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巨商沈万三 >

第1章

巨商沈万三-第1章

小说: 巨商沈万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初沉商海 京华梦断
  1从南浔迁居周庄的沈佑始终搞不清,经商的意识是怎么渗透到他儿子沈万三的心田去的
  元置浙江庆元路,即今治鄞县,元末时出了位工散曲的词人张可久。《太和正音谱》评他的曲子是“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土色气”。此人在元末的至正初年曾在苏州属县昆山当过幕僚。他有一首《太常引》词,极写姑苏台观雪的情景。词曰:
  “断塘流水洗凝脂,
  早起索吟诗。
  何处觅西施?
  垂杨柳,
  萧萧鬓丝。
  银匙藻井,
  粉香梅谱,
  万瓦玉参差。
  一曲乐天词,
  富贵似,
  吴王在时。”
  兴许正是这“富贵似,吴王在时”句子的诱惑和煽情,在张可久后的几十年里,在苏州和江南,曾一下子出过两个“吴王”。这张可久还有一首很著名的小令《醉太平》:
  “人皆嫌命穷,
  谁不见钱亲?
  水晶环入面糊盆,
  才沾粘便滚。”
  曲子很短,意本在讽刺那些财迷心窍的小人。水晶环掉入到面糊糊的盆中,刚刚沾粘了便开始滚动。可世间的滚动,最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就要算是钱滚钱了。君不见那些奔东走西的商人们,他们不管贩卖何物,其目的总可抽象成三个字——想赚钱,即将小钱滚成大钱。当然,赚得着或是赚不着,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和张可久几乎同时代的元末至正年间,在这词人曾为官府幕僚的昆山县,有一个小镇——周庄,这里曾出了一个极善滚钱的大商人,此人后滚成了个富甲天下的大巨商。至今他的老家水乡周庄已成了一处极著名的旅游胜地。随着这小镇的名声日益飞扬,知道这个大巨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周庄——昆山南面的一个小镇,东毗青浦、南接吴江、西邻吴县,镇四周环列着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所谓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舟楫。即使是乡间,也多以河堤或田埂形成的小道互相联系。一派湖荡密布、港汊纷歧的水乡之景。
  周庄旧名贞丰里,据史载,北宋元祐元年宋迪功郎周应熙因信奉佛法,舍宅修建镇上最早的古刹全福寺。百姓感其恩德,以其姓而将此水乡泽国之镇名之为周庄。
  元代中叶,周庄镇东垞新搬来一户殷实的庄户人家。男主人姓沈名佑,家中有两个儿子。迁居于此前,沈佑累居浙江南浔小官浜。南浔在太湖之南,亦是江南水乡之地,而沈佑由此迁居昆山周庄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儿子。
  早在南浔小官浜时,沈佑有四个儿子。长子沈福、次子沈禄、三子沈富、四子沈贵。四子名字连起来,正是一个颇为吉祥的“福禄富贵”。为了便于称呼,沈佑依当地风俗,给这四个儿子分别依排行起了小名万大、万二、万三、万四。“万”者极言其丰,后面的数字当然是排行了。
  沈佑的长子万大、次子万二,大名虽为沈福、沈禄,然却实在是无福无禄,而且还无寿。沈福八岁上得天花夭亡。沈禄的寿还要短,六岁时在门前的河旁玩耍,不小心掉入河中,打捞上来时早已断了气。连失二子的沈佑慌了,叫了个算命先生来看看什么地方犯了煞。
  “这里叫做‘小官浜’!”
  那个一口湖南话的算命先生掐指算了半天,指着沈佑住的小官浜这块土地说:“这本地南方话中的‘小官’,就是我们湖南话中的‘伢子’,也就是小孩子的意思。这个‘南浔’,正应着‘难寻’的意思。父亲名中虽说有个‘佑’字庇护,但在这‘难寻小官’的地方,却是庇护不住子孙了。”
  “啊!那如何才能破这个煞?”沈佑大惊,连忙掏出几块碎银给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掂着那几块银子的重量,看了看沈佑。


  “唉,这死了的也谈不上保了!要想保住这下面两个儿子,只有赶快搬迁,离了这块断子绝孙之地。”
  于是沈佑变卖田地,举家迁往妻子王氏的娘家昆山周庄。
  沈佑一家逃难似的走了。小官浜的村民难免恐慌起来,谁都怕厄运临到自己头上。可谁都舍不得那些田产房屋,再说他们家中毕竟没有连丧二子。于是村民们又找到了那个算命先生,那个算命先生开价要了钱后,只轻巧地说了句,你们难道不可以把这地名改了么?
  小官浜的名字后来改了,可迁出去的沈佑却再没有迁回来。
  沈佑来到周庄后,第一件做的事就是买田。从南浔搬出时,急于要将家里的田产变卖,价钱卖得贱了。到了周庄再购起田来,那比起昔日,田亩数少了几近二成。沈佑虽然心疼了些许日子,但看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他很快也就释然了。
  作为一个小地主,沈佑眼红地望着那些田连阡陌的大富豪们,尽管他也羡慕他们的优裕生活,但更羡慕的是他们那庞大的家产和田地。他工于心计地管着他的田产,精打细算地盘算着家中的一应开销,盘算着能尽量少雇一个雇工。农忙时,他甚至和雇工们一起在田里滚着。夜晚,他妻子王氏帮他在起了泡的背上擦着,心疼地说他为省钱而不要命了。可他却回过头对王氏说,那些雇工在田里不干活或是偷懒,你雇再多的人也是枉然,得看着他们。这与其在一旁看着他们,倒不如我也一道干。这不,既少雇了一个工,更不知多增加了几个雇工呢!
  沈佑没读过多少四书五经,但他却深知诗书传家的道理。可是他那个现在排行算是老大的沈万三,却是从小就是个在私塾里常挨先生板子的顽儿。先生说他读诗书不上劲儿,可动些什么歪脑筋,却是无人可比。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他常常不知从哪儿弄来些小玩艺或是零食儿卖给私塾的小儿们。那数着钱的神色,俨然是个小商贩。更为顽劣的是,他还常常要逃学。沈佑也犯闷,这周庄的四面是水,万万是跑不远的,可他不上学又是跑到哪儿去了?他那些奇里奇怪的小玩艺儿又是从哪儿来的?
  一次沈贵放学回家说,哥又没到学堂。沈佑跑遍了周庄镇,后来总算在周庄船埠那一只只来自四面八方的船上找着了他。他那个书包里放着几十颗福建的龙眼,说是要明天到私塾里卖给小伙伴们尝呢!更让沈佑目瞪口呆的是,沈富十二岁那年,有一次他恁地晚上没回家。沈佑和全家人找遍了全镇,也没见他个踪影。让恐惧感笼罩着的沈佑,第二天颤抖着对雇工们说,不要去田里干活了,都给我一个个到河浜里去捞,死也得要见尸。雇工们在两三天内,捞遍了周庄附近的湖河港汊,甚至周庄南面的南湖、北面的急水港都去看了,可都空手而归。
  沈佑的妻子王氏,眼泪已经哭干,精神也几乎要崩溃了。倚门而迈不动步子的沈佑,在雇工们回来,说没捞着尸体时,都搞不清自己是失望还是高兴了!实在地说,昔日两个儿子死去,自己已逃难至此,他实在不希望再从水里捞起个三儿的尸体来。
  三天过去了,各个亲戚处送来的关于沈家三儿的消息,都是一样:没来过。
  几宿没阖眼的沈佑,蓦然地觉得白发增加了许多,猛然老了些许。可第四天上,当沈富蹦跳着回家,沈佑一时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倒是王氏高兴之余,抱着他哭了一阵后,问他去了哪里。
  “我搭乘了那只去苏州送货的船,去苏州耍了!”
  “哦,你去了苏州……”如梦如幻的沈佑目光怔怔地看着他的万三儿。
  “那市廛上可真热闹哩!他们做生意的可真适意,又能赚钱,又能到各地去玩……”
  沈富的话还没说完,沈佑气得大喝一声:“我打死你!”
  当沈佑气冲冲地拿起根大棒,气咻咻地向沈富冲过来时,沈富吓得往屋内逃,一下子躲在了王氏身后。沈佑要将他拖出来。王氏看着脸气得发白的沈佑,死死地护住了沈富。
  风波过后,每当沈佑看见沈万三的眼光时,总觉得怪怪的。一辈子在田地上滚过来,他根本看不起那些靠机巧、奸诈发财的商人们。他搞不清的是,这种经商的意识是怎么渗透到他那个沈富的心田中去的,相比之下,他是更喜欢那个喜好读书的小儿子沈贵了。
  沈富和沈贵都大了,沈佑也感到自己老了,蹒跚的步履常常要借助于一个拐杖的拄持。
  一日,沈佑在镇上遇着一测字先生在摆着摊子,正说着测字的玄机:“诸位客官,这个测字可是玄妙无穷呢!在下不妨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北宋时苏东坡也就是苏子瞻谪贬天涯海角的儋州,就是因为‘儋’字与他的字‘瞻’而相近。他的兄弟苏子由谪贬雷州,是因为‘雷’字下面有个‘由’字。他们的好友黄庭坚也就是黄鲁直谪贬宜州。因为‘宜’字类似鲁直的‘直’字。当初他们以这些字作为他们的字时,天道已是暗示了日后他们谪贬的去处了。”
  围着的人群中,人们搞不清这到底是附会还是天道之玄机,只是将信将疑地议论着。当那个测字先生拱手问众人谁愿写一字以一试时,沈佑走上前去,拿起手中的拐杖就地一画,接着走上一步,站在这一画之上。
  测字先生看着沈佑,接着恭敬地一拜:“阁下宜自珍,恕小人不识王者气象!”
  “王者气象?”沈佑有些愕然了。
  “土上一画,岂非是‘王’字?”
  测字的术士一本正经地说着,可四周的老百姓都笑了。王者气象,这沈佑二十年前从南浔迁来,一不当官,二来也没什么势,再说祖上也没留下什么福荫,算来算去,不也就是家中有些田亩么!比他田多的,这周庄不下数十家,他怎么会是王者气象?
  测字先生显然有些恼怒。他双手一拱:“小人只是依字而测,信者自灵。想那东汉新莽时,有人把钱币上的‘货泉’两字拆成‘白水真人’预言刘秀将出。东汉末,董卓专权。有人把‘董卓’二字拆成‘千里草’和‘十日卜’,用于谣谚‘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预言董卓专权的短暂。隋唐时,隋炀帝与侍女杳娘将‘朕’字拆成‘渊’字,终为李渊所代。”
  测字先生的一席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
  终于为之所折服的沈佑将他带来家中,出一“田”字让这个测字先生测。
  测字先生看了看沈家厅堂里条几旁放着的斗笠等农具,接着又看了看沈佑脸上的皱纹,说:“这个田字,乃是四座大山山对山,四条大川川对川,四个嘴巴连环套,四个日头紧相连。富是它起脚,累是它起头。”
  沈佑一下子共鸣起来:“是呀,是呀,种田累是累,可是发家致富的根本啊!”
  沈贵正从门外走来,沈佑连忙喊住他,叫他写一字让先生测。沈贵看了看那测字先生后,信手写下一个“串”字。测字先生见了大声叫好。沈佑不解,问其故。测字先生说:“此子必是读书之人,读书人者,当以中元为盛事。此‘串’字,寓二中,当连中两元也。”


  沈佑高兴极了,他看着沈贵,不由心中一动,于是对测字先生说:“老夫此子诚如先生所说,乃是个读书种子。老夫尚有一长子,今已外出。现老夫代长子书一字求测,不知可否?”
  测字先生颔首说:“请老先生书一字!”
  沈佑拿起笔,依然写下了这个“串”字。
  测字先生看了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