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第4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暴涨二十倍以上。如果这百分之二十的粮田焚毁全部是发生在一个地区,那么整片地区都会因此陷入狂乱之中。这可比之前的混乱与暴动,要大得多。如果粮田被焚超过百分之三十甚至四十以上,那么整个国家就能饿死一半以上的人!以前的混乱,只如蚁蛀大树,而这一次的混乱,却是海啸掘堤了。而为了他这个计划,他大概会派出所有他能找到的帮手,不仅有那些雇佣兵,或许还有一些为钱卖命的地痞,流氓,山匪,土霸,马贼,水盗等等。。。他准备了已太久太久。他不缺人,也不缺时间。”
严真平听得目瞪口呆,颓然坐下。
他终于明白了。
再没有谁会比他这样的老牌政客更明白物资供应上的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物价变化了。尽管农业社会尚未走到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影响一切的地步,但是日趋完善的货币系统同样对封建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基本表现,就在于它通过最原始的手段来完成经济作用的一大功能通过物价调整来调节供应。
当物品短缺时,就涨价,当物品供应充足时,就降价,以此来调节进出,平衡供需。在商品经济的原始阶段,这是它最典型的一大基础作用。
然而经济不是物理,不会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不是物资的供应减少了百分之一,价格就上涨百分之一。恰恰相反,在贪婪的商人眼里,有很多商品哪怕供应出现百分之一的减少,都能使物价提升百分之十,甚至是百分之百。
粮食就是这一类最典型的代表性商品。
农业社会里,商品被划分为最基本的两个层面必需品和非必需品。
而粮食就是必需品中的重中之重。
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会因价格的涨跌而增加或减少,因为人总要吃饭,不吃就得饿死。所以通过物价调整来控制粮食供应,不是在通过降低对方的购买欲望来限制销售,而是通过价格飞升到超过对方的购买力来限制销售。只有在老百姓的购买力达不到粮价标定的基础上,才会出现供与需的短暂平衡,而这份平衡的代价,则是大批的老百姓因为无力购买粮食而活活饿死。
时代的限制,使封建社会缺乏完整而高效的粮食控制体系,国库存粮完全不足以弥补高达百分之二十的粮食缺口,物价成为唯一的控制杠杆,大量缺粮的情况下,粮价的飚升成为显而易见的现实。
乐清音对各地钱庄商号的打压,不但使惊虹官府无钱从国外买粮,同时也进一步迫使民间经济混乱,使得粮价以滚雪球的形式急剧扩大,从而引起全国各地的物价飞涨。人们会发现,曾经的那个繁荣强大的国家,在面对这样一场大灾难面前,完全没有还手的余地。
大量的粮商会囤积粮食,待价而沽,大批的百姓将无粮可食,混乱将如瘟疫,在全国各地蔓延,无钱可用的惊虹官府,则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统治危机。地处南方,水土滋润,长年以来自给自足的惊虹人,不虞天灾的同时,从未想过人祸更甚于天灾。而这一次,浅水清要带给他们的,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灭顶之灾。
缺乏有效应急机制的封建年代,对类似这样的灾难完全无法避免,再加上铁血镇伺机而动,惊虹人的这个冬天,将注定难熬。
一想到这,严真平再也坐不住了。
他站了起来:“我要给廉王写封信,请他无论如何,立刻说通陛下和太子殿下,放铁血镇归国,我希望你们也能写封信给浅水清,请他暂缓行动。可好?”
夜莺和诡八尺对看了一眼,诡八尺点点头道:“你可以劝廉王出面游说梁丘旭,但在我军行动之前,你不可泄露此事内情,若惊虹人依然不同意放铁血镇归国,那就只有与敌偕亡一条路可以走了。”
严真平无奈点头:“尽人事,听天命,若天要亡我惊虹,我严真平无话可说。”
诡八尺冷冷道:“若天不亡我铁血镇,也不亡你惊虹,那么严大人,我希望你能归顺我天风帝国,就当作是我同意你写这封信的报酬吧,你看如何?”
严真平长叹一声:“若浅水清能手下留情,让我惊虹少死一些无辜,我可以考虑。”
“严大人,只要梁丘旭肯放我铁血镇回国,我们是愿意为惊虹人补充这些粮食,重新稳定惊虹乱局的。这一点,我诡八尺可以向你保证!”
“若如此,我严真平代惊虹百姓感谢诡公子,从今以后,严真平愿为公子鞍前马后,听凭趋策!”
严真平一躬到底。
诡八尺开心地笑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1)
火云城。
夜。
总督府里的侍卫,已经全部撤了下去。
严真平在看书,诡八尺在练字,夜莺则开始学起了女红,尽管大家都还没有走出书房,但是有些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见起了变化。
现在严真平已经在正式教导诡八尺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再需要他用赢棋的方式讨教了。
“霸业城还没有来消息吗?”诡八尺一边临摹字帖,一边问道。
“做事要认真,不可轻易分心。好好练字。”严真平道。
诡八尺吐吐舌头:“做军人和练字有什么关联吗?”
“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沙场征战,气血激扬,若想在百万军中从容镇定,指挥有度,就先要有一颗能够随时保持冷静的心。你现在年纪还小,自以为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经验不足,威望不足,其实你真正的大问题是心浮气燥,缺乏耐性。这是小孩子的通病,做一些水磨功夫,慢慢磨砺一下自己,对你有好处。”
“哦。”
严真平笑了,这小家伙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好学,只要人说这么做对他有好处,他就一定乖乖接受。
曾经的刺杀者,俨然成了被刺杀者的学生,也算是蔚为奇观了。
一则“商文序”临摹完毕,诡八尺把字交到严真平手上,恭敬地听其点评,严真平看都不看,就把字帖搁在一旁:“把你刚才临摹过的内容背一遍。”
“啊?”诡八尺傻了眼:“你刚才让我练字,又没让我背书。”
严真平一笑:“商文序是惊虹丞相益子谦早年之作,这个人虽说有些迂腐好色,但为人还是有些见识能力的。我让你临摹他的字,不仅是让你学习他的书法,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他的一些政治思想。虽然我二人观念不同,但是很多时候,正因为观点不同,为避免个人狭隘之见影响个人,所以你才更要博采众家之长,补自身之短。你师傅虽然不算是一个好师傅,但有一句话他说得很对,我很喜欢。那就是徒弟若不能超过师傅,那是师傅的耻辱。因此,我才要把益子谦的这篇商文序交你临摹。你只临摹其字,却忽略你文章本意,那就是说,你只注意了其表,而忽略了其里,是为大忌。我没说让你注意内容,你便不看,如何能行?学生者,首在好学不倦,抓住每一次时机,孜孜以求学问。老师教一,学生反三,如此才能有所作为啊!”
“是,我明白了,既然如此,我再临摹一遍。”
继续临摹的过程中,严真平也为他讲解这篇商文序本意真要,这篇商文序是益子谦早年论朝廷重农抑商之必要性写给当时的惊虹皇帝的。当时的惊虹深受圣威尔人日益扩大的财富刺激,因此想进一步扩大国内商业生产水平的发展,所以有人从制度上提出平衡农商从业者的地位,刺激国内经济。
益子谦对此提出了激烈反对,认为此举弊大于利,并写出了这篇商文序,尽管文章有其巨大的时代局限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为什么当时的古代政治家,都极力反对农商平等,做出重农抑商的政治决策。
举凡一个国家的发展,无论怎样变化,大体都是从基础农业社会向混合型政治经济体制过度。这其中,越是发达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大量的人员从事工商业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国家经济收入,充实国库。即使是在遥远的封建社会体制下,这种认知依然存在。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封建体制下的官僚们,之所以不提倡商业,主要是由于趋利性行为,会导致大量农业生产的荒废。而农业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产业,是万万动摇不得的,因此在后世的许多改革中,当人们发现工商业体系过度的蓬勃发展,会导致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下滑,大量的农业人口转而从事其他产业,大量农田因此荒芜,国家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考验,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前,他们只能采用重农抑商的制度,来保证自身农业的稳定性。
无法在金钱上使两者平等时,他们只能在地位上,使农业生产者的地位高于商贾,从而避免农业人口从事者的急剧凋零。
因此很多人以为,重农抑商是当时的政治决策者一个愚蠢的缺乏远见的行为,但事实却是,在当时不够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足够的人力,是唯一保证农业基础稳定的条件,无论如何不可轻忽。
也因此,在封建大帝国时代,通常有这样一个怪现象:即,明明是重农抑商的社会制度,但是随着商业生产的多样化,人们财富的增加,大商贾们完全有资格跳出这个地位怪圈,通过手中庞大的财富操纵当时的国家政治,并为自己谋取利益,然而事实却是,花了大价钱买来官位的商贾们却又都不会反对重农抑商的基本理念,以避免国家根本的动摇。
在这里,农业是根本支柱,经济是运转农业的链条,假如说经济出现问题,那么这根链条就等于生了锈。农业出现问题,那么根本支柱就会倒塌。一旦这两个产业共同出现重大问题,整个帝国都会为之倾斜,倾覆,并最终走向灭亡。
益子谦的这篇商文序就是从这个角度加强诠释了此一理念,尽管后世的人有太多太多理由可以对此表示不屑,但在当时,此理念确实在官僚中确实相当盛行,由此可见,当时的惊虹官府风气,依然是以保守为主。而保守派并非一个贬义词,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代表了稳定。
对政治而言,稳定大于一切。
此刻严真平认真讲述着惊虹国内的一些政治风向和基本理念,诡八尺一边听,一边认真书写着商文序,一老一少相得益彰,直到离楚灵巧如猿猴的身影突然出现,轻叩书房小窗,露出一张笑咪咪的脸道:“你们到是在这里过得自在啊,又是讲课又是教书。”
诡八尺一激动,正要弃笔大叫,严真平已冷冷道:“事情没做好,不可随意停下。”
诡八尺立刻低头继续写字。
浅水清对他的教导是放任自流式的,很不负责任的甩重担到他身上,让压力伴随他成长,其余不管不问,严真平对他的教育则是严格督促,循循善诱,一步一个脚印的来,两种教育方法各有其好处,放在诡八尺的身上,其进步可说日进千里。
这刻严真平头也不抬道:“既然有贵客到了,就请进来一坐吧。”
离楚把头一摇,笑道:“我受乐夫人之命,来带八尺走。”
严真平心中一颤:“乐夫人?。。。是乐清音吧?如此说来,她已经来了。既然带八尺走,那是不是霸业城有消息了?”
离楚佩服道:“严大人果然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雅意,我们的消息比严大人您稍微早一些,知道了一些事情,事起匆忙,怕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