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难为作者:浮生闲散-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承勋听后忙道:“汝阳郡王的身体还硬朗,儿臣到洛阳探望时已经好了许多。父皇无需太过挂念。”
皇帝以为李承勋是在安慰自己,听了这话苦笑了一下,之后说道:“太子你即将登基,不能再这么鲁莽。今后江山社稷都在你肩上,怎么能说走就走……”
“父皇教训的是,儿臣知错了。”李承勋恭敬地回道。
皇帝之后又问了洛阳现在如何,自当年杜预叛乱,皇帝仓皇逃回长安,便再没有去过洛阳。皇帝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不起折腾,无法出远门。东都繁华,洛水浩淼,天津索桥,皇帝此生怕是都不得再见了。
李承勋一一回着,并将从洛阳到长安一路的见闻禀明皇帝。
河南道免了三年的税赋,又免去南逃百姓的罪过,陆陆续续有百姓从南边回家。江南的稻米丰收,莫翟在西北又大搓了突厥的锐气,自卫王的叛乱平定之后,朝内外诸事渐入正轨。
皇帝听了这些,欣慰的说道:“这样就好,等你登基之后,再把四部书与唐典修好,朕也有面目去见列祖列宗了。”
“儿臣遵命。”
但凡治世,不但要有武功,也需文治。整理和编集历代典籍一直是“文治”的首选。大唐立国已近百年,修书之事从太宗朝开始,到了如今,仍然断断续续不成体例。要说太宗朝修的那些书已经粲然必备,但是分类不成体系,再加上几次宫变,有些府库受累,有些地方被监守自盗,四部书因此一直没有修成。
而唐典,则是效仿《周礼》编纂的典制纂集,著述自中央到地方的机构建置、官吏任用与历史沿革。自武后时筹备编纂,至今还是零零散散。
皇帝将这两件事托付给李承勋,是对他期许极深,信他可以完成祖上未完成之大任,成盛世伟业。
皇帝与李承勋又说了会儿话就累了,李承勋服侍皇帝用完药,便依皇帝的命令退下。
离开了大明宫回到东宫,霓裳、小高和云阳正在元德门外等着。
霓裳看到李承勋从远处走来,立刻跑上去搂住李承勋撒娇道:“七婶你怎么才回来,我都站累了。”
李承勋笑了笑,说道:“与父皇多说了会儿话。”
“怎么样?皇上信了吗?”云阳问道。
李承勋还未开口,霓裳已经抢着说道:“七叔你放心,七婶现在说谎的功夫炉火纯青,一定没问题的。”
云阳此时已经走到李承勋面前,他伸手将霓裳那只搂着着李承勋的胳膊忽然拿下,然后将李承勋揽到身边。
这一切太快,霓裳根本没反应过来,李承勋就离开了自己。
“七叔!”霓裳不满的朝云阳吼道。
云阳对霓裳温柔的笑道:“霓裳,你该回家读书了。”
霓裳没想到云阳这么无耻,不但明目张胆把李承勋从自己身边抢走,还要赶自己回家。
“七婶……”霓裳委屈的看着李承勋,“七婶,我想在宫里玩一会儿……”
李承勋转头看着有些不高兴的云阳,知道霓裳长大了,故而云阳不喜欢他们两人太亲近。
连自己的亲侄女的醋都吃,这人真是没救了。
“你七叔说的对。”李承勋笑着说道,“来长安之前,你祖母可是叮嘱过我跟你七叔,一定要好好督促你读书……”
霓裳听到此处,已是明白李承勋和云阳是一个鼻孔出气,生气的说道:“枉我一直以为你对我好,原来你跟我七叔是一丘之‘各’!”
云阳听霓裳把一丘之貉都读错了,皱眉对她说道:“这么大了还念错字,小高你把她快送回云府,别在这丢人……”
小高上前笑呵呵的想把霓裳带走,霓裳见状更生气了,张口便骂道:“不要脸!狗男男!过河拆桥,过桥抽板,吃饱了就骂厨子!我就没见过你们这么不要脸的!我就不该帮你们俩私奔!现在赶我走,不就是又想做不要脸的事吗……”
霓裳话还没说完,就被小高给捂上了嘴。
元德门附近可是还有东宫率府的侍卫,人多嘴杂,霓裳嗓门又大,被人听到可就不好了。
霓裳虽然拼命挣扎反抗,但毕竟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根本无法与万恶的狗男男相抗衡,于是便被悲惨的拖走了……
睿宗永宁十二年的十一月初七,李承勋在太极宫太极殿登基为帝,尊睿宗皇帝为太上皇,裴后为太后。
大典之后,朝臣陆陆续续离开了太极宫。李承勋牵着云阳的手,往太极宫南边走去。
太极宫的内廷中,北海的桃花早已凋谢,新雪给桃树和柳树裹上了素装,别有一番韵味;承庆殿在北海西侧,依旧是冷冷清清。
一晃,已经十三年了。
离开太极宫,往北便是西内苑;从西内苑再往东,便是大明宫。
大明宫的含元殿,是皇城中最高的建筑,亦是长安城的至高点。
两人携手走上含元殿,站在含元殿往南望,入眼便是浮于云端的终南山,山上罩着瑞雪,似是要与天融为一色。
再往近了看,便是被新雪笼罩的长安城,八水环绕,沟渠纵横,布局整齐,规制严密。
最为宽阔的朱雀大街,是长安城的中轴线,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街两侧的坊市数目,形制规划,左右对称均等,彼此相同。
街衢与坊里排列,东西十四条大街,南北十一条大街,笔直宽敞,相互交错,“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城濠与郭城城垣相配合,共同戍卫着长安城。
东南角的豁口处是曲江,大慈恩寺的大雁塔立在那里异常引人注目;东侧的复壁中是夹城,直通大明宫与兴庆宫。
再往北便是乐游原,这里地势高耸,景色亦十分宜人,与曲江交相辉映。
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一百多万的人口,八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占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里。
从波斯、大食和天竺来的商人在这里经商,安家落户,没有人驱逐他们,一视同仁;从日本、新罗与高昌来的留学生可以入国学学习,无所保留的向他们授习古今之制度与文化。
归附的异族,酒肆的胡姬,骑马着胡服英姿飒爽的少女,在酒宴上跳舞的宾客主人,生活虽然奔放,却不颓废……
这或许不是最好的时代,但却是最自信的时代。
因为自信,所以宽容。
所以才能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迎万国来朝之宾客。
日渐黄昏,夕阳给这座银装素裹的城市镀上一层淡淡的橘红。
李承勋转头看着云阳,刚巧云阳也转过来看他。透过十二玉冕旒,李承勋看到云阳眼中自己倒影,他有些不好意思低头浅笑,手却被云阳握的更紧。
属于睿宗皇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盛世的帷幕正在缓缓拉开……
(全文终)
作者有话要说:
附图:新雪大明宫
后记
于是本文就这么顺利的完结了,首先提醒后面还有两篇番外请不要轻易走开哦……
在《代嫁》完结的一年多之后,我终于把阿勋的故事写完了,依旧是这样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我在默默的写些废话。
故事的背景依旧是在架空的唐朝,文化、制度、疆域等都是唐朝的,只有故事和人物是虚构的。想把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气象展现给大家的心情依旧,不知道大家可否感受到了呢?
盛唐遗韵是我构思的一个很宏大的系列,开元篇是主篇,而阿勋就是开元篇的主角。《代嫁》和《东宫》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代嫁可能更像一个番外的东西。
这部小说到底讲的是什么呢?我想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论一个皇帝的成长历程”。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成熟的故事。
从七岁到二十岁,十三年的时间,从一个不被人关注的有些自闭症的皇子,最终成为一个被人寄予厚望的皇帝。
都说皇帝是危险的职业,其实太子才更加危险。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倒霉的太子可不比皇帝少,就连在大唐都能抓出一大堆。
太子是个很难做的职业!
阿勋在这个位子上更是不容易。
阿勋的生母是个出身低微的宫人,在看中出身的大唐,阿勋这辈子本可能就是碌碌无为,而他自己似乎也没有想过改变这些。可是他遇到了云阳,在一年后又失去了他;后来他又遇到了裴后,为了能找回云阳,阿勋答应裴后去做太子。
这就是阿勋做太子的最初动机,很单纯又很傻。
阿勋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从刚开始就能看出来,裴后给他讲棋,他听得云里雾里;读书习字也只能说是才智平平,与江陵王一比就相形见绌了。
但阿勋是个很认真很用功的孩子,裴后让他学什么,他都努力的学,比别人多下功夫,比别人能吃苦,趴在地上练字,生病了还在背书,这些我都写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可以说阿勋后来这么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靠着自己后天的努力,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比如在最后骊山狩猎遇难,阿勋很快反应过来是“美马计”,这就是反应阿勋知道的很多,很博学。
在做人方面呢,在对待睿宗皇帝和裴后方面,阿勋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就算睿宗皇帝糊里糊涂,险些害死了阿勋,但阿勋一直对睿宗皇帝很孝顺;对待裴后更是如此,就算后来知道裴后做的那些事,李承勋也在矛盾中最终没有与裴后起争执。
阿勋还是个很温柔的孩子,第一次遇到裴后时给裴后折花;安慰想母妃的江陵王;安慰霓裳,崔十三娘,还有对素不相识的小丫头燕雀……阿勋一直都很有礼貌,很善良,很温柔……
阿勋还很谦虚好学,跟裴后学,陆九龄学,跟张相学,到最后还愿意跟刘毅一起学权谋之道。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真的很难得。
说阿勋谦虚,是阿勋很能听下去别人的意见。在平乱的时候,阿勋知人善任,从不会任意而为,对手下的将领信任又尊重,自己有什么想法都会先问问别人的意见如何,不自大不专~制,所以这么多人才会对阿勋服气,心甘情愿听他调派。
一个成功的君主不是什么都会,什么都行,什么都一定要亲力亲为;而应该是能做一个很好的容器,把所有的人才都吸纳来,为自己所用,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
我想阿勋就做到了这一点。
阿勋还是个懂事的孩子。虽然有些少年心性,但是遇事从来分的清轻重,比同龄人要成熟。在这一百多章的故事里,阿勋唯一一次的无礼取闹就是最后跑去云家抢人,威胁云炜之说不找到云阳就不登基。
大家就请原谅阿勋这次的任性吧,毕竟云大阳在阿勋心中真的真的很重要!所以请务必体谅阿勋!
就是这样一个乍一看很普通,但仔细研究就会感觉真的很好的少年,带着不单纯的目的去做太子。
这一路从最初被人瞧不起,到后来被刘毅与郑家接二连三的陷害,身重奇毒,平乱之中又各种危险,被回纥人侮辱。阿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真的是无法背负这么多事,所以他一度曾想过放弃。
可是在徐州时他重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