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徐志摩文集 >

第79章

徐志摩文集-第79章

小说: 徐志摩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有灵犀脉脉相通的一面,又有互相冲突,互相磨擦、互相折磨的一面,一方面以对方为生命,一方面又以对方为挑剔甚至折磨的对象,这是正常的现象真正的爱情都既是心心相印,又心心相错的。所谓双方“完全”互相融化是一种空想,不是出于天真、就是出于不尊重对方的个性。很可惜,徐志摩连古典哲学的起码分析能力都没有。至于现代哲学他更是一窍不通。这不仅是徐志摩浪漫主义的局限,也是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局限。要是他生活在八十年代,中国的现代派诗人肯定会嘲笑他连起码的现代哲学常识都不具备。他们会很惊讶:难道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很难沟通的?难道他不懂得:“他人是自己的地狱?”徐与陆的悲剧根源不完全在外部,更在他们的内心的缺乏自我分析的盲目性,这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个性主义者的通病。如果读者不盲目地为徐志摩的又疯又痴的情感所俘虏,就可以看出,徐从一开始就无视他与陆小曼的不同个性,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他怀着诗化又神圣化的空想,要求陆小曼作百分之百的奉献,这种理想本身就是可笑的,老实说,如果一个美国女权主义者来看徐志摩这种叨叨不休的天真的狂言,她可能会拍案而起谴责徐志摩不但是狂妄自私的,而且是大男子主义或者男性沙文主义的(ManChauvinism),在爱情和婚姻中谁也不能指望对方牺牲自己的个性去“完全”满足对方。在狂热语言背后,实际上他把陆小曼放在人身依附的地位上。徐志摩以及当时的许多浪漫主义包括郭沫若、郁达夫,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所表现的潜意识莫不如此。五四时期以及二三十年代高唱恋爱神圣的诗人往往夸张自我感情的神圣而忽略了对女性人格独立的尊重。至今仍有不少文章停留在当年徐志摩、郭沫若的水平上。在谈及徐陆悲剧时,往往不是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原因,就是片面强调陆小曼的道德责任。这恰恰证明浪漫主义的绚烂光华至今仍然掩盖着中国式的大男子主义,或男性沙文主义的幽灵。至今人们很少发出疑问:徐志摩如此坚定地追求自由恋爱,为什么并未得到幸福,相反,那些默默接受包办婚姻的作家如茅盾、叶圣陶、闻一多倒是享受了少有的持久的和谐的家庭欢乐。这是因为,他们不那么强烈要求对方完全奉献自己,而对方也没有陆小曼那样独立不羁的缺乏责任感的个性。可见,如果双方都是浪漫主义者,都浪漫地向往对方完全属于自己,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无视或漠视那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那就必然会感到恋爱神圣的理想的破灭,甚至责难对方。徐志摩最后给陆小曼的书信(1931年10月29日)就流露出这种情绪:爱,你何以如此固执忍心和我分离两地……眉,你到那天才肯听从我的主张?我一人在此,处处觉得不合式,你又不肯来,我又为责任所羁,这真是难死人也。可以说,徐志摩到死也没有理解陆小曼,他根本无视陆小曼就是陆小曼,她并不完全属于徐志摩;正因为她坚持她不属于徐志摩的那一部分,她才是一个真正的陆小曼;一个真的陆小曼首先是属于她自己的、忠于她自己的。徐志摩的一切心灵痛苦都源于一种幻觉,那就是陆小曼是百分之百地属于他的。虽然在口头上,在文字上他也强调他也是百分之百地属于她的。可是,既然百分之百属于陆小曼,可又为什么不调整自己使自己完全从属于陆小曼呢?显然这同样是不可能的。归根到底,徐志摩是坚持着他不属于陆小曼的那一部分生命、个性,强烈地要同化、消化陆小曼,而陆小曼则坚决地维护着那不属于徐志摩的那一部分,要徐志摩就范。自然,如果把徐志摩和陆小曼互相不能同化的那一部分相比较,那徐志摩的自然要好一些,而陆小曼的方面可能差一些。但是这属于社会价值范畴,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情感范畴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在哲学上来看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它着重于个性自由的范畴,而忽略与之相联系的责任范畴。自由是一种选择,但同时也必须为这种选择承担责任。这本是西方哲学的常识,可徐志摩和中国早期的启蒙主义者往往忽略了责任范畴,当然徐志摩也不是完全无视这一点,但他都将责任曲折为启蒙主义者为社会为自己争取自由的责任,而不是与自由对立的伦理学的责任,因而从人伦关系来说,他实际上是取消了责任对自由的制衡作用。因而绝对的恋爱的自由变成了不负责任的自由。这在徐志摩和陆小曼是同样的,因而他们的个性自由是一种不成熟的自由,然而他们却缺乏清醒的自审精神,然而,其情感悲剧本来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徐志摩潜在意识中的男性沙文主义却把情感的不和谐引向了死胡同。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的女权主义批评被轰轰烈烈地介绍到中国来,但是只是表面的热闹,并未在圈子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原因是它始终未曾与它的强大的敌人——中国式的大男性沙文主义正面地交火,因而没有达到触及灵魂中最顽固的情结。时至今日中国文学中大男子沙文主义仍未遭到当头棒喝,许多西方文论的介绍者,只满足以泊来品提高身价,而并无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开花并改造中国思想土壤的能力。任何一种外来思想不与中国人潜在的情结互相折磨一番是不会有真正的生命的。《孙绍振)

附录 徐志摩作品要目

徐志摩作品要目·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新月书店1931年8月出版。云游译写白话词12首集外诗集集外译诗集·小说戏剧集·轮盘小说集集外小说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涡堤孩赣第德玛丽玛丽集外翻译小说集卞昆冈集外翻译戏剧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文集秋集外译文集集外文集·书信集日记·书信集日记志摩日记爱眉小札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3月出版。集外日记

附录 编 后 记

编后记谢冕编完这本《徐志摩文集》,我产生了大欣慰,又有大感慨。长期以来,我对这位在中国文坛在此时和去世后都被广泛谈论的人物充满了兴趣。但我却始终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之做些什么。我的欣慰是由于我毕竟做了一件我多年梦想做的事;我的感慨也是由此而发,我深感一个人很难自由地去做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人生的遗憾是失去把握自己的自由。想到徐志摩的时候,我便自然地生发出这种遗憾的感慨。想做诗便做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拨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这便是此刻我们面对的徐志摩。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那短暂得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他却被长久地谈论着而为人们所不忘。从这点看,他的率性天真的短暂比那些卑琐而善变的长久要崇高得多。这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与林徽因的友情,他与陆小曼的婚恋,他与泰戈尔等世界文化名人的交往,直至他的骤然消失,那灵动奔放的无羁的一生,都令我们这些后人为之神往。至少也有十多年了,北京出版社约请我写一本《徐志摩传》。编辑廖仲宣和丁宁的信赖和毅力一直让人感动。他们一直没有对我失望,每次见面总重申约请有效。但是一晃十年过去,我却不能回报他们——我没有可能摆脱其它羁绊来做这件我愿意做的事。我多么不忍令他们失望,然而,这几乎是注定的,因为迄今为止我仍然没有看到任何迹象实现这一希望的契机。这次是中国和平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这样的书。许树森是该社聘请的特约编辑,他是一位办事坚定的人。他们的约请暗合了我写徐志摩传未能如愿的补偿心理。在他们坚请之下,即使我深知我所能投入的精力极其有限也还是答应了。当时王光明作为国内访问学者正在北大协助我工作。他按照我的计划帮助我约请了大部份诗的选题。他自己也承担了散文诗的全部以及其它一些选题。王光明办事的认真求实和井然有序是有名的,他离北大后依然在“遥控”他负责的那一部份稿件的收集及审读。王光明走后,我又请研究生陈旭光协助我进行全书的集稿和编辑工作。陈旭光是一位积极热情的年青人,我终于在他极为有效的协助之下,完成此书的最后编选工作。可以说,要是没有这些年青朋友的热情协助,这本书的出世是不可能的,我愿借此机会真诚地感谢他们。我希望这将是一本有自己特点的书。先决的因素是选目,即所选作品必须是这位作家的名篇佳作。这点我有信心,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作为选家我很注意一种不拘一格的独到的选择,本书全录《爱眉小札》以及邀请孙绍振教授撰写长篇释文便是一例。此外,我特别强调析文应当是美文,我厌恶那种八股调子。由于本书析文作者大部都是青年人,我相信那种令人厌恶的文风可能会减少到最低度。本书欣赏文字的作者除楚楚、蔡江珍、荒林等少数特邀者外,基本来自北京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两个学校的教授,访问学者、博士生、硕士生、进修教师。这是为了工作上的方便,也因为这两个学校与我联系较多。这可以说是一次青春的聚会。徐志摩这个人就是青春和才华的化身,我们这个聚会也与他的这个身份相吻合。要是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通过那些活泼的思想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分析和文字表达,感受到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我将为此感到欣慰,这正是我刻意追求的。本书参考引用了《徐志摩诗全编》和《徐志摩散文全编》中的部份注释。特此向上述两书的编者致谢
在线阅读就在。。;数万完本书籍下载请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