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91章

大唐军魂-第91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我们对吐谷浑境内的情况没有太多的了解,不知其总兵力数量及兵力配置,地形分布,其他如上层人物构成,等具体情况。还有,吐谷浑边上有个强大的吐蕃,吐谷浑此举,可能还得到吐蕃的支持,”李靖继续说道,“而且,现在快到夏天了,此时派大军远征的话,已经过了最佳的出征时机,因此,臣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边境各州加强防备,并派遣一部分兵力增加鄯州方向的防御力量待寻个最佳时机再战,不战则已,一战就彻底解决!”

“哦?!”李世民有些意外,好战的李靖也如此谨慎。继尔也沉思起来,灭其国,占其地,永绝其患,这诱惑来的太大了,让他异常的动心,也明白了李靖的意思。

而李业诩听了却想叫起来,李靖所说的,和他想的,竟然是十分相似的,心有灵犀啊!看来,这是一段时间以来两人交换对吐谷浑看法的结果。

“吐谷浑的情况,我们所掌握并不多,吐蕃?有谁能与朕讲讲吐蕃的情况?”稍后李世民问道。

吐蕃的情况,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太了解,没人能够发表意见。

吐谷浑的情况不太了解,还有一个强大的没什么接触过的吐蕃在边上,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李世民有些生气,眼前这些朝中的重臣,居然没有人能够讲出吐蕃的具体情况。

只有李业诩清楚吐蕃的情况,但他不敢讲,若他说吐蕃日后将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而且长安都会被他们攻陷,估计所有人都会把他当疯子,没有人会相信。

李世民脸色变得很难看,好一会才有所好转,“朕明白了,我们接着议!”

又经过近一个时辰的激烈讨论,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组建一支军队,由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领,开赴兰州,加强兰州到鄯州一带的防务,若吐谷浑人敢再进犯,击之。再以加急诏令送抵兰州,命兰州及鄯州守军,尽全力反击吐谷浑的进攻。

同时派出使节前往吐谷浑责备其慕容伏允可汗,并勒令他到长安朝见。

商议结束后,李世民留下李靖和李业诩祖孙俩。

“药师,你也知道,吐谷浑常年寇边,朕已经忍无可忍了,”李世民脸上露出杀气。

“陛下,是到了解决吐谷浑的时候,不能再任其为之了,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做准备,”李靖脸上一副凝重的神情。

“药师,朕明白你的意思,”李世民点点头,“朕知道你考虑的异常长远,”又转头对李业诩道,“贤侄,朕记着你当初所说的,西海边,乃牧马之绝佳之地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李世民站起身,转过脸去,背对着李靖和李业诩,语气十分阴冷地说道,“朕希望能在两年内解决吐谷浑!”

李业诩听着却觉得有一阵寒气,李世民杀机已起。和李靖结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惊诧。

“陛下,臣愿帅兵出征突吐浑,”李靖抱拳,中气十足道。

“陛下,臣也希望能领兵,征战吐谷浑,”李业诩站直身子,随着李靖说道。

“朕记着了,”李世民转过身子,脸色已经如常,“药师,你和候君集去安排段志玄大军出发的事情,贤侄,你留下,朕还有事问你!”【奇书网﹕qisuu】

“陛下,那老臣先告退!”

一番密谈后,李业诩豪气满怀地出了皇宫。

不知天高地厚的吐谷浑人,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第三卷 兵锋 第三章 新式武器问世

稍过几日,兰州方面又传回紧急军报,兰州及鄯州边军联合出击,击退吐谷浑人的侵犯,杀敌三千余,吐谷浑人快速溃退,两地边军追击不上,但兰州一带边境已经暂时无忧。

李世民这才松了口气,但仍令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左骁卫将军樊兴率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开赴兰州,增加与吐谷浑接壤的兰州、鄯州一线兵力配置,积极做好应战准备。

按李世民的要求,李业诩在最短的时间内派遣特战队员进入吐谷浑境内,侦探情报。

第一批的特战队员共四十名,已经秘密启程,由郑仁泰带领,先于段志玄的大军抵达兰州。在兰州经过短暂休整,大部分队员经鄯州、河州,沿黄河河谷一线,进入吐谷浑境内,侦探情报,少部分队员作为接应和联络人员,隐伏在兰州、鄯州附近。

-------------------------------------------

最早的一批特卫士兵进行了一年多的训练,军力与当初相比已经天差地别,单兵战力及协同能力上虽然无法与特战队员相比,但比普通军队的士兵要好上很多。

后一批的招募的士兵也进行了多个月的训练,士兵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士兵的身体灵活性、反应敏捷性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

最初几个月是进行体能、纪律和单兵科目的训练结束,到后来逐渐进行各种骑兵阵法的训练,训练的时间和强度也慢慢增加。几千人长时间进行各种阵法的训练,马上冲锋的队形的保持和变化,各种武器的使用。

特别是李业诩利用唐军骑兵横刀刀法,结合一些其他人体结构和力学因素改进的马刀刀法,更是战士们练习最多的科目。

各中下级军官,都被李业诩以李靖的兵法和现代军事理念相结合的理论调教过了。

纪律方面,快速动员能力方面,那是其他军队完全不能比的,如果说有人想问什么叫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到特卫训练场上一看就知道了。

特卫军中士兵所配置的武器不同于其他各卫,大多都是新制,最基本的武器装备就是经过改良的马刀。用当前最精湛的工艺锻造,刀身重量有所减轻,刀背宽度有所减少,刀刃更薄,刀柄向刀刃方向弯曲角度有所调整,更利于骑手掌控,不易脱手。整个刀身造型符合流体力学,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光靠马匹的冲击就很容易将作为假想敌的粗大木头砍断,草原部落装束的那些轻薄铠甲,马刀只要轻轻一划,就可将其割破。

还有一点与其他军队不同的是,特卫军中每队都配备一名医官,这些医官曾到孙思邈所办的学习班上学习医术,对各种伤病,特别是外伤的治疗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

这是孙思邈在李业诩的一再要求下,终于同意到长安开办一个医术讲解班,李业诩派出了近六十名识字、能写、比较机灵的士兵去学习,主要是创口清创、缝合、刀裂伤救治之类的外科医术,能胜任交战时军中伤员的一些基本治疗。

李世民也曾好几次到特卫军营中,观看士兵的训练,每次都是对李业诩勉励一番。

――――――――――――――――――――――――――

这天,军器监丞陈天宁使人来禀报李业诩,说已经试制成功秘密的火器。

李业诩听后大喜,忙跟传唤的人来到军器监试验场。

军器监的试验场位于一个空旷的山谷中,如今已经是伤痕累累的样子,估计试验火药的次数不少了。

当日的流云小道,今日的军器监丞陈于宁正站在一旁,来回地走着,一脸兴奋与不安的神色,边上还有一些军器监的工匠及守卫的士兵。

看到李业诩过来,陈天宁一路小跑着过来,到了李业诩面前,像是突然反应过来一样,又缓下了脚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却还是满脸掩饰不住的高兴,“李少匠,您设计的手雷已经试制完成,火药的配比也过严格的试验,先前试爆了几次,效果都不错,如今已经制作成功了几个,让您来试试”

说罢小心翼翼地从一个铁制箱子里拿出几个球状东西。

很大的一个铁制圆球,球上面还有一根长长的线状东西,那是经过改良的引线。

李业诩有些傻眼,这东西也制作的太大了些,都快赶上人头般大了。

这是一个超大号的手雷,比李业诩原先设计的要大上好几号,李业诩皱皱眉,瞄了陈天宁一眼。

“李少匠,我觉得先前的威力不大,所以就加大了规格,还有几个是小一些的,”陈天宁挠挠头,有些紧张地看着一脸质疑的李业诩。

“先试试吧”

陈天宁吩咐一名守卫的士兵把这个超大号的手雷放在一堆石头里面,叫另一人拿火折子点燃。

李业诩和陈天宁及其他人都远远地躲到一块大的岩石后面。

那两名士兵已经见识过这玩意的厉害了,点燃引信后,撒腿就跑,在一块大的岩石后面躲了起来,那速度,估计前方有兔子也要被他们撵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有些地动山摇的感觉,大小石头碎屑四处乱飞,周围山林中惊起一群群的飞鸟。

待爆炸过后,躲藏着的人走了出来,李业诩率先走过去看看,放置手雷的地方炸出了一个很大的坑,边上原来的一堆石头都被炸飞了。

陈天宁一脸得意,而其他人除了李业诩,都是一脸惊愕的表情,这玩意儿威力怎么这么大!?

李业诩猛然心动,大号的手雷威力这么大,那如果再设计大一些,装填的炸药多一些,那就是炸弹了,攻城时炸坏城墙什么的,应该不在话下。

“再试试这些小的,用手投掷,”李业诩指着箱子中剩下的那些小一些的手雷命令道。

陈天宁有些不解,但也吩咐身边的一名士兵拿着一个小型的手雷,另一士兵拿火折子。

这名士兵看到刚刚爆炸的场景,战战兢兢地上来拿着手雷,手都在发抖。

李业诩喝止了另一名想上前点火的士兵,示意边上的李成来拿这个手雷,让他在点燃引信后马上用力抛出。

手拿引火装置的那名士兵点燃长长的手雷引信后,赶紧跑开了,李成用大力把点燃的手雷抛向远方。

那枚手雷落地后,再滚了好一段路,落入一片灌木丛中,好一会才爆炸。威力显然没有前面那枚超大型的手雷大,一堆灌木断枝及碎石屑四处乱飞。

看看爆炸的地方,破坏的地方小多了,和后世的手雷比,威力差上很多。接着又试制了几枚,威力也都差不多,也比李业诩当初设想的要差上一些。

这时候黑火药制作的手雷可能只有这个威力了,接下来还要改进火药配方,制作出其他类型的火药来,比如威力更大的黄火药,但这玩意儿工艺太复杂了。

还有这扔手雷,要有个人在旁边点火太麻烦了,正面迎敌时,面对敌方骑兵的快速冲击,威力一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来不及扔,得想法研制出手拉引信来。

只是李业诩觉得这引信和延期发火机构对于陈天宁这样没有太多物理知识的古代人来讲很复杂,一会和他详细讲讲,看看能不能明白,待有空还得自己费点心思研究一下,争取制作出拉发的引信和触发引信。手雷的拉发引信制作工艺不是太复杂,只是李业诩以前使用的都是触发式引信的手雷,拉发式的刚开始接触炸药时候研究过,都有些生疏了。

但按现在的工艺水平,只能先从拉发式引信开始。

李业诩表扬了手雷制作的成功,看着有些扭捏的陈天宁道,“流云,哦,天宁,这段时间成果不错,我会在皇上面前为你请功的。一会你跟我来,我再与你谈谈关于手雷的一些其他问题”

“多谢李少匠夸奖,”陈天宁有些受宠若惊的样子。

李业诩和陈天宁说了关于改进手雷制作,还有手雷外形及里面填充物,当然最着重讨论的是手雷引信的问题。

李业诩详细地讲了手雷引信的原理,主要的是拉发式引信的原理,画了很多结构图,让陈天宁回去试验。

看着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