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抗战之临时工 >

第32章

抗战之临时工-第32章

小说: 抗战之临时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卧槽!张学良太可恨,冯全太忠心了。”蒋介石真是又生气又高兴,张学良有这么大的本钱都不敢打,看看人家冯全,这次有送来这么多武器金银。人比人气死人啊!
  “校长!”一声哀嚎打乱了蒋公的沉思,戴笠风风火火的手拿电报跑了过来。
  “雨农,注意一下个人形象,你看看你现在什么样子!说,又怎么了?”被打乱思绪的蒋公很生气,带的消息不好,看我怎么弄死你。
  “校长,冯子公全歼第二师团,关东军大举增兵,张学良望风而逃,辽宁,吉林已经落入关东军之手。”
  戴笠很急切,简明扼要的说出电报的内容。
  蒋介石一把抓来电报,一字一字的看了起来,看完后龙颜大怒,“娘希匹!辽宁,吉林两省就先让关东军占着吧,反正张汉卿也从没交过税,命令全面收编东北军。等再停几年吧,中央一定举兵讨伐,收复东北!”
  日本,关东军第二师团被全歼连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都被炸死的消息传来后,举国震惊。日本政府也连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陆军大臣南次郎强调这是关东军的自卫行动,但是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怀疑这是关东军的阴谋,并且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这次事端。海军就在一边看热闹,“闹吧,论实力还是我们海军更强,你们陆军不是跟我们抢资源吗,抢吧,连胡子都打不过。”
  9月24日,内阁会议决定了不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并不甘心失败的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专门召开了“国策研究会议”,制定了全面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根据大纲的布置,日本将“约以一年为期”对中国东北采取军事行动;对内,陆相要使各内阁大臣都熟悉“满蒙情况”;对外,要获取各国的“谅解”;同时,预测所需兵力,做好准备。
  与会的陆军省和参谋本部首脑一致认为“关东军此行动是完全适当的”,并一致同意向内阁提出增兵案。10时,内阁紧急会议专门讨论了关东军上交的报告,考虑到外交上的反应,决定了“不扩大方针”,并责成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发电训示关东军。
  反正辽宁和吉林张学良都不要了,出于忌惮苏联的实力和避免两线作战,日本也不敢贸然冒犯苏联在东北北部的势力范围,也打算暂时控制这两个省。本庄繁给日本军中央打电报说:“事态既已发展到如此地步,便应趁此大好时机,稳固辽宁及吉林两省,是为至要。为此,需要平素编成的三个师团的增援,而未来对此所需之经费,则可确保由满洲负担。” 于是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日本在辽宁及吉林的兵力达到了3个师团。
  事情暂时稳定下来,该追究责任了,本庄繁被调回东京任军事参议官,关东军司令官由武藤信义接任,板垣征四郎也与他一起调离。
  在国联的调停下,张学良与关东军达成协议,让出辽宁,吉林两省,全军撤向关内。日本驻国联代表芳泽因为先于中国通报日本和中国发生冲突,并称日本政府已采取了所有可能措施避免这一地方事件的升级。将事变的责任推给中方,但也表示,会将军队“大体撤回并集结于铁路附属地内”,并辩称“帝国政府在满洲并无任何领土**”。
  9月22日,国联电请中日两国各遵承诺,早日撤兵保侨,并由英法德意西等国代表继续处理本案。
  消息一经披露,全国舆论一片哗然,民怨沸腾。
  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上发表《国存与存,国亡与亡》的演说:“。。。如至国际信义条约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该忍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的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领导全国人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和国家人格。”
  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同胞书》“。。。为维持吾国家之独立,政府已有最后之决心,为自卫之准备,决不辜负国民之期望。”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只是采取了忍痛含愤,诉诸国联,弥合分裂,准备抵抗的方针,并且这一方针虽然不仅没有对日军侵占东北进行抵抗的内容,并且还令全**队对日军避免冲突。但是,它与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是有区别的,其关键在于“准备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以上海《申报》为首的报刊代表中国民间在国内掀起了号召抵制日货,要求抗日救国图存的声音。
  事变以后,东北军不抵抗退出东北后,东北沦陷。东北军后被调至陕西、甘肃一带被中央军及晋绥军吞并。与此同时,大量东北流亡学生也聚集到西安。在东北军士兵和东北流亡学生中,酝酿着思念沦陷的故土,思念家乡父老的情绪,以及抗日救亡,打回东北去的思想。
  当时东北军共有陆军独立步兵18个旅,独立骑兵5旅,炮兵4团1营,工辎各一营,陆军总兵力189;505人以上还有很多部份地方兵力,枪支96;897枝,空军4个大队,飞机262架。海军船舰约3万吨。以如此大的兵力放弃中国东北令人惋惜。“不抵抗将军”
  张学良承受了巨大压力,张学良下令“不抵抗”也受到国民政府的严厉批评,但蒋中正仍然希望张学良前往南京商讨外交应变的方法,张却表示拒绝并改派万福麟入京。
  社会上纷纷流传的“嫁人当嫁火麒麟,生子莫若张学良。”这句话也不断被张学良听到,重压之下,张学良只有通电全国,引咎辞职,赴国外考察。
  卧槽!能力不行,性格懦弱,五毒俱全,还老是想当老大。这下好了,地盘没了,没了根基,民心尽失。
  “ 看来黑龙江你也不想要了吧,我也暂时没这个能力,但再恶心一下关东军对我来说还是很轻松的。”


'正文 第五十三章 抗战第一枪'

  在国联的调解下,日军和张学良达成和解,张学良退出东北,关东军出动3个师团全面占领辽宁,吉林两省,黑龙江大部。但很快,日本人欺软怕硬的嘴脸露出来真面目,日本退出了国联,全面进攻黑龙江。
  “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更可气的是,原东北军没撤离东北的部队纷纷投降,成了整个抗战以来第一批伪军,他们也跟着进攻黑龙江。将近三十万东北军中除了李杜、丁超、冯占海等少数部队稍作抵抗之外,大部分要么投降日寇充当伪军,要么溃散成土匪,由东北军溃兵、地方武装、土匪等组成的抗日义勇军也仅仅坚持了一年多,在日军的打击分化下,到1932年底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了。
  13万东北军成建制投降日军,耻辱啊。很大一部分军队的首脑,如于芷山、张海鹏、熙洽、吉升这些人有些是张学良的反对派,有些根本就是满清的复辟狂,甚至还是满清皇族,早就和鬼子勾勾搭搭,在鬼子的招降下,很快辽宁万余省防军全部投降。吉林更是有熙洽亲自命令部队不抵抗、逃走,几天后就公开投靠日寇,在他的带领下吉林有一半军队投敌,黑龙江也有一部分军队投降,如洮辽镇守使署张海鹏部骑兵4个团,约4000人。
  其实东北军从张作霖拉起队伍开始到西安事变后被收编,在它长达三十余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打过一场过真正意义上的胜仗,在那些实力旗鼓相当或者敢于以弱搏强的对手面前,东北军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惨败收场。仅仅凭着民国时期很少见的空军,大炮等才赢了一些很弱的对手。
  外强中干、欺软怕硬、面对强敌不敢战斗已经牢牢地刻进了东北军的骨头、渗入了他们的灵魂。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又在世人面前好好展示了一把东北军欺软怕硬的本质。在海拉尔,苏联飞机只是丢下几颗炸弹,驻海拉尔的东北当局机关和部队就仓皇撤退一空,把该城兵不血刃的丢给苏军占领;在富锦,东北军也是不战自溃,导致苏军轻易占领富锦县城。小张不敢反抗关东军估计也是被苏联打怕了,也是本来就胆小懦弱吗。
  九一八后留在东北继续抗战的少数东北军,他们是东北军的骄傲。日军进攻黑龙江省时,黑龙江省代理省主席马占山公开通电率部抵抗,蒋介石致电嘉奖鼓励马占山称“我方采取自卫手段,其属正当。幸赖执事(指马占山)指挥若定,各将士奋勇效命,得以催败顽敌,保全疆土,虞电驰闻,何胜愤慨”。蒋介石电告马,正式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主席。
  马占山随即联合吉林的李杜、丁超,冯占海和海拉尔的苏炳文,组成东北救国抗日联军,设总司令部于哈尔滨,自任总司令。马占山又传令各县组织义勇军,集中于黑龙江东部各县配合作战。
  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后,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0月16日在嫩江桥,被黑龙江省防军击退。守军炸毁嫩江铁路桥的第1、第2、第5号桥,以阻止日伪军的进攻。10月26日,关东军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指挥3个旅,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负隅顽抗,战至11月18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弃守省城齐齐哈尔,撤往克山、海伦。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撤往宾县。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经过五个多月的转战,终因孤军无援,伤亡惨重,于12月7日被迫退入苏联境内,此后,他经欧洲回到中国。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
  驰名中外的江桥抗战,是中**队不顾张学良不抵抗政策而对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大规模抵抗。马占山奋起抗战,深受全国人民称赞,国内各地报纸都以大字标题报导江桥抗战。全国各地群众自动组织慰问团、后援会,捐钱捐物,支援黑龙江省抗战。上海、哈尔滨等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组织“援马抗日团”,参加抗日队伍。卷烟厂还生产了”马占山牌“香烟。
  虽然冯全率部重创日本关东军,但是是以“胡子火麒麟”的名义打的,属于民间抗日。嫩江桥抗战(即江桥抗战),打响了政府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得到全中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支持,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有诗赞曰:东北有名士,名叫马占山。忠勇赴国难,情义比金坚。抗日十余载,歼敌几万千。愿借凌云力,誓保国平安。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抗战第一枪”。在日军官兵中也获得了“东洋的拿破仑”的别名。
  此时的冯全由于没有重武器,人马也不多,收缴的重炮也没人会用,大部分送给蒋介石,剩下的都送给了马占山。在关东军又被冯全摧毁一列军车后,关东军也不像刚开始那样狂妄自大,每次行军都派飞机来回侦察,虽然抽冷子打下几架低空飞行的飞机,但再也没了机会。
  冯全只好化整为零,都在一起目标太大,20个百人队分赴各地展开游击作战。收获也不小,又造成关东军2000多伤亡。日军的辎重后勤部队招到冯全的小伙伴的攻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