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商海惊涛 >

第466章

重生之商海惊涛-第466章

小说: 重生之商海惊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让翘首以盼他的邀请众人大为意外的是,在中星世界大会召开前,香港黑道兴和社大哥岑氏兄弟却频频出没于追星园,他们哥俩最近正忙着北上大陆,忙着开拓内地电影市场,凭着他俩在香港电影界的人脉,不少香港知名艺人和导演都被邀请参与内地合资拍片,现在也跟着他一起进了追星园,让外界胡乱猜测,莫非杨星喜得贵子,要和过去的地主老财一样请艺人唱堂会庆贺儿女满月?
    真相当然没那么简单,事实上自从杨星替周艳红挑中了《黑客帝国》和《英雄》,替欧阳倩找到了《卧虎藏龙》这样一步登天转型成功,成为电影明星的好剧本,那天和欧阳婷她们戏耍时无意中又谈到《无间道》一定会大红,于是在杨星女人们心中就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只要杨星推荐的剧本一定会大红!
    现在杨星身边的女人中至少有一半都是娱乐圈的红人,而亚洲娱乐界里更是盛产多栖明星,歌星走红拍电视,模特出名当演员司空见惯。看见杨星一手捧红的《少女星时代》和周艳红等人在亚洲和国际上取得的傲人成绩,说其他女人不眼红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这次正好杨星有空在家陪老婆孩子,而香港号称东方好莱坞,影视制作业非常发达,所以轮番上阵,软磨硬泡,央求杨星不要偏心,至少也要帮她们寻觅合适的剧本,尝尝当大明星的滋味。
    杨星被她们缠不过,闲在家里也有些无聊,他之前正好也有结合香港电影工业所长,开拓国内电影市场的想法,觉得自己现在有资金和技术都有了,也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去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于是把负责电影拍摄的中国星影业公司老板岑氏兄弟约来,并通过他们找来了杨星记忆中不少香港知名导演和演员,为此出谋划策。
    香港电影业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岁月,在最当红的时代,其影片影响力在全亚洲都是首屈一指。建国后曾经作为民国电影精英的大批电影人来到香港,带动了香港五六十年粤语片、武打片的走红。从七八十年代起,香港电影界迎来了一大批在海外学习电影制作的新派导演回归,开始诞生香港电影艺术和票房双丰收的“新浪潮”电影,不但在亚洲票房大卖,其佼佼者还经常在国外电影节上频繁获奖,在东南亚一带拥有了大批港产片影迷。
    九十年代更成为香港影业的黄金年代,涌现出一大批蜚声海外的国际巨星和导演,电影产量也突破了千部,无论是电影制作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和美国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的实力,当时的男星如周润发、成龙和四大天王,女星如林青霞、张曼玉、钟楚红等都是星光熠熠,闪耀亚洲,而吴宇森、唐季礼等导演也成功打入好莱坞,执掌起好莱坞大片来。
    可惜随着vcd和dvd的泛滥,盗版影片问题严重伤害了香港电影票房,严重的时候香港和内地满街遍野都是叫卖几块钱盗版光盘的小贩,使得投资制作一部电影,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香港电影产量锐减到百部,影片水准也大幅降低,大部分都是小投入无厘头的粗制滥造之作,更加难以吸引观众,形成了恶性循环。连带香港演员也出现青黄不接的势头,始终几张老面孔挑梁大制作,新人很难接前辈的班,而作为中坚的导演队伍也出走内地和国外,让香港电影逐渐沉沦。
    而这几年随着韩国、泰国等国留学青年导演归国,一大批制作水准精良的该国影片不断涌现出来,而国内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也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良多,新亚洲电影风头正旺,香港电影却每况愈下,行业有识之士都忧心如焚。
    杨星当初和兴和社老大岑氏兄弟之间的合作,临时起意成分居多,并未考虑会长期合作。可是世事弄人,后来杨星取得老虎基金罗伯逊的信任,岑氏兄弟出了大力的,也慧眼独具,看好杨星未来发展,以他们黑道老大之尊,居然会向年纪比他们小一大截的杨星投靠。杨星也觉得在香港发展,既有香港政fǔ这样的白道支持,又能获得岑氏兄弟这这样的黑道地头蛇的支持,许多麻烦都会轻易化解,于是同意接纳岑氏兄弟,让他们单独执掌星光娱乐旗下的电影制作。
    岑氏兄弟热衷拍电影,香港人尽皆知,他们还亲自出演过电影中的角色,和香港影圈中许多重量级影星的关系更是匪浅。星光娱乐集团前身就是他们原先开办的一家唱片公司,有他们的人脉关系,再加上杨星的雄厚资金支持,兄弟俩创办的中国星电影公司迅速成为香港电影行业的排头兵。
    而且他们听从杨星的建议,认为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内地,国内有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但是缺乏香港丰富的电影制作和推广经验,结合二者的长处,积极推动两地电影合拍和建立内地电影院线体制以打开内地广阔的影视市场,就是岑氏兄弟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事实证明,岑氏兄弟能在香港黑社会里坐到最大社团龙头的位置,手底下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得到杨星的前世经验指导,又有充足的资金,他们把眼光跳出香转向内地后,觉得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啊。杨星还在中央帮他们说了些好话,打消了他们香港回归前曾被国安局找上门的惶恐,于是放开手脚,很快就在内地影视市场打开局面。
    除此之外,杨星这个时候推动旗下电影公司和内地加强合组还有政治性的考虑。97年香港回归后正遇到百年一遇的亚洲金融风暴,即使有杨星提前预警和积极斡旋,香港政fǔ又和中央携手合作,终于力保香港经济一枝独秀,未被风暴吞没,但香港经济由此受到了重创,需要马上摆脱衰退阴影这点却是不假。
    中央不想刚刚回归的东方之珠蒙尘,在杨星等有心人推动下,程沧海亲临香港,把《和香港更紧密经济安排》(cepa)计划提前好几年推出,以提振香港信心,支持香港经济。cepa计划中有一项就是内地为支持香港经济,同意将香港和内地合拍的影视组品视作内地影视,不受电影进口配额限制,对香港影人赴内地的合拍电影的问题,也在证件管理和工作签证上予以方便,还提出允许港资投资内地影视工业和影院院线,这相当于把内地庞大的影视市场向香港电影打开了大门,给低迷的香港影视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岑氏兄弟听从杨星吩咐,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仅签约了不少香港影星北上参与内地影视企业的大片拍摄,还在各地依托中星国际在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建设的娱乐设施积极上马中国星院线影院,现在已经国内拥有高档电影数目最多的院线影院,虽然光靠放映电影还不能做到收支相抵,但如果杨星预测的以《英雄》为代表的国内大片热潮兴起,他们信心满满的认为除了电影放映外,依托电影附带的相关产业,只要国产大片形成规模,赚钱不成问题。
    所以虽然中星集团事业逐渐走上正轨,杨星又想让韦尔奇接手他的工作,尽量平时不多插手公司具体事务,只是这一次事关身边美人苦苦相求,而他也想对国产大片推一把,免得将来好莱坞大片打入国内,国内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所以他就让岑氏兄弟邀请香港影视圈里名人汇聚追星园,利用前世记忆帮着挑挑将来会走红的电影。
    他运用“预知未来”的本事,的确挑了一批大有希望出名的剧本,像成龙的《神话》,周星驰的《功夫》、陈德森的《十月围城》等剧本都被他“慧眼”相中。杨星还谈到他对香港电影比较欠缺的特技技术不放心,准备花大价钱组建一个专门负责使用电脑、焰火、化妆的特技公司,还装作无意的提出使用当今最先进的3d动画技术打造一部国产动画大片,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功夫熊猫》,免得将来国内影人哀叹外国人拍的熊猫我们拍不出来!
    有岑氏兄弟广泛的人脉,还有杨星建议采用《无间道》那样一部影片几大天王和天后助阵的模式,杨星推出自己旗下公司的电影大片很有信心。当然他说不出口的另一个原因是总算能给成天缠在自己身边的女人找些事做,免得她们拉着自己夜夜**,铁杵也要磨成针啊!
    

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棋局
    第二部名震天下'第五百九十二章大棋局——
    第五百九十二章大棋局
    除了岑氏兄弟成为追星园的座上客,还能经常出入追星园的就只有杨星的几名老部下星华地产的于德利、安义礼,星富投资的方凯叔侄,以及查国强江雨秀夫妇。他们到来当然不会只是恭贺杨星喜得贵子,跟着杨星这些年,经过商海的风浪熏陶,这些人都已非吴下阿蒙,就连往日九都地头蛇的查国强也早已洗心革面,办了加拿大护照,和老婆儿子过上了“海外富商”的平静生活。他跟其他人一样都已经是中星集团的重要人物,所以杨星把他们叫到一起,是谈论集团布局国内的“大棋局”计划。
    杨星这些年虽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外人看来中星集团核心业务似乎就是最喜欢在金融市场上大赌一把。只有杨星心里清楚,他之所以经常借助前世记忆放手一搏,真正的目的还是要壮大实体经济的实力。现在偏重于生产的几大产业园已经完成了大半,杨星的目标也算达成了不少,把众多手下叫来,就是想吸收消化在金融市场上获得的暴利,将中星国际旗下企业的品牌旗帜插遍全国每处城乡。
    这一点和中星集团正在国内全面推动的“大棋局”计划息息相关,该计划实际是要打造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通过这个计划把“十方俱灭”的所有公司串联起来,让每家企业彼此精诚合作互相扶持,从而发挥出“1+1》2”的效果。
    该计划的核心是由星华地产依照在国外流行的“mall”模式加入中国元素打造的城市中心商业中心,“mall”这个词最早指的是林荫道,但现在已经特指规模巨大、连成一体、包罗众多专卖店和商铺、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或加盖的林荫道商业街。
    由于“mall”这种建筑在美国经常是建于郊区,开车抵达,大得让人在里面玩上几天都可以,而且建筑外形为了容积够大,多选用圆柱形外观加上一个大屋顶,于是又被戏称为“大蘑菇”。但是星华地产把这种“大蘑菇”移植进国内,就必须考虑国内居民大多没有私家车,要选择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地区来建设,从地图上看,就是在不同城市之间,利用这种“大蘑菇”为支点,构成了一副中星向全国扩张的大棋局。
    国内大中城市布局由于历史原因,往往大同小异,一般都有一两个商业中心地带。那里是人气最旺,商业活动最火爆的地段。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商业中心地域狭小,环境破旧脏乱差的问题越发突出。而国家推动房地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当地政fǔ当然不会放过商业中心地产这块大肥肉,纷纷提出全面改造商业中心,打造城市新形象的口号。
    理想很美妙,现实很无奈,商业中心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首要问题就是改建工程的资金哪里来,还有当地民众房屋拆迁安置,道路改造等都是令政fǔ头痛不已的大问题,而国内房地产业大多数还停留在贷款拿地建房的“空手套白狼”的初级阶段,要开发这类商业地产注定要先垫支很大一部分款项,他们和市政fǔ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