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古玩人生 >

第375章

古玩人生-第375章

小说: 古玩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轻人还不都是那样!”罗母便拿着宋慎开始撒气道。
罗旭珉敲敲桌子,“好了,说了不要再提了,你当年看中我的时候,我还不是一穷二白?这年轻人已经不错了,白手起家能够做到这样一番光景,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最为重要的,他年纪轻轻就在古玩鉴定方面走得这么远,你觉得国内有几个年轻人有这种本事?”
……
宋慎三人并不晓得家里的争吵,他们走进了故宫,宋慎带着她们进了平日里旅游时到不了的地方,见到了不少的房间。
罗媛感觉到有些无聊,“怎么大多数都是空着的?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你不是说有事的吗?不要带着我们看了,我们还是看看你的工作吧!”
宋慎点头,好在礼老这时候是在的,宋慎刚才趁着她们不注意专门给礼老打了电话,但他并没有提到什么事情,只是说待会儿过去,礼老倒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叫他过去看一看。
宋慎到达的时候,便见到礼老站在办公室内,在围着桌子看着什么,礼老很是聚精会神,以至于宋慎三人进了房门,他都是没有注意到。
宋慎轻咳一声,礼老直起身来,见到宋慎来到,便赶忙招呼他坐下,一边道:“你们先坐,宋慎,你过来帮忙看一看这一件瓷器如何?”
宋慎走了过去,不知道能够叫礼老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瓷器有何特异之处,他盯着看了过去,但仅仅只是一眼,他便是惊疑不已地抬眼看向礼老,见到礼老点头,他方才确认下来,问道:“这是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还没有确认下来,毕竟哥窑极其出名,历朝历代都有仿品,前一次有一件哥窑在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了损坏,故宫便再也不愿做这种鉴定,所以我便拿过来看一看!”礼老解释道。
宋慎看着眼前的瓷器确实是包裹的极其严实,用锦缎包裹了数层,而且礼老刚才观察的时候,一直都没有下手,甚至嘴上带着口罩,手中也套上了手套,他便有了些郑重,若是能够确认下来,眼前这一件肯定是能够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由不得他不认真对待。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这也是国内瓷器未解之谜之一,而且,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其后明代《宣德鼎彝谱》说:“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多处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被认为是宋代的名窑是顺理成章的。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然而明万历十九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
宋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从故纸堆中去找寻哥窑的来历以及制造地,不过,由于此类器物仅故宫博物院、沪市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而称龙泉所产为“龙泉哥窑”。
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对传世哥窑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传世哥窑的窑址无踪可觅,对其性质及年代一时难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传世哥窑应为文献所述南宋修内司官窑。其理由是,根据南宋顾之荐《负暄杂录》所述理解,修内司官窑产品质量优于郊坛下官窑,但修内司官窑至今无影无踪,更无从知晓其产品面目,而现有实物资料仅有传世。
宋慎上次在故宫博物院见到哥窑时,也仅仅只是远远的旁观着,并没有能够这么近距离的接触,所以,对于眼前的机会,他很是珍惜。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礼老站在一旁,见到罗媛与张文清两人面露疑惑之色,便是明白这两位对于哥窑是一窍不通的,所以笑着解释道。
而宋慎眼前这只盘子正是有这样的金丝铁线,铁线色泽金黄,看起来高贵典雅。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宋慎跟着说了一句。

第559章 乱世之花
“这件瓷器釉面不光洁,但是却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houbo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hou,有的可达四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恰恰符合了哥窑的一些特征,但仍有一些需要验证的要点。”宋慎一边说着,一边把手套戴好,像这种级别的文物尤其需要注意它的安全问题。
“这件瓷器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hou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宋慎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解释着。
“实际上,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hou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宋慎正是因为看到了此处,便有了九分的把握,稍稍用了异能,光线闪过,宋慎点了点头,“这一件正是哥窑!”
宋慎转过头来,不用多去解释,便是肯定地朝着礼老说道。
礼老点了点头,“既然你也能确定这是哥窑,那便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我刚才见到这只盘子上的裂纹稍有些杂乱,便产生了自我怀疑,有时候还是讨论着更加更确定下来。回头,我叫他们把这件哥窑入库,博物院就能多一件哥窑,这样的话,就会比台北的博物院多一件哥窑了!”
礼老感叹着,对于老蒋把很多珍贵古玩文物带到对岸,很多收藏家是很有意见的,而且两岸的博物院也更加愿意一起攀比,这才有了礼老的感叹。
罗媛与张文清两人其实并没有能够听得懂两人所说的很多事情,但还是确认下来,原来这又是一件珍贵文物。不过,两人靠近瓷器,注意着上面布满裂纹的表面便是大为不解,张文清开口问道:“这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裂纹不应该是影响观瞻的吗?怎么会有皇帝喜欢这种东西?”
礼老则是与宋慎相视一笑,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都会发出这种疑问来,毕竟在众人看来,这种裂纹本身是一种残缺,实在是不如美观的。
礼老笑着把哥窑装好,放进了保险箱里,说道:“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大概就会明白了。”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hou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老大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礼老所讲是业内关于金丝铁线来历所流传的一个故事,具体从哪里流出已经不可考,但据听说哥窑内装进茶水,下面的裂纹会显得更加的漂亮,不过,目前的情况是,所有人拿到哥窑瓷器后,爱惜尚且来不及,根本不敢随即把水加进去,所以这种情景便很难见得到。
罗媛两人点了点头,至于听没听得懂宋慎并不清楚,“像是哥窑本身仍旧诸多疑点,很多事情缺乏明文记录,拿一些问题来讲,宋室南渡带来了北方工匠,他们惯于圆窑用煤烧造,何以能在杭州建立龙窑用柴烧造?文献关于哥窑的论述难道一定都是空穴来风吗?哥不能仿官,但官却可以仿哥,各朝各代的官窑都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上,难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吗?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这期间南渡窑工在何处生存?如何生存?是吃皇粮还是自谋出路?这些疑问最终都聚焦在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的年代和性质上,也就是说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会不会是皇帝颠沛流离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龙泉窑工技艺结合的产物?”
“哥窑出自于乱世之中,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而言,制作精良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