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风流才子[完本]作者:午后方晴-第2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猜测让所有人都生上了一层阴影。西北安危不是小事,可石坚的生命安全,更是大事。竟然有许多人等在皇宫前面,听候消息。然而这一等,就是好久。终于大臣们,都出来了,可一个个带着忧郁的神色。
事实上他们在京城闭门造车,也没有讨论出什么。好象西夏人现在只进攻了金明寨,并没有进攻延州城。至于保安军,里面有几万大军,还有石坚亲自做镇,应当也不会出什么意外。有什么值得西北连狼烟都动用了。
但是连吕夷简也不敢大意,虽然他现在站在石坚的对立面,也不想西北出现闪失,会如虎添翼。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立派快马,命京兆府的大军,火速赶往延州。同时用飞鸽询问石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道道命令发出,一个个使者骑着马飞速地离开京城,这让京城的百姓更加感到不安。
石坚当时只想到用狼烟传递得快,毕竟现在没有发报机,或者电话。至于大哥大。和手机。就更不用想了。石坚要有这本事,干脆让宋朝提前一千多年迈入四个现代化,将飞机导弹造出来,统一全球得了。
就在朝中百官在商议的时候,石坚已经带着大军追杀西夏士兵了。
朱耻和朱恨两兄弟,开始投手榴弹还投得过瘾,可是后来他们就开始哇哇叫了。他们为了潜伏在这山谷里,连一匹战马也没有带。只有跟着石坚的一万骑兵后面捡捡便宜,还有看押俘虏。
为了争功和有作战机会,朱耻板着脸对朱恨说道:“我说老二。我是大哥,你在后面看押俘虏。我先去杀上一通。”
朱恨也想杀敌。可没有办法。谁叫他比朱耻小。
实际上朱耻身上虽然流着一半藏族人地血统。可是他地族人在西夏地位低下。其实这时候地吐蕃远不是金大侠小说明写地吐蕃那么强大。在西。现在吐蕃分裂成许多以僧俗首领割据地地方势力集团。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有赞普后人建立地政权。河湟地区地厮。就是其中代表。因此受制于西夏、宋。甚至宋辽两国都拿它来牵制崛起地西夏政权。
因此。吐蕃人强悍。可是在西夏地地位并不高。朱历那些年在西夏遭遇了无数次白眼。所以朱家兄弟对西夏人从来没有抱着好感。朱耻拿着一把大刀。带着五千宋兵就杀出山谷。就连那些举手投降地西夏兵也被他用刀在砍杀。
石坚正准备骑马到前面看看情况。正好看到这一幕。他连忙把马拨了回来。喝道:“朱耻。你要在干什么?谁让你乱杀俘虏地?难道你忘记了我制订地纪律?”
然后他对朱笠说道:“你数一数。刚才他杀了多少俘虏。一个俘虏扣二十贯薪水。”
朱耻听了差点将大刀都吓掉了。一个俘虏二十贯。那么他不就是一下子。失去了五六百贯薪水?
他张大嘴巴。望着石坚说:“不至于吧。”
石坚沉着脸,说:“我要不是看在你埋伏在这里吃了不少苦,马上都能将你的军职撤掉。”
完一拨马就走了。
朱笠将他杀死的俘虏数了走时还在朱耻身上拍了一巴掌,说:“你就别不服气,要知道这些俘虏卖出去,还不止二十贯,这些钱有许多是石大人回赏给我们这些将士,你这是在砸我们大家的饭碗,知道吗?还有你作为一名将军,竟敢带头违反石大人的军纪。”
朱耻过了大半天才反应过,大叫道:“哇噻,刚才我杀掉了多少钱啊。”
杨公公跟着后面看到这情景,满头大汗,心想这样下去,赶明儿这些宋军都好做生意去了。到现在他不知道自己违反了军纪,还掂记着多少钱。
石坚的士兵在动手时,泾州那边也开始行动了。但不在怀远城,也不在庆阳、泾州,而是在三川砦(平凉西北处)这个小寨子里。并且带领行动的还是一个新人,凤州(凤县)通判种世衡,当时曹玮、折惟忠听到石坚调来这个人,硬是愣了半天,最后才知道他那个大名鼎鼎的伯父种放。
而且最要朱历、曹玮他们感到要命的是,昨天他们接到石坚命令,到三川砦商议军情,可今天赶到三川砦,却听到石坚竟要这个新人种世衡只带着五千大军,今天夜里将天都山的西夏军大营拿下来。
虽然怀远城和高平还是属于宋朝地,但天都山却是西夏的疆域,离怀远城已经很远。,宋朝出动近十万大军,都不敢向天都山进攻。就是现在有一支西夏部队乘着宋朝泾州将十万大军调向延州城,在泾原游荡,可天知道天都山大营里有多少西夏地守军。
然而叫他们掉眼镜(当然现在没有眼镜)的是,这个种世衡只沉思了一会,就答应下来。
这时候听到种世衡答应下来,那个前来带信的士兵才说道:“石大人说过,只要种大人敢答应下来。泾州军务就暂时属于种大人指挥。”
“额!”曹玮他们更是惊讶万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久以沙场的老将。而种世衡现在做过什么。他只做过一个一任知县。
石坚简直是在玩疯了。
种世衡也没有反应过来。带领五千士兵奇袭天都山,他是敢这么做。这几天下来,他也似乎明白了元昊的作战目标,元昊明袭泾州,其实暗袭延州。现在天都山地士兵乘着泾州再次将大军调往延州城,乘着泾州空虚地时候,天都山地西夏大军都跨过了怀远城,深入到了泾州城下。
幸好宋朝提前布置了坚壁清野,否则还不知道有多少宋朝老百姓要遭秧。也就是说现在天都山西夏的大营等于是空地所以只要计划得当,袭击天都山大寨还是可行的。但种世衡可没有这么大胆量。
他小心地说道:“石大人,可有什么计策交待下来?”
如果有计策,他就答应,那个老范夫子,都因为石坚远在和州布置了几个计策,将延州守住,自己再怎么差,也比那个老范要好些吧。但如果石坚没有计策,赶忙还是拒绝
那个士兵又说:“没有。石大人说过了,要是种大人答应了。就让泾州大军交给种大人。如果没有答应,那就算了。让这五万西夏兵离开宋境。其他就什么也没有说。”
嗯?这句话可大有文章在里面。几个人将地图拿出来,看了半天,还有曹玮最先明白过。他说道:“我明白了他地意思。”
“什么意思?”种世衡连忙问道,这可不是关系到他一个人的性命,而是关系到几万将士的性命。
曹玮指着地图说:“元昊这次采取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实际上他想要攻打延州,我们现在都知道了。那么剩下来这部份军队留下来的目地。就是为了牵制我们泾州不敢出动太多援兵到延州。不然元昊一口吃不下去。但本官没有猜错的话,石大人肯定在延州设了一个大大的圈套。在等元昊往里面钻。如果可能,将会在起的时候。也就是元昊大军覆没的时候。如果这支西夏部队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向回逃窜。但我们将天都山西夏的大寨拿下,就会断掉他们的归路,有可能再次将这几万西夏军吃下。”
“但你们看,天都山离我们宋境还有段距离,可以说深入夏境了,想要吃下它,不容易。最主要的是现在因为我们坚壁清野,这带几乎成了西夏人的跑马场,城外有许多西夏人的探子。这里无论是我,还是折将军、杨将军、朱将军,只要一动,西夏人就知道,马上就会撤回保住大寨。那么我们就无法奸灭西夏人。”
众人都点头。只要这几万西夏大军撤回,就无法攻下天都山地大营,也就无法断掉西夏人的退路,想要全奸这支西夏人还是很困难地,并且这是在原野上作战,成功率有可能等于零。
“所以石大人将希望寄托在种大人身上。如果种大人能想出攻下天都山大寨的计划,说明石大人没有看错人。”
到这里,曹玮等人全部奇怪地看着种世衡,这个人可是从来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石坚怎能知道他有本事?
当然石坚知道他有本事,在历史上他后来的作为,都超过了曹玮本人,折惟忠就更不用说了。连元昊都死在他软“但是每一个人打仗的方法不同,特别是袭击天都山大寨,这是这件计划的关健,所以石坚要我们将军权交给种大人,配合种大人行动。当然,如果种大人,连袭击天都山大寨地把握都没有了,就什么也别谈。”
听到这里。连资质最差的朱历也听明白了,每个人打仗地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刚猛,有地阴柔,比如石坚打仗就是精于计算。计算到某一天某一刻的地步。现在种世衡进攻大寨,如果不是他指挥,双方配合就有误差,弄得不好,反而会影响全局。
折惟忠在种世衡身上一拍。说道:“老种啊。这一仗打完了,你也可以名扬天下了。”
种世衡确实平常爱看军事方面地书,可真的将这副重担交给他,他却是背负刺芒。没有办法,只好拿来地图,一边看一边想。到了下午,才与曹折四人商议完毕。于是曹玮等人离开三川砦。
对于这次曹折四大将军的会面,在泾州游走地西夏领军贺真与李失固也注意了一下。不过随着四人地离开,他们又没有在意。至于种世衡,则被他们自动无视。
这天夜晚。狼烟燃起的时候,泾州的西夏军根本没有注意这是石坚在通知所有部队行动,他们还以为伟大的皇帝下将要取得重大胜利,逼得宋军燃放狼烟。为此,他们还举办了一个盛大的野外宴会,为元宵节,为伟大的皇帝陛下取得大胜而庆祝。
但就在这天夜里亥时,三川砦的五千宋兵向茫茫雪夜里进发。
第二天,天都山的大寨前来了一队西夏兵,带着几百只羊。他们大摇大摆地来到大寨门前。领首的用一口流利的党项语说道:“快开门,李将军叫我们带着这些羊来犒劳大家了。”
这个好啊。实际上就包括贺真、李失重带走地士兵都不能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他们中间连撞令郎(指的在被俘掳的汉人中挑选勇敢善战者组成军队,取名为“撞令郎”,让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这样可以减少党项军队的伤亡。)都占着不小的比例。这样的一支部队肯定待遇很差。
况且这是在西夏境内,来的人也只有几百人。他们也没有多做盘问说将这几百人放了进来。
然而这些人一到门口,就抽出了腰刀。对这些毫无准备的西夏守军进行了屠杀,并且牢牢地占住了大寨的门口。
种家将地老祖第一次亮出了他锋利的牙齿。
这一天地早晨。元昊正带着人逃窜。确实,在事后。石坚也承认这个人有本和大多数士兵想法不一样,拼命向西奔逃。反而他靠敏锐的直觉,逃向马头山东南方向。虽然哪里已经进入了宋朝更纵深的地方。但事实上这一带兵力真的不足,石坚布下的罗网,因为延州和漉州本来兵力就不多,还在派兵把守,所以只出动了一万多人,张地网也疏了一点。竟然让他从网眼里钻了出去。
后来宋兵也发现了这支逃兵,进行了追击。也被他利用手上都是良马,速度快的优势,将追兵甩掉。到了第二天傍晚,居然让他奇迹般地与野利遇迄会师。不过此时他手下只剩下七八百人,还好几个重要大臣都跟了上来。然而还是丢失了一个重要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