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崛起在黑土地 >

第146章

崛起在黑土地-第146章

小说: 崛起在黑土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个小时后,蔡元培驱车急忙忙赶到总理府。一见面卢一鸣笑着说道:“蔡部长,你提交的报告我改动了几处,你先看看是否妥当。”蔡元培有些吃惊,这份报告是大家一个字一个字斟酌、一条一条的把关才形成的书面报告,怎么会有差池呢?

他急忙查看文件,阅读完后手忍不住颤抖惊呼道:“卢总理,你把原计划扩招百分之20增加到百分之50,预算整整增加三倍,真让我没想到,原以为扩招百分之20就有些激进了,怕你不同意那。”卢一鸣道:“教育是百年大计,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对教育的投入再多也是少。我们要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因此我们必须走一条跨跃式发展的道路,加大教育的投入。好在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手里有钱了,高等教育必须加快发展,满足国家各项建设的需要。”

蔡元培胡须有些抖动,显然很激动道:“卢总理,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禁锢在一点,究其原因还是目光太肤浅,这种通病让我们放不开手脚,今天我是受益匪浅呀。”

卢一鸣道:“话不能这么说,对新事物的认识必然有个过程,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我们已经大大的缩短了这种认知的距离,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看各行各业的建设成就,事实就是最好的佐证。就拿这次你们提出的扩招计划来说,说明你们已经具备了这种战略眼光,已经充分认识了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高等学府提出增加女生生员,这种前瞻性恐怕要克服一定的阻力,很不容易。由于我国际国内的事物及其繁忙,有时会忽视教育方面的问题,你要时常提醒我,不要有所顾忌。”

蔡元培道:“卢总理,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在显性的批评我们,不够大胆、视野不够开阔,缺乏长远的规划。卢总理我有个请求,你是否就教育发展方向写一份指导性的文件,供我们参考。”卢一鸣思忖了一下,点点头同意了。见卢一鸣情绪很好,蔡元培趁机提出:“卢总理,9月15日是清华大学组建5周年校庆,届时请你莅临,不知是否有时间屈就。”卢一鸣道:“没有问题,到时间我一定去。”

旁晚回到家中,卢一鸣刚进门,宝珍迎上前道:“一鸣,女儿回来了,她今年从哈尔滨女子学院毕业了。”卢一鸣笑道:“奥。真想不到女儿毕业了。”宝珍埋怨道:“瞧你当父亲的,连女儿毕业都不知道,不是我说你粗心,你是一点也不关心她。”

这时卢静从里屋走了出来,显然已经变成了大姑娘,以往那种燕子似得飞扑动作没有了,而是有些羞怯的走过来挽住卢一鸣的胳膊道:“爸爸,你下班了。”卢一鸣感觉有些失落,仔细的审视女儿,发现他的确变成了一个大姑娘,似乎父女之间有了某种距离。

卢一鸣关切问道:“为什么不给爸爸发一封电报,让我去车站接你?”卢静瞅了他妈妈一眼撇撇嘴道:“爸爸,本来我是想给你发电报来着,可是又一想你万一去不成,我多尴尬呀。”宝珍接过来道:“还说那,你对女儿的承若那一次兑现过?”

卢一鸣转移话题道:“这几年在哈尔滨都是你大姑在照顾你,你毕业回来大姑恐怕得伤心够呛。”卢静道:“可不是吗,临回来那天晚上,大姑整整哭了一夜,我也陪着掉了半宿眼泪,现在想起来心里还酸酸的。”卢一鸣欣喜的望着女儿,不由想到千金难换有情有义。

一家人欢欢乐乐的吃了一顿团圆饭,饭后卢一鸣问女儿道:“卢静,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卢静瞪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观察爸爸的表情道:“爸爸,我想考清华大学。”话音刚落宝珍不干了道:“考清华大学,我不同意,女孩子要那么多学问干什么,脑瓜子都读傻了。”

卢一鸣对宝珍道:“胡闹,女孩子怎么了?女孩子就不能做学问了?你怎么用这种想法?女儿我支持你考清华大学。”宝珍只好投降道:“上清华大学还考什么,让你爸和校方说一声就行了。”没等卢一鸣发话,卢静不干了道:“我不用你们帮忙,我要凭自己的本事考上清华大学。”卢一鸣赞道:“看看女儿多有志气,你不觉得脸红吗?”

宝珍还是瞒着卢一鸣和女儿给校方打了一个电话。这天风和日丽,卢静驱车前往清华校园。今天是正是报考的日子,清华校园门前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从全国各地来的学子云集到清华校园门前。家庭富裕的和家庭清贫的学子泾渭分明,有钱人家的孩子前呼后拥、衣着鲜亮,没钱人家的子弟,陡然一身、衣着朴素,但他们步入清华校园的机会是均等的。

本来宝珍要陪着女儿一同前往,但是被卢一鸣制止了,既然女儿要靠自己的本事去考你去干嘛,宝珍心里有数正好避嫌。卢静让司机把车停在僻静处,自己徒步向校园走去。卢静的出现,立即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她的美貌让不少人产生了非分之想。

卢静大方的排在报考的队伍中,队伍霎时变得十分安静,不少人停止了鼓噪,眼神不约而同的瞄向她。轮到卢静登记时,登记老师发现她的名字,拿着证件上的相片和她本人对照了半天,接着把她的证件交给了站在旁边的校方官员,那名官员看罢示意卢静跟他走。

卢静被带到校长办公室,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人确认后笑着说:“姑娘,你不用考试了,填上这张表格就算入学了。”卢静闻听花容色变,知道怎么回事了气愤道:“你们不用照顾我,我要凭着自己的本事考上清华大学。”说完把表格撕成两半,走到门前又扔下一句话:“我请求校方对我的身份给与保密。”

那名官员道:“胡校长,你看怎么办?”胡校长叹道:“卢总理何等人物,真是教子有方呀。我断定此女子一定会顺利通过考试的。”果不其然,卢静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清华校园。事后卢一鸣派人到学校检查了卢静的成绩单,以确定真伪。

第三部大国博弈146章帝国夕阳

连续3个月煤矿工人的大罢工,使英国政府雪上加霜。南洋战事本来就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初那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景象不见了,英国社会上至达官贵人、政府官员,下至黎民百姓乃至生活在底层的工人,对南洋的战事几乎看不到希望,一种失望的情绪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导致了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在煤矿工人中间体现得尤为突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颁布的战时经济法,有效的保护了工人的利益,工资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一次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把托管的矿山陆续交还给矿山主,拒绝将其国有化。这意味着长期稳定的工作、工资收入,以及安全规章制度,将前途暗淡,形同虚设。

由于政府的监管力度下降,突然爆发的南洋战事,对煤炭的大量需求,刺激的煤矿主残酷的盘剥工人,忍无可忍的煤矿工人于今年3月份在煤矿工会的领导下,举行了大罢工,煤矿主以关闭矿山来威胁工人,矛盾已经无法调和,英国国内的经济立即陷入瘫痪之中。罢工一直持续到7月份,英国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鉴于如此严重的事态,英国政府在各方强大的压力下,只好恢复战时经济,各大煤矿才陆续复工。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反过来又得罪了煤矿主和既得利益者。以劳和、乔治为首的自由党这一届政府,其威望降至到冰点,他们创造的战时经济奇迹化作乌有,这一届政府再也没有机会“使英国成为一个英雄居住的国家。”

本来一次大战结束后,供大于求、英国过剩的生产力急剧收缩,导致大批工人失业。这一届政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突然爆发的南洋战事,使社会的矛盾迅速转移。一开始人民同仇敌忾,支持政府坚决镇压南洋暴动,恢复大不列颠的尊严,急于摆脱困境的英国政府,自然顺水推舟、符合民意。由于作战物资的大量需求,各行各业、各大工厂迅速复工,老百姓的就业机会大增,有效的缓解了严重的这会矛盾。

然而,新的矛盾又开始出现了,一战期间英国面临着举国战败的危险,民众自然和政府同心同德、一心一意。资本家也是如此。但是这次却不一样。南洋爆发的独立运动,是涉及到大不列颠帝国的脸面及海外利益的问题,完全是政府行为。南洋殖民地的战争与英国国内民众的利益相去甚远,他们没有切肤之痛。当南洋战事进入胶着状态,出现无法接受的伤亡和损失时,当初众志成城的狂热骤然降温,这一点在资本家阶层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家开始疯狂的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私自削减工资、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比比皆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并且迅速扩大。人们开始顿时怀念战时经济的好处,抗争自然在所难免,煤矿工人的大罢工就是最好的证明。

英国政府无奈的恢复了战时经济,这跟南洋共和国持久的抵抗以及强大的军力有直接的关系。民众的怨气摆平了,资本家的怨气又生出了。一战期间资本家付出最大,本来心里就不平衡,现在又要为政府买单,你说他们能乐意吗?这就为劳和、乔治为首的这一届政府的垮台埋下了伏笔。眼下英国国内表面上看是歌舞升平,实际上是暗潮涌动。

美国人在一战期间大发横财,赚的是浑身冒油。更重要的是以前英国人的传统市场,拱手让给了美国人。为此英国人嫉妒的要死,英国人的精英阶层,经过比较和对照,一致认为虽然一战取得了胜利,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获得的利益根本不成比例,大不列颠帝国走向衰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更可气的是,一战结束后他们睁开眼睛从新开始审视这个世界,猛然发现东亚那个酣睡的狮子居然站立起来。一战期间中国的很多针对英国人的措施,使他们有上当的感觉。最让他们不能接受的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力日益增强,以经渐渐露出了强国的雏形。而东亚那个貌似强大的东瀛小国,其锋利的獠牙似乎不见了,几乎没了以往霸道的声音,这让英国精英阶层集体失语,这个世界的变化他们看不懂了。

为此英国政府在一战结束后,联合各大列强暗中操作,针对中国的崛起,实行了一揽子遏制计划。然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搅动了世界的局势,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因此以英国人为首的列强,不得不重视中国的存在。毕竟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和列强是保持一致的,同时中国又是对付苏俄的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

哈萨克斯坦战事已经证明了中国的力量,英国人偷着乐的同时,与列强各国迅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他们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日后要鼓动中国和苏俄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让他们打得两败俱伤,无论谁取胜损失惨重是明摆着的。英国人也想学学美国人,发一笔战争之财、从中渔利。即使中国在藏南做得如此无礼,在南洋大规模的移民,他们也视而不见,先忍下这口恶气再说,他们自信挑起中苏之间的战争易如反掌。

然而事实真是难以预料,南洋突然爆发大规模的独立运动宣布建国,打的英国人措手不及。他们现在真正后悔了容许中国人在南洋移民的蠢策,养虎为患不说,还让中国给玩了一把,现在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英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