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恐怖电子书 > 谁的身体 >

第2章

谁的身体-第2章

小说: 谁的身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只出产农夫和手工艺人,偶尔也出父亲这等浪人。
  父亲天生不像个农夫,但生活又偏偏安排他当农夫,这就很有些悲剧性或者喜剧性。父亲缺乏农夫必备的诸如吃苦耐劳,质朴勤快等品性,他懒散,喜欢夜游,喜欢睡懒觉,这些通常读书人才有的习性。他也像读书人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感觉。农夫,除非喜庆,是不大在乎身体哪个部位美丑的,父亲从头到脚都时刻注意,并且刻意包装。二十多年前,那时村子叫作大队,村民叫作社员,社员在家穿布鞋,劳作穿草鞋,皮鞋是可望不可即的。父亲是村里拥有皮鞋的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还不时拿手里把玩,神情很自得的。社员自家不刮胡子,那是走村串户的理发匠的事。理发匠每月来村一次,随便将他们的头发剪短,顺便也刮掉胡子。父亲理发比他们讲究许多,发型是自己选择的,平头,头发上翻,这是当时非常体面的发型,因为报纸上的国家领导人都是这个样子,他接触的公社干部也是这个样子,社员一般不敢理成这样,那基本是国家干部的专利。父亲连大队干部也不是,居然敢理这种发型,遭人嘲笑自然难免,社员们说,伯虎,你像个公社干部呢。父亲谦虚说,我们种田人,哪里会像公社干部。社员们又说。像是像,可惜有干部的相,没干部的命。父亲并不在乎挖苦,他以为像公社干部已很值得自豪,他也像公社干部自己料理胡子,隔三差五,便端一脸盆水,对着镜子,脸部涂上肥皂,取出刮须刀小心翼翼来来回回地刮,然后对镜长时间地自我欣赏。父亲五官端正,脸型方正,确实富有观赏价值,田间劳作又给他抹上一抹古铜色,颇具质感,若是蓄起胡子,男子气更重些,可能更美些,可惜当时举国上下无蓄须之习,蓄须甚至是颓废的,犯罪的,父亲当然不知美髯之说了,否则,他一定会精心护养胡子。
  父亲左腕还套一块东风牌手表,他是全村唯一戴手表者。父亲就是这样,他足蹬皮鞋,身着中山装,左胸口袋里插一支自来水笔,脸修理得干干净净,在村子里转来转去,完全像个驻村干部。
  父亲的行为,使母亲横竖看不顺眼。父亲刮胡子,母亲说,你刮什么胡子?你又不是公社干部。父亲插自来水笔,母亲说,你插什么自来水笔?你又不是公社干部。父亲穿皮鞋,母亲说,你穿什么皮鞋?你又不是公社干部。母亲看不顺眼的原因是穷,当地方言叫作跌股,就是跌破了屁股的意思,暗喻穷困潦倒的狼狈状。父亲只知道睡懒觉、刮胡子、夜游,或者拉二胡、下象棋、闲聊,再则便是赌博,找女人睡觉,家里焉能不跌股?
  父亲嗜赌在村里很出名,听说我二岁那年的一个雪夜,母亲抱了我闯进赌场,将我扔到赌桌上回头就走,企图迫使他回家。父亲抱上我一路追来,见追不上,放我在路旁,说,孩子放这里,给我抱回去。母亲头也不回,说,不要,你扔掉。父亲说,你不要,就扔掉。说完只管自己回赌场。那夜我作为他们的赌注躺在雪地上,差点要了我的命。父亲好色也同样有名,他的形象颇讨女人喜欢,据说村里村外总睡过数打女人。
  父亲是典型的浪人,对母亲的劝告、嘲讽、咒骂,既不反驳,也不理睬,很有独立特行我行我素的派头。母亲曾多次吵着要离婚,但都没有离成,大约也是说说而已,威吓一下。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整日陀螺似的忙里忙外,一家子全靠她一人操持,在村里有口皆碑,与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大约这也是阴阳相生相克吧。
  二
  我小时可能弱智,村人都叫我呆瓜,呆瓜就是我在村里的名字。我到六岁才开口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六岁以前一片空白,若有,也是听说的,近乎传说。呆瓜头大身子小,像个长柄的葫芦,喜欢仰头面无表情看天,谁叫他都无反应。那样子看来不是天才便是白痴,可成人后我完全正常,像所有的庸人一样,是个庸人。不知道人们怎样对待呆瓜,大约很受歧视吧,即便我开口说话了,也说得极少,寡言乃至沉默,照样谁叫他都无反应。
  但我毕竟会说话了,母亲也就忘了我是弱智的,把我当作了一个劳力。我六岁那年,母亲买了一头牛犊回来,让我养,那牛犊一身纯黄,很是可爱。后来牛犊就成了我童年最好的伙伴,也是惟一的伙伴。我穿着开裆裤,赤着脚丫,日日带它上水草茂盛之处。我给它取名叫“老虎”,这是村人骂牛的前半句,全文是“老虎咬的”,它性子有点野,轻易不让人碰,即便苍蝇飞它身上,也使它浑身不适,甩起牛尾巴,奔跳不已。我与人难得说话,但与老虎却有说有笑,它似乎懂我的话。我说,老虎,再吃两口。它就再吃两口。我说,老虎,到前面一点。它就到前面一点。我说,老虎,你笨死呢。它就拿大牛眼瞪我。它长得飞快,到第二年春天,我可以骑它身上了。村人都说呆瓜乖,牛养得好。他们训斥孩子,就说,你还不如呆瓜,你看人家牛养得这么肥。
  父亲开始打牛的主意,牛成为父母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卖了。”父亲说。
  “不卖,再过两年给生产队犁田,顶一个劳力呢。”
  “卖,我要送呆瓜上学,他上学,谁放牛?”
  “一边上学一边放牛。”
  “上学还顾得上放牛?”
  “人家孩子不都是一边上学一边放牛?”
  “我要让他专心上学,讨饭也送他读到高中毕业。”
  “读那么多书干么?识几个字,会记记帐也就够了。”
  “你懂个屁,我就吃没读书的苦,要是高中毕业,还在这儿种田?不也当个公社干部。”
  母亲嘻笑说:“他当公社干部?将来他会不会种田吃饭,我都担心呢。”
  父亲说:“我看他不比别人笨,不就是少说几句话,聪明人都心里做事少说话。”
  母亲争不过父亲,问我会不会读书,我说会读。父亲高兴说:“你听,你听,他说会读,我看他一定会读,他性格就像读书人。”
  母亲又嘻笑说:“你会算命?要是像你说的,我也放心了。呆瓜,你喜欢读书还是放牛?”
  我说放牛。父亲狠狠说:“没出息的东西。”
  一天早晨,我醒来照例先上牛栏,平时,它听到我的脚步声,就“姆妈,姆妈”叫上两声,算是向我问好,我若躲着不见,它便“姆妈姆妈”地乱叫一气,那是我一天快乐的开始。那天,我意外地没听见它的叫声,跑去一看,栏里竟是空的,老虎?老虎?老虎呢?“老虎不见了,呜”母亲不知什么时候路过牛栏,见状先赏我屁股一巴掌,说:“大清早跑这里哭丧干什么?”
  我说:“老虎,老虎,老虎不见了。”
  “总是肚子饿跑出去吃草。”
  “不会,它不会。”
  “这也用哭?我去找。”母亲在村子里走走停停,边走边喊:“谁看见我家牛牯?我家牛牯不见了。”
  母亲的叫声招来了村人,都说没看见。母亲这才慌了,与我村里村外找了多遍,希望侥幸能找到老虎,在焦急中想起经常彻夜不归的父亲,骂骂咧咧道:“他死哪儿去?死哪儿去了,家里牛丢了也不知回来。”
  牛丢了,在村里是大事,村人也很关心,他们猜测说,说不准伯虎牵去卖了。母亲说,嗯。继而又摇头说,不会的,他要卖,也不用偷偷摸摸。村人说,说不准他打赌输钱牵去押赌帐。母亲说,要是那样,我跟他拼命。于是大家对父亲都产生了一种期待心里,可是父亲不知哪儿去了。
  傍晚时分,父亲的身影总算出现在村口,大家呼叫道:“回来了!回来了!”父亲走过老柳杉,隔着一排一排的棕榈,身影不断在棕榈间闪动,看上去走得飞快,好像家里有急事等他回来解决,到离我们不远处,他突然停住,挽起袖子,右手扶着左手仔细地看,这时,大家发现了他手上的手表,不约而同呼叫道:“手表,手表,伯虎手上戴手表。”大家让手表吸引,遂忘了牛,都围上去观赏手表,这稀罕物儿村人只有在进村的公社干部手上远远见过,可以这么近观还是头一遭,一时间,父亲成了兴趣中心,俨然重要人物。他对这种戏剧性效果显然相当满意、得意,不厌其烦回答众人的提问:
  “准不准?”
  “准,仅差三十秒。”
  “什么牌头?”
  “东风牌,带夜光的。”
  “还带夜光?我看看,我看看。”
  “现在看不见,夜里才看见。”
  “钟点怎么数的?”
  “讲起来蛮复杂,以后有功夫慢慢教你。”
  父亲戴手表,母亲大概觉得也蛮有面子,明知故问,“什么东西?这么神奇。”
  “手表。”父亲说。
  母亲盘问说:“你哪里得来?”
  “自己买的。”
  “你有钱买?”
  “那就借的。”
  “谁借你手表。”
  父亲开心说:“偷的。”
  “偷?”
  “打赌赢的,相信了吧。”
  “打赌赢的?不稀罕,手还未戴暖,就是人家的了。”虽说不稀罕,到底缓和了情绪,母亲平静问:“牛你牵去卖了?”
  父亲一惊,挥一挥手说:“你做梦?说梦话。”
  “那牛怎么丢了?”
  “牛又不是跳蚤,那么大东西怎么会丢?”
  “找了半天,也没影迹,怕是被偷了?”
  父亲随即显出紧张,急忙要去找牛,母亲确信牛是丢了,顿时号啕大哭起来,说她忍饥挨饿花三担稻谷买得牛犊养得这般大,说丢就丢,家里就它值钱,它怎么能丢?它怎么能丢?父亲大丈夫气概说:“你哭丧?不就丢一头牛。”好像他家有几十头牛似的。村人也安慰说,丢一头牛,赢一只手表,也算扯平,莫哭,莫哭。我忽然手指着父亲说,是他偷卖了我的牛,换得手表。我的语气坚硬、冷漠,充满仇视,村人全被我的话所震惊,父亲涨红了脸,一时不知所措,待他反应过来,我脸上挨了重重一记耳光,像一节鞭炮在众人中间炸响。你个兔崽子,我宰了你,父亲骂道。我并不屈服,用更加坚硬、冷漠的口气说,就是你。我看见父亲的巴掌苍鹰搏兔似的朝我猛扑过来,但立刻被众人挡住,纷纷拉扯道,小孩子言,不要当真,不要当真。
  此后多日,村人都沉浸在手表带来的新奇之中,特别是妇女们,有事没事总爱问现在几点,父亲抬起左腕,很庄严地瞟上两眼,高声说,几点几分。好奇一些的还要上前亲手摸摸,脱下戴自家手腕上试试,父亲趁机胡乱捏她们乳房几下,引得一阵“要死,要死”的欢笑来。更有迷信者,家里孩子受惊哭夜,亦别出心裁欲借手表一试,父亲虽然不舍,但事关人命,也偶尔出借,嘱咐千万小心千万小心。他们嘴里喏喏,千万小心拿去悬挂孩子床前,孩子夜里看着手表的一圈荧光,果然不哭。这使村民愈发感到手表神秘。
  手表确乎唤起了村人的时间意识,它不仅是计时工具,同时也明确昭示着生命存在。现在,我在回乡的车子里想起村子,它与手表何其相似,手表对于时间,不过一圈一圈循环往复;村子对于历史,不过一代一代循环往复,它们不停地重复,时间就记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