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燃烧大时代-第2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笑着用右手握了握她略显冰冷地手。鼓励道:“我也是从内地出来的,这有什么呢?只要认真地对待工作,努力拼搏,我们一定不会比别人差。你看。我现在不是成了世界首富了吗?”
邱淑贞听了我的话,神色开朗了一些。勉强笑了笑,不过依旧没有说话。看来,她还是有些放不开。
许晴丝毫没有自我介绍地觉悟,赖在我的左肩上,抬头望向了我:“伯爵哥哥,现在我觉得我们这些姐妹都学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能有实习地机会啊?理论知识再高,可如果没有实践配合。是很难学到真本领的。”
我知道她地话有道理。可是这个问题,我真地有些犯难——她们的年纪相对于电影来说,还是显得太小了,特别是香港现在这个年代。根本就没有合适她们发挥演技地影片。不说别人,就是我此前曾经承诺过的李丽珍,也由于没有合适的剧本。居然被德宝的人诱拐去拍摄三级片。
看来,我得加快澳门电视台的建设了。现在这个时候,也只有电视台制作地电视剧、综艺和真人秀节目,能提供她们锻炼地场地。
不过。我可不会说我出我的打算。我捏了捏许晴的脸蛋,笑着道:“怎么?才学习了这么点时间就觉得受不了了?你们可是我们公司从各地选拔出来地精英,未来除了拍摄电影外,还要学习主持节目,做广告,唱歌出唱片不说别的。你们至少得给我来一个影视歌三栖全面发展吧?”
说到这里,我故作神秘地道:“知道吗,未来公司会组建男女歌唱组合各一组,你们这些小女孩,正是公司大力包装推广的对象。如果你们不现在抓住机会,将来选拔不进,你们就等着去哭鼻子吧。”
这些女孩,显然不知道就算没有我和东方之珠电影公司,将来也会大红大紫,被我这么一吓,心忧前途地她们。一下子就散开了,估计是回演艺班去琢磨我这个消息去了。
而许晴,却拉着我的衣角不放,“伯爵哥哥,你好不容易来一次香港,能不能带我出去玩玩呢?晴子已经半年没有逛过街了,天天都待在这栋大厦里,都快闷出病来了。”
“可是这样出去,如果被你家族地人发现,该怎么办呢?”我吓唬她道。接下来我要到德宝电影公司去找李丽珍,身边带一个女孩,我始终觉得有点不太方便。
虽然许晴的脸上有一丝忧色,不过她还是不松口,“我想事情过了大半年,家族的人应该早就死心了吧。我班里的那些同学,一大半天天可以回家。剩下的就算是待的时间最长的,放长假地时候也会回家去。只有晴子,就像一个犯人一样,待在这里。哪儿也不能去。求求你了。伯爵哥哥”一边说,她一边使劲地摇着我的肩膀。
我终于被她打败了。苦笑着点了点头。实际上,现在地我,并不太怕任天堂和山内博了,惹恼了我,就来一个全面收购,我倒要看看,到底谁才是可以决定许晴命运的人。
况且,现在许晴的容貌和气质都有了一定地改变,就算是面对面,相信山内家族的人也不敢确定此晴就是彼晴,而这段时间,足够我掩饰一切了。
就这样,我让邹杰去演艺班替许晴请了假。然后就左手扶着莲娜,右手搂着许晴地小蛮腰。走出了海运大厦。
第四卷 巨龙的腾飞 第259章 抗议
由于邵氏影业整体地落入了我的手里,所以现在德宝电影公司的办公地。并不是历史上清水湾道的邵氏影城。潘迪生特地租用了九龙弥敦道旺角广场附近一栋十二层高的大楼,德宝公司的各个部门,都安排在这里。
“抱歉,你们没有提前预约,所以我们不会让你们进去。”大楼前面。几个保安拦住了我们一行。
莲娜自觉地走了出去,冲着那几个保安礼貌地点了点头,“那好,请你们上去通报一声。就说我们东方之珠电影公司的老板谢少龙前来拜访。我想作为同行,你们的高层。也希望和我们进行必要地交流,以此来相互促进吧?”
一干保安脸上都露出色迷迷的神色,不过。他们可一点儿也没有通融的意思,为首的一个保安道:“呵呵,这位小姑娘真可爱,照理说我应该通通情面。可是,你们是东方之珠电影公司的人。那绝对不行了。你们电影公司把原本应该属于我们德宝地邵氏影业抢走了,让我们公司拍摄的电影没有自己的院线。只能选择在新艺城和嘉禾公司的强档影片地间隙进行放映,所有人肚子里都憋着一股火。”
“是啊,如果不是我们潘老板打通关节,要在香港组建第四条电影院线,说不一定我们这些人就要面临失业的危险了。”另一个保安发牢骚道。
言者无心,听着有意,这个保安无意识地一句话。却让我面色大变。
香港出现第四条院线。原来应该是1988年的事情。
那一年,原是雷觉坤金公主院线合伙人身份地陈荣美、冯秉仲,眼见港片市道正旺(外埠票房远远超过香港本土收益),东南亚、台湾、韩国等地都愿意投资港片赚取更大利润。但因当时三大院线主宰香港电影业,外资虽然偶尔也能投拍港片,却无法获得院线黄金档期及当红影星主演。
有鉴于此,陈、冯二人决定另组独立于三大院线之外的新宝,专门充当外资和本港独立制片公司地“中介人”。大家合伙开戏,拍出来地电影不仅可以在新宝院线上映,外方投资还可以带回本土市场继续盈利。
原本说来,新宝院线的成立应该是好事一桩。仅1988年。港产电影发行数量就激增到110多部,比1987年多出30部。自此,香港影人所谓的赚钱地“黄金时代”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刘十三”、“郑九组”(意即刘德华一年拍13部电影,郑裕玲同时跨九个剧组拍戏)等戏称亦相继传出。事实上。莫说刘德华、郑裕玲、钟楚红、张曼玉这些影星,当年连幕后摄影、武指、灯光、道具都身兼三四组戏。大家赚钱赚到疯。
客观而言。多了一条新院线,对片源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票房总额也会大幅增长。如此种种尽管看似皆大欢喜,实际却是隐患严重。
首先,随着低成本小制作(包拈之前排不上期地劣片)开始有机会在影院公映,导致滥拍现象愈发严重。
其次,本土观众地消费力跟不上产港片产量猛增的步伐。港片年产量已超过200部,但观众进影院人次却比1988年减少1900万人次。
再者,由于院线增多、外资充裕。正好促使香港的独立制片公司宣布“独立”,不必再做依附于三大院线的“卫星公司”。长此以往。三大院线逐渐“人心涣散”,譬如嘉禾旗下的洪金宝、许冠文公司先后转投“新宝”;金公主支持地新艺城老板黄百鸣、麦嘉相继跑出来与新宝院线合作《合家欢》及《瘦虎肥龙》。至于徐克、麦当雄的制片公司更是如鱼得水,独立于三大院线之外,从容借助不同投资方摄制电影。
这样一来,三大院线逐渐丧失在香港影市“呼风唤雨”的地位。至1993年,香港影市出现嘉乐(嘉禾旗下院线)、金声、新宝、永高、东方(黄百鸣成立)五大华语院线混战局面,看似热闹,实则积弱。早已不复香港影业经济支柱的龙头地位。
反观取代香港院线成为当时港片主要投资者的,居然是来自台湾地八大片商!客观而言,之所以出现台湾片商在香港反客为主地形势。除了新宝冲破三大院线封锁,充当“引狼入室”地中介者之外,还因为当年内地、港台三地影业正值整合打通的“大时代”——台湾当局允许台湾片商赴内地拍摄外景,台湾投资商则更愿意支持香港制片商北上,为他们做“开荒牛”。
于是,自1990年起,华语电影业涌现了大量台资港片及合拍片
1992年前后,刘德华的天幕、李连杰的正东,王家卫的泽东相继创立,这些大大小小的制片公司地幕后金主便是台湾片商。
对于投资港片。台湾片商十分慷慨。只要香港制片人提出个故事题材和列出明星阵容,他们就可能先拿出上百万(甚至更多)现金来买这个计划(俗称“买片花”)。如此做法,对于香港影人自然好处多多,比如王家卫就倚靠张国荣、林青霞的全明星阵容和改编金庸武侠的“计划”,骗来台商地上千万投资,开拍《东邪西毒》。
正因为赚钱实在容易。令香港多数电影人不仅自信心空前膨胀。更打定主意在97回归前狂捞一笔。怎料还未到回归之年,香港电影已经自食恶果——1993年前后,跟风滥作横行,题材类型单一,票房一路狂跌。但拍摄成本却因明星片酬暴涨而不断增加
这一番恶性循环下来。饶是台商资金再充裕,也架不住收入与投资长期不成正比。
1993年5月,台湾八大片商与香港电影从业员协会就如何抑制港片制作成本、压低演员片酬进行协商,其中特别提及“目前共有250多部台资港片未如期交货”。
事实上,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烂尾”投资根本难以计数,即便能够完工上映,港片亦无厚利可图:自1993年开始,市道已经大变!港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首先是台湾市场不保。台商因港片利薄逐渐减少投资;台湾政府亦于1993年开始放宽对西片及日本电影的拷贝数量限制,以减低本土市场对港片的依赖程度。97年之后,美国八大电影公可更以强势产品和行销手段将台湾电影市场几近垄断,港片已很难再分得一杯羹。
其次是内地市场难进。由于90年代初台资港制内地供景地合拍片风潮太旺,合拍片及协拍片数量远远超过电影局规定,还有《蓝风筝》、《诱僧》等合拍片违规操作,导致内地于1994发布加强管制合拍片的规定。而这一举措对于对于正值困境的香港电影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第三,东南亚市场失守。90年代中后期,马来西亚及泰国经历货币风潮,更有亚洲金融危机作乱,经济不景气,加之港片中仍有卖埠保证的名导明星亦日见稀少。终于令曾经是港片最重要市场地东南亚不但不再购买“片花”,甚至对已经制作好地港片成品也渐失兴趣。
第四,遭遇影碟及盗版冲击。从录像带到LD,从VCD到DVD,影片放映地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院线虽然因此愈发萧条,所幸影人还可转而借助影碟市场盈利。但随着盗版日益猖獗,香港与世界各地电影业一样,都遭受重大打击。
第五,本土市场遇险。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港片继丧失大半外埠市场之后,本地市场亦遭遇好莱坞入侵。1993年《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创下6000万票房,打破之前港片连庄本土几十年票房冠军的神话。随后西片年年压境。港片节节败退,迄今这一局势仍在继续。
既然香港观众爱看西片胜过港片,院线商也只好见风转转舵,不但缩减投资港片地资金,还将原本放映港片的部分影院改放西片!更有甚者,90年代后期,随着黄百鸣的东方院线停办,陈荣美“双线联映”(新宝、金声)旗下不少影院停业改建成商场,邹文怀的嘉禾亦放弃香港影院的经营业务,则标志着曾经主宰香港电影业的“院线制”宣告全面瓦解。
说来唏嘘,港片兴盛地时候,谁都想轧上一脚。投资拍戏赚大钱,待到港片不景气,找制作资金却成了大问题。连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