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烟云 >

第318章

盛唐烟云-第318章

小说: 盛唐烟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给属下的,是给长安城中那位圣明天子的!”赵怀旭抹了下脸,声音有些沙哑。“属下搜检那个死钦差的遗物时,在一堆金银细软中翻到了它”
    没等他把话说清楚,王洵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拜读。才扫了开头几行字,视线已经再度被泪水模糊,“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信的字写得很潦草,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笔画断续现象,可见封常清写此信时,是在强行压制其自身的感情。
    泪眼模糊中,王洵仿佛又看见了封四叔的身影。面对着边令诚那小人得志的嘴脸,面对着周围冷森森的刀锋,在临刑之际,这位一身正气老人并没试图替自己辩解,而是低声下气地乞求对方,再多给自己一点儿时间,容自己将数月来跟叛军的作战心得做个总结,给皇帝陛下,给后来的继任者,留一份宝贵的经验。
    “天杀的狗贼!”王洵哽咽着揉了下眼睛,继续往下翻看。信其实为两份,其中一份为给皇帝陛下的遗表,另外一份,则对战事的总结与长远剖析。在老人家看来,叛军之所以能一路势如破竹,是因为准备充分,外加起兵突然,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而朝廷这边,无论是在战前准备还是临战动员指挥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总结的教训。但这些已经过去的事情,无须再后悔。当下最重要的是,稳定防线,将叛军拖在潼关之下。安禄山所部兵马虽然骁勇,但最具威胁者,不过是那八千余曳落河,战死一个就少一个。而大唐这边的士卒虽然缺乏训练,临阵经验不足,却会越打越强,越打精兵越多。假以时日,此消彼长,叛军的攻势注定要难以为继。所以,不急于跟叛军决战,以各种手段徐徐图之,才是最佳的破敌之策!
    作为正面战场的辅助措施,封常清建议朝廷,从河东、淮南两个方向,适度发起反击,牵制叛军。一旦将叛军完全压制在河南各郡,则其兵源和补给便要出现问题。届时,朝廷再派出使节对叛军进行分化瓦解,必然会使其分崩离析。
    此外,在具体战术层面,封常清则针对曳落河野战能力强,而攻坚能力弱的缺点,建议朝廷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将其引到不适合骑兵展开的山峦地带,单独歼灭。哪怕是每次只咬掉其一小部分,也会严重打击叛军的士气。积少成多,但曳落河消耗得差不多时,叛军实力便不足畏惧了。
    “估计是高力士那厮,准备拿封帅的经验来培养自家心腹。所以才特地将这封信交给了姓冯的太监”赵怀旭强压住心中悲愤,低声向王洵解释。“只可惜封帅耿耿忠心,却不知道,此信根本没被送到那位圣明天子之手!”
    “嗯!”王洵哽咽着回应,泪水如雨下。几行黑字被泪水打湿,看去宛然若新“臣今将死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注:史中,有封常清遗表全文。读起来非常悲凉。
第五章 不周山 (四 下)
    第五章不周山四下
    暴雨在黎明前终于结束,随着一阵徐徐清风,乌云快速散去。&;&;朝阳从东方爬起来,将潋滟的光芒重新洒进华亭县,把整座城市从噩梦中唤醒。
    街道的尸体已经被人连夜拖走,地面的血迹也被雨水冲洗的干干净净。扎在临街院墙和窗棂的流矢被悄悄地拔出,砸坏的屋门,也被迅速换了新的。不刻意去查看,绝对看不出曾经有血战痕迹。一切都好像没发生过,一切都好像是场梦,醒了,也就云开雾散了。
    三三两两的衙役从街道走过,拍开临街店铺的门,勒令店铺的主人重新营业。一张张扣着县令老爷官印的告示也贴在了街道最显眼处,县衙里的办扯着破锣般的嗓子,反复宣读告示中的内容:钦差大人是假冒的!此人是叛贼安禄山帐下的细作,专门敲诈各地官员和士绅,替叛军募集粮饷。华亭县的官员们都受了蒙蔽!是路过此地的安西采访使王大人,目光如炬,及时拆穿了骗子的身份,并将其就地正法。整件事情与华亭县的父老乡亲无关,采访使大人不会做任何株连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那些家伙整天惹是生非!听了办老爷的宣讲,临街店铺的掌柜、伙计们长长出了一口气。虽然官府的文告当中几乎处处都是破绽,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可钦差大人是叛贼假冒的也罢,是被采访使大人冤杀的也好,那都是神仙们打架,与升斗小民无关!百姓们能不遭受什么池鱼之殃就该烧香拜佛了,活得不耐烦了才会去替一伙已经死了的太监主持公道!”大胆叛贼,假冒天使。招摇撞骗,罪不可赦”沙哑的宣读声从城西响到城东,又从城东响到了城南、城北。还没到过午,全城百姓都知道了昨天那场风暴的“真相”!摇摇头,纷纷将悬着的心脏从嗓子眼又放回了肚子内。
    不株连就好,不株连就好。至于昨天发生在大伙眼皮底下的那场杀戮,就当是噩梦好了。醒来之后,梦中一切都可以当做没发生过。
    于是,大伙收敛起忐忑不安的心情,像平常一样,该出门找事情做的继续出门找事情做,该去买菜的买菜,继续去买米的买米。无论昨夜的风雨再大,生活终归还要继续,是不?
    唯一令大伙感觉与以往不同的是,城中的秩序瞬间好了起来。四处敲诈勒索的地痞流氓们全都不见了,小偷和乞丐也完全失去了踪影。平素散漫惯了的团练们被组织了起来,在几张陌生的面孔敦促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街道往来巡视。见到有积水的地方,立刻停下来帮忙疏通。见到有人滑倒,也如同孝子贤孙般前搀扶、救助。有街坊受了团练们的热情帮助,心中感激,拿出来几个鸡蛋作为酬谢。后者却如同被蝎子蛰了般迅速跳开,一边摆手一边低声哀告:“您老这是干什么?赶紧收起来,赶紧。咱们过去怎么得罪您了?无冤无仇的!您给我塞这东西干什么?这要是被那帮军爷看见,我就是皮肉再厚,也吃不住棍子打啊?”
    “啊!”好心的街坊捧着鸡蛋,愣在了家门口。眨巴着眼睛适应了好半天,待对方的身影都逃远了,才笑着向地啐了一口,低声道:“该,恶人自有恶人磨。采访使大人怎么没早点儿过来?!早点过来,早就把你们给收拾成人样了!”
    “不愧是封常清的关门弟子,一出手,就露出了名将的风范!”与普通百姓不同,华亭县的大小官员们,对王洵的底细知道更清楚些,内心当中的感觉也更为复杂。
    钦差大人肯定不是假冒的,县令和主簿两个,曾经亲眼查验过此人的印信。那可是如假包换的正四品监门将军,皇帝陛下的贴身家奴!可这家奴在华亭县的作为,却实在不给其背后的主人长脸。自己巧立名目,勒索地方不说,还放任手下那些飞龙禁卫为非作歹。前后才几天功夫,就把华亭县搅得乌烟瘴气,连个可以安安静静读喝酒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而采访使王大人,所做作为与钦差恰恰相反。除了暴起发难的那一瞬,偶然露了一下峥嵘之外,其他时间都是规规矩矩。就连他麾下那些异族亲卫,待人接物也都客客气气,从不仗着主人的势力四处招摇。
    如果潼关被叛军拿下的那个谣言是真的,乱世当中,有这么一伙人来到了华亭,对地方来说,绝对是福不是祸。那些侍卫们的身手,地方官员们在昨天下午有目共睹。而同样的一伙地方团练,掌握在张文忠手里时,便是一群没头的苍蝇,除了给地方添乱之外,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到了安西采访使王大人手里才几个时辰,整支队伍便脱胎换骨。即便无法拉出去剿匪平叛,用来保护相邻,威慑趁机作乱的宵小之辈,却是绰绰有余了。
    所以冯姓太监死在采访使大人手里,也算是老天有眼。只是拒接圣旨、诛杀钦差这两项罪名,实在太骇人了些!顾忌到以高力士为首的太监们在朝廷中那股庞大的势力,地方官员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跟采访使大人及其属下将佐保持一定距离,既不敢与对方交往太密切,也不敢过分疏远。既不希望对方马离开,又不希望对方永远驻扎在华亭县。真是进也为难,退也为难,无论怎么做,都提心吊胆。
    “最好是让叛军把高力士等人全捉去,一个个就地正法!”有人感愤于封常清的遭遇,心中暗暗祈祷。那份给皇帝陛下的临终遗表前半部分,昨夜就被王洵当众传阅过了。凡肚子里多少还有些良知的,无不感动得掩面而泣。如果王洵当时趁势逼着大伙一道起兵清君侧,相信地方官员们没有勇气拒绝。然而对方却没有那么做,只是借了华亭县城外的小校场,说要在那里休整几天,顺便等等身后的大队人马。
    大队人马据说还有一万多,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每个人都配有两匹大宛良驹。华亭县距离京师不足五百里,如果放开坐骑狂奔的话,其实最多也就是三天的路程!
第五章 不周山 (五 上)
    第五章不周山五
    恐慌、疑虑、庆幸、崇拜,各式各样的目光围绕着华亭县的县衙和校场,徘徊不定。!。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此刻的王洵,既不在重兵把守的县衙门里,也不在城外的小校场。早在日出之前,他已经带着王十三、万俟玉薤、方子陵以及十几个随从,换了一身飞龙禁卫的装束,悄悄地赶往了长安。
    封常清的遭遇让他义愤填膺,然而他却鼓不起像宇文至那样,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的勇气。眼下叛军已经攻破了潼关,他麾下那一万多远道而来的疲敝之师,即便全站到长安城墙去,恐怕也无力回天。况且此刻大队人马还在半路,由宋武统领着追赶他的脚步,根本不可能参与长安城防御。即便有那个可能,王洵也不愿意稀里糊涂地把大军交到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之手。他可不是封常清,钢刀都架在脖子了,还一心想着报效朝廷。
    所以此刻他迫切需要去做,也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尽快从长安城中把云姨、紫萝和白荇芷等人接出来。不让她们被太监捉去当威胁自己的人质,也不让她们落到叛军手中。她们是他在长安城中最后的牵挂,无论如何,都割舍不下。
    因为已经临近京畿的缘故,通往长安的管道修得很平整。大宛马的四蹄腾起来,一个时辰轻松能跑出五六十里。凭着冯姓太监的印信和身的飞龙禁卫黑皮,一路不断从驿站索要补给,几匹宝马轮换着骑乘,晓行暮宿,才是第三天清晨,已经过了咸阳,长安城遥遥在望。
    “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活着回来!”看到眼前熟悉的景物,方子陵忍不住低声感慨。几年前,他也是穿着同样一身飞龙禁卫的衣服,追随在王洵身后“逃离”了长安。而今天,他和王洵已经都不能算无名小卒,却依旧要逃来逃去,如同丧家之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