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髯右卜⑵鹨槁劾戳恕
“荒年传乱话,各人都有一套消息。我看呢,日本鬼子不会来这小地方。军队来住几天,挖战壕,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好比跑江湖变戏法的,到一个码头,尽管是过路,也要闹闹场子,像煞有介事。……”
他笑了笑,转脸向四面看了一眼,又接着说:
“镇上挖壕沟也不是第一次啊!大家总还记得,去年夏天,也来过几十个兵,噱头可不小,火车站那边挖了三四条壕沟,镇上雪白的风火墙都涂上窑煤,还有,沿河还搭了竹棚,把河面遮掉一半,都叫种上南瓜和丝瓜。干什么呢?说是队伍坐了小船在瓜棚下边过,日本飞机就看不到哪!哈哈,明天也许又想起南瓜和丝瓜来了,竹棚搭一下还容易,南瓜和丝瓜可不是一两天长得起来的!”
茶客们也都哈哈笑了。“油煎猢狲”和谢吉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不知不觉也就松懈下去了。
但是,由于三百伕子和筑工事所引起的紧张的人心,以及各式各样离奇的谣言,却在上午十点钟以后方始慢慢平静。大街小巷,人们争相传布一个真正的消息:商会在开会了。人们又机密地睒着眼,悄悄地告诉他所认为最亲近的朋友:“什么筑工事!这就是他们的工事啊!”说着就把食指和拇指围成一个圆圈,在对方眼前晃了晃。
“当真么?”对方张大了嘴巴问。
“怎么不真!万昌油盐杂货号传出来的。”
对方于是连连点头:“哦,哦,这就十分里有九分!”
十二点光景,人心几乎大定。镇上最活动的年轻婆娘们也从赵镇长家里探明了事件的内幕。当然这是徐氏少奶背着婆婆的面,一边抱着小英喂奶,一边有一句没一句透露出来的。朴斋太太却不是那么直爽,她翻来复去只说一句话:“镇长家里可没有聚宝盆!”
商会内部却又不像街上那样平静。参加讨论这件大事的人物约有十多位,等他们到齐,就花了一小时。商会设在关帝庙,和镇公所在一处。两张八仙桌拼成的“议事席”,临时铺了块白布。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式,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一向做惯了主席的谢林甫这一次却再三谦逊,结果公推了赵镇长,这又花掉十多分钟。开会如仪,立刻爆发了争执,中心点是摊派方式。十多位人物在那铺着白布的所谓“议事席”前坐了七八分钟,辩论一番,便离座散开,三三两两作一堆咬着耳杂;约莫过十分钟,他们再坐到“议事席”上了,又争论不决,又散坐分组交头接耳;这样反复几次,终于是王保长的主张得到了全体一致的拥护:休会吃饭,午后再讨论。
两张八仙桌又分开了,变成了餐桌……东道主是镇公所,酒菜当然不便菲薄。两张八仙桌拼起来的时候不能解决的难题,现在分开了,而且没有白布蒙着的时候,却终于得到了解决。大家同意:款项由商会垫付,镇公所负责偿还,摊派问题取消。
谢林甫回到家里补睡了中觉。这其间,平静了的人心忽又发生波动。大约有两排兵居然在火车站附近挖开了丈把长、三尺深的两道壕沟,挖起来的泥土又堆在壕边,也有尺把高。当这消息到了谢林甫耳朵的时候,他想道:“难道上级真有命令要他们筑工事么?”他的心也开始有点保不住平静了。
夕阳西斜的时候,空中有隆隆的声音。人们看见了比蜻蜓还小的飞机,穿过薄薄的缸爿云,弄不清楚是几架,也不知道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可是“油煎猢狲”的徒弟秃五却一口咬定是敌机,——他说他听了那声音就认出来了。他在满街乱嚷。
这一个晚上,疑惧的黑影也侵入了镇上的几个深院大宅。赵朴斋家里也有一场小小的口舌,五个人有四种不同的主张;
结果是徐氏少奶含着一泡眼泪很早就去睡了。
在这样惶惑的空气中,人们又过了一天。这一天内,国民小学和土地庙两处毫无动静。车站附近新挖的两道壕沟也跟那一岁多的几道旧的一样,不再引人注意。镇上有两个警察(他们是从车站上的分所里派来的),这一天忽然换了簇新的单制服。下午也有飞机的声音自西而东掠过天空,据说确是敌机,但只是掠过而已,人们只把它当作谈话资料。前天被赶到街头来的难民,一大部分离开这小镇,继续他们的流亡,小部分有病的也暂时安插在歇业已久的一家米店的栈房。
只有队伍刚到的时候被作为汉奸抓了去的那个人却依然在押。
一切几乎回复了常态,沉闷重压之下的人心也几乎麻木了,但是突然又来了新鲜的刺激。
快要上灯的时候,面目清瘦的一个年轻人,带着两位也是不过二十来岁的,意外地出现在赵府的大厅上。一道公事塞在赵朴斋手里,那三位不速之客便在大厅上东张西望,指手划脚,唧唧哝哝说着人家不大明白的话。
赵朴斋看了公事,眉头便皱了起来;又看那年轻人,军装,斜皮带,俨然也是军官模样。
“当然没有问题罢?”那年轻人问。
赵朴斋迟疑了一会儿,这才吞吞吐吐说:“舍下实在简慢,不大方便。”却又转口问道:“三位中间哪两位呢?阁下在不在内?”
“我是钱科长,”那年轻人自己介绍,又指着他的同伴说,“要来府上打扰的,是这两位女同志。”
赵朴斋仔细打量那两位,果然是女的。同样穿了军装,两只胸袋就鼓得很高,军帽下还露出一绺头发。
“哦,哦,”赵朴斋松一口气说,“遵命,照办!”
这一件新奇的事情很快又传遍了全镇。赵克久和克芬在谢吉生那里听到了,便赶回家来,两位女同志已经被安顿在厅楼上的一间后房。小小两个铺盖卷占了那架又高又宽还是克久他们的祖母用过的旧式木床。徐氏少奶指挥着女仆这样那样的在那里帮忙。
这间后房,原是堆放陈旧的破烂东西的。现在虽然打扫出那张大木床,以及床前狭长的一条,可也只够两三人促膝而坐。赵克久和克芬看见她们正忙着收拾,只在门口张了一张,也就走了。这两兄妹自从那晚上到国民小学碰了个大钉子以后,看见了穿军装的,就觉得有点隔膜。
但是徐氏少奶却很热心。照朴斋太太的意思,这样“男不像男,女不像女”的两个,应当安顿在空荡荡的大厅上;无奈那两个偏偏不愿意。朴斋太太宣言,她不管了,于是徐氏少奶想出了这间后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她对于这两个“男不像男,女不像女”的人物,发生了兴趣。她觉得这两位年轻的姑娘,神秘而又平凡,世故而又天真。当然,还有使她兴奋的另一原因:自从十八岁她来赵家做媳妇,五六个年头,今天是第一次被放在主妇的地位露了脸了。她的才能,第一次得到施展的机会。时间已经不早了,她还舍不得离开那后房。两位客人起居上的琐屑事务,她都替她们想得很周到。她告诉她们:开了那大木床右边的窗,就叫得应睡在下房的女仆。她又小声笑着说:
“我们的阿花会欺侮陌生人。两位小姐明天早上要个洗脸水什么的,可不要自己下楼去;阿花就睡在楼梯脚,它乘你不防,会汪的一声,吓你一跳。两位小姐要什么,只管使唤那老妈子。可不要客气啊!”
“哦,谢谢你,”长挑身材,鹅蛋脸儿,年纪较大的一位客人说,也小声地笑着。“可是你也不要客气。你叫我小陶就得了。她是小陆。”
小陆正在整理她的零碎东西,冒冒失失问道:“阿花是谁?
是不是那小丫头?”
靠在徐氏少奶身上的小良哈哈笑了。徐氏少奶赶快接口道:“阿花是我们家里的一条狗。”
小陶也笑了,望着小良,又问道:“这位小弟弟是你的——”
“我的大孩子。”徐氏少奶轻声回答。
“哦!”小陶似乎感到意外。小陆丢下手里的东西,跑到徐氏少奶跟前,孩子气地拉她的手,又相她的面孔,一股劲儿摇着头道:“我不相信!看你的样子,才不过十八九岁。你多么小巧玲珑,顶多二十公斤!”
徐氏少奶红了脸,露出两行雪白的牙齿,讪讪地笑了笑;却又叹口气低声说:“还说我嫩相么,见不得人了!”她慢慢站了起来,向两位告辞,挽着小良的手,走到门边,扭着腰回头又对小陶和小陆说道:“夜里有什么,敲两下这板壁就得了,我的房就在前边。”
回到自己房里,看一下睡得很甜蜜的小英,又打发小良也睡了,徐氏少奶换上一套短衣,独坐在妆台前,手支着头,出神了好半天。她想写信给丈夫,告诉他:镇上人心不安,……听说已经有人收拾细软,准备逃难,……可是家里各人意见不同,……现在是拖一天算一天。她心里的话太多了,简直无从下笔。她忽然又想到住在苏州的远房的哥哥,这是她娘家唯一的亲人。“可惜太远了,来也不便,”徐氏少奶想想,也觉得没有希望,“就是来了,和他也商量不出办法来。”她转脸看着床上的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沉重地叹口气,便也用“听天由命”来安慰自己。
然而也许今天她意外地太兴奋了,躺在床上以后,久久方能入睡。
第二天上午,赵府的大厅上闹哄哄地人来人往,顿时把这总有半世纪之久没动过样子的大厅改变了面目。落地长窗都开得直挺挺的。两三张方桌靠窗排成一长列,朝外放了几把椅子。钱科长亲自领导着一位科员和两名勤务兵,再加上小陶和小陆,完成了这样的布置。钱科长办事很认真,他一会儿指挥勤务兵把红绿洋纸裁成小小的长条,一会儿又发见笔墨不够,大声地呼喝。原来他们要做一点“民众工作”了!按照预定计划,要写一百张标语,同样两份的壁报,还要发动镇上的居民对队伍致敬,来一番慰劳。慰劳当然最好是物品,但是“计划”中也包括“非物质”的一次“欢迎慰劳大会”。赵府的大厅便这样成为钱科长以下的政工人员临时办公处。
赵克久和克芬也被“动员”来帮忙。钱科长亲自拿起一枝斗笔,吃饱了墨汁,便霍霍地写下四条标语,交给大家照抄。这四条标语是:
军事第一
战时如平时
服从政府命令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赵克芬被指派和小陆一起,抄写壁报。钱科长又从口袋里摸出三篇文章的底稿,吩咐了几句,就带着那科员和一个勤务兵,急急忙忙地走了。
四道标语,每道得照抄二十五份。赵克久写到第二十三次的“战时如平时”,停了笔,看着小陶问道:
“光是这四条,不太少么?”
小陶笔不停挥,小声答道:“上头发下来只这四条。”
“我们自己添一条不行么?”
“恐怕不行。”
“简直是绝对不行的!”那边挥笔疾书的小陆插嘴说。
赵克芬已经写好了半张壁报,但钱科长交下来的文章已经用去三分之二,剩下那一篇可巧又很短,寥寥三四百字,无论如何填不满那半张纸。克芬主张重写,但是小陆很有经验地说道:“重写就耽误了时间。看有多少空白,把那四条标语一补,不就得了?”
大厅外,院子里的树影子渐转渐直,爬在高枝的两三只秋蝉此唱彼和,送来了婉转凄凉的歌声。大厅内,标语和壁报的工作也完成了最后的一笔。
赵克久愉快地伸个懒腰,两手插在裤袋里,抖擞着精神,念那张壁报。三篇文章当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