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朗王存,其次太祖。后少寡,携其三子佣食萧县人刘崇家。太祖壮而无赖,县中
皆厌苦之。崇患太祖慵堕不作业,数加笞责,独崇母怜之,时时自为栉沐,戒家
人曰:“朱三非常人也,宜善遇之!”黄巢起,太祖与存俱亡为盗,从黄巢攻广
州,存战死。居数岁,太祖背巢降唐,反以破巢,遂镇宣武。乃遣人以车马之萧
县,迎后于崇家。使者至门,后惶恐走避,谓刘氏曰:“朱三落魄无行,作贼死
矣,何以至此邪!”使者具道太祖所以然,后乃惊喜泣下,与崇母俱载以归,封
晋国太夫人。
太祖置酒太夫人前,举觞为寿,欢甚。太祖启曰:“朱五经平生读书,不登
一第,有子为节度使,无忝于先人也。”后恻然良久曰:“汝能至此,可谓英特,
然行义未必得如先人也!”太祖莫知其故,后曰:“朱二与汝俱从黄巢,独死蛮
岭,其孤皆在午沟,汝今富贵,独不念之乎?”太祖泣涕谢罪,乃悉召存诸子以
归。太祖刚暴多杀戮,后每诫之,多赖以全活。
大顺二年秋,后疾,卜者曰:“宜还故乡。”乃归。卒于午沟。太祖即位,
立四庙,追尊皇考为穆皇帝,后曰文惠皇后。
◎元贞皇后张氏
太祖元贞皇后张氏,单州砀山县渠亭里富家子也。太祖少以妇聘之,生末帝。
太祖贵,封魏国夫人。后贤明精悍,动有礼法,虽太祖刚暴,亦尝畏之。太祖每
以外事访之,后言多中。太祖时时暴怒杀戮,后尝救护,人赖以获全。太祖尝出
兵,行至中途,后意以为不然,驰一介召之,如期而至。
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于石佛山,瑾走,友裕不追,太祖大怒,夺其兵。
友裕惶恐,与数骑亡山中,久之,自匿于广王。后阴使人教友裕脱身自归,友裕
晨驰入见太祖,拜伏庭中,泣涕请死,太祖怒甚,使左右捽出,将斩之。后闻之,
不及履,走庭中持友裕泣曰:“汝束身归罪,岂不欲明非反乎?”太祖意解,乃
免。
太祖已破朱瑾,纳其妻以归,后迎太祖于封丘,太祖告之。后遽见瑾妻,瑾
妻再拜,后亦拜,凄然泣下曰:“兖郓与司空同姓之国,昆仲之间,以小故兴干
戈,而使吾姒至此;若不幸汴州失守,妾亦如此矣!”言已又泣。太祖为之感动,
乃送瑾妻为尼,后尝给其衣食。司空,太祖时检校官也。
天祐元年,后以疾卒。太祖即位,追册为贤妃。初葬开封县润色乡,末帝立,
追谥曰元贞皇太后,祔于宣陵。后已死,太祖始为荒淫,卒以及祸云。
◎陈昭仪
昭仪陈氏,宋州人也,少以色进。太祖已贵,嫔妾数百,而昭仪专宠。太祖
尝疾,昭仪与尼数十人昼夜为佛法,未尝少懈,太祖以为爱己,尤宠之。开平三
年,度为尼,居宋州佛寺。
◎李昭容
昭容李氏,亦以色进。尤谨愿,未尝去左右。太祖病,昼寝方寐,忽栋折,
独李氏侍侧,遽牵太祖衣,太祖惊走,栋折寝上,太祖德之,拜昭容。皆不知其
所终。
◎末帝德妃张氏
末帝德妃张氏,其父归霸,事太祖为梁功臣。帝为王时,以妇聘之。帝即位,
将册妃为后,妃请待帝郊天,而帝卒不得郊。贞明五年,妃病甚,帝遽册为德妃,
其夕薨,年二十四。
◎次妃郭氏
次妃郭氏,父归厚,事梁为登州刺史。妃少以色进。梁亡,唐庄宗入汴,梁
故妃妾,皆号泣迎拜。贺王友雍妃石氏有色,庄宗召之,石氏慢骂,庄宗杀之。
次以召妃,妃惧而听命。已而度为尼,赐名誓正,居于洛阳。
初,庄宗之入汴也,末帝登建国楼,谓控鹤指挥使皇甫麟曰:“吾,晋世仇
也,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使我落仇人之手!麟与帝相持恸哭。是夕,
进刃于帝,麟亦自刭。庄宗入汴,命河南张全义葬其尸,藏其首于太社。晋天福
三年,诏太社先藏罪人首级,许亲属收葬,乃出末帝首,遣右卫将军安崇阮与妃
同葬之。妃卒洛阳。
◎太祖兄子
太祖二兄:曰全昱,曰存。八子:长曰友裕,次曰友珪、友璋、友贞、友雍、
友徽、友孜,其一养子曰友文。开平元年五月乙酉,封友文为博王、友珪郢王、
友璋福王、友贞均王、友雍贺王、友徽建王。友裕前即位卒,追封郴王,而康王
友孜,末帝即位封。友璋初为寿州团练使、押左右番殿直、监丰德库,友珪时,
为郓州留后,末帝时,为忠武军节度使,徙镇武宁,及友雍、友徽皆不知其所终。
◎兄广王全昱(全昱子友谅友能友诲)
广王全昱,太祖即位封。太祖与仲兄存俱亡为盗,全昱独与其母犹寄食刘崇
家。太祖已贵,乃与其母俱归宣武,领岭南西道节度使。以太师致仕。
太祖将受禅,有司备礼前殿,全昱视之,顾太祖曰:“朱三,尔作得否?”
太祖宴居宫中,与王饮博,全昱酒酣,取骰子击盆而迸之,呼太祖曰:“朱三,
尔砀山一百姓,遭逢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于汝何负?而灭他唐家三百年社稷,
吾将见汝赤其族矣,安用博为!”太祖不悦,罢会。全昱亦不乐在京师,常居砀
山故里。三子皆封王:友谅衡王,友能惠王,友诲邵王。
乾化元年,升宋州为宣武军,以友谅为节度使。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太祖
怒曰:“今年宋州大水,何用此为!”乃罢友谅,居京师。太祖卧病,全昱来视
疾,与太祖相持恸哭;太祖为释友谅,使与东归。贞明二年,全昱以疾薨。徙衡
王友谅嗣封广王。
友能为宋、滑二州留后、陈州刺史,所至为不法,奸人多依倚之。而陈俗好
淫祠左道,其学佛者,自立一法,号曰“上乘”,昼夜伏聚,男女杂乱。妖人母
乙、董乙聚众称天子,建置官属,友能初纵之,乙等攻劫州县,末帝发兵击灭之。
自康王友孜谋反伏诛,末帝始疏斥宗室,宗室皆反仄。贞明四年,友能以陈州兵
反,犯京师,至陈留,兵败,还走陈州,后数月降,末帝赦之,降为房陵侯。
友诲为陕州节度使,欲以州兵为乱,末帝召还京师,与友谅、友能皆被幽囚。
梁亡,庄宗入汴,皆见杀。
○兄朗王存(存子友宁友伦)
朗王存,初与太祖俱从黄巢攻广州,存战死。存子友宁、友伦。
友宁字安仁,幼聪敏,喜愠不形于色。太祖以为军校,善用弓剑。迁衙内制
胜都指挥使、龚州刺史。太祖围凤翔,遣友宁东备宣武。王师范袭梁,围齐州,
友宁引兵击之,夺马千匹,斩首数千级。太祖奉昭宗还京师,拜友宁建武军节度
使,赐号“迎銮毅勇功臣”。太祖复遣攻师范,围博昌,屠之,清河为之不流。
战于石楼,兵败,友宁堕马见杀。
友伦幼亦明敏,通《论语》、小学,晓音律。存已死,太祖以友伦为元从马
军指挥使,表右威武将军。燕人攻魏内黄,友伦以前锋夜渡河,夺马千匹。李罕
之以潞州降梁,晋人攻潞,友伦以兵入潞州,取罕之以归。累迁检校司空,领藤
州刺史。太祖围凤翔,晋人袭梁,友伦以兵三万至{樊石}山,晋人乃却,友伦西
会太祖于凤翔。昭宗还长安,拜友伦宁远军节度使。太祖东归,留友伦宿卫,伺
察昭宗所为。友伦击鞠坠马死,太祖大怒,以兵七万至河中。昭宗涕泣,不知所
为,将奔太原,不果。宰相崔胤遣人止太祖,太祖以为友伦胤等杀之,奏请诛胤
等,昭宗未从,乃遣友谅至京师,以兵围开化坊,杀胤及京兆尹郑元规、皇城使
王建勋、飞龙使陈班、阁门使王建袭、客省使王建乂、前左仆射张浚。
太祖即位,已封宗室,中书上议,故皇兄存,皇侄建武军节度使友宁、宁远
军节度使友伦,皆当封。于是追封存朗王、友宁安王、友伦密王。
○子郴王友裕
郴王友裕,字端夫,幼善骑射,从太祖征伐,能以宽厚得士卒心。太祖与晋
围黄邺于西华,邺卒荷槊登城骂敌,晋王使胡骑连射不能中。太祖顾友裕,一发
中之,军中皆大欢呼,晋王喜,遣友裕良弓百矢。太祖镇宣武,以为衙内都指挥
使。景福元年,太祖攻郓,友裕以先锋次斗门,郓兵夜击之,友裕败走。太祖从
后来,不知友裕之败也,前军遇敌多死。太祖至村落间,始与友裕相得。是时,
朱宣在濮州,太祖乃遣友裕先以二百骑前,太祖后至,与友裕相失。太祖卒与敌
遇,败而走。敌兵追之甚急,前至大沟,几不免,赖沟中有积薪,马乃得过,梁
将李У人勒呤嗳恕
冬,友裕取濮州,遂围时溥于徐州。朱瑾以兵二万救溥,友裕败瑾于石佛山,
瑾走。都虞候朱友恭谗之太祖,以为瑾可追而友裕不追。太祖大怒,夺其兵属庞
师古,以友裕属吏,使者误致书于友裕,友裕惶恐,不知所为,赖张皇后教之,
得免。权知许州。许州近蔡,苦于大寇,居民残破,友裕招抚流散,增户三万余。
迁诸军都指挥使,与平兖、郓,还领许州。崔洪奔淮南,友裕引兵定蔡州,
市不易肆。太祖兼镇护国军,以友裕为留后。迁忠武军节度使。太祖攻凤翔,未
下,去攻邠州。友裕破灵台、良原,下陇州,杨崇本以邠州降。后崇本复叛,太
祖遣友裕攻之,屯于永寿。友裕以疾卒。
○子博王友文
博王友文,字德明,本姓康名勤。幼美风姿,好学,善谈论,颇能为诗,太
祖养以为子。太祖领四镇,以友文为度支盐铁制置使。太祖用兵四方,友文征赋
聚敛以供军实。太祖即位,以故所领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征赋,置建昌
宫总之,以友文为使,封博王。太祖幸西都,友文留守东京。
○子庶人友珪
庶人友珪者,太祖初镇宣武,略地宋、亳间,与逆旅妇人野合而生也。长而
辩黠多智。博王友文多材艺,太祖爱之,而年又长,太祖即位,嫡嗣未立,心尝
独属友文。太祖自张皇后崩,无继室,诸子在镇,皆邀其妇入侍。友文妻王氏有
色,尤宠之。太祖病久,王氏与友珪妻张氏,常专房侍疾。太祖病少间,谓王氏
曰:“吾知终不起,汝之东都,召友文来,吾与之决。”盖心欲以后事属之。乃
谓敬翔曰:“友珪可与一郡,趣使之任。”乃以友珪为莱州刺史。
太祖素刚暴,既病,而喜怒难测,是时左降者,必有后命,友珪大惧。其妻
张氏曰:“官家以传国宝与王氏,使如东都召友文,君今受祸矣!”夫妇相对而
泣。左右劝友珪曰:“事急计生,何不早自为图?”友珪乃易衣服,微行入左龙
虎军,见统军韩勍计事,勍以牙兵五百随友珪,杂控鹤卫士而入。夜三鼓,斩关
入万春门,至寝中,侍疾者皆走。太祖惶骇起呼曰:“我疑此贼久矣,恨不早杀
之,逆贼忍杀父乎!”友珪亲吏冯廷谔以剑犯太祖,太祖旋柱而走,剑击柱者三,
太祖惫,仆于床,廷谔以剑中之,洞其腹,肠胃皆流。友珪以裀褥裹之寝中,秘
丧四日。乃出府库,大赍群臣及诸军。遣受旨丁昭浦矫诏驰至东都,杀友文。又
下诏曰:“朕艰难创业,逾三十年。托于人上,忽焉六载,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