,岑三娘得了大夫人的口信,第二天嘱方妈妈去李家送信。又去了趟大房,和杜静姝单独说话。
  还是先别告诉王妃的好。杜静姝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露出少有的羞涩来。
  岑三娘一拍脑袋,她都忙晕头了。记得岑四娘,说起了滕王,竟然把尉迟宝珠给忘了。尉迟府让管事送了两车礼物来。其中一车给岑家三房,一车给尉迟宝珠。她照着单子清点,发现给尉迟宝珠的礼物基本上都是搜罗的新奇玩意儿。尉迟府的管事说,杜家出发的时候,尉迟府也会拨辆马车遣名管事和嬷嬷同行去王府送礼。
  隔了千里路,今生滕王不经宣召不得回长安。恐怕只有老国公走了,滕王允许,尉迟宝珠才能回来。再见面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何必告诉她,李尚之要娶杜静姝的事。
  岑三娘点头应了。
  杜静姝松了口气,眼里飘过少有的愁:时常还记得去尉迟府斗鸡的事。也不知道王妃是否还像从前那么活泼开朗。
  岑三娘脑中飘过了滕王的身影。英俊的脸,眼瞳黑中带着幽蓝。脾气像草原的天,说变就变。她又想起武昭仪,想起洪州花船上,滕王说收姬妾就收,转眼间就让人把知秋扔进了江里。
  她打了个寒战,实在不知道性情爽利的尉迟宝珠过的怎样。好在杜静姝并不知道李尚之对尉迟宝珠动过心。不然心里难免存下心结。
  岑三娘笑道:宝珠不是忍气吞声过日子的人。瞧在老国公份上,滕王也必会待她好的。
  安抚了杜静姝,回家已经入夜了。
  又忙碌了一整天,总算把府里的事理顺,行李也打包好了。
  第二天两人辞了杜老夫人出门。
  杜燕绥戴了帷帽,和岑三娘坐了一辆车。方妈妈和阿秋暖冬坐了一辆,尉迟府的管事和嬷嬷坐了一辆车。再加上装土仪和行李的马车。队伍浩浩荡荡。
  荆护卫点了十个武艺好的侍卫随行。杜燕绥黑七馒头骑了马。丹华换了身和侍卫们一样的武士服,佩着宝剑,英姿飒爽的骑了马。
  队伍出西安到咸阳再坐官船,沿成国渠升原渠到陈仓上岸走陆路。经过散关入山南西道。再换船沿嘉陵江到隆州。相当于从今天的陕西擦着甘肃的边进四川。
  此时还算盛世,车队庞大又有护卫随行,顺顺畅畅的进了嘉陵江。
  到达隆州时已经刚入夏,锦屏山青翠欲滴,连绵起伏,江水碧绿清澈。
  岑家三房早得了信,来码头接岑三娘的是大房的三郎岑知杨,二房的二郎岑知柏,四房的五郎七郎。这几个岑三娘都认得。岑知柏不用说,带着邹氏和女儿随二夫人回了老家。当年端午看龙舟。三郎五郎七郎都还是少年。如今都成了翩翩公子。在码头一字摆开,由二郎领着,很明媚的一道风景线。
  杜燕绥已经皮光水滑,下了船和二郎及岑家兄弟见礼。
  来接女眷的是田妈妈。几年未见,她没有丝毫变化,团脸上依然带着和熙的笑容。只是对着岑三娘说话时腰弯的低了些。
  滕王府遣了管事来接尉迟府的人。
  杜燕绥瞧着眼生,等王府管事见过礼后客气的说道:烦请管事回禀,等祭祀完岳父母,杜某便去拜见王爷。
  岑三娘没看到这一幕。行李自有黑七去打理。和岑家兄弟见过礼后,她就在田妈妈的陪伴下上了马车,丹华也换成侍女装和方妈妈她们坐了一辆,进了城。
  走了大半个时辰,马车停住,掀了帘子,岑三娘一愣。这不是岑家三房。她下意识的问道:这是府里的别苑?
  田妈妈也愣住了,以为岑三娘是翻旧帐来着,笑得更加谄媚:夫人忘记了么?这是四房的宅院啊。听说您和国公爷回乡省亲,带的人多,住府里头也不太方便,老太太特意吩咐重新修缮了。
  门口两只石鼓,两扇黑漆的府门,砖雕的屋檐下挂着匾额,写着岑府二字。门里看进去是一方雪白的照壁,挡住了视线。
  她暗暗叹息,回魂来的时候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