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苏小妹种田记 >

第69章

苏小妹种田记-第69章

小说: 苏小妹种田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然了解到茶树也是多年生草本,正常情况下至少要四五年才能打顶采摘,苏然记得当初种人参的时候也是经过大半年才采摘的,这次恐怕也不会低于这个时间,于是种下茶种之后,她也不再操心这件事了。更何况仅仅种了茶还远远不够,炒茶烘茶这些活儿是她完全不能胜任的,要招一个熟练的制茶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一边卖菜一边打听懂得制茶的工人。
  除了给“富香居”供菜,她还把多余的菌菇制成了干,拿到互市上卖去,这些商品倒也很受欢迎,虽然不至于到一抢而空的地步,但也总能卖得七七八八。这一回苏然也从上次的生意中吸取了教训,当初开鲜汤馆的时候苏然把汤的价格定的很低,虽然生意火爆,但也得罪了不少同行,所以在铺子在后期发展的并不是很顺利,也时常收到其他店铺老板的恶意眼光。即使她后来百般示好也无法挽回,于是这次她卖的货物都是稀缺物,不需要打价格战,因此价格不比同行低多少,而且量也不大,是以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阻力。
  这一个月下来,她也小有了积蓄,虽然比不上最富有的时期,但日子过得却很充实,比以往吃了更多的苦,学到了不少东西,性子也沉稳了不少。这一次只靠她自己一人打拼,她才知道之前的那份小生意做的有多顺风顺水,诚王虽然表面上表现的万事不管的样子,恐怕背地里也帮了她不少忙。还有小陈管事确实是个得力助手,人情来往之类的很多麻烦事都是他解决的,苏然几乎就是坐等着收钱了。
  苏然对此不禁感慨了一番,她揉着酸疼的肩膀,不禁想到了过去所有帮助过她的人。
  也不知他们现在过的如何了,凌州沦陷后,他们就凭空消失了。苏然停下了手上的动作,一不留神就想到了他——锦鸿他,现在究竟在哪里呢?                    
作者有话要说:  

  ☆、第82章 重新开业

  
  滇南的一处阴暗潮湿的贫民窟内,光着膀子的孩童们踩着脏兮兮的污水嬉戏,不时有一两只硕鼠穿堂而过,吱吱的尖叫声转瞬消失。孩子们肆无忌惮的追逐打闹着,连珠串儿似的拐进了一处狭窄的胡同口,却顿时刹住了脚,笑闹声也戛然而止。
  胡同的尽头站着一名消瘦的男子,挺拔的身姿却使得他与这种脏乱的地方格格不入,虽然他也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脸上也是乌黑一片,看不清五官,但那双威严的双眸,犹如深潭一般沉静清冷。
  那男子扫了一眼调皮的孩童们,仿佛对他们刚才的吵闹有些微恼,这一记眼神吓得孩子们一哄而散,像没头的苍蝇一般窜入各个小巷道之中。
  诚王秦襄对着再次清净下来的巷子默默站了一会儿,才转身回到了现今他的藏身之所——一间破烂的木板房。
  屋子里昏暗如夜,连一盏油灯也没有,房顶有一个角看起来快塌了,四面木头搭建的墙破洞百出,刚刚下过了一场雨,潮湿的木头上长满了青苔,不时还有水珠滴落。
  秦襄坐在了屋里唯一的一只椅子上,摇摇欲坠的木腿发出了吱呀的声响,他从衣襟内掏出一只黄纸糊好的信封,右手仿佛有些不听使唤,哆哆嗦嗦地拆着,拆了大半天才将信封口拆开,此时他的脑门上竟然出了一层密密的虚汗。信笺被展开,他就着破墙板的缝隙中漏下的微弱光线,细细读了起来
  千里之外的凌州城中,重新开启的互市有了一次难得的鼎沸欢腾,因为这一天来了一大批外藩商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皮草、奶酪、肉干等等,用这些和城里的中原商人们交换着商品。苏然今日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她带来的一板车香菇干被一个外域商人全部买下了,她收下了二两银角子,放在手心里瞪了很久。
  已经有多久没见到银子了呢,貌似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前了吧,以前她从没把二两银子当过一回事,花钱也大手大脚的,所以赚的钱没几天就被她花光了。过了几天清汤寡水的日子,她才感慨由奢入俭难。算算这段日子的收入,不过刚刚突破了五两银子,这些钱都是她舍不得吃穿,一文钱掰成了两半花,才省下了一分一厘存起来的。
  她收好了钱,注意力重新回到互市之中。这里卖的最好的自然是茶叶,如今茶叶的出手价已经卖到了一斤七八十文,有那成色好些的,都能卖到一贯钱了,看着别人流水般地捞银子,苏然也只能干着急。春草园里的茶树生长得太缓慢了,如今才刚刚冒出了一点小芽,要等到掐尖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
  她也觉得不能再干等下去了,必须想点别的出路了。凌州的互市果然还是规模太小了,只能让她勉强混个温饱,而她种出的上好的草药,竟无人能买得起,当然但她也不愿意贱价销售,于是便陷入了死循环。
  好东西卖不出去,生意便成了一潭死水,怎么才能把手里的宝贝盘活呢?她第一想到的是俞州互市里的参茸行,上次她在那里卖出了三根参,八百两银子着实让她逍遥快活了一阵子。只可惜俞凌堰三州是诚王的旧封地,朝廷依旧对此很忌惮,于是在其有意无意的干预下都渐渐萧条了,如今那边恐怕也大不如前了吧。
  她现在手头紧,若是要迁去更远的地方,路费也出不起。于是她又把心思放在了自己的老本行上,当然除了鲜菇汤之外,她也有了一些更多的打算。
  先前一直没有恢复经营铺面,是因为开小吃店太累,不仅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熬汤,还容易惹上是非,有时候会遇上一些无理取闹的顾客,刁难了几个时辰就为了吃顿霸王餐,像苏然这种怕麻烦的包子,通常都会选择息事宁人的。
  又或者生意好了点,就惹得左邻右里的同行们眼红了,紧接着就有各种风言风语传出来,损害店铺的名声。当初苏然在得知了这事之后,还感慨过这时代的商业竞争也厉害着呢,一不小心就会中招。
  当然之前的这些麻烦事都是小陈管事解决的,苏然几乎万事不管,听这些事情也当作笑话听的,可如今没了帮手,她只好当缩头乌龟。
  但不遭人忌是庸才,总不能因为怕了这些,就当一辈子的乌龟。何况穷则思变,如今她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没法再逃避了。
  于是她挑了一个晴好的日子,把铺子里的桌椅全部擦洗得干净锃亮,又翻了翻黄历,挑了个良辰吉日重新开张。同时,她又想起了之前准备开第二个铺子的计划,那个当初因为种种原因搁浅的计划,在现在看来,似乎时机已经成熟了。
  最后她又翻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把铜板数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狠下了心,一口气添置了十几只宽口胖肚的白瓷坛子。再请木匠沿着墙壁打了一个长条形台面,还有一块新的匾额——酥记零食小铺。
  很久以前因为嘴馋,她也是研究过一些零食的做法的,除了捣鼓出了甜脆的红薯片,爽口的香菇酱,还新研发了香浓味足的卤蛋和鲜甜酥脆的栗蓉馅饼。
  去年春草园里种了两棵栗子树,经过一年的栽培,已经和外面三四年树龄的栗子树毫无差别了,即使枝干很粗壮,也被满枝桠的毛栗子压弯了。地上掉落了满地熟透了的栗子,如刺猬一般的外壳开了口,有两果的也有三果的,个头极大,如蜜一般甜。
  糖炒板栗虽然好吃,但难度太高,苏然也没那个力气去炒,不过她却知道一个简单的栗蓉做法。
  先把栗子剥干净用石舂子捣碎,加一点冰糖和油,用小火慢炒,一刻钟就能炒出细腻的蒜蓉了。再把蒜蓉加进擀好的面皮中,重新裹好擀成烧饼状,切成小块用油锅煎熟就行了。考究些的还可以刷上一层蛋黄液,再用烤箱烤出来,小厨房之前添了一架烤炉,现在正好派上了大用场。
  这天是她第十二次实验做酥饼,当两刻钟的时间刚过,就迫不及待的熄了火,取出已经烘烤得酥酥脆脆的栗蓉酥,金黄色的酥皮油亮亮的,入口即化,十分美味,这一次总算过关了。这道点心是她花了许多心血才做出的,不仅美味,而且每天做出的数量也有限,所以价格自然就不菲了,苏然打算把这种饼作为高档点心销售,定价在每只十五文左右。
  除了甜品,苏然也在追求多元口味,凌州人的口味重,但是吃辣椒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是如今的辣椒还多为药用,平常百姓不会想到拿来做菜。但苏然相信当辣椒普及的时候,一定会收获一大批无辣不欢的狂热爱好者的,于是她决定率先把辣味引入到食物之中。
  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苏然打算试着做几种自己前世最爱的零食——麻辣豆干。
  做这种小吃,无非煎炸两种方法,苏然两种都试了一遍,觉得炸的口味更好些。新仓坊有个老余头,做了几十年的豆腐了,他家的茶干是祖传秘方,香味浓郁,咸淡适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似甜似咸,口感非常丰富。用他家的茶干做出来的麻辣豆干,不仅味道正,而且一点也不呛喉,苏然在一盏茶的时间里就把自己试做的豆干全都吃完了,虽然味道还不够完美,却让她越吃越想吃,越吃越够味。
  麻辣豆干、香菇酱、红薯片、卤蛋和栗蓉馅饼,勉强凑出了五样小吃。只靠这几样开一家店显得单薄了些,但在前期,苏然是打算把这些小食配合鲜汤出售的,等汤馆重新步入正轨,利用这段时间积累的人气,再把第二家铺子推出去。
  新仓坊和凌州城里的其他地方一样,比之以往萧条了不少,铺面关了近一半,人口也减少了大半,这个时候开铺子,苏然的心里也没有底。不过好在新仓坊临靠码头,自从互市开了之后,内陆的商船也时常停靠在这边。这些外地的商人们把中原的丝绸茶叶等货物卖给草原的牧民,再从互市里低价买入牛羊等草原特产,高价贩卖给京城等繁华之地的大老爷们,如此来回倒货,每一趟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让苏然好生羡慕。
  多亏了这些阔绰的商贩们的到来,苏然的小店倒也能经营下去,因为燃记的食物风味独特又实惠,一段时间下来也有了几个回头客。
  小吃方面香菇酱依然最受欢迎,麻辣豆干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销量越来越大,很多商客甚至在临行前会买上一二十斤带走,如此看来用不了多久,豆干就会赶超香菇酱了。卤蛋和红薯片反应平平,孩童比较爱吃,有些家长多赚了一点钱,也会买点给孩子们解解馋。
  不过出乎苏然意料的是,她最满意的栗蓉酥却销售不太好,难道是卖得贵了的缘故么?
  苏然疑惑地拿起一小块酥饼,咬下了一口,细细咀嚼品尝着,香甜的口感在舌尖一丝丝化开,吃完一块仍然觉得意犹未尽。苏然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味道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第二家了,应该对得起这个价呀!
作者有话要说:  

  ☆、第83章 一年又一年

  由于麻辣豆干的销量节节攀升,苏然几乎都来不及制作了,虽然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可是一个人顾店太辛苦了。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没日没夜地操劳,苏然发现自己的肤色都变得暗沉不已,于是她决定招一个人来帮忙。
  新仓坊是工人聚集地,要招工也不算难事,招工启示刚一发出,就有几拨人前来应聘了。最后苏然雇了一名手脚利索,说话干练的大姐,姓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