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烟云 >

第355章

盛唐烟云-第355章

小说: 盛唐烟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臣刚才把事情想得简单了!”严庄点了点头,老老实实地认错。
    “不是简单,而是你非行伍出身,没体会过士气和信心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安禄山今晚是难得的好脾气,耐着性子向严庄解释。“原本咱们大燕国铁骑所向披靡,将士们与唐军相遇时,打心眼里瞧不起对方,所以士气也就稳稳压住唐军一头。但是现在,将士们会想,对面领兵的是哪个啊?所统率的是百战老兵还是新招募的民壮啊?兵器和铠甲配备得怎么样啊?一旦打不赢该怎么办啊?没等开战,自己的心志已经不像先前那般坚定了。而残唐那边,肯定会想,一个从安西远道跑回来的无名小卒,都能打得过孙孝哲,我们先前是不是太窝囊,太胆小了?以各种因素虽然对结果的影响都不明显,但是彼此叠加起来,麻烦可就越来越大了!”
    “陛下英明!陛下高瞻远瞩!”严庄不断点头,阿谀奉承之词滚滚如潮。
    得到头号谋臣的真心赞颂,安禄山心里也觉得有些飘飘然,想了想,即兴发挥道:“既然宇文将军那么敬重封老将军,重新安葬封老将军的事情,你干脆就派他去做!朕听说他投奔你时,还带了几个昔日一道在白马堡受训的同僚。都是封常清的门生,估计他们也差不了哪去!你也一并给他们保举个官职,待处理完了老将军的身后事,朕另有大用。”
    严庄继续点头,答应立刻就着手安排。安禄山皱着眉头又想了一会儿,又继续吩咐:“在宇文至去安葬封老将军之前,让他跟阿史那承庆见个面。将安西军和王明允本人的情况,向阿史那将军详尽交个底儿。朕改天再从身边的近卫中,调两万精锐和一千曳落河出来。交给阿史那承庆带领,去增援孙孝哲。顺便告诉孙孝哲,如果这样了还打不赢一个后生小辈,就不用回来见朕了。趁早找个歪脖树,自己吊死算了!”
    “是,臣明天就去通知宇文将军!”严庄恭敬地答应,心里对安禄山的决定很是不解。无论与公与私,他都不希望自家谋主把赌注还押在孙孝哲身。第一,此人已经被王明允打得龟缩在长安城的高墙后不敢露头,即便得到了增援,也未必能顺利翻盘。第二,孙孝哲这厮专横跋扈,本来就已经不把很多同僚,包括自己这位右相放在眼内。如今有了雄厚的本钱,恐怕更是要把鼻子翘到天去。
    可是这些心里边想的东西,他没胆量跟安禄山当面说。犹豫再三,从侧面迂回道:“那崔乾佑将军该怎么办?陛下直接抽调身边精锐增援孙孝哲,岂不容易让崔乾佑将军心生疑虑?!”
    “不管他。让他自己生闷气去!”安禄山拍了下案,大声说道。随即又觉得自己这样做决定,不符合皇帝的身份。想了想,笑着补充道:“他不说正在剿匪么,朕支持他。传旨,让他兼领关内道节度使,自行扩充麾下兵马。只要做好准备,随时都可以向北方发起进攻。如果能把李亨的脑袋给朕砍下来,朕就封他为晋王。世代袭爵,永享荣华富贵!”
    这,已经等同于变相认可严庄先前的部分建议了。后者受宠若惊,赶紧笑着将命令记了下来。接连解决了几件烦心事儿,安禄山也觉得肩膀的压力减轻了不少,笑着伸了个懒腰,大声道:“让崔乾佑不要太着急封王,朕听人说,李亨那小子正准备把他阿爷架空了,自家在穷乡僻壤关起门来当皇帝。崔乾佑最好看准时机,等李亨那边宣布即位了,再带兵杀过去。一则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二则也给李隆基老儿卖个好,安某在帮他教训不孝儿子!嘿嘿,就是不知道,那老货肯不肯承安某人这份情!嘿嘿!”
    “嘿嘿嘿!”严庄陪着一阵奸笑,目光转向北方,满脸轻蔑。
    注1:安禄山虽然残暴好杀,行事乖张。在造反之前,却颇有识人之能。提拔起来的部将在他身故多年后,依然是藩镇割据的主力。而不肯归降他的中唐名臣,颜真卿兄弟,也是安禄山一手提拔。
第三章 国殇 (四 下)
    第三章国殇四下
    “啊嚏!”啊嚏!”刚刚入秋,天气还没来得及转冷,大唐监国太子李亨,却不断地打喷嚏。每一个喷嚏下来,都是涕泗交流,头晕目眩。
    这日子过得太艰难了,也不怪他的身体承受不住。前阵子从长安一溜烟跑到灵武,在路连号称能日行八百里的宝马良驹都跑死了十几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了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气还没等喘匀,却又听闻朔方军为了着急入卫长安,不幸被史思明父子从背后追杀,大败亏输的消息。
    登时间,李亨吓得魂飞天外,恨不得摆起车驾,继续向西北跑。亏得房琯、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裴冕等一干勋臣宿将力谏,才勉强答应暂留数日,继续观望动向。
    正所谓人有旦夕祸福,就李亨等人惶恐不可终日的当口,仿佛晴天打了霹雳般,一个好消息将所有人惊得目瞪口呆。安西军采访使,大宛都督王洵王明允,带着所部万把疲惫之师,竟然于永乐原大败孙孝哲,阵斩敌军将士七千余人,俘获战马、铠甲、辎重不计其数。孙孝哲狼狈退走,从奉天城一路跑回了长安。安西军乘胜追击,差点儿连长安都给夺回来。
    紧跟着,原本不以武事见长的陈仓县令薛景仙也一鸣惊人,借着京畿道附近人心惶惶的当口,将先前入侵到扶风千余叛军一鼓脑全歼,砍下来的人头装了整整三大车。而孙孝哲忌惮王洵抄他的老窝,居然连屁都没敢放一个,硬捏着鼻子认下了这场侮辱。
    这下,整个灵武可就震动了。百官们都说,是大唐天命不绝,所以屡有贤臣良将出世。至于这个屡字么?就有发挥空间了。薛景仙大人原本就是太子的嫡系,当然算是一个。从大宛万里回援的王洵王明允虽然态度模糊,但跟李亨这边也没什么旧怨,勉强也算是一个。剩下的,房琯、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裴冕,能在危难关头对太子不离不弃,都堪称肱骨贤臣,在正东方堵住了井陉关,让史思明不得继续向西的郭子仪、李光弼,当然也要被包括在内。
    这样算下来,已经日薄西山的大唐帝国,前途便又透出了几分光明。特别是灵武这边,原来就有数千边军精锐留守,如今又汇集了太子殿下嫡系的东宫六率一万五千余人,河西行军司马裴冕所带的五千余人,关内道盐池判官李涵、李苾兄弟所拉来的盐丁三千多人,再加各地仓促拉起来的民壮、乡兵,林林总总,已经近三万之数,也算得兵强马壮了。
    想想王明允只带了万余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迎击孙孝哲的一万五千大军,就能将后者打得落荒而逃。原本一直压在李亨等人头的战争阴云,就显得不那么恐惧了。凭着手中的充足兵力,即便没本事也给叛军当头一棒,至少凭借山河之险,暂且守住灵武附近这一亩三分地儿不会成为太大问题。
    既然安全不再成为问题,人的野心就迅速增长起来。太子李亨原来听从鱼朝恩的建议,在马嵬驿发动兵变之后,剪除了父亲的大部分羽翼,却没有直接继承皇位,目的其实有两个。第一,让老皇帝去蜀中对付杨氏一族的余孽,借刀杀人。第二,让老皇帝继续吸引叛军的注意力,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喘息时间。如今由于杨氏一族的彻底崩溃和战事突然出现转机,当初的两个目的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再遮遮掩掩不肯向前一步,就显得太虚伪了。
    没必要的虚伪,李亨向来不愿意干。其身边鱼朝恩等人,也不希望他继续客气下去。于是乎,君臣几个商量了一下,便在灵武唱了一折子劝进的好戏。那裴冕虽然不是优伶,但唱念做打几项基本功俱臻化境。寻了一群河东、关内道的古稀宿老,联名表。请求监国太子李亨,为大唐江山计,为天下苍生计,早正大位。
    李亨当然要把孝子的戏码做足,掩面不肯受,裴冕带着宿老们痛哭固请,李亨再辞。如是者五次,“迫不得已”,太子李亨才向西南方磕了几个头,遥拜父亲李隆基为太皇,然后穿龙袍,正式即位,改元至德。
    既然正式即位了,新朝自然要有些新气象来装点。恰恰天降祥瑞,有大星夜起于西北,坠于东南,照得半壁山河亮如白昼。于是乎,新皇帝李亨带领群臣,在灵武郊外祭天,感谢苍垂怜,使得李唐国祚绵延不绝。随后大封功臣,根据往日之功,封裴冕为中侍郎、同中门下平章事,房琯为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元帅,王思礼为兵部尚。其他各部主事官员,皆由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等从龙之臣充任。为了表示公允,对目前依旧替大唐奋战的各地将领、官员,皆各升一到数级不等。如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或为节度使,或为大将军,一个都没有落下。
    重中之重,当然是新近刚刚打了大胜仗,稳定了京畿道局势的王洵这边。此人的态度,不光决定着安禄山的势力能不能继续向西扩张。还决定着李亨的皇位能否坐得安稳。毕竟眼下太皇的余威尚在,一旦太皇不甘心丧失权力,从蜀中召集起兵马前来“问责”,驻守在汾州一带的王明允将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如果他奉了老皇帝的旨意,挥师向北,刚刚建立起来的灵武小朝廷,即便能将其击退,也势必遭受重大损失。而如果他记得往日怨仇,不肯奉老皇帝的“乱命”,则成了横亘在新老两位皇帝之间一道雄关。蜀中前来问罪的兵马想要抵达灵武,先得问问王大将军肯不肯借一条通道。
    所以,不管王洵的想法如何,李亨这边,是绝不能放弃任何与他拉近关系的机会。几个从长安一道伴着太子殿下到灵武,鞍前马后没少受苦的太监,只是因为曾经跟高力士和边令诚两个有瓜葛,便被稀里糊涂地按奸佞的罪名,砍了脑袋。几个当初在朝堂弹劾封常清丧师辱国,不杀不足以严肃军纪的御史,也被寻了罪名下了狱,时刻准备丢出去平息王大将军的愤怒。至于目前仍旧分散在各地的安西军旧部,如白孝德、李嗣业、段秀实等人,则纷纷被褒奖,重新委以显职。虽然一时半会儿内,除了一个口头虚衔外,朝廷拿不出任何实际东西赏赐他们。
    原安西大都护、封赏清则被朝廷洗刷冤枉,官复原职。其两个被贬谪为白身,目前不知所踪的儿子,也被追授了官爵。说来也巧,灵武小朝廷对封常清的身后褒奖,几乎和安禄山的厚葬他的举动,同时发生,同时在京畿道传播开来。闻者想起当年封常清带领一帮新募之兵,独力阻挡叛军西进的故事,无不摇头叹惋。
    叹息过了,投向封常清嫡传弟子,王洵王明允身目光就越发集中起来。新朝廷这边出手大方,直接封了王洵为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兼领安西节度使、营田使。几乎完全继承了封常清当年的职位和权力。当然了,这道圣旨能不能得到贯彻执行,还要看王洵本人今后的发展。反正眼下疏勒那边已经音讯断绝。王洵日后能否从当地部落手中将安西给夺回多少来,尚属于未知之数。
    完全凭虚头八脑的东西,李亨也知道未必能打动王洵。所以借着激励各地官员组建团练保卫家乡的由头,把目前王洵控制的六个州的人事、钱粮和兵马调度大权,也都顺手封给了他。反正即便不封,这些已经到了王洵嘴里的东西,暂时也没人能让他吐出来,还不如做个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