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157章

明末皇帝分身-第157章

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是海盗?”

“海盗更不可能有这么大口径的火炮!”

“难道是大明王师来了?”

“对,肯定是王师!”

两兄弟开始兴奋起来!

于此同时。海岸上鞑子的军营、炮台。此时却陷入了一片火海中!

“该死!是明狗来了!”

“炮兵呢?还击!”

“上炮台,开火,炸死明狗!”

一片混乱中,炮台上100多名清军慌忙cāo着仅有的8门火炮还击。皇城岛上最大口径的火炮,还是毛文龙时代的4磅炮。

剩下的能够打出1磅弹药的土炮。这些火炮不但威力小,而且最远shè程才1里多,根本不足以对3里外的大明水师产生威胁。

天津水师的官兵,最初看到鞑子开火,吓了一跳。

但是。很快便开始,敌人的火炮。多时在距离舰队1里多远的地方落水,激出一朵朵的水花。

“哈哈,加油,狗鞑子!炮弹shè的不耐,比我小时候扔的石块,打的更远!”一名天津水师官兵,吹着口哨道。

“哟,鞑子的炮台!”

“漂亮,鞑子一门火炮自己炸膛了,!”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炮战

大明天津水师的12磅主炮。隔着3里向鞑子的炮台有规律的倾泻弹药。虽然,这个年代的火炮命中率是非常低下的。

但是,16门红衣大炮,火力覆盖形成的杀伤力,也不容低估!

轰!轰!轰!轰!

“清理炮膛!”炮手们用毛刷和桐油,耍着炮膛,将残火药的残渣清理干净。

“准备弹药!”炮手们纷纷弹药装入了炮膛中。

“开炮!”火炮的后坐力。令舰艇巨震。炮弹已经被投shè出去

大明天津水师,连绵向岛上倾斜了200多颗12磅炮弹后,岛上的炮台死伤60多人,火炮除了被炸毁之外。更多是被抛弃在炮台上。

鞑子们意识到,明军的火炮shè程比他们远了两倍多,炮战成为了一面倒的屠杀。

所以,岛上的清军放弃了炮台,而是登上了100多艘渔船、木排等等工具,疯狂的向天津水师舰队划来。

显然,鞑子们想要通过接舷战,来获得胜利!

“自取灭亡!”郑芝豹望远镜中看着鞑子们的愚蠢行为。

随着鞑子们的船只越来越近,天津水师的编队大口径舰炮熄火,换成了其余的小型舰炮杀伤敌军。

“轰!”血花四溅!

“轰!”残肢断臂!

“轰啪啦,!”一艘渔船在砸穿,数名鞑子落水。

经过了二十多分钟艰难的冲刺,三十几艘渔船、木排,载着150多名“勇敢”的鞑子,冲到了天津水师100多米的距离。

郑芝豹摇头:“何必呢!何苦呢!像你们这么玩海战,既没有技术优势,又没有人数优势,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火炮已经停止了,但是1500名水手,举着火铳,开始轮shè了!

“啪啪啪啪!”

“啊!”、“我的胸膛被打穿了!”、“救命!”、“我不想死!”

火力交织!

鞑子们终于悔恨、绝望了

这场不对称的作战,使得天津水师舰队,在登岛之前,消灭鞑子600余人主力。剩下少数的鞑子,分散在皇城岛上,已经不能构成威胁。

战事一面倒。

郑芝豹意气风发道:“登岛,清剿残匪!此外,派一艘快艇向天津发出捷报!”

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华丽作战,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消耗的弹药价值35万两白银。

但是,郑芝豹并不在意,肖图白也并不在意!

只要胜利,消耗的军费算得了什么!

而且,训练时期也需要耗损,直接将炮火轰向敌人,实战练兵起到的效果,比之rì常训练更有效率。

♂♂

第二二四章高炉炼铁、坩埚炼钢求订阅!)

崇祯十年,七月。

在天津水师清剿渤海诸岛,如火如荼的展开时。天津特区再次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除了港口、交通、市政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刚刚上马了炼铁高炉、坩埚炼钢等等项目。

“钢铁的重要xìng无需多言,武器、农具、建筑、造船、机器、器皿各种各样的用具,皆离不开钢铁。可以说,钢铁既国家!没有足够的钢铁,工农业生产效率将会降低。没有足够的钢铁,便不能武装军队、保家卫国。没有钢铁,我们造船业所需的龙骨、铁锚、铁钉,都不能自给”肖图白对于工业总是充满热情,特区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上马,皆是他推动和影响下启动的。

而肖图白本人的技术创新思路,对于生产力进步的影响,往往的立竿见影的。而肖图白,对于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激励,因此,特区的技术工们,也多少存在着肖图白崇拜情绪。

实际上,肖图白并不是理工专家,但是他知道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搞技术创新和攻关。只要通过体制,将人力物力向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等等领域引导,在资金链和政权不崩溃的前提下,是很容易出成果的。

政权的稳固,主要是物质、经济、民生等等方面。天津特区的存在,如同后世的列强的租界一般,通过不断吸取华北、朝鲜、rì本等地的利润,令天津形成了这个年代罕见的工业发达、全民免费教育、社会福利丰厚、零失业的繁荣社会。对比周边地区的贫穷、混乱。净土一般的特区,内政是非常的稳固的。而抵御外敌武力颠覆,特区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军工生产体系。所以,政权总体而言,还是非常稳固的。

这种情况下,特区自然能够给工匠们提供各种资源和条件,让他们搞科技创新。至少,在特区工匠们,往往是高福利、高薪水的代名词。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工匠,拿到的物质奖励。甚至不逊sè于特区的官员们。

整个特区的社会氛围,能够搞科技创新的工匠,是非常令人尊敬、羡慕的群体。而特区的媒体,也不断的对一些搞出发明成果的工匠,进行宣传造势。其中,不乏“xx工匠自幼贫穷,但是热爱科学,喜欢琢磨新事物,经常动手搞发明创造。在特区zhèngfǔ的关怀下。xx终于研究出了世界领先的xxxx技术,该项技术填补了特区的技术空白。zhèngfǔ给予xxxx两银子奖励,该厂的厂长奖励xx,一套价值1700两的豪宅、丫鬟数名、马车一辆。xx终于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这种普通**丝工匠,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生命运,成为了社会上层人物的故事。特区隔三差五就在媒体上宣传,基本上惹得特区的底层人士,对于发明创造、改革工艺技术的热情不断的上升。

古人与后世的智力差异是不明显的。区别主要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上。只要当权者重视科技工业发展,给予这个年代的技术人员创造出良好的研究环境,以及制定出良好的激励制度,科技发展的速度,是能够快速提高的。

文艺复兴一来,欧洲的科技发展rì新月异,这里面也是各国当权者重视使然。在整个欧洲陷入了尊重科技人才。重视科技人才的氛围中。后来的工业革命,诞生与欧洲也是情理之中。而后来,欧洲逐渐出现了衰败和颓势,也是因为忘本了。科技创新的cháo流是由美国人推动,而非欧洲人主导,所以才逐渐变成了外强中干。

此时的大明王朝,由于祖宗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本钱,靠着吃老本,依然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明朝的科技进步已经rì趋缓慢。向大明肌体注入活血的,反倒是西方人传入的一些技术。

而后来的清朝,比之明朝更愚昧,不但不重视本土的科技创新,用文字狱打压科技创新,还通过闭关锁国,中断西方技术向中国本土输入的过程。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后来鸦片战争时期的落后挨打。

明朝外来技术的引进,还是在持续的,事实上,明朝中期以后,西方技术的输入,对于大明的技术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影响。

当然了,光靠着引进外来技术,而不重视本土技术创新,在未来技术竞争中,还是会落后挨打。所以,肖图白既重视引进西方的科技、知识,更重视鼓励本土人才的自古创新,激活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动力。

1。2亿人口的明朝,是欧洲人口的2倍多。存在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匠户们灵光一闪的创新,加起来也是可怕的数据。对于科技创新领域而言,人口数量也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如果庞大的人口优势被充分利用起来,科技创新的效率显然是非常恐怖的!哪怕是整个大明1。2亿人口,平均十万人一年产生一项创新,那么一年之内大明就能够获得1000多项新的科技成果。

可惜的是,这个年代科技创新根本没有受到重视,既不能给与创新者社会地位,也不能给与丰厚的金钱奖励。如此一来,大明本土除了一些与西方人合作的天文、数学、火炮制造项目,还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大多数技术的发展,已经靠着吃祖宗老本和喝西方技术的汤来维持进步了。

中国古代的祖宗们,积累的技术本钱很雄厚。使得明朝的钢铁冶炼的工艺,还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高炉炼铁,在明朝已经很普遍,一些大型铁厂利用高炉炼铁,一炉子一次xìng即可炼铁五六千斤。崇祯年间。大明全国一年能够冶铁20万吨,比整个世界其他地区的钢铁产量加起来还要多一倍。

20万吨的钢铁产量,看似很不错的数据。但是,大明全国的耕地都用铁犁,平均2人需要一把铁犁,便需要6000万把铁犁的需求。一把铁犁15公斤,光是铁犁这一项,一年就需要60万吨钢铁。

而大明一年能够实现高炉炼铁20万吨,就连让全国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用上铁犁都不能做到。

事实上,整个大明用上铁犁的农户只有三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户,还在用木犁、石犁等等工具在耕作。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铁犁价格贵,另外一方面是钢铁产量低让很多农户用不上铁犁。如果铁产量规模大增,不但能够满足农户的用铁需求,而且还能通过规模生产,降低铁的售价。

铁产量远远不够,钢产量就更悲催了!

崇祯年间全国一年的钢产量也不到5000吨。并且,钢和铁之间的差价是20倍!而在后世。钢和铁之间的差价是很微不足道的。因为,在后世钢厂制造出来的钢铁成本差异不大。一般情况下都直接炼成钢。

而在17世纪,钢和铁之间,地位的天差地远。冶铁容易,炼钢则需要耗费比冶炼十倍以上的人力物力。

明朝炼钢主要是——灌钢、百炼钢等等工艺。这两种炼钢技术,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直到明朝还在使用。

“灌钢法”的工艺主要是把熟铁条盘成盘,生铁块塞到中间,然后泥封起来入炉烧炼,出来后砸掉泥封。从工艺本身而言。“灌钢法”是一大创举。但是,实际上“灌钢法”制造出来的钢杂质较多,钢质量不甚理想。

杂质少的炼钢技术是“百炼钢”,宋朝《梦溪笔谈》关于“百炼钢”的记载:“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jīng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jīng纯者,其sè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这里面,讲述铁匠通过不断的锻打,将铁中杂质给去除,制造“百炼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