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十九路军战记 >

第17章

十九路军战记-第17章

小说: 十九路军战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除  了六六军(军长叶肇)仍在保持掌控下,突围而走之外,大部分的守军与逃  难的人民,开始大量盲目地涌向下关。但是先前大部分的渡江船只已被集中  管理,唐生智“忘了”解除这道命令,而且在对岸的中国守军,还奉命对于  渡江的船只是“格杀勿论”,唐生智撤退时又没有下令解禁。因此江边涌到  了太多撤退的部队,渡江的船只当然严重不足,造成现场是一团混乱,在日  军的追击炸射之下,中国部队自相践踏而死伤狼藉。   23。7 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   十二日夜间,日军已经发现华军的阵地动摇,南京城内起火,以及抵抗  力量的涣散,因此知道中国军队已经决定弃城撤退。日军一方面准备大军进  城的攻击,一方面则是飞报东京日皇,表示华中方面军随时将会攻占南京。  这消息传出之后,日本举国欢腾,台湾的皇民更是被迫彻夜不眠,要为皇军  攻占“支那”首都的历史时刻,举行提灯游行发表忘我的效忠。   从十三日凌晨开始,日军就正式攻入南京城的街道,一面扫荡“残败  军”,一面就开始不分对象的烧杀掳掠,其景象之残忍恐怖,有如世界末日  的临到。但是在日本东京的皇宫之前,却出现了八十万日本人聚集的庆祝大  会,日本人民载歌载舞的热烈庆祝日军攻占了中国首都,这是日本国两千六  百年来,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时刻,日本政府认为,既然攻占南京,这回  中国除了投降屈服之外,已经不可能再有作战与抵抗的意志了。   事实上,在日军正式进入南京之前,中国军队已经奉命撤退,而停止有  组织的军事抵抗,更没有展开全面浴血的巷战,照理说南京应该不会遭到战  火严重的破坏,军民的死伤也应该有限。但是日军进入南京城时,所展现的  空前残暴行为,几乎是到了完全没有人性、匪夷所思地步,许多外国外交与   第274页  慈善机构,都震惊于日军可怕的暴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现场记录。   当时华中方面军的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竟然无力管束部属;上海派遣  军的司令官鸠王彦中将,根本就故意放手让部属“大干一番”;第十军的柳  川平助中将,也是采取同样的态度。日军在南京的十几万部队,竟然只配属  一百多人负责军纪的宪兵部队。因此从指挥官,师团长,一直到所有的士官  兵,或是以命令指示,或是放纵的方式,让日军尽情表达他们对于南京中国  人民的残忍与践踏,好像只有表现这种禽兽般的超级暴虐行径,才能展现日  本军力的优越性,与能够震慑住中国人的反抗意志,发泄与扭转日本二千多  年来对于中国的自卑心理。   审视日军对于整个南京烧杀掳掠的事实记录,就清楚知道,并非只在  刚刚入城之时的那几天,因为军队交战而出现失控与误杀的局面。事实上,  在十二月十七日,日本华中方面军招待记者,举行日军正式征服南京的盛大  仪式之后,日军照理已经完全控制了南京,军纪与秩序应该可以恢复了。但  是日军在南京这种对于平民毫无人性与军纪的烧杀,仍有如瘟疫继续的蔓  延,并主要由担任南京警备部队的日军十六师团进行。十六师团对于南京平  民继续的残杀施暴,竟然一直延长了三个月左右!直到松井石根等将领被调  回日本,日军大本营干脆撤销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以及第十军的战斗序  列之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才稍微有所收敛。   因此,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既非是浴血巷战所产生的伤亡(因为根  本没有组织性的巷战),也不是少数军纪失控日本军人的个别放纵行为(是  遍及整个南京城内外,以及延长达三个月),根本就是日军从上到下、绝对  是故意放纵的禽兽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大屠杀”,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可以  为日军的这些禽兽行为进行辩护。面对日军在南京军纪完全失控的危机,日  军大本营最后被迫彻底撤除整个华中方面军所有的战斗序列之后,才得以控  制住3。   根据事后的统计,总共超过三十万以上的中国军民(这还是比较保守的  估计),在南京被屠杀,八万妇女遭到强暴,所有南京的文物与财产,完全  被日军劫掠一空,其中以日本第十军的第六师团(谷寿夫)、上海派遣军的  第十六师团(中岛今朝吾),在师团长的鼓励与纵容之下,在南京留下人类  ___________  3 这是日军大本营最为离奇的做法,竟然将这支拥有攻占南京之特殊历史光荣的日军战斗序  列部队,完全加以撤除。这一点就充分的暗示,日军大本营其实清楚知道,这支部队,犯下了  无可饶恕的历史罪行。   第275页  历史上,最为恐怖以及无法原谅的屠杀记录。虽然日军这些将领,都在战后  的东京与南京战犯审判中,遭到公正的法律制裁(包括松井石根、武藤章、  谷寿夫全都被判死刑),但是当时负有重大指挥责任的鸠彦王却被美国因政  治理由,故意地被放过。   因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上千真万确的恐怖历史事件,有无数的人证与  事证,经过国际社会的“东京大审”与中国政府的“南京审判”所确定,绝  对是铁证如山,也绝对没有任何可以原谅与辩护的藉口。它是日本对于中国  侵略暴行的一个巅峰的浓缩记录,也是人类历史中,不能忘记的暴行记录。  在中国的首都南京,日本军人曾经从上到下地犯下集体屠杀、强暴与劫掠的  暴行,日本至今不愿面对这个历史,日本就没有资格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  员,因为否认这种历史上千真万确的暴行,就是否定了对人性最基本的尊  重,是绝对毫无人性认同的做法。   23。8 日军战术成功但政略彻底失败   在南京保卫战之中,日军进攻战术的运用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前线作  战部队不待继续进军的命令,就已经掌握战场的先机,以独断的方式,抢先  尾随追击中国部队,空军飞机更是不断炸射,让中国的部队无法进入防御阵  地,也无法整编与恢复有组织的作战。接着在发动全面攻击时,更是多路齐  进,海空进行协同作战,日军以强大的军力进行中央突破,同时派遣快速部  队对南京外围进行迂回的包抄。日军攻击南京的前线部队,无论是战场反  应,以及战术的应用,都可说是达到一流的水准,也就造成在日军正式发动  攻击的十三天之内,就攻占了中国的首都南京。   但是在政略的层面而言,日本进攻南京,却犯下了重大的错误。这场作  战是由前线的部队引导整个战争的发展,大本营只能跟着追认而已。事实  上,原先日本的战略设计,是希望能够籍着战争的打击,来逼中国让步与屈  服,成为支援日本大东亚战争的“保护国”,而非要全面占领与灭亡中国。  因为日本真正要准备决战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苏联,所以日军大本营原来  并无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但是在前线军队的请战压力之下,大本营却被迫  放弃原则,支持进攻南京的行动。而在日军攻占南京之后,统帅更无法阻止  部队纵兵大掠南京,这种不给中国留下和谈余地,硬要攻陷中国首都南京,   第276页  并且展开空前残酷的屠杀与掳掠的做法,当然是让国民政府,绝对不可能与  日本以和谈来解决两国的战争了。日本进攻南京之“失控作战”,犯了日本  想要迅速结束战争的政略与战略的大忌。   原本日本政府所提的和谈条件,在十二月二日由蒋介石所召开的高级军  事首长会议之中,几乎得到与会所有人的同意,认为可以一试,以疏解中国  所受到的战场挫败。因为中国当时急需进口武器、训练新兵,与重新布阵的  时间,因此国民政府转告负责和谈调停的德国大使陶德曼,中国愿意在这个  原则下,与日本进行和谈。但是由于日军快速地攻占南京之后,日本军部的  立场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军部认为中国首都已被攻克,中国已无和谈的筹  码,因此立刻推翻了原先和谈的条件,增加了中国无法接受的条款。而日军  在南京的空前暴行,更是造成中国政府方面,无法与日本进行谈判的压力。  如此一来,中国政府根本不能与日军停战,中国人民也不可能支持和谈。   所以日本攻战中国首都,以及对中国人民所施行的残暴行为,不但不能  达成速战速决的目的,反而使得中日战争无限的延长,这是日本侵略中国之  整个战略的危机所在。日本开始不知如何结束中日战争,只有将有限的战力  逐渐地消耗在中国的战略空间之中,因而它就越发感到自己在对美、苏大决  战之准备上的不足,最后日本只能以先发制人的方式突袭美国,铤而走险的  掀起太平洋战争,而最终战败亡国。这种由前线部队主导整个战争决策的方  式,终于成为日本整个战略布局的致命伤了。   23。9 中国决心继续作战到底   而蒋介石坚持防守南京的主张,原来也是政略的考虑优于作战的考量。  唐生智已在蒋介石身边多年,参与诸多重要的军政决策,而临危出任没有人  愿意接的重任,当然是由其个人的勇气与决心。但是唐生智过度强调“牺牲  殉国”的作战指导原则,根本就不符合国家之持久抗日的战略指导原则,也  不符合当时战场作战的需要。当是抗日作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是设法在激烈  的抵抗中,仍要保全战力,以达到维持长期作战的目标。唐生智叫疲弱的华  军,在临时的防御工事内,采取极为僵化与呆板的死守,即不准主动出击以  扰乱日军的攻势部署,又没有掌控预备队进行防御决战,兵力原本已经不  足,防守的正面又太广,当然容易让日军攻破防线。   第277页  唐生智这种没有战略考量的战场部署,实在是军事才能极差的表现。而  部队撤退没有事先详细的安排,全城撤退与破坏重要设施的规划又不周密,   更显出他军事指挥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唐生智在接到撤退命令之后,还犹豫   观望,坐失安排撤退的良机,等到局势已乱,自己却草率慌乱的先行逃走,   完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管道,这些都是造成南京撤退混乱的原因。至于唐生   智本人狼狈地丢弃部队而离去的责任,蒋介石在事后并没有特别追究。   南京的背水阵式,并非完全不宜防守,只要兵精粮足,是可以一战的,  当年太平天国就苦守南京达五年之久。而在淞沪会战之后,残破的华军极待  整补,因此很难再打出精采的保卫战。唐生智肯临危受命,固然是心志可  嘉,但是其能力与体力都不足以担当这个责任,虽然这场战争,无论如何都  是要以失败收场的,不过唐生智过于偏重“殉城”的战法,没有想到适当保  持全军的战力才是中国抗日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   当时南京的防卫计划,应该先有灵活的部署,提前以小部队出击,让日   军过早展开攻击阵式,以减轻攻击集中的力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