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之伪嫡女的发家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他们总得有一人留在边关防守鞑子啊!只要他们这边关双英有一人在,那些鞑子就不敢轻举妄动。”
“唉,多亏有他们,咱们才能有这安安稳稳的好日子过啊!也不知道这次他们一同回来,对边关的局势会不会有何影响?”
“你就别吃咸萝卜操淡心了,两位将军肯定将边防之事处理好才安心回来的。”
……
向甜甜的左右前后,不时传来类似这样的声音。
看来这倒是两个颇受百姓拥护的将军了,向甜甜也有了几分兴致,抬眼往街道上看去。
只见街道那边来了一队身着盔甲、骑着战马、风尘仆仆的军士,正经过拥挤的人群,往街道这边缓缓行进。
随着马蹄声的临近,向甜甜看清队首是两位青年人,一位年约二十**左右、身材健壮颀长、面容黝黑俊朗,另一位要更年轻一些,面容白皙清秀。
听见百姓的呼喊时,前者拱手示意,后者微笑颌首示意,都很是平易近人的模样。
无端的,向甜甜觉得这两人十分面熟,她仔细寻思了一会,也没想出自己曾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便觉得可能是他们长得一副大众面孔而已。
待这队人马走过之后,围观的人群渐渐散了,向甜甜扯了扯许氏的衣袖道:“娘,咱们也去宋掌柜那吧。”
“唔,好……”许氏却似大梦初醒一般,半天才反应过来。
向甜甜也未在意,以为可许氏是之前未见过这种阵势,有些吓住了。
然而,待与宋掌柜对完账后,一向不多话的许氏却突然开口询问宋掌柜道:“宋掌柜,那镇军大将军和怀化大将军什么来历您清楚么?”
“说到这两位大将军的来历,也够传奇的。他二人是同胞兄弟,原本只是庶民出身,却分别在乾康十一年春季的文举和武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镇军大将军是当年的武状元,被当时兵部侍郎,现在的兵部尚书郑扶强郑大人赏识,将自己的二女儿许给了他。
这位郑大人可不是一般人物,他的嫡亲姐姐是当今的慈宁太后娘娘,兄长是权势滔天的国丈郑国公,宫中的郑皇后娘娘是他的侄女,而他的大女儿是宫中的郑贵妃娘娘。做了这样人家的女婿,想不富贵也难啊!
怀化大将军则是当年文科的探花郎,也得了门好亲,被皇上赐婚给当年的工部尚书、现今的齐礼开齐阁老的三女儿。齐丞相有一个女儿则是宫中的齐德妃,也就是齐王殿下的生母。
镇军大将军新婚后不久,以从六品振威校尉的身份赶往边关,而怀化大将军放心不下兄长,弃文从武,跟在兄长身后一起前往边关。
之后,他二人一人擅谋略,一人擅武艺阵法,珠联璧合,频立奇功,不断得到皇上赏封,以不到三十的年纪分别做到从二品的镇军大将军和正三品的怀化大将军,被边关的军士们尊称为‘边关双英’。
据说边关的鞑子们在他们手下吃的败战太多,听见‘边关双英’之名都有些闻风散胆,只要有‘边关双英’在的地方,他们都不敢轻举妄动。这怀化大将军还是我朝头一个被授了武职的文官,不过整个边关的将士也没有对此不服的。”
宋掌柜已经知晓向甜甜和许氏过来的途中撞上了怀化大将军入宫述职的队伍,以为许氏只是好奇,便耐心一一解答道。
向甜甜正听得津津有味之时,眼角的余光却无意瞥到了许氏的脸。
许氏的脸色有些苍白,眼中有水光流动,表情也有些复杂,似喜,似嗔,又似悲。
似乎从方才见到那镇军大将军和怀化大将军后,许氏的表情就一直有些不太对劲。
等等,兄弟?乾康十一年春季的武状元和文探花?电石火花之后,向甜甜的脑海中突然涌入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宋掌柜,那镇军大将军和怀化大将军的名讳分别是什么呢?”向甜甜抓着宋掌柜追问道。
一直在这皇宫附近做生意,宋掌柜知道的也比其它人多些,他抚了抚自己的胡须道:“镇军大将军名字叫向宁远,怀化大将军叫向宁致。待他们屡立奇功之后,皇上给他二人分别赐字为尽忠和献忠,因为这字乃皇上亲赐,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所以现在大家一般都称他们为向尽忠、向献忠,反倒对他们的名字记得不太清楚了。”
向宁远不就是她那个便宜爹的名讳么?她也依稀记得她那三叔叫向宁致。搞半天是驻守边关去了,还换了个名,怪不得许氏找了这么多年,他们的一点踪迹都未寻到呢。
可是,这宋掌柜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那便宜爹又娶新妇了,娶的还是兵部尚书的女儿,慈宁太后和国公爷的侄女,皇后娘娘的堂妹,贵妃娘娘的妹妹。
关这前面的一大串明晃晃的头衔就让她耳朵疼,而看到许氏摇摇欲坠的身子后,向甜甜感觉自己的头也开始疼起来。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第二十七章 打算
“娘,今儿走了这么多路,您已经有些累了吧?剩下的几家明儿再去吧。宋掌柜,刚才街上人太挤,将我娘挤着了,现在还没缓过来劲儿呢,我们先回去了哈。”
不愿许氏在外人面前失态,向甜甜赶紧搀扶着她,找了个理由向宋掌柜告辞道。
“唉,也是刚好今儿赶上了,妇道人家可能也没见过这种阵势,有些吓住了,赶紧回家歇歇吧,我让人驾车送你们家去。”
宋掌柜理解的点点头,并顺势给向甜甜母女卖个好,现在店中的许氏干果越来越畅销,和向甜甜娘俩搞好关系肯定没啥坏处。
向甜甜又看了看许氏,感觉许氏现在这副模样肯定也无法正常走路,便接受宋掌柜的好意道:“那便多谢宋掌柜了。”
在回家的路上,向甜甜一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的坐在许氏身旁,她知道许氏需要一段时间消化这个消息。
其实之前她也曾在心中想过,如若她那个便宜爹还活在这个人世,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他又是个有功名的,十之**都已经娶新妇了。
不过,即便心里这样想,她也不敢说出来,这么多年来,寻找她那便宜爹已经是除了她和向小宝外,许氏的最大精神支撑,她也不忍心看到许氏被打击。
看着许氏那副难过的模样,向甜甜心中都有些责怪自己,早知道早上就不该拉着许氏和她一起来结账。
她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向甜甜相信,以后还会过得越来越好,即便不会大富大贵,但是要过上一种小富即安的生活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以能不能找到她那便宜爹,对她来说,其实都是无所谓的。
当然,向甜甜也知道,她自己之所以能这么看得开,是因为她只是一个寄生在向甜甜身体内的外来灵魂,与向宁远没有过任何接触,也没有任何情感,才能想得这样开。
但是,对许氏,甚至向小宝来说,他们与向宁远之间的羁绊不是说能甩开就能甩开的。
“娘,您是如何打算的?”到家之后,向甜甜看许氏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似乎也想开了些什么,便小心翼翼的询问道。
“你都已经猜到了吧?”许氏摸了摸向甜甜的头:“其实之前我也想过,凭远哥那般的人品,这么多年过去,也不可能会自己一人过到现在。
只是我终究有些不甘心,不愿意承认罢了。因为我自幼与他一起长大,也是两情相悦才成亲的。其实,即便我们没有失散,依照他现在的身份,身边或许也不可能只有我一人的。”
“那……那您打算接受这个现实,去找他么?”
其实一夫一妻思想根深蒂固的向甜甜有些难以接受这种一夫多妻制,不过她也知道这种事在这个时代是常态,凭她一己之力也很难改变什么。
许氏摇了摇头道:“现在这种局面岂是我想去找他就能去找他的?娘不同于你爹娶的小妾,是你爹在这郑家小姐之前明媒正娶的正头夫人,她一介权贵之女岂能容娘一个乡村野妇在她前头称大?
即便她允许,她前面的太后娘娘、皇后娘娘、贵妃娘娘也不会允许的。娘前去除了让你爹被那些高高在上的主子们怪罪之外,起不到任何作用。
娘也想过了,即便他不再是娘的夫君,也是娘的嫡亲表兄,他和你们的三叔也是娘在这个世上,除你们之外最亲的亲人。
娘想如若要与他相认,就以表妹的身份与他相认吧,这样既不会连累他,也能让你们得到照拂,以后也不会再让你一个年幼的姑娘家抛头露面,生活得那么辛苦……”
“不辛苦,不辛苦,甜甜觉得现在和娘、小宝一起生活得挺开心的。不用靠人照拂也挺好的。”
向甜甜没想到许氏想出的竟然是这么一个主意,她很不赞同,许氏与向宁远以表兄妹关系进行相认,某种程度上她们娘仨确实能够得到照拂。
可是,许氏自己呢?她方才也说了,她曾与向宁远两情相悦,那在近处看到曾与自己两情相悦的夫君现在与他人琴瑟和鸣,又是怎样一种煎熬呢?
依向甜甜说,这种事还不如眼不见为净,许氏现在还年轻,模样生的还很不错,还不如另寻一个合适的人嫁了,时间久了,对向宁远的情渐渐淡了,便也看开了。这要是经常搅合在一起,到了猴年马月也不会忘。
而且那位郑二小姐应该也不会是傻子,时间久了必然会发现踪迹,这样到时会发生什么事还真不好说。所以,向甜甜摇头否决,希望能改变许氏的想法。
“这是你和小宝该得的,只是委屈你们了,原本正正经经的向家嫡子嫡女,却变成了亲戚。甜甜你就不用管了,这事由娘来处理。”许氏下定决心道。
向甜甜看了许氏的脸色不禁暗暗叫苦,通过与许氏这么长时间得相处,她已经慢慢了解许氏的性格。
许氏平日里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但是犯起执拗来,也很要人命。她一旦真正打定主意的事,一般人都很难改变她。
就如同她坚持要送向小宝上私塾读书一样,尽管她们手头很紧张,束修费攒起来也特困难,她却宁愿自己省吃省喝,也硬是将束修费给攒了出来。
还,有她一直坚持不让她自己以及向甜甜、向小宝三人与梁王府签订死契之事也一样。
鉴于此,向甜甜打算先将此事放放,待过一两日再找个合适的时机,看看能不能打消许氏的念头。
只是,向甜甜没料到的是,许氏这次处理事情来竟是如此的果断与迅速,快得连她阻止的机会都没给。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第二十八章 往事(一)
乾清宫御书房
已至中年却仍旧年青俊朗的乾康帝坐在龙椅上,对坐在左下方的镇军大将军向宁远和怀化大将军向宁致道:“尽忠已经有三年未回京了吧?献忠应当也有两年未回了。”
坐在左上首的向宁远笑道:“皇上好记性,臣兄弟二人是有两三年未回京城。不过这么多年在边关也待习惯了。”
乾康帝笑道:“你二人倒是习惯了,可是家中的家眷还不习惯啊!郑贵妃和齐丞相明里暗里都不知道抱怨过朕多少回。还好,去年年底鞑子的皇帝病重,他的几个皇子正在为储位之争忙乱。
朕还特意派了几个医术高明之人潜了过去替他们的皇帝治病,将他的命先吊住,这样新皇一日未立,人心一日未定,鞑子的心思就不会放在咱们大夏朝身上。
朕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