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377章

大唐军魂-第377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作战科目,正逐步开展训练中。

将作监所监制的战船,已经有五百余艘完工了,都是可以载五百人以上的大船,有近四分之一的战船,经过了特殊的建造,甲板特别的厚,这是为火炮上船做的准备。

经过多次试验,专门用于战舰上使用,射程约七百到一千步左右的火炮,也已经研制出来,木头制作的战舰,连李业诩也不敢往上放射程更加远的火炮,万一不能伤敌,引起已方自伤,那就得不偿失了,七百步之外,敌军对我军基本没有杀伤力。

这样的火炮船虽然可载人少了,主要是一些操浆的水手,还有火炮控制手,其余主要用来储存弹药,但对敌打击力则是成倍的增加。



贞观十八年四月,相里玄奖从平壤回京,在太极宫当着众臣的面向李世民报告情况。

“陛下,臣入平壤时,泉盖苏文率军正在攻击新罗,破其两城,臣将玺书交与高丽王高藏,高丽王派使召之,泉盖苏文才率人回平壤,臣向其宣示了陛下谕,令其勿攻新罗,泉盖苏文道:‘昔日隋人入寇,新罗乘机侵我五百里地,一直未归还,此次若不取还这些被新罗侵占之地,定不撤军!’臣说:‘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可恨泉盖苏文竟然不从,高丽王高藏既也不从”相里玄奖一脸愤愤然地说道。

“臣再使百济,将陛下玺书交与百济王义慈,义慈也是如泉盖苏文般言语,!”相里玄奖说完,将高丽王与百济王答大唐皇帝的奏书呈了上去。

有内侍过来将奏书接了过去,交给李世民。

李世民并没看这两国王的回奏书,而是环看着殿下的诸臣道:“诸位爱卿,泉盖苏文弑杀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朕之诏命,侵暴邻国,百济王义慈与其狼狈为奸,不可以不讨!”

“陛下,臣反对对高丽用兵,!”李世民语音刚落,谏议大夫诸遂良出列奏道,“陛下麾旗所指则中原平定,顾盼之间则四夷归服,威望无与伦比。如今却要渡海远征小小的高丽,如果能迅速将其攻破,那还可以,若万一遭遇挫折,伤威损望,再引起百姓起兵反抗,则朝廷的安危难测矣!”

李业诩一听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感觉很是不舒服,想着一向反战的魏征已经去逝了,怎么如今又蹦出个诸遂良来,朝廷的反战派倒是层出不穷的,看看御座上的李世民,也有些不悦的表情。

李业诩正想出列奏言,一边的李世绩比他先一步站了出去,奏道:“陛下,当初突厥入寇,魏征力谏不可出兵,然陛下却令李特进兵进,突厥终亡,吐谷浑攻我鄯州,魏征也是力主不战,然陛下还是再令李特进出兵,青海之地入我大唐版图,还有后来吐蕃、高昌、西突厥、薛延陀犯我,朝中皆有人上奏不宜动兵戈,臣认为,若这几次都是不出兵,必将养成大患,正是因为陛下果断地派大军反击犯我大唐之敌,才使的如今我大唐版图日益扩大,四夷臣服,若是取罢兵之道,如今边患依然未解也所以臣觉得,对高丽、百济如此不听我大唐号令,危我边关者,也一定要兴兵讨之!”

听李世绩如此说,李世民马上点头认同:“李爱卿言之有理,建议止兵实是魏征之过失,朕早已经明白这一点,只是不想说出来,怕塞了诸位爱卿进献良策之道!”

听李世绩如此说,诸遂良本还想反驳,但再听了皇帝所说的,大感惶恐,不敢再说什么,退回班列中。

“如今西北诸夷皆定,唯东面未平,朕想亲征高丽,各位爱卿觉得如何?”不待众臣再说什么,李世民继续道。

李世民要御驾亲征的话,如一颗重磅炸弹扔下来一样,朝臣中瞬间哗然。

刚刚还有人准备出来建议皇帝不要轻易启战事,哪知道皇帝已经不在这个问题上讨论了,来了个急进式的话题,要御驾亲征,自己率军灭高丽去了。

虽然说朝臣都知道,皇帝是多年行伍出身,经历战事不下百场,从未遭败绩过,但如今已经身居皇位,即使身上那股将帅之气仍在,也不宜亲自出征,毕竟皇帝要统御天下,万一遭遇些什么事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且眼下朝中出名的战将可以说数不胜数。

只有李业诩对此并没什么意外,原来的历史上贞观年间出征高丽的战役,正是李世民亲征的,只是这一仗也给李世民这个百战百胜的著名军事统帅留下了阴影,终未尝将高丽攻下,未达到战略目的,李世民也将此战引为自己一生最遗憾的一战。

“陛下,不可!”长孙无忌率先出列道,“陛下乃九五之尊,高丽、百济只不过是宵小之辈,如何需要陛下亲征,臣愿意替陛下督师征战”

李世民摇摇手,站起身道:“辽东本中国之地,前隋时四次出师而不能将其征服;朕当年说过,血债要用血来还,今朕率御大军东征,是要为中国报子弟之仇,为高丽百姓雪其国王被杀之耻。如今四夷皆平定,惟高丽未平,故趁朕未老之时,以诸卿余力以取之。朕待下半年,即往洛阳,从洛阳往辽东”

李业诩从李世民兴奋的神情中却看了出来,皇帝手痒了,想亲自带兵作战过过瘾。不过想着也可以理解,如今大唐周边差不多都已经平定,只有东面这块地方还有一些不听号令的小国,李世民也已经四十多岁的年纪了,若不趁着还算年轻,身体还强健时过一把征战的瘾,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甚至连征战的对象也找不到了。

见皇帝如此说,谏议大夫诸遂良再出列奏道:“陛下,天下犹如一身:长安、洛阳两京,心腹也;州县,四肢也;四夷,身外之物也。高丽罪大,理应派兵讨伐,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兵士,仗陛下威灵,取之易如反掌耳。若陛下亲征,恐时日长久,若国内有纷乱,太子尚不足以镇服,这些陛下也知道。陛下离开两京地,逾辽海之天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此是愚臣之所甚忧事也!还请陛下三思!”

听诸遂良如此说,李世民不待其他朝臣出列奏言,即以不容商量的口气说道,“爱卿此言差矣,八尧、九舜,也不能在冬季种粮;乡村野夫及儿童小子,却可以在春季播种,让作物生长,这是什么?这叫得其时令。天有其时,人有其功。泉盖苏文欺君虐民,百姓延颈盼救,此正是高丽可亡之际也。诸位爱卿只是未见此理,才会如此说!” 李世民大手一挥道,“所以朕御座亲征,正是顺应天意,合乎民盼,有何不可?”

房玄龄等继续出列反对,李世民只是不听,最后有些恼怒了,阴沉着脸,以非常严厉的口气驳斥那些反对的人,表明自己的决定不可更改。

这时,李业诩顶着李世民严厉的目光出列道:“陛下,臣有一议!”

“讲!”李世民没好气地说道。

李业诩微仰着头,看着李世民道:“陛下,如今已经是近四月末了,已错过年内最佳发兵时间,臣建议,可令辽东守军,以一部兵马,连续地对高丽进行袭扰!疲惫其师,使其无法侦知我后续大军的动向”

既然李世民要御驾亲征,原来历史上的征战高丽的战役也是李世民亲征的,李世民是想在这件事上盖过杨广,李业诩也根本没想到要出言反对这爱显摆皇帝过打仗瘾,不若就一些战事布署上说一些意见为好。

“此议甚好,诏令各卫军做好出征的准备,再令营州都督张俭,准备率军出击!”李世民好似对李业诩所说的非常满意,中气十足地说道。

如此场面,那些还想出来反对的人已经对我讲偃息旗鼓了,只是还有少数几人站出来,在表示同意出征高丽的同时,反对皇帝御驾亲征。

但这次李世民表现的非常强势,对反对出征的意见一概否决,反对御驾亲征的也不理,铁定了心要亲征高丽。



贞观十八年五月初,朝廷发布命张俭等征高丽、百济诏:!

高丽百济,恃其僻远,每动兵甲,侵逼新罗。新罗日蹙,百姓涂炭,遣使请援,道路相望。朕情深愍念,爰命使者,诏彼两蕃,戢兵敦好。而高丽、百济奸惑,攻击未已,若不拯救,岂济倒悬。宜令营州都督张俭、守左宗卫率高履行等,率幽、营二都督府兵马,及契丹、奚、靺鞨,往辽东问罪, 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随着这份诏令的下达,大唐对高丽、百济的战事正式开始打响

第四卷 军魂 第一百五十一章 南北夹击

令张俭等率军出击高丽的诏令下达几日后,李世民复召重臣们在两仪殿议事。

在所召的众臣到齐后,李世民站在两仪殿首,开始说话:“各位爱卿,营州都督张俭已经帅幽、营两都督将士及契丹、奚、靺鞨各一部,共三万余兵马,兵进辽东,对高丽展开攻击。朕希望张俭能一探高丽虚实,为我后续大军的到来提供便利”

此次李世民遣使者持谕到契丹、奚、靺鞨部,诏令这几部遣兵,受张俭节度,出击辽东,对高丽进行疲劳战,以使得高丽人不敢松懈,疲于应付,待我新组建的远征军抵达后,可趁势攻击。

朝廷已经为战事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户部侍郎崔仁师副之,河北诸州皆受韦挺节制,听从其便宜从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征集物资、人员,以各种方式运往辽东,作稍后将进行的大规模战事之用,同时以萧瑀之子太仆少卿萧锐督运河南诸州粮食入海,从海路发往营州一带。

将作监征召的数千名工匠,经过年许的努力,已经建造了几百艘各种大小的船只,以作为出征辽东之用。所建造的舰船中,最大的船只可以容纳七余百人,小者也可以运载几十至百多人。

这次所建的船只,可以运送二十余万的士兵及所需的粮草、马匹、帐篷及弹药等作战必须的物资,基本可以应付战事所需了。

如今所建的战船一大部分已经交付水师使用,进行海上训练,而且建造的工程还在持续。

水师除其自身所募集的四万左右人马外,还依朝廷令,临时征召了几万善使船舵的渔家,以作渡海时操船及一些相关的其他活计之用。

李世民将朝廷所做的战事准备工作大概地向诸臣通报了一番,然后再说道:“此次征战高丽、百济,或许会是我大唐对外征战中最大规模的一仗,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把这一仗打好,所以此次朕要亲征,以鼓将士士气”

听李世民如此说,坐在下面的李业诩有些想笑,这皇帝只不过是想去过过打仗的瘾,再与历史上三征高丽而不下的隋帝杨广一比高下,如今还摆出这么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前几次出征安西、安北,所动用的兵力庞大,战场区域也是异常的广阔,从战事规模上来讲,不会比出征高丽的战役小,若是从国家利益层面讲,皇帝大不必亲征,因为此战并没有关系到大唐生死存亡,不需皇帝亲征来鼓舞士气,更不说亲征所费的物资消耗肯定是比一名主帅或者几名主帅领军出征多。

如今大唐朝中战将如云,能统领大军出征的人也是不少,皇帝出征可能使得诸将协调上出问题,还有可能让一些将领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临机作战的能力。只不过,李世民这个皇帝,也是行伍出生,几十年来指挥作战无数次,且都取得了胜利,其本身就是一名帅才,有可能诸将在皇帝的亲自指挥下,能发挥的更好也有可能总的来说,皇帝亲征还真不好说利弊如何。

只不过李世民亲征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