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烟云 >

第6章

盛唐烟云-第6章

小说: 盛唐烟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我哪知道他眼神那么毒。况且,况且他一边赢着咱们的钱,嘴里却一边嘀嘀咕咕,说这是雕虫小技,却令太多人沉迷其中,遗害无穷。我嫌他太嚣张了,才想好好给他个教训!”
    “我看最该教训的人是你!”尽管心里对宇文至的话还有所怀疑,王洵依旧决定今天的事情到此为止。毕竟没惹出什么太大的麻烦来,况且李白这个人名气虽然响亮,在长安官场上却不甚吃得开。得罪了也就得罪了,犯不着为了区区一个他而跟好朋友闹得生分。
    “我已经被教训了,你看我被他打的。”从王洵的说话语气中,宇文至知道自己再一次蒙混过关,指指乌青的眼眶,低声诉苦。
    “活该!”王洵有些恨铁不成钢,“谁叫你没有赌品,下套不成,反被捉了现行!今天常乐坊所有损失,都要从你年终的分红中扣出来。日后那姓高的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所有汤药钱,也由你自己一个人担着!休想再让我跟你一起出,我没这种满嘴跑舌头的兄弟!”
    “我,我家四十几口子,就等着那点儿分红过年呢!”宇文至一听大急,立刻跳着脚抗议。
    “你家在渭水河边,还有四百亩地呢吧?!别跟我说今年庄子上又闹了灾,颗粒无收!”王洵把嘴一撇,毫不客气地拆穿。
    “可不是么?今年夏天雨下得太足,渭河涨水,冲垮了很多屋子。我这个人你也知道,一向心软,看不得庄户们没地方容身,就。”宇文至苦着脸,顺着杆子向上爬。
    “滚你个一向心软的宇文大少吧!”王洵一巴掌拍过去,将宇文至轻飘飘推出老远,“你要是心软,天底下就没有恶霸了。滚,今天别让我再看见你!”
    说罢,不再理会宇文至的哀求,跳上坐骑,打道回府。
    虽然把话全说开了,但无端被知交好友骗去当打手,他还是觉得很不是滋味。因此也没心思再去招惹白荇芷,带着几名贴身健仆,径直往自己家里赶。
    此际时令已经到了仲秋,天色暗得很快。待一行人来到崇仁坊的祖宅,各家各户的门前已经挂起了灯笼。明晃晃的一颗挨一颗,五颜六色,把天空中星斗的光辉都给比了下去。
    王家的祖宅只有五进,规模在崇仁坊这一带不算太大,但胜在历史悠久,风水吉利。据说此宅乃北周初年所建。后来经历周隋相代,又经历隋祚唐承,到了高祖武德年间,被王洵的曾祖父王蔷给买下,一直传承至今。(注1)
    也许是在隋末杀人太多的缘故,王家的人丁一直很单薄。所以也没人跟王洵的祖父和父亲提出分家要求。而王洵的祖父和父亲又都是知足常乐的性格,这么多年来,爵位只降不升,故而也找不到机会光大门楣。不过这样也使得王家躲开了“永昌”、“天授”和“景云”年间那些错综复杂的站队,始终得以平安。不像崇仁坊内的程家、许家和高家,如今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茬主人,只有房梁上的燕子年年如故。(注2)
    到了开元末年,王洵的父亲子稚公终于意识到,朝廷又恢复正常了。自己的家门如果再不出一匹麒麟,恐怕到了曾孙那辈儿,就要重新成为庶民。所以才高薪聘请名士,来王家指导儿子成材。怎奈王子稚本身就是个不拘小节之辈,所交的朋友当然个比一个放任不羁。因此在教导王洵之时,也是低标准,宽要求。故而王洵从小到大书没少念,名师也没少拜,却学出来一个文不成,武不就。只能在伙同一群贵胄子弟称雄东西两市,却没半分本领可以卖给帝王家。
    好在此刻天下承平已久,很多高祖在立国之初定下来的老规矩,官府执行起来已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王洵头上虽然只剩下了个子爵的帽子,家中的田产却膨胀到了其曾祖在世时的好几倍。借着父亲生前打下的好人脉,他还跟胡国公秦叔宝的后人秦国桢,秦国用两兄弟、郢国公宇文士及的后人宇文至,高唐县公马周的后人马方等,合伙开了常乐坊,百胜关两家京师中赫赫有名的斗鸡场。此外,东市上的临风楼,锦绣轩,宝昌源,等若干生意兴隆的酒楼,绸缎铺和典当行,幕后的主人也是王家。
    守着这些几辈子挥霍不完的田产和店铺,王洵的小日子就过得甭提有多滋润了。卖地方官员一个情面,所有店铺他从不亲自去巡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掌柜的上门交代最近的具体经营状况。他父亲的小妾云姨本身就是商户人家的长女,天生一双可以明察秋毫的慧眼,因此王洵的父亲虽然已经去世了四、五年,王家的生意却是越来越红火。
    每年大把大把的铜钱被云姨赚进来,又流水般经王洵的手撒出去。王洵王明允在长安城内可谓混得风生水起。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一直无缘步入仕途。云姨掌管家业时,借助其父亲遗留下来的人脉,给他安排了好多闲差。都被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给混丢了。如今换了他亲自管家,更是不求上进,压根不想往仕途上走。害得云姨天天追在他身边念叨,说自己没完成王洵父亲的嘱托,愧对王家列祖烈宗。
    今天王洵回家比往常早,云姨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机会,当然不肯轻易错过。随便找了个由头,眼巴巴地赶过来跟王洵一道吃晚饭。米没咽下去几粒,嘴巴张开了却再没停下。从王洵父亲子稚公当年在世时如何望子成龙,一直说到王洵曾祖相如公如何艰难创业。好在王洵的曾祖王蔷王相如出身实在是寒微得很,往上代只能追溯到生父赶脚苦力王三柱和祖父庄稼汉王五斤,否则,这家史的话题说到后半夜也甭想完。
    王洵今天心情本来就差,起先还能强打着精神听云姨痛陈家史。到后来,好不容易把王家的历史复习了完整的一遍,偏偏云姨还不肯放过他,话题一转,又扯起同一坊子里隔墙牛家那个中了进士的大公子,年青青地外放了刺史如何风光来。这下,王洵可是再也耐不住性子了,打了个哈欠,笑着说道:“朝廷的差事,哪就那么好做的?那牛家的宅院,我记得当年是姓程的吧。程叔祖身为大将军,手握重兵,天后还不是一道圣旨,就把他给砍了脑袋?程家人坐牢的坐牢,逃走的逃走,偌大家族转眼树倒猢狲散。早知如此,他当年何苦那么卖力替皇家玩命?”
    程、王两家本为世交。当年程家的第一任家主名振公和王家的第一任家主相如公乃刎颈之交。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可到了二人的儿子这辈儿,就因为一家蒸蒸日上,一家不思进取而疏远了。但是到了最后,不思进取的王家依旧住在崇仁坊,锦衣玉食。程名振的家族却因为其子大将军程务挺站错了队,在武则天当政时烟消云散。
    这个血淋淋的事实,虽然隔得年代稍远了些,云姨却无法否认。楞了一下,强笑着辩解“哪就那么危险了?如今圣上又不是当年的天后,心里一直怀着慈悲。自从他即位以来,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那是把该杀的人都杀干净了。皇上要是心软,当年早就被太平公主给剁了!况且皇上他老人家虽然不爱杀人,当朝李中书可是有名的三眼马蜂,人都说他嘴里抹着蜜,肚子里藏着根针。凡是得罪了他的人,能立刻死掉,都是上好的结局!”
    住在崇仁坊的人家,消息都比较灵通。云姨平素跟一群女眷交往,少不了听人说些官场轶事。中书令李林甫独占相位十数年,所有政敌都被他逼得痛不欲生。因为其年老眼花,看东西需要举着个水晶磨制的镜子,因为落了个三眼马蜂的绰号。可女眷们也就是跟非常熟悉的人私下里叫一叫这个绰号泄愤,谁也不敢大声。唯恐万一传到李林甫耳朵里,自家男人转眼就身败名裂!
    “可,可你现在只是个子爵。若不立些实实在在的功劳,下一代就只是个县男。若是朝廷哪天突然清查地产。”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什么时候轮得到我?您没见连当年力主清查地产的马老公爷,他家的田地如今都在千顷之上了么?”真的认真起来,王洵嘴巴远比云姨好使。旁征博引,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你阿爷当年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一定得替他将你培养成才。”说王洵不过,云姨就又祭起了杀手锏。提起王洵依旧故去多年的父亲,她自己又忍不住心里凄凉,眼睛一红,愣愣地落下几滴泪来。
    虽然对方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毕竟尽了母亲之职,将自己抚养长大。王洵不忍看着云姨难过,只好笑了笑,低声服软,“我今年不是才十七岁么?即便出去做事,谁能把我真当个大人看?况且京师里像我这样的勋贵子弟,少说也有两三千,如果没点儿真本事,怎么可能有机会脱颖而出?有心从军,我舍不得这个家。可去考进士呢,我又不擅长舞文弄墨。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在您的指点下,把家业变得更大。然后再花大价钱寻个皇上身边的门路,哪怕是做个宫廷侍卫,天天在皇上眼皮底下晃悠,也比从底层一级级向上爬来的快!”
    “话虽然是这么个理儿,可门路在哪啊?”见王洵不再一味地跟自己顶嘴,云姨也慢慢地收住了眼泪。“这也都怪我。当年你阿爷在世时,不嫌我出身低,走到哪都把我带在身边,让我认识了好多诰命夫人。可我总是觉得跟她们说不到一起去,不愿意主动往一起凑。这么长时间没来往,用到时再想求人家帮忙,关系却已经远了!”
    “那些人。吃块冰糖都要炫耀三四天,有什么好交往的!”不想让云姨一味地往她自己身上揽责任,王洵笑着奚落。
    “人家未必有钱,可是手中的权力,随时都可以换成钱啊!”云姨叹了口气,幽幽地说道。“咱家倒是有的是钱,可想找几个能说得上话的人”
    “不急,不急,慢慢就有了!”王洵笑了笑,装作对未来充满信心,“您猜猜我今天遇到了谁?这个人将来肯定是有前途的!”
    “除了宇文家那个不争气的,你还能认识谁来!”提起王洵身边的那些狐朋狗友,云姨就觉得牙根痒痒。
    “这回您可是真猜错了。我认识一个正经八本的三鼎甲!”为了哄云姨高兴,王洵只得把张巡搬出来做挡箭牌。“小张探花,您还记得不?当年外放前,曾经到咱们家拜会过的那个?”(注3)
    “小张探花?”正如王洵所料,云姨脸上立刻多云转晴,“他回京师了?怎么没来家里。说起当年,虽然那时你年纪尚小,我又是女流之辈,没帮上他的什么忙。但毕竟指点了他一条明路。否则,恐怕他提着猪头,也找不到收礼的庙门口!”
    “他刚刚到。本来说要登门拜谢您老当年提点之恩的,我看他实在赶路赶的辛苦,就婉拒了。怕他多心,所以我约了后天在临风楼给他洗尘。同时还请了李白和高适作陪!”下午时还觉得李白无足轻重,此刻为了哄长辈高兴,王洵又迫不及待地将两个新结识的才俊搬了出来。
    若说此时整个长安,也许有人会不知道京兆尹是哪位。但不知道李白的人,还真难找。听闻王洵终于肯结交几个名声赫赫的当世才子,而不是一味地斗鸡走犬为乐,云姨的心里头立刻乐开了花。轻轻揉了揉眼睛,笑着说道:“那敢情好。多认识几个知道上进的人,日后也好彼此有个照应。咱不求他们能帮上什么大忙,但谁家没有个一时应付不过来的大事儿小事儿呢!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