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固然者,时其好恶,剂其盈虛,而以号曰某物某物,如是而已。岂能竟消磨一原质,与别创造一原质哉?(同上)
以太不生不灭,原质不增不损,故宇宙间但有变易,而无存亡。谭嗣同云:
有无者,聚散也,非生灭也。王船lli之说《易》,谓一卦有十二爻,半隐半见。故大易不言有无,隐见而已。(《仁学》,页十
一)
张横渠《正蒙_参两篇》〃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一段,正此意(参看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一目)。谭嗣同盖本张横渠之说,而以当时所闻化学中之新说说明之。
以太虽不生不灭;而有〃微生灭〃。个体的物,无时不在变易之中,亦即无时不在生灭之中。此个体之生灭,即以太之〃微生灭〃也。谭嗣同云:
求之过去,生灭无始。求之未来,生灭无终。求之现在,生灭息息。庄曰:〃藏舟于壑,自谓已固,有大力者夜半负之而走。〃吾谓将并壑而负之走也。又曰:〃鸿鹄已翔于万仞,而罗者犹视乎薮泽。〃吾谓并薮泽亦一已翔者也。孔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昼夜即川之理;川即昼夜之形。非一非二,非断非常。旋生旋灭,即灭即生。生与灭相授之际,微之又微,至于无可微。密之又密,至于无可密。夫是以融化为一,而成乎不生不灭。成乎不生不灭,而所以成之微生灭,固不容掩焉矣。(《仁学》,
页十四至十五)
万物无时不在变易生灭之中,亦即万物无时不在日新之中。谭嗣同曰:
反乎逝而观,则名之曰日新。孔曰〃革去故,鼎取新〃。又曰:〃曰新之为盛德。〃夫善至于日新而止矣;夫恶亦至于不日新而止矣。德之宜新也,世容知之。独何以届今之世,犹有守旧之鄙生,靳新然曰不当变法,何哉?(《仁学》,页十八)
此谭嗣同所与当时变法运动之哲学的根据也。
(3)大同之治
谭嗣同既亦注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义,故在政治方面,亦讲康有为所谓〃大同之教〃。谭嗣同云:
地球之治也,丄乂有天下而无国也。庄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治者,有国之义也。在宥者,无国之义也。曰在宥,盖自由之转音,旨哉言乎!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臣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仁学》,页四十九)
此义谭嗣同以为《易》、《春秋》中已言之。谭嗣同云:
吾言地球之变,非吾之言,而《易》之言也。《易》冒天下之道,
故至赜而不可恶。吾尝闻□□之论乾卦矣,于《春秋》三世之义有合也。《易》兼三才而两之,故有两三世;内卦逆而外卦顺。〃初九,潜龙勿用。〃太平世也,元统也。无教主,亦无君主。于时为洪荒太古,氓之蚩蚩,互为酋长已耳。于人为初生。勿用者,无所可用者也。〃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升平世也,天统也。时则渐有教主君主矣,然去民尚未远也,故曰在田。于时为三皇五帝,于人为童稚。〃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慯若,厉无咎。〃据乱世也,君统也。君主始横肆,教主乃不得不出而剂其平。故词多忧虑。于时为三代,于人为冠婚。此内卦之逆三世也。〃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据乱世也,君统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或者,试词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孔子也。于时则自孔子之时至于今日皆是也,于人则为壮年以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升平世也,天统也。地球群教,将同奉一教主。地球群国,将同奉一君主。于时为大一统,于人为知天命。〃上九,亢龙着悔。〃太平世也,元统也,合地球而一教主,一君主,势又孤矣。孤故亢,亢故悔。侮则人人可有教主之德,而教主废。…人人可有君主之权,而君主废。于时遍地为民主,于人为功夫纯熟,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矣。此外卦之顺三世也。然而犹有迹象也。至于〃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天德不可为首也〃,又曰,〃夭下治也〃。则一切众生,普遍成佛。不惟无教主,乃至无教。不惟无君主,乃至无民主。不惟浑一地球,乃至无地球。不惟统天,乃至无天。夫然后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仁学》,页五十一)
此所引或即康有为之说。即或不然,而要之〃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之最高境界,当即康有为所谓〃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之〃神圣所游〃之境界
也。
(4)论教主
谭嗣同又自设难者曰:〃子陈义高矣。既已不能行,而滔滔然为空言,复何益乎?〃谭自答曰:
吾贵知,不贵行也。知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亦知,不知亦知,是行有限而知无限,行有穷而知无穷也。教也者,求知之方也。故凡教主教徒,皆以空言垂世,而不克及身行之,且为后世诟詈戮辱而不顾也。耶杀身,其弟子十二人,皆不得其死。孔仅免于一身,其弟子七十人,达者盖寡。佛与弟子,皆饥困乞食,以苦行终。此其亡躯命,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岂暇问其行不行哉?惟摩西、穆罕默德,以权力行其教,君主而已矣,何足为教主!(《仁学》,页五十)
教主惟教人知,然〃真知则无不行矣〃。
耶、孔、佛〃三教不同,同于变。变不同,同于平等〃(《仁学》;页二十八)。三教最高之理想,皆为上述最高之境界。惟三教之教主,所处之时代不同,故言之似有异。谭嗣同云:
以《公羊传》三世之说衡之,孔最为不幸。孔之时,君主之法度,既已甚密而孔繁。所谓伦常礼义,一切束缚钳制之名,既已浸渍于人人之心,而猝不可与革。既已为据乱之世,孔无如之何也。其于微言大义,仅得托诸隐晦之辞,而宛曲虛渺,以著其旨。其见于雅言,仍不能不牵率于君主之旧制,亦止据乱之世之法已耳。据乱之世,君统也。耶次不幸。彼其时亦君主横恣之时也。然而礼仪等差之相去,无若中国之悬绝,有升平之象焉。故耶得伸其
天治之说于升平之世,而为天统也。i佛独幸。其国土本无所称历代神圣之主,及摩西、约翰、禹、汤、文、武、周公之属,琢其天
真,漓其本朴。而佛又自为世外出家之人,于世间无所避就。故4毕伸其大同之说,于太平之世,而为元统也。夫大同之治,不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且无,更何有于君臣。举凡独夫民贼所为一相钳制束缚之名,皆无得而加诸。而佛遂以独高于群教之上,时然也,势不得不然也。要非可以揣测教主之法身也。教主之法身,一而已矣。三教教主一也。吾拜其一,皆拜之矣。〃斯言也,吾取之。(《仁学》,页二十八至二十九)
此言极推崇佛教。然其所以推崇之,以其合于孔子最高之义。是其推崇佛教,亦即所以推尊孔子也。
(四)廖平
讲今文家经学较康有为稍早,而康有为亦受其影响者,有廖平。〃廖平,字季平,初号四益,晚年更号五译,又更号六译。四川井研人,生
于清文宗咸丰二年(西历1852年),卒于民国21年(西历1932年)。年八十一岁。〃(据行述)
(1)经学一变
廖平之学共经六变,故晚年自更号六译。第一变为〃今古〃,时在癸未(光绪九年,西历1883年)(《四益馆经学四变记》,成都存古书局本,页一)。此时学说,以为〃今古两家所根据,又多同出于孔子,于是倡为法古改制,初年晚年之说〃(同上,页二)。在所著《今古学考》(书成于丙戌,光绪十二年,西历1886年)中,条列今古文经之异同,以为今古学之
分,先秦已有,而皆出于孔子。廖平云:
《论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晋从周。〃此孔子初年之言,古学之祖也。〃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此孔子晚年所言,今学所祖也。又言夏殷因革继周者,百世可知。按《王制》即所谓继周之王也。(《今古学考》卷下,成都存古书局本,页五)
盖孔子初年,〃尊王命,畏大人〃,尚无革命之意,只有从周之心。〃至于晚年,哀道不行〃,于是以所欲为者〃书之《王制》,寓之《春秋》〃(同上,页三)。《礼记》中《王制》一篇,即孔子所作;所谓《王制》者,即继周之王之制也。《周礼》所说为周制,即孔子初年所欲从者;《王制》为继周之王之制,乃孔子晚年决心革命之后之所作者。当时主张改制者,不仅孔子。〃春秋时有志之士,皆欲改周文,正如今之言治,莫不欲改弦更张也〃(同上,页二十四)。康有为诸子改制之说,盖本于此。
因孔子有初年晚年之主张,孔子殁后,宗孔子初年之说者,为古学;宗孔子晚年之说者,为今学。廖平云:
鲁为今学正宗,燕赵为古学正宗。鲁乃孔子乡国,弟子多,孔子晚年说,学者以为定论。。燕赵弟子,未修《春秋》以前,辞而先反。惟闻孔子从周之言,已后改制等说,未经面领。因与前说相反,遂疑鲁弟子伪为此言,依托孔子。故笃守前说,与鲁学相难。(同上,页九)
以后今学古学,相争不已。实则今古学不同者,只在制度方面。廖平云:
《论语》因革损益,唯在制度。至于伦常义理,百世可知。故今古之分,全在制度,不在义理,以义理古今同也。(同上,页八)
即就制度方面言,亦〃其实今学改者少,不改者多。今所不改,自当从古。凡解经,苟今学所不足,以古学补之可也〃(同上,页九)。故今古二派,〃如水火阴阳〃,〃相妨〃而亦〃相济〃(同上,页一)也。
(2)经学二变
廖平之学第二变为〃尊4抑古〃,时在戊子(光绪十四年,西历1888年)。此时学说,糜平云:
于是考究古文学渊源,则皆出许郑以后之伪撰。所有古文家师说,则全出刘歆以后据《周礼》、《左氏》之推衍。又考西汉以前,言经学者,皆±孔子,并无周公。六艺皆为新经,并非旧史。于是以尊经者作为《知圣篇》,辟古者作为《辟刘篇》(自注:外间所祖述之《改制考》即祖迷《知圣篇》,《伪经考》即祖述《辟刘篇》,而多失其宗旨)。(《经学四变记》,页三):
此时以今文经为孔子所作。〃帝王见诸事实,孔子徒托空言。六艺即其典章制度,与今六部则例相同〃(《知圣篇》卷上,成都存古书局本,页二)。古文经说,皆刘歆及以后人所伪造。刘歆真〃为圣门卓、操〃(《古学考》,页二十)。…廖平此时学说与康有为之《孔子改制考》及《新学伪经考》所主张者同,&以为康之《改制考》为祖述《知圣篇》,《伪经考》为祖述《辟刘篇》。
廖平此时以为春秋时主张改制者,实只孔子一人。廖平云:
或以诸子皆欲传教,人思改制,以法孔子,此大误也。今考子
书,皆《春秋》后四科流派,托之古人。按以言立教,开于孔子。《春秋》以前,但有艺术卜筮之书。凡子家皆出于孔子以后,由四科而分九流,皆托名古人,实非古书。(《知圣篇》卷上,页二十七至二十八)
惟其如此,故孔子为惟一之大圣也。
(3)经学三变
廖平之学第三变为讲〃小大〃之学。时在戊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