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废名文集 >

第48章

废名文集-第48章

小说: 废名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没有那样卑鄙,忘记别人的辛苦,记得自己的私事,彼此算是路人走过去罢了。

这时上桥铺已经近在目前,走路人望见了目的地亦足以代表人生的意义,其事甚可

喜,自己的跋涉明明有一个目的了,而且路上的寂寞只有同类可以安慰之了,故远

远望见房屋就欢喜,见了面却又每每是仇人,莫须有先生很觉好笑,他虽丝毫没有

仇人之意,但是事实,因为他首先遇见的是八月间莫须有先生向他买白糖的人。土

桥铺只有此人开的铺子最大,他是开铺子,他是卖东西的,而他站在他的宽广的铺

门口买东西,即是买柴。大清早是卖柴的时候,亦即是商人买东西的时候,他见了

莫须有先生以莫须有先生的真名姓同莫须有先生打招呼:

“你先生这么早上街来了,请进来坐一坐。”

莫须有先生瞥见他店里有黄豆,就乘机进去买黄豆而已,至于那人为什么前倨

而后恭,而且他今天何以认得莫须有先生,莫须有先生一概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事了,

他认为商人都不及农人可取。莫须有先生也确是不念旧恶。他向他问黄豆的价钱,

比平时当然要高好些,因为黄豆是孔垅的土产,孔垅是敌区,运输不易。但还不是

一个压迫性的价目,因为莫须有先生不久便忘记了。若盐涨到五角一斤,则莫须有

先生感得压迫,故记得清清楚楚了。莫须有先生买了五斤盐,也在此家店里买的。

你买五斤盐,显得你很阔气,你买五升黄豆又显得你不阔气了,那么你家只做半案

豆腐。莫须有先生看得出商人面上的表情了。莫须有先生自己解释道:

“我家人口少,有半窠豆腐就够了。”

莫须有先生这一解释时,自己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在商人面前不能够“人不

知而不愠”了,怕人家说他家贫了。

“先生从前在北京住得很久,现在到乡下来,委屈委屈。”

莫须有先生心想,他到土桥铺一共不知有几回,大约有五六回,第一回买白糖,

最后一回是昨天从城里转头,再加之进城去那天的经过,已是明明白白三回了,中

间有两三次来探听敌人打游击的消息,从什么时候起这位掌柜的已经注意莫须有先

生呢?说起莫须有先生,本来乡人没有不知道的,未见其人罢了,其人在门前经过,

有识者俟其人经过之后便街谈巷议了。商人印象最深,这位掌柜的更有一块银洋的

印象,他还记得是一块“相洋”,即“袁世凯”,他贪了莫须有先生的便宜收进来

了。“袁世凯”在这个商家里,据说可以汗牛充栋了,而他收的莫须有先生的一块,

因莫须有先生之故,单独地留一个印象了。他今天对于莫须有先生改变态度,简直

有点故意解释前嫌。而莫须有先生看不出他说话的诚意,微微一笑置之。赶快数钱,

付他五斤盐五升黄豆的价值,以为赶快走出他的门槛了。而其时来了一位和尚买东

西,和尚买蜡烛。莫须有先生偷偷地看了一眼。蜡烛不是拿给莫须有先生看,而莫

须有先生喜欢看这个东西,故莫须有先生之看是偷偷地看了一眼。然而莫须有先生

自以为非礼勿视。他看了这蜡烛一眼,他是怎样的爱故乡,爱国,爱历史,而且爱

儿童生活呵!因为他喜欢中国的蜡烛,他喜欢除夕之夜高高地点起蜡烛,几时把他

小小的心灵引得非常之高,真是陶渊明说的,“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现在

一切只待鸡鸣了,而鸡鸣就是红日了,今夜是一张漆黑的纸,画得人通宵不寐灯烛

辉煌了。这和尚是五祖寺的和尚,他买的是一斤重的一枝,买了十枝。莫须有先生

不问价目,他把一斤重的一枝买一枝。这一斤重一枝的红蜡拿在手上可以书以伟大

二字,一夜的时间无论如何燃烧不完,莫须有先生小时家中所燃的是十二两一枝的

罢了。莫须有先生要给他家两个小孩以自己之为小孩之喜悦,他无意中买得这一枝

蜡烛了。他感激这铺家不尽。他索性把他所带来的钱都在这铺家用完好了,他叫他

把黄豆与盐的账目划开,因为已经给了钱,另外再算账,看一起买了多少东西,要

付多少钱了。买的是瓜子,糕点,木耳,黄花,香蕈之类。瓜子一项是莫须有先生

太太吩咐买的。惟香蕈一项最贵,因为是江西福建来的,战时交通阻滞。而付了香

蕈价值之后莫须有先生忽然记得他忘了一件大事,即是还要买鱼!而钱已不够用了。

于是又把香蕈退了不买。莫须有先生说这话时面红耳赤:

“我还要买鱼,钱不够,香蕈不买可以罢?”

“可以,可以。”

其人动作敏捷,态度从容,把莫须有先生买去的香蕈又收回来,又打了一下算

盘,退钱给莫须有先生了。莫须有先生这时感得没有钱便不能若无事然了,有时不

能不在一个商人面前望洋向若而叹了,你看他是多么的不暇计较若无事然呢?而且

他连忙替你解决困难,因为有一卖柴的卖了柴走进他家买盐,他向卖柴的说道:

“你替这位先生把东西带去,——莫须有先生,他同你走一条路,他替你把东

西带去。”

“我还要买鱼。”

莫须有先生连忙说。

“我没有工夫。”

卖柴的连忙说。

“不耽误你,你先走,你只带这个篮子,另外这里有五升黄豆,带到龙锡桥冯

花子家,叫花子送到先生家去。”

莫须有先生自己带了一个篮子来,所买的东西都装在篮子里了,五升黄豆另外

拿手巾包着。事情便由掌柜的吩咐好了。莫须有先生再只用得去买鱼了,两手空闲

了,仿佛从来没有写得这么一篇得意文章,文章交卷了,而毫不吃力了。莫须有先

生这时心里很有心得,他觉得天生人各方面都有天才,办事也需要天才,这位掌柜

的便算是天才,他把事情办得多好,他作事于人无损,于己有益,只是省事而不多

事了。

莫须有先生不知他自己买鱼倒算得是天才,因为他不说价,只要他的钱够,只

要鱼大,他太喜欢大鱼了,他完全是小孩子了。非得把这两条大鱼捉回家去不可。

因为大得有趣,所以相当于鱼跃于渊了,两条鱼,在鱼市上都考第一,白鱼是白鱼

的第一,鲤鱼是鲤鱼的第一,土桥铺的商人都注意集中在这两条大鱼上面,即是莫

须有先生两只手上提的东西,刚才在鱼篮里,在两家卖鱼的鱼篮里还不怎样令人注

意了,因为注意分散了。因为这两条大鱼的原故,所有土桥铺的掌柜的,所有土桥

铺的小伙计,都看了莫须有先生一眼,这时他们已经很忙,已经在做生意,看了莫

须有先生他们都微有闲情了,仿佛看见小说上的浪里白条了。也正因为两条鱼的原

故,莫须有先生走到寂寞的路上忽然有一个很大的忧愁,也正是乐极生悲,人生在

世总是贪着了,难怪佛教以出家为第一义了。到了家,见了太太,花子已经送来买

回的东西,两条鱼则等于都交给纯了,因为纯在那里贪着看了。

我们再说今天的事情,今天是民国庚辰正月初二日,莫须有先生太太等候顺等

候花子竹老等来家拜年,即是等候他们来吃饭。本来在去年是预备他们今年正月初

一来吃饭的,莫须有先生太太忙了一天,一切都于去年腊月三十日办好了。还不是

因为正月初一大雪的原故,而因为正月初一是闭日的原故,他们乃决定正月初二来。

本来应该正月初三来,因为初三是黄道日,但拜本家先生的年,只要不是闭日便可

以,不可以迟到初三了。竹老的媳妇如此说:

“到本家先生家里去拜年,不同在自己家里一样吗?你今天不也在自己家里坐

着吗?要选什么黄道日呢?初一没有去,今天初二还不去吗?”

竹老本来是打算今天去的,但他向来意志不坚决,因了老婆的鞭策,便毅然决

然地站起身来要去了,而且问他的独子五岁的小儿道:

“你去不去?——我知道你不去!”

五岁的小儿心里明白一切,但身子总是不动了。

“□儿,你也去,好不好?去拜莫须有先生爹爹的年,二奶奶还给糖你吃——

你真没有出息!——他不去你去!”

此儿因为常不同人见面,故名字忘记了。“二奶奶”是称莫须有先生太太。妈

妈看着自己的小儿威胁利诱都不成的,于是又命令丈夫独自去了。“你真没有出息”

的“你”是威胁儿子,“他不去你去”的“你”是命令丈夫。

竹老去了以后,花子不久也忙着去了。他恐时间落后,故忙着去了。花子的十

二岁的儿子跟着也去了,儿子名叫“龙子”。龙子的十二岁的弟弟与七岁的妹妹也

跟着去了。妹妹名叫“夜的”,因为是夜里生的,故名叫“夜的”。“夜”的音读

是一丫。龙子是妈妈吩咐他去的,因为他的儿子生得体面,(小小的孩子后来跑到

新四军里面去了,妈妈总是哭。)也只有体面的儿子穿了一件长棉袄,花子冬日没

有棉衣了,今天虽是新年拜年,仍是冬日没有棉衣了。妈妈这样吩咐龙子:

“龙,你也去,去拜莫须有先生爹爹的年,将来看沾本家莫须有先生的光也上

学读书不能?二奶奶还给糖你吃。”

弟与妹听说“给糖”,故也要去了。妈妈起初不赞成夜的去,岂有夜的去拜年

的道理?亦即是岂有丫头去拜莫须有先生爹爹的年的道理?结果也由她去了,等于

叫她去拿糖,等于穷人到粥厂上去领粥,多一个小孩子等于家里多一口人了。

首先进莫须有先生——从作诗人的眼光看确乎是柴门,而在乡人心目中是伟大

的莫须有先生的家门,首先进门的是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望见竹老从溪边

路上来了,他便首先去。接着依次而进,中间隔了少许的时间,是竹老,是花子,

是龙子,是龙子的弟弟亦忘其名,是夜的。莫须有先生问夜的叫什么名字,由其父

花子代答道:

“因为是夜里生的,就叫夜的。”

莫须有先生大笑,觉得这个名字有趣,若用文言翻译便是“夜生”,便差多了,

人家将以为你读了庄子,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半夜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

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庄子的文章有趣,夜的名字有趣。然而莫须有先生感得空

气诙谐有趣时,是很经过了一片严肃的时间以后。这一片严肃的时间,可以说是莫

须有先生生平第一次经验,正如自己做了县长或者法官,拿着县长或法官的印,便

掌握着人命的生杀之权,民生的祸福之机了,因为他们拜年用的是乡下人的礼法,

跪下去磕头!莫须有先生虽也照例答着乡下人回答拜年的话:“恭喜恭喜!发财发

财!”但心里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同你们有什么关系呢?你们

是社会上的农人,为什么向我拜年呢?”莫须有先生还是都市上文明人的习惯未除

了,除了己只有社会了,除了自己懂得“自由平等”而外没有别的社会道德了。连

忙有自己的良心答曰,“是的。我同你们有家族关系,我不能拒绝你们向我拜年,

可见我同你们不是路人。‘先进于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