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古玩人生 >

第293章

古玩人生-第293章

小说: 古玩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的物证图片。而曾氏的经纪人徐先生就此接受报纸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的绘画界,并不只是曾氏这样画,“王默辉这样说,说明他并不懂画。”听到这话,宋慎就难免一笑,这种时候说这种话就是拉仇恨。
在最近公布的多幅照片中,只见一面大白墙上整齐地悬挂着十多张大幅宣纸,所有画面出现的都是相似的“钟馗”模样的古代人头像,身穿蓝色羊毛衫的画家正在最后一张宣纸上点染,另一幅照片则是如出一辙的十多幅“老子出关”,所有画面均未着色。此外,还有曾氏作画的近照。
对于首次公布的这些“流水式作画”照片的来源,王默辉称是曾氏的一位弟子拥有,他是偶然得到了这些图片,但足可以说明他此前所说的“流水式作画”并非虚言:“我认为他的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既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简直就是画匠的商品画,也就是一个工匠的简单劳动。”
曾氏的经纪人徐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并未否认照片的主人公是曾氏,他说:“‘流水式作画’只是王默辉个人的说法,王默辉这样说说明他并不懂画,他为什么要买现代的画家作品?为什么不去买古代画家的画?”他同时表示,傅抱石等不少名家也曾采用这种方式作画。
对此,王默辉表示,这样的作画方式此前他确实听说过,但真正亲眼看到的只有曾氏一人,他从未听说傅抱石等以这样的方式作画,他收藏的吴冠中等画家的作品,每一幅画创作都十分谨严,构思极少雷同,因为吴冠中是在用真情实感来表现当时的精神,也就是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而曾氏却完全相反,他的流水线作业其实是在商业浮躁风气下产生的,在整个艺术界确实不是曾氏一个人,很多画家画一种题材,一种形式,几十年没有变,而且名气还很大——但这能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吗?”
理论家们认为,其实买画前如果真正关注过曾氏,就一定会知道这种画肯定是流水作业出来的,“你们看到曾氏的画大部分是一样的,比如他画的李白,可以说成是杜甫,也可说成李时珍,我觉得这个人是把连环画放大的一个人,如果这不纠正,中国画就完了。”
某评论家曾是曾氏的好友,对于此次公布的“流水式”作画图片,他表示这确实是曾氏作画的方式,他说:“曾氏的流水作画、以次充好等作为一个现象来批评并没有问题”,但既然是一种现象,就要寻找根源,“我跟曾氏是有感情的,早在1980年代,曾氏就曾说出‘我之所以能够成功,内靠官僚,外靠奸商’这样的话,也许他是歪打正着,却使那些想出名未出名、想得到钱、想被市场与体制认同而又得不到认同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是何等的欢欣鼓舞——这也是‘曾氏现象’产生的原因。”
“曾氏号称国学大师,他说的和做的就根本不相符,他和真正的国学没有任何关系,他是在愚弄我们。”因一篇书画评论而惹官司的王默辉,在接受一些记者独家专访时,毫不掩饰地表述了他对书画家曾氏的评价。
最近则是,京城某人民法院的一纸传票摆在了收藏大鳄、著名收藏机构的当家人王默辉面前,将王默辉告上法庭的则是画家曾氏。起因是王默辉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文中就目前国内有些画家“流水线作业”,不讲求艺术品质,大量复制自己作品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谁知这一篇并未点名的文艺批评文章惹怒了曾氏,他以侵害名誉权之罪,将王默辉告上了法庭,并索赔500万元。
这是当代中国书画史上第一次因为书画批评而诉诸法律,将批评文章作者告上法庭的事件。也将中国画作评论家们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作为被告的王默辉,则还是坚持说,买曾氏的画就像买布料一样,一尺一尺地往外扯。
“现在有一位经常在电视、报纸上大谈哲学国学、古典文学、书画艺术的所谓的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其实也有过度包装之嫌。这位名家其实才能平平,他的中国画人物画,不过是‘连环画的放大’。他画来画去的老子、屈原、谢灵运、苏东坡、钟馗、李时珍等几个古人,都有如复印式的东西。人物造型大同小异。他的人物画虽然是写实的,但其中不少连人体比例、结构都有毛病。他的书法是‘有书无法,不足为式’,装腔作势,颇为俗气。他的诗不但韵律平仄有毛病,而且,在内容上,不少是为了自我吹嘘而故作姿态,不足挂齿。”
这是王默辉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中的一段话,也正是这段话给他引来官司。
王默辉坚持认为这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只是针对当前文化艺术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现象,总结自己近20年的收藏经历和真实体验,谈了自己的观点。
因为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曾氏把王氏告上法庭,反应实在激烈了。一方面可以这样理解曾氏容不得别人的批评,自己对号入座,这说明他承认了王氏所说的现象在他身上是存在的,也说明了王默辉的批评意见是对的。文艺批评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享受了众多社会资源,从公平的角度讲,曾氏也应当接受社会监督。真正的艺术家是应该担当社会和文化责任的。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曾氏起诉是他的权利,对号入座也是他的认识。媒体是向每个人开放的,曾氏也能多写一些文章来反驳,因为艺术需要探讨。相信法律会对文艺批评的底线作出公正的判断,这场官司无论结果如何,都能给艺术创作和评论带来些思考。
王默辉曾表示,他发表的那篇文章是针对艺术收藏界的不正常现象提出的批评,文中并没有提到曾氏,更不存在对曾氏进行名誉攻击。在他多年的收藏经历中,文章所写的“流水作画”是有事实依据的,如果曾氏认为他写的是曾氏本人,那么他也能拿出曾氏“流水作画”的证据。
王默辉早在1995年荣宝斋业务经理找到他,称好友曾氏在法国购买了一处房产,因没钱支付房款,请他帮忙购买曾氏的画,当时王默辉就给了那位经理一个面子,订购了曾氏200幅中国画、100幅书法。事情定下后一个月左右,曾氏就画完了100张作品,并已装裱完毕。王表示感觉一个画家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画完这么多作品,并已装裱好?当时给他的感觉是买曾氏的这些画就像买布料一样,一尺一尺地往外扯。请牢记本站域名,'屋?檐?下的拼音。后缀是'

第416章 画德
王默辉抱着这几个疑问到了曾氏在京城的画室,来看他的后100幅作品。结果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老子出关”、“钟馗”、“达摩”等题材几乎和前100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这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
按理说,真正的艺术品,其价值是不能按斤论两或按尺论寸来衡量的。如果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怎么可能像买布料一样的出售呢?
王默辉对曾氏这200幅画的内容和制作过程不满意,认为作品题材重复过多,就叫人拿了其中数十幅作品要求曾氏换一些新的题材。结果,几天时间,就换回了一批曾氏花卉和花鸟题材的作品。王默辉看后发现,全是临摹李苦禅的画,就要求重新再换,最后还是留下了十几张花卉作品。原准备用这些作品在大连办一个画展,结果没有办成。
1997年荣宝斋拍卖行在大连博览大酒店搞了一次拍卖活动,王默辉委托该酒店画廊经理在拍卖会现场门口,搞了一次曾氏作品寄卖,想通过拍卖会上的客人卖出去。当时这200幅画标了两个价格,一个是批发价3万元每张,另一个是零售价5万元每张。
荣宝斋负责人还问,曾氏的画怎么这么多?怎么像在卖货品?是真的吗?并找来另外几个拍卖会上的老先生,结果一看全部是真的。
负责购买曾氏这批画的是王默辉的朋友。曾氏明确和王默辉的朋友说:“这次大连画展要搞好的话,我就亲自给你们题字:‘曾氏东北专卖店’。”
王默辉认为曾氏已经把他自己的作品当成普通商品了,艺术作为精神产物,怎么能按商业标准去买卖呢?王默辉的文章既然让曾氏跳出来,王默辉就想要扒光他的外衣,看看他的庐山真面目。
也有人会说,每一个画画的人都有自己的绘画习惯,这或许是他的创作习惯吧。
然而曾氏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既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也不如一个美术工作者的水平,简直就是画匠的商品画,是一个工匠的简单劳动。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根本就没有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情感,和艺术也就没有任何关系。这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谈不上是真正的艺术。
今天,很多所谓的艺术家缺乏的就是对艺术的发现和创造,更缺少时代精神。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存在画家流水作业、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画风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曾氏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把提前设计好的“注册商标”形式变成“风格”,几十年不变,这种所谓的工艺制作风格何谈艺术价值,不懂绘画的人很容易被他蒙骗,这是误导大众。
而受到此次事件影响,曾式画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拍卖的拍品数量和价格都大幅度地下降,今年已经过去将近一半,曾氏的拍卖数额却没有达到去年的三分之一,有些惨淡。
宋慎也是曾经远远见到过曾氏的,他曾研究过曾氏画作,但是和一些画家朋友交流的时候,宋慎很容易发现,那些画家朋友们都是不太乐意提及此事,甚至有些人提都不想提。
当然,在宋慎看来,曾氏作画的技巧和艺术性还是有一定水准的,甚至有些画认真来看都是不错的,但是因为这些事情实质上是大大降低了他的作品的整体水准,只不过国内有些人把他的画作中的顶级作品捧得很高,而且还一直朝上捧,这才造成了此人的画作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宋慎与老罗谈及此事,老罗摆了摆手,“这些话说也就说了,也无需朝外传,我年纪大,看得也多,其实大多数画家都是这样做过的,只是这一位做的太明显,这显然是有些人拿了画不满意才出来重新炒作。”
寄拍的是一幅“老子出关图”,也在中枪之列,宋慎仔细看去,也确实发现作品有些粗糙,又听得老罗说道:“画家也不容易,没出名前要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这时候也难免会受到身边的压力。及至成名后,周围人追捧,熟人索画,各种冒出的亲戚朋友都是出现,因为他们会觉得,哦,你这是出名了,随随意意画一张画就数十上百万。花几分钟给我画一幅画又不需要什么成本。”
“索画之人不明白,很多画家的画作数量都是有限制的,刚开始大多数画家还能抑制住,但很快就会忘记数量上的限制,这种东西就像是嗑药,一旦上瘾就拿不下来。因为他们几分钟就能画一幅画,而一幅画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这样赚钱可比其他事忙多了!”
宋慎以前也是了解过这种事情的,为了满足索画人的要求,很多画家都是通过代笔来完成的,就像是唐伯虎祝枝山都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是他们即便是这样做了,一旦真正开始自己的创作时,仍是能够坚持下去,创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