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232章

汉献帝新传-第232章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耍颐窃偃ゴΨ#匏档姆ㄖ频酃皇且桓鲇梅ùΨ5牡酃且桓鍪胤ǖ牡酃!
  “文教总院准备主持国语的新化工作,朕的标准是语音的统一化和天京化,行文的规则化,推行标点符号和巴比伦数字符号,数学、天文学、统计学和自然学科地学术论文中,涉及到数字的时候,都采用印度数字符号,即0…9的数字符号(公元前三世纪,已经从印度的婆罗门时代诞生了)。我们的很多文啊,一句话写出来,能有四五种含义,除了写文章的人,外人都很难清楚真实地含义,只能是推敲,推敲下来,各个人理解还不一样。你们看,儒家地典籍,那已经论证多少次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就是行文不规则导致地结果,所谓行文的规则化就是单个字和词汇可以多意,但一句话必须有非常清晰的意思,不允许有多种意思,写文章的人,多写几个字会死嘛,不会死为什么不多写几个字,把意思表达清楚啊,那都是效仿古文,周朝文字量不足,所以行文只能一句多意,现在呢,文字的量已经足够,但很多学者还是在拼命地效仿古人,写出来的文,含含糊糊,不知所云,连朕都经常不知道他那几句话具体的意思到底该怎么理解。朕啦,不要求行文完全口语化,这样一来,文章的美就没有了,但朕希望那些写文章的人,多写一些字,接近通常的说话,把意思表达清楚,引经、押韵、据典都很正常,为了文章的华美嘛,可你写学术论文,写史志,写剧本,就不要给模模糊糊的,要让懂汉字的人都能清楚明白你表达的意思。说到底,新化就是介于文言文和口语化之间的规则化,语法化。”
  “还有避讳的问题,从朕开始,天下文章都不用避讳,否则那些文章写出来的意思更含糊。荆扬两州早期就推行了文地言化工作,也就是最初的新化工作。一方面是略微口语化,但主体上还保持着非常规则的设置,使大多数的典籍都有荆、扬两地的官方认可注释版本,官方地注释版本一出来,各个学者就不要再去注释。很浪费帝国资源,一个《大学》,帝国就有二十多个注释版本,各家有各家的注释。没有几个版本在细节注释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文教总院必须在新文规则诞生后,准备负责三个具体的项目,一个是《帝国总辞海》地编订,对全国内的各地词语进行总汇,二是统一教材和法律注释的新化,推行民众的普及化教育,新化就是必须进行的事情,对于字体上。也适当的简化,对主要运用的三千字,要进行统一的简化,不要简化到失去原先的象形意,即适当缩减笔划,凡是笔划再十六笔以下的都有必要行简化,凡是常用地三千字,即《汉文三千字》之外的字,即使超过十六笔也有必要简化。”
  “第三呢。将华夏年以前的文章称为古文,对以后的文章称为新文,将所有古文都进行官方新化工作,这是文教总院十年内都做不完的工作,要仔细的完成,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文教总院要主持好,各大学府承担主体工作,对传统典籍文章进行标准注释。以后就禁止注释工作,不要国家政府注释了以后,一些人再来新释,让一个典文的含义有几十种,结果所有大汉学者每天做地事情就是引经据典的考证古文的真正含义,还美名其曰做学问。这种事情给朕少来。除了文学院和历史学者外,谁再这么无聊。立刻剥夺国家年俸资格,大千世界不去研究,一天到晚的埋在几百年前的书籍里,就为了考证具体的含义,还得意洋洋的自称古学至上。朕不阻止他们研究这些,想研究的话,朕一分钱不给,有本事他就做一辈子的穷学究,也不要看到别地学者研究新技术获得大量的奖励而埋怨,朕知道,很多研究古学经典的学究们都说朕不重视祖先,祖先那么多话不去研究,祖先那么多的经典不去宣扬,祖先那么多传世之礼不去推广,那胡昭,你把朕的话传下去,朕尊重祖先,但朕更尊重祖先不畏艰险,勇敢开拓的精神,凡是非历史学、文学和语言学地学者,不研究本学科学术,跑去翻书探典地,研究古学的,一律取消学者年俸。”
  胡昭道:“圣上地意思,臣明白了,文教总院在近期时间就加大相关的工作,以确保全民基础教育的推广!”
  刘协微微颔首道:“所谓基础教育,就是要他们识字,看的懂中央的公告,看的懂杂志和报刊,看的懂律法规章,看的懂《天尊道经》和《新道德经》,拥有基础的数学知识,能够用算盘(东汉末年徐岳的《数术记遗》中已经有了详细的珠算记录,可以认为东汉末年已经有了算盘进行计算,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他们懂礼识法,知道帝国的历史,有帝国子民的荣誉感,有华夏民族的归属感!所以新文的推行是必须的,只有推行新文,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帝国的新国民!另一个方面,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古文教育和新文教育也要同时推行,在前进的同时,也不能望本,否则华夏民族的根髓就会消失。”
  其实,刘协自己也很矛盾,让汉语的标准化、规则化、清晰化是大汉帝国真正全面推行基础教育和全民素质提高的根基,也是工业化发展和技术帝国发展的需求,是广富主义、民主主义和道德主义实施的根本,但让国学彻底消亡也是不孕许的,所以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推行标准化、规则化、清晰化的新文,也同时推行中高等教育中的新古同进,让中高的知识阶级能够掌握运用新文的同时,不忘古文,而至于普通百姓,则只进行新文教育即可。
  刘协希望中的大汉帝国是一个拥有高度发达和体系完整的自然科学,拥有灿烂的人文成就,以技术为帝国的追求,在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使帝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帝国,拥有最坚强富裕的民众,拥有最和谐稳定的政治体制,拥有最多的生产资源,而这一切都必须进行全民素质的提高,要进行全民素质的提高,就必须推行更方便普通人学习的语言和文字,更规则、更简洁、更易于学习的新文就是其中的关键。
  其实,没有一件事情能够两全齐美,要想前进,就必须懂得舍弃阻碍,即使这些阻碍曾经为帝国和民族做出多少贡献,如果可以,留下精髓和精神就可以了。
幽滺書擝 uUtXT。cOM 诠纹吇扳越渎

悠悠书盟欢迎您 第十一卷 帝国动荡 第三十一章 华夏之树 字数:8933
  华夏之树
  刘协对于新文和国语的改革只做了短短的一席评话,但对于中央治略府的文教总院而言,这却是三十年内也无法完全完成的工作,诸葛瑾、蒋琬和胡昭三人回去后,在三日后就召开了相关的论证会,并以太学府名义召集了各大学府语言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学者进行集体讨论,对于新文和国语的规定、音标和标点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初步探讨,并在太学府内成立国文研究院,在中央治略府成立国文司用于新文和国语的推广。
  对于古文典籍的官方注释治略府提出了三十年计划,而教材新文化的工作将在二十五年以前完成。
  在国政总局方面,藏州治略台正式成立,由李严担任第一任治略总督,杨孚担任第一任驻防总督。
  此时的藏州还没有独立的民族体系,主要还是西凉一带的北羌南下,在青海湖和黄河上游一带的游牧民,南方是横断山脉濮僚系部落沿着长江北上的六牦牛部落。
  这几年,刘协渐渐脱离了政事管辖,主要精力都投向了经济、技术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上,在和太学府学者就华夏同源观点的讨论上,刘协认为目前藏州的原住民确实存在,但本质上却是早年从中原移居过去的,具体移民的时间应该是夏朝前后。
  现在留在藏州的原住民都应该是仰韶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地分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这是整个华夏文明的两个主体,而现在藏州内的原住民文化可以理解为华夏文明两个祖先文明分支地融合。
  位于青海和陕西之间的仰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上限是8000年以上,仰韶文化在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分化,一种是沿着黄河向东。和黄河中下游地其他部落融合,最终诞生了华夏文明的主体系,一种则沿着黄河向西,一直向黄河上游前进。形成了羌荣早期民族部落。
  长江文明中,三星堆文化并不是唯一的起点,和其他长江中下游文明演化了蜀、楚、越三种文化,开始和黄河文明的新主体——中原文化开始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文明。
  三星堆文化一部分选择沿长江继续向上,进入藏州,形成了六牦牛部落文化,最终羌荣部落和六牦牛部落最终在藏州实现了碰撞,他们做为华夏文明两大起源点文化的两个分支,在这里发生了融合。如果刘协不干预,他们就会形成吐蕃文明,而出现了华夏文明一个分支。
  说到底,藏族和华夏族是真正的同源民族,如果黄河文明是父亲,长江文明是母亲,那么藏和汉应该可以说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在华夏同源的论证上,刘协虽然没有在大汉时代找到仰韶文化的遗址,但通过藏原住民称汉人为“嘉”(当时的嘉和夏同音)以及周礼典籍可以论证出。藏汉是三千年前夏人东西分开发展地不同结果,所以藏的原住民应该享有华夏族称谓,必须享有帝国子民的一切权益,任何人不得将原住民做为佣工和奴隶使用,不得歧视,不得掠夺,恰恰相反,作为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大汉帝国的汉族必须对藏的原住民提供一切尽可能的援助。
  由于藏州原住民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风俗。也没有统一的地区政权,刘协判定从华夏二十五年开始,藏民悉数回归华夏大族,不设单独地民族设置。
  在对藏州原住民考证的过程中,一个刘协没有想到的事情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轨道,那就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总结和考证。
  刘协自然的成为太学府华夏民族起源与发展论证研究会的领衔人物。这个研究会集合了整个大汉帝国最优秀的历史学者、考古学者、民族学者、人文社会学者和其他相关各行业学者。总计两百余人,在天京城举行了为期六个月地辩证。而刘协的华夏文明双源论,即以黄河文明为父,以长江文明为母的观点成为最主流的观点。尤其是炎黄之争,夏商之址和东西两周为华夏文明双源论一个最主要的论证过程,根据民间传说、历史纪录,尤其是西周的一些史籍,加上对朝歌地发掘,以及龙骨被刘协做为商朝文字定为甲骨文,经过十余年统计后,大汉帝国地中央帝国、天京学府、京都理工、长江学府、南京学府、黄河学府、西京学府、襄阳学府(江夏学院、荆州学府和江夏技术学院整合后,结合原襄阳学府余部而成,主学院在江夏,分院在襄阳)、重庆学府、济南学府、颖川学府、洛阳学府、辽东学府、巴比伦学府、罗马学府、南海学府十六家国级学府的两百多位学者在大量史籍和资料地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论证。
  在统一的判定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在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