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花流年 >

第13章

花流年-第13章

小说: 花流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已的时候才做倒插门女婿,这一点穆先生当年就领教过,他之所以留在玉斗不回去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当年穆先生做倒插门女婿的时候,李家曾有契约,那上面开头就写着:小子无能,更名换姓,换爹换妈换祖宗。按着习俗,穆先生做了李家的倒插门女婿就必须改姓李,以后世代儿孙仍然姓李。穆先生坚决不允,说如果是这样宁可打光棍,绝不上门。是蒋家老太爷蒋翰雉出面做了调解,于是成全了这门亲事,李家当时让了一步,穆先生可以不改姓,但儿孙必须姓李,之所以招上门女婿最根本的理由就是传宗接代。穆先生就认可了,他想象着有一天回南方还可以重新娶妻生子,但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计划,他像一颗随风飘落的种子,遗落在太行山生根发芽了,北方人的豪爽憨厚改变了他,南方像一个梦,随着时间慢慢地淡了,哪的黄土不埋人呢?
  识文断字的穆先生肯定不同于李家,他对白老三说,小女可以嫁给你,你也不必改名换姓,换爹换妈换祖宗,我已年过五旬,膝下无子,招了你定会当儿子看待,生了儿子传宗接代自然姓白,但有一桩须得记了,日后我夫妇二人生老病死当在你身上着落,披麻戴孝当是做的,另外不得虐待小女,这些可否做到?
  白老三感激涕零,双膝下跪,叩头不止。
  这场喜事在半个月以后就办了,并且比牛旺和秀儿的喜事办得毫不逊色。穆先生常年在保和堂药铺做掌柜的,每年工钱并不少,有时也在外拿些诊费,这样的时候虽然不多,但穆先生积蓄是有的。
  白老三和黑丫头成完了亲,二人依然在保和堂做工,白老三赶车,黑丫头做饭,只是饭不在长工房吃了,工钱稍显多些,这在保和堂也算很特殊的了。
  保和堂接连经了这两件喜事,秋天就过完了,那山上已经从墨绿变成了枯黄一片,寒风从高山上下来,带走了最后一丝温湿气息,田野在一个不经意的夜晚突然降了一地的白霜。
  大太太的肚子已经凸得很高,极少能从菊花坞的院里走出来。大老爷蒋万斋每日除了呵护大太太和到后院看望卧病在炕的老太爷之外,便是在外张罗重新修建大西河石桥的事。保和堂的事倒是少了,一入冬,除了一些长工上山打柴之外,田里的农活已完全没有了。买卖上的事倒不是每时每刻都让人操心,每行每业都有管事的,大可不必大老爷亲自过问。
  二老爷一如既往,差不多是每夜泡在勾八的赌场里,有时也例外,躲在屋子里老实地睡觉。今年冬天二老爷犯了咳嗽的毛病,他对二太太说,他活不长,有可能死在老太爷蒋翰雉的前头。二太太有时觉得他也怪可怜的。
  二老爷的预言没有成真,在进入腊月之前,京西太行山晚清最后一科贡士,保和堂蒋家的老太爷蒋翰雉去世了。在京西,这是一件人们早已预料到的理所当然的重大的事件。
  老太爷在早晨的时候就将前来看望他的大老爷留下了,他抓了大老爷蒋万斋的手,条理十分清楚地交待了保和堂日后的方针大策,其主要内容有两条。首先保和堂不能后继无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个前提下,大老爷可以多讨几房小老婆,并且最好能做到儿孙满堂。另外一条是关于二老爷蒋万秀的,蒋翰雉对蒋万斋说,无论如何他是你的同胞兄弟,再不成器,仍然是蒋家的人,在不给他掌握财产的情况下能多关照他就多关照他。老太爷同时交待大老爷要善待二太太蒋陈氏,蒋翰雉不知道大老爷和大太太已经把保和堂的内务交给二太太了。
  老太爷蒋翰雉说,那是一个好女人,要知如此,倒不如娶给你做个二房,肯定能生儿子。
  这让大老爷很尴尬,不好发表任何意见。对于保和堂产业的经营,蒋翰雉毫无担心之处,他早就断定大老爷要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后老太爷像拉家常一样提到了穆先生,他告诉大老爷,穆先生其实出身于书香门第,因为犯了官司,全族的人被剿了,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少爷靠祖上相传的一些医道流落江湖为生,可算生不逢时,要不穆先生很有可能是个了不起的人,这当然也是一个需要大老爷特别关照的人。
  在交待完了这些事情之后,蒋翰雉对儿子说,你去吧,我要睡了,好困。
  大老爷没有给老太爷把脉,他比谁都知道这是回光返照,老太爷已经没救了。他没有动,静静地坐在老太爷身边,并让杏花去喊二老爷和二太太,本来不想惊动大太太,但这是非同寻常之事,最后还是交待杏花把大太太也喊来。这时候老太爷基本上是一口气关着了。
  二太太与大太太亲自动手为老太爷穿了寿衣,外面套了官服,头上着了顶戴花翎,脚上穿了官靴,一切完全弄停当之后,老太爷蒋翰雉就咽气了。
  所有在场的人除二老爷蒋万秀之外,一齐嚎啕大哭,这叫报庙儿,意思是死者已经离开阳间到阴间报到了。
  后面的事情当然是报丧,蒋家没有多少晚辈,除了一些说不出来历的远房亲戚之外,几乎没有同宗族的人,报丧的事就着落在护院房了。
  报丧的人个个骑了快腿骡子,头上缠了白布,各奔东西,保和堂蒋家老太爷蒋翰雉去世的消息将很快传遍整个京西。
  保和堂坐东朝西的大门上挂出两盏黑色纱灯,用一匹白布抽成的两束花球挂在保和堂金字招牌下,青砖大宅里四处一派肃穆。
  大老爷蒋万斋同二老爷蒋万秀以及大太太二太太,初步拟定了老太爷的丧事操办程序以及总管人事等,其中包括账房许老爷子和高鹞子。蒋家人不在其内,只是二太太得随时按总管开出来的单子支拨一应物品和钱。
  一向不管事的二老爷提议由勾八当总管。勾八是这方面的老手,三里五乡的办丧葬都选勾八做总管,二老爷说,勾八是脑瓜顶上插蜡,整个儿的一盏人灯!二老爷跟勾八是拍肩膀兄弟,是那种在赌场上建立起来的铁打不散的关系,二老爷想通过勾八在办丧事的时候贪出些钱来,这是一件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如果能行的话,他可以考虑给勾八分一份。但是,二太太的意见让二老爷大失所望。
  二太太说,这怕有些不妥,老太爷活着的时候就不跟勾家共事,勾八的为人不适合当老太爷的丧事总管。
  二老爷伸着细长的脖子,瞪着一双黄眼珠子,说,这是咋着说呢?不要勾八当总管,让谁当?谁有这本事?
  二太太说,让穆先生当总管吧,有什么事还有我们呢不是?二太太这话不是对二老爷说的,她在问大老爷。
  大太太说,那就让穆先生当总管吧,大事小情的我们都可以商量,穆先生这人我信得过。

()好看的txt电子书
  大老爷说,穆先生本是读书识礼之人,做老太爷的丧事总管确是再好不过,只是穆先生是否肯应承下来。大老爷根本不考虑二老爷的话,二老爷不可能打出正经主意来。
  二太太说,也不至于,穆先生能留在保和堂全是托了老爷子的福,现在老爷子不在了,要他做丧事总管,他怎好不答应呢?
  于是,丧事总管就定了穆先生,副总管是许老爷子和高鹞子。二老爷对此大为不满,他在没有人的时候指责二太太说,你被蒋万斋收买了!这话他曾经说过,后来又觉得不解气,又说,你跟蒋万斋合穿一条裤子。这句话二老爷是第一次说。
  二太太气不过,就落下泪来,指了二老爷蒋万秀的鼻子说,你要是个正儿八经的男人还用得着我出头露面吗?二太太同样也是第一次用这样的话顶撞二老爷。但是,二老爷根本不在乎。
  总管部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是指派人搭灵堂,然后是请和尚念经,找吹鼓手奏乐,雇纸扎匠糊马做轿,组织人扎席棚搭桌子,找屠夫杀猪宰羊,等等一大摊子事情。所幸的是穆先生指挥得当,诸多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
  保和堂蒋家的丧事之隆重在玉斗甚至很可能整个京西都是前所未有的。许老爷子拿了账本子给二太太念,厨子一百人,纸扎匠二十人,吹鼓手三班合二十四人,诵经和尚十人,需肥猪一百头,肥羊二百只,鸡五百只,白布一百匹,裱纸五千张,小米十石,萝卜白菜各两千斤,还有粉条油盐酱醋等一应杂物。二太太听了着实吓了一跳。
  事隔许多年,我的爷爷在给他的孙男嫡女们讲述保和堂蒋家的老太爷蒋大虾的丧事时,仍然表露出无限的钦慕之情。他说,灵棚就搭在保和堂的打谷场上,打谷场旁边的敞棚前面全都搭了席棚,长工房这边也是,吊纸的人哪儿的都有,不管是不是沾亲带故,只要在灵前跪下磕个头就有人给你一块白布条儿掖在你的袄襟上,再给你一双筷子,进席棚吃饭,饭是热腾腾的小米干饭,用大笸箩装着,吃多少盛多少,菜是八八的席,八八的席就是八个碟子八个大碗,猪肉羊肉鸡肉都有,吃多少没人管,流水价往上端,那席昼夜不散,吃到后来,三邻五乡的人家干脆不做饭了,饿了就到保和堂去,见了吃完的人出来,只管要了他的白布条和筷子就进去吃,出来的时候,还会有认识的人跟你要,那大席不停地开了一个月,那是大发丧,整整三十天。
  爷爷的孙男嫡女们包括我在内之所以能听他讲下去,无非是因为那八个碗八个碟的席,那里面不但有猪肉羊肉,还有鸡肉,这是我们感兴趣的。那时候我们除了肠子干瘪之外,浑身上下全是造反革命四个字。那八个碗八个碟的好东西,最终只是一种想象,因而更激发了我们对地主剥削阶级的切齿之恨,于是爷爷兴致勃勃的讲述被我们时刻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本色的孙男嫡女们再一次毫不留情地打断了,并且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然后除了红卫兵便是红小兵的革命阵线一哄而散。爷爷坐在小板凳上发呆,然后他看见了我,说,活儿,你为什么不跟他们去贴大字儿报什么的,站在那儿干什么呢?我咽着口水跟爷爷说,我想吃那八个碗八个碟子的肉。爷爷就突然大笑,笑得前仰后合,下巴上一撮花白的山羊胡子随着脸肌的抽搐,一抖一抖地发颤,我分明看到有两颗浑浊的泪珠儿从他那双暗淡无光的小眼睛里挤出来。爷爷当年就是在保和堂的长工房,他一生值得回味的恐怕也是保和堂长工房的事。我坚信爷爷没有撒谎,我同时坚信爷爷无论如何也拿不出哪怕是半个碟子的肉来满足我的馋欲,于是,我走开了。那年我十岁。
  不管后来的人如何评价,保和堂蒋家老太爷的丧事的确是耗费了铺天盖地的钱财,光裱糊的纸人纸马纸官宅就有二百件。
  纸扎匠在请示总管穆先生时问,这兵是糊什么样儿的?是清朝的兵还是现在的兵?
  穆先生倒有些犯难,就去请示大老爷。
  大老爷说,当然是大清朝的兵,难道还要现在的革命军吗!大老爷正穿了一身重孝站在大门口迎来送往吊孝的宾客,他的嗓子已经有些嘶哑。二老爷和二太太也站在大老爷的身后,只是大太太因为怕伤了胎气待在内宅没有出来。按着当地的习俗,凡是上门吊纸的人,不论贵贱,不论大小,死者的后辈儿孙都要在大门外跪地相迎。大老爷和二老爷以及二太太也不例外。
  保和堂蒋家的人谁也没有料到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人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