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个人的抗日 作者:样样稀松 >

第249章

一个人的抗日 作者:样样稀松-第249章

小说: 一个人的抗日 作者:样样稀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十多万比较精锐的国军,大部分都换装了美式装备尽全力与日寇作战就太好了。”夜晚,吴铭躺在床上叹息着。
  “这不太可能。”黄玉霜睁开眼睛,望着房顶,幽幽地说道:“太平洋战争一爆发,重庆和延安双方都认为最终将导致日本的失败,因而中国内部两股力量各自都在争夺地盘或调动兵力,当然对日作战时也都保存了实力。”
  “你对国G双方都是怎么看的?”吴铭伸手将黄玉霜搂在“毕竟你和苹如走了很多地方,搜集了很多资料,不象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战场上或者搞偷偷摸摸的暗杀了。”
  黄玉霜思索了一会儿,用纤细的指尖轻柔的抚摸着吴铭的手,“在国统区,自由职业者、低级官员和广大士兵陷于赤贫和事实上的饥饿,而发战争财的人也就是那些囤积居奇者、投机倒把者、贪污腐败的文武官员的财富和显赫以及政府在对付这些腐败邪恶方面的无能显得非常突出。这一切都有利于GCD人。他们无疑是比较廉洁,比较有效能的;他们不需要供养大量的城市人口,因此他们的问题相对说来比较简单,比较好办;但是比GCD地盘的扩大和武装力量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知识界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这样一个信念:他们认为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种种弊端,只有通过GCD的胜利才能根治。虽然这可能意味着以暴君代替昏君。但是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地那些厌倦而愤怒的受害者,现在已无心考虑这一点了。”
  “换句话说,对现在政府不满的人太多了,或者说是穷人太多了。”吴铭若有所思地说道:“没想到我的玉霜现在看问题这么透彻,这么有深度。”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我和官员、士兵、农民、学生都聊过,自然知道一些真实的情况,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黄玉霜张嘴咬了咬吴铭的手指,谦虚道。
  “那你认为。日本被打败后,中国的内战是无法避免的了。”吴铭轻轻捏了捏黄玉霜地脸蛋儿,戏谑地说道。
  “关键还是看双方的立场差异的大不大,还有妥协的程度。”黄玉霜说道:“强势一方要多占点便宜。弱势地一方要强撑着少输一点,政治吗,就是那么回事。”
  “这好象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吴铭歪头过去,轻轻舔了舔黄玉霜温润的嘴唇。“斩草要除根,中国人可没有象西方国家那么成熟的政治观。”
  “不是还有美国吗?”黄玉霜靠着吴铭地肩膀,“国民党不能不考虑美国的态度和立场吧?”
  吴铭轻轻叹了口气,在黄玉霜温软的身体依偎下。欲火从小腹升起,连黄玉霜都觉察到了,嗔怪地白了他一眼。
  “嘿嘿。咱俩先大战一场。我只是全力发挥。从来不保存实力的哦!”吴铭腆着脸压了过去。
  
  在南洋坚持抗日地游击队多是由华人组成,这跟日军以屠杀华侨抗日分子为主要目的的“大验证”行动有关。日军首先在新加坡遭到华人义勇军地打击。怀恨在心,进入新加坡后,便命令男性华侨“听候良民登记”。在“验证”中,几乎每一个华侨都受到了日寇地严厉审问,各界华成功人士更是日军迫害地重点对象。凡是被日军“认定”的抗日华,或被捆绑后推入海中淹死,或被活埋,或被毒死,或被集中枪杀,其状惨不忍睹。许多华甚至仅仅因为接受审问时有点紧张就被当作抗日分子杀死。后来,日寇几乎每攻占一个地方,都要进行类似地“验证”,致使槟城、怡保、吉隆坡、马六甲等大中城市中成千上万的抗日华侨蒙难。
  日本侵略者的这种屠杀政策反倒更激发了南洋华侨的抗日热情,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哪里,哪里的华侨就拿起武器,协同当地人民一同抗击敌人,浴血保卫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印尼,抗日华侨先后创建了两个武装根据地,打击日军巡逻队和日军驻地。在泰国,以华侨华人为主体的抗日义勇队坚持“驱逐日寇出泰国,保卫泰国独立自由”的行动宗旨,队伍发展壮
  )人。在越南,华积极参加了胡志明领导的“越盟”,还建立了“越南华侨救亡会”等组织。在缅甸,华侨参加了缅甸民族英雄昂山领导的抗日队伍,与日军展开激战。
  在这些华人抗日义勇军中,最出名的当属抗日华侨许敬诚率领的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和由华侨林谋盛领导的马来亚抗日义勇军。
  特别是林谋盛指挥下的马来亚抗日义勇军,在联络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增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军火物资供应、协作训练作战技术、搜集情报、联络电讯最后配合盟军登陆反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令人惋惜的是,1944年327日,林谋盛因营救抗日战友不幸被捕。在日寇狱中的几个月里,他受尽各种酷刑,但始终不屈,最后光荣牺牲。
  而肖明华率领受训完毕的华侨子弟辗转潜回马来亚后,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技能,在马来亚抗日义勇军中崭露头角,部队不断吸收壮大,临近1944年年底的时候,直接管辖的部队》:。抗日武装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力量。虽然他们表面也接受华人抗日军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指挥,但他们成立的华人独立民主党却有着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点上他们就要比其它抗日部队有发展潜力,而且这种影响正在部队中不断地加深扩大。
  1944年年底,肖明华率部队奇袭了了被囚禁的六百多名美国侨民。此次行动赢得了美军的高度赞赏,称其“实属伟举”。由此,这支抗日义勇军声名大噪,不仅在马来亚抗日军中具有了较重要的地位,更使得美国人刮目相看,不顾英国佬的反对,直接将其纳入盟军统一指挥之下,成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力量,并且开始对这支抗日义勇军供应武器物资,以便更有效地对日作战。用纳尔逊的格言来说——最大胆的行动才是最安全的,义勇军这一次出乎寻常的行动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得到这个消息后,吴铭终于长出了一口气,离日本投降还有不到一年,得到了充足的物资供应,肖明华的义勇军便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为以后的独立之战积蓄更大的力量。
  思想决定行动,目标的远大决定了脚下的路能走多远。下面就要看南洋的华人是否有这个决心和毅力了,吴铭这样想着走出了房门,迎着天空中的太阳深深吸了口气,清洌舒服的感觉立刻充满了整个胸膛。
  抗战完成,自己便要走了,内战打是不打,自己都不想参与进去,不知道以后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旧地重游,这片土地,这片蓝天,真的是很让人眷恋,让人怀念啊!
  GCD不会收留自己,自己更没有血祭轩辕的觉悟,GMD过于腐败,虽有良将人才,却无力阻止大势滔滔。自己是为抗日训练人马,问心无愧,要说因为这样,而被人指责在国家的内战中拖长了时间,增大了民众的苦难,那自己也无话可说。难道在外侮当前,自己什么也不做才是爱国吗?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吴铭自嘲地一笑,这句话俗是俗了点,却很合自己的意思。
  回香港,还是到南洋?吴铭翻着眼睛愣愣地想了一会儿,很苦恼地拍着脑袋回到了屋里,拿起桌上的报纸又看了一遍,抿着嘴角坏坏地笑了起来。
  终于给老毛子泼了一头脏水,自己匿名给多家中、外报社投的稿子终于见报了,其中不仅将苏联的污点或真或假地说出来,还很明确地点明了苏联对中国领土的野心。现在各家报纸上可是舆论纷纷,有同意的,有斥责的,已经吵成了一锅粥。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自己也算是出了口恶气,也让国人看清苏联的丑恶面目,让国人知道国与国之间残酷的丛林法则。什么盟国,什么条约,为了自己本国的利益,对于中国这样的弱国,那是可以牺牲的。
  国不自立,人不自强,世界之大,哪里还有中华民族的生存之地?


第三卷 不惭世上英,意气紫霓生 第110章 穷途末日
  查清楚,这是谁写的?”蒋介石用手敲着桌案上的报严重伤害盟国感情,破坏统一抗日的言论将会对国家造成多恶劣的影响,如果是外国人写的还有情可原,如果是国人所写,那他居心何在?驻英军事代表团的桂永清和郭汝瑰刚刚带来令人兴奋的消息,英国政界主动要求同我国长期结盟。可现在却出现了诋毁盟国的言论,而且弄得舆论纷纷,你说说这该如何向盟国方面解释?”
  原来,英国人认为邱吉尔领导战时的英国政府,为保卫大英帝国的利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那是他作为一个英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避免邱吉尔因显赫战功而由公民变成“神仙皇帝”,滑到独裁统治者的邪路,在全力支持他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同时,已在国内政治圈内酝酿着形成一种力量。一旦战争胜利,就请他下台,另选政治家组阁,以保证他们的民主制度的连续性。
  当时最有执政希望的英国工党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战后将形成美、苏两霸主宰世界的格局,英国原来的霸主地位将继续被降低。为了与之相抗衡,英国工党政治家暗中与中国驻英军事代表团团长桂永清密谈,许诺说该党若在选举中获胜,愿将香港交还中国(邱吉尔一直反对这桩事),作为交换条件。中国在战后不附美,也不要靠近苏联,而与英国结成紧密联盟,英、中两国于战后在美、苏之间撅起一股第三势力。
  桂永清得到英国工党方面的这个许诺。认为只要能使香港回归,自然是一大喜事,便怀着难以抑制地激动心情,匆匆回国向蒋介石汇报。
  蒋介石听了桂永清来自英国的报告,现在虽然正在思考如何作出答复,但激动的心情却是难以抑制,英国人伸出榄橄枝,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提高,作为国家的领袖。这脸上也是有光的。
  “委员长放心,我马上去查。”戴笠恭谨地说道。
  这时,一个侍从官手里拿着电报敲门而入,躬身放到了蒋介石的桌子上。
  蒋介石随手拿过来。翻看着,突然,脸色变得异常难看,连手都有些颤抖。
  戴笠心里一突。难道盟国方面这么快便来指责,来质问,这报纸上的言论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西方国家不是一向标榜言论自由吗?
  这封密电是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发来地。里面的内容一下子使蒋介石惊得目瞪口呆。
  密电上说:前些日子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的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对外公报为专门讨论欧洲战场问题。但实际上,对亚洲地对日战争也进行了磋商。订有极不利于中国的秘密条约。美国为了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在斯大林的强硬态度下。妥协屈服,答应了苏联了一些条件:(1)承认外蒙独立;(2)大连开为国联有优惠权利;(3苏联租借旅顺为海军基地;(4)中东。由中、苏共管。
  好半天,蒋介石才放下手中的密电,阴沉着脸,也不说话,室内地气氛变得压抑而沉闷。
  “雨农,你先下去吧!”蒋介石轻轻摆了摆手,当戴笠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又补充了一句,“那件事就不用查了。”
  戴笠愣了一下,马上低头答应,“是,委员长。”然后转身走了出去。
  蒋介石皱着眉,又拿起魏大使的密电仔细看了一遍,苦思冥想了半天,才叫进来一个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