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徐志摩文集 >

第49章

徐志摩文集-第49章

小说: 徐志摩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即是内心的虚弱,何况说出衰颓懊丧的语气,教一般青年看了,更给他们以可怕的影响,似乎不是志摩这番挺身出马的本意!……迎上前去,不要又退了回来!这一喝这几个月来就没有一天不在我“虚弱的内心”里回响。实际上自从我喊出“迎上前去”以后,即使不曾撑开了往后退,至少我自己觉不得我的脚步曾经向前挪动。今天我再不能容我自己这梦梦的下去。算清亏欠,在还算得清的时候,总比窝着混着强。我不能不自剖。冒着“说出衰颓懊丧的语气”的危险,我不能不利用这反省的锋刃,劈去纠着我心身的累赘、淤积,或许这来倒有自我真得解放的希望?想来这做人真是奥妙。我信我们的生活至少是复性的。看得见,觉得着的生活是我们的显明的生活,但同时另有一种生活,跟着知识的开豁逐渐胚胎、成形、活动,最后支配前一种的生活比是我们投在地上的身影,跟着光亮的增加渐渐由模糊化成清晰,形体是不可捉的,但它自有它的奥妙的存在,你动它跟着动,你不动它跟着不动。在实际生活的匆遽中,我们不易辨认另一种无形的生活的并存,正如我们在阴地里不见我们的影子;但到了某时候某境地忽的发见了它,不容否认的踵接着你的脚跟,比如你晚间步月时发见你自己的身影。它是你的性灵的或精神的生活。你觉到你有超实际生活的性灵生活的俄顷,是你一生的一个大关键!你许到极迟才觉悟(有人一辈子不得机会),但你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动作、思想,没有一丝一屑不同时在你那跟着长成的性灵生活中留着“对号的存根”,正如你的影子不放过你的一举一动,虽则你不注意到或看不见。我这时候就比是一个人初次发见他有影子的情形。惊骇、讶异、迷惑、耸悚、猜疑、恍惚同时并起,在这辨认你自身另有一个存在的时候。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析一支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现在在那里,该怎么走,这些根本的问题却从不曾到我的心上。但这时候突然的,恍然的我惊觉了。仿佛是一向跟着我形体奔波的影子忽然阻住了我的前路,责问我这匆匆的究竟是为什么!一称新意识的诞生。这来我再不能盲冲,我至少得认明来踪与去迹,该怎样走法如其有目的地,该怎样准备如其前程还在遥远?啊,我何尝愿意吞这果子,早知有这多的麻烦!现在我第一要考查明白的是这“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再决定掉落在这生活道上的“我”的赶路方法。以前种种动作是没有这新意识作主宰的;此后,什么都得由它。四月五日我们时常能够感到一种触压,如晨雾一样罩在我们周身,或淡或浓。它可能来自我们的社会,也可能来自我们的心灵。自我意识是每一个追求人格完整的人所持有的品性,它面向心灵。心灵的生活是永恒的,是不同时代的人必然共同经历的过程。志摩先生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典范,他对于个性束缚最为敏感。各个社会对其每个成员的心灵都会有抑制甚至压迫,不同的社会会程度不同。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获得心灵自由都是一场庄严而深刻的斗争。你看,在现实生活的种种重压下,志摩先生也要寻找自我了:“我要孤寂”,孤寂是直驱心灵的道路,而心灵象蜗牛样早已“蜷缩在壳内”了。现实生活,不论是社会的还是人生的,也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最后都直接作用于心灵,排挤它,压迫它,似乎要把它赶入实际生活的最狭小角落。我们劳于各种琐碎的事务,没有自由的时间让我们直面自己的性灵,没有自由的空间让我们的心灵驰骋。社会中的人简直要变成一架机械的工具了,做着早已规定好的动作。交际,不是出于我们的爱好,不是出于我们内心的敬仰或同情,不是出于缤纷的性灵的交流,而是出于生活的逼迫——不得不去交际。在这种交际中,我们往往不得不卑恭屈膝,我们的人格被一次次地伤害着——最终我们将变成一具麻木的行尸。当你挣扎着偶而直面自己的心灵时,你会自卑,你会感到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是多么渺小,多么无奈,我们“是鼠、是狗、是刺猬,是天上星星与地上泥土间爬着的虫”。既然是生命,那么什么也阻止不了它的生长。性灵,即使被迫在最底最狭的角落,也要萌动它对自然的向往。志摩的追求更是执著,他荣于自己的原形,荣于自己那跳动不息的性灵:“我就是我”!然而,我们周围毕竟走着一批没有个性的同类,他们被流行的色流行的声彻底淹没了。他们的单声单色不仅单调了这世界,也抑制了个性的生长。感于志摩的执着,我要对我们的同胞呼喊:循着你的性灵吧!可是,现在是怎么了?那一汪执著,“往理性的方向走,往爱心与同情的方向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往健康快乐的方向走,往生命,更多光大更高的生命方向走”,怎么觉不得脚步曾经向前挪动?难道身于梦中?理想之于现实,总有错位,总有冲突。迷惘与醒悟是我们每个人,尤其青年人,必然经受的心灵过程。没有迷惘与醒悟,我们的生命就不会有升华。有时,我们的感觉是一梦方醒;有时,我们忽然就看见了一些我们与之朝夕相处却视而不见的东西;有时,我们霎间感受了某种至至的真情;有时,我们豁然明白了一条道理;……有时,我们会歇足自问:我们正在做着什么?我们所来何方、所去何处?你看,志摩也在自问哪。干脆吧,找一个静极了的地方——“森林的中心,山洞里,牢狱的暗室里——再没有外界的影响来逼迫或引诱你的分心,再不须计较旁人的意见,喝采或是嘲笑;当前唯一的对象是你自己: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你的本性。……你可以放胆解去你最后的一缕遮盖,袒露你最自怜的创伤,最掩讳的私亵”。然而,那也不是理想。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反省的,虽然有时需要,我们毕竟要穿上衣服,我们毕竟要走出森林,我们要实践我们的性灵。当然,志摩所生的那个时代有他无法排遣的苦闷,但是,我们每一个性灵的人都面临一个在现实中如何运作理想的问题,我们毕竟要物理地直接作用于这世界。我们毕竟会“倦”的,还要“惦着明天的事情”。我们得用理性来调和性灵与现实。这一点,不仅是个欣赏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现实问题。相比之下,志摩是唯灵的。但现实不会容忍性灵全面地伸展,从来不会。志摩说忽然发现了自己另一面生活:性灵的或精神的生活,其实,纵观其一生,倒不如说他发现的那一面生活是他所谓“显明”的生活。他一生自我意识、性灵意识极强,倒是在现实生活里,他却拙拙不适。性灵的生活是勿需斟酌其始终与方向的,尽可以任其自然任其秉性生成、蔓延,自会有它合逻辑处,自会有它合自然处。但每一个实体的人,其实际生活必须心其意志与现实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否则,其前进的阻力简直能窒息其实际生活进而精神生活。但在那个年代,现实的社会生活与人的自然的性灵相距太远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如果苟且偷生,满足于饭饱茶足也罢了,偏偏志摩是一个性灵茂盛的人,一个自我意识极浓的人,一个人格尊严不容贬抑的人。他执刀自剖,剖的是自己,更是他身于其中的那个黑暗的社会。每一个艺术家的身体里都流淌着他那个时代的血液。志摩通过自剖来剖析社会,剖析那个时代的病象:“猜忌、诡诈、小巧、倾轧、挑拨、残杀、互杀、自杀、忧愁、作伪、肮脏”。而且,志摩也是自觉地去反映同时代人的精神面貌的,“我要在我自己的情感里发见他们的情感,在我自己的思想里反映他们的思想”。反映时代声音是每一个正直的艺术家自觉自愿的创作态度。在如今商品意识泛滥的时代,这种创作态度还占有几颗正直的心?(文中)

散文 我的祖母之死

我的祖母之死一一个单纯的孩子,过他快活的时光,兴匆匆的,活泼泼的,何尝识别生存与死亡?这四行诗是英国诗人华茨华斯(WilliamWordsworth)一首有名的小诗叫做“我们是七人”(WeareSeven)的开端,也就是他的全诗的主意。这位爱自然,爱儿童的诗人,有一次碰着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发鬈蓬松的可爱,他问她兄弟姊妹共有几人,她说我们是七个,两个在城里,两个在外国,还有一个姊妹一个哥哥,在她家里附近教堂的墓园里埋着。但她小孩的心理,却不分清生与死的界限,她每晚携着她的干点心与小盘皿,到那墓园的草地里,独自的吃,独自的唱,唱给她的在土堆里眠着的兄姊听,虽则他们静悄悄的莫有回响,她烂漫的童心却不曾感到生死间有不可思议的阻隔;所以任凭华翁多方的譬解,她只是睁着一双灵动的小眼,回答说:“可是,先生,我们还是七人。”二其实华翁自己的童真。也不让那小女孩的完全:他曾经说“在孩童时期,我不能相信我自己有一天也会得悄悄的躺在坟里,我的骸骨会得变成尘土。”又一次他对人说“我做孩子时最想不通的,是死的这回事将来也会得轮到我自己身上。”孩子们天生是好奇的,他们要知道猫儿为什么要吃耗子,小弟弟从哪里变出来的,或是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但人生最重大的变端——死的现象与实在,他们也只能含糊的看过,我们不能期望一个个小孩子们都是搔头穷思的丹麦王子。他们临到丧故,往往跟着大人啼哭;但他只要眼泪一干,就会到院子里踢毽子,赶蝴蝶,就使在屋子里长眠不醒了的是他们的亲爹或亲娘,大哥或小妹,我们也不能盼望悼死的悲哀可以完全翳蚀了他们稚羊小狗似的欢欣。你如其对孩子说,你妈死了,你知道不知道——他十次里有九次只是对着你发呆;但他等到要妈叫妈,妈偏不应的时候,他的嫩颊上就会有热泪流下。但小孩天然的一种表情,往往可以给人们最深的感动。我生平最忘不了的一次电影,就是描写一个小孩爱恋已死母亲的种种天真的情景。她在园里看种花,园丁告诉她这花在泥里,浇下水去,就会长大起来。那天晚上天下大雨,她睡在床上,被雨声惊醒了,忽然想起园丁的话,她的小脑筋里就发生了绝妙的主意。她偷偷的爬出了床,走下楼梯,到书房里去拿下桌上供着的她死母的照片,一把揣在怀里,也不顾倾倒着的大雨,一直走到园里,在地上用园丁的小锄掘松了泥土,把她怀里的亲妈,谨慎的取了出来,栽在泥里,把松泥掩护着;她做完了工就蹲在那里守候——一个三四岁的女孩,穿着白色的睡衣,在深夜的暴雨里,蹲在露天的地上,专心笃意的盼望已经死去的亲娘,像花草一般,从泥土里发长出来!三我初次遭逢亲属的大故,是二十年前我祖父的死,那时我还不满六岁。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可怕的经验,但我追想当时的心理,我对于死的见解也不见得比华翁的那位小姑娘高明。我记得那天夜里,家里人吩咐祖父病重,他们今夜不睡了,但叫我和我的姊妹先上楼睡去,回头要我们时他们会来叫的。我们就上楼去睡了,底下就是祖父的卧房,我那时也不十分明白,只知道今夜一定有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