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祝紊粑叮抟桓ゾ撸蘅杉<懊妊考综澹杉家叮矣胄痈魇狻S墒俏担紊粑叮薏磺员鹫撸湫栽蛉唬跃莶偶#ā睹献幼忠迨柚ぁ肪硐拢骋哗柖烈哗柸
由斯而言,则性为潜能,才为现实。潜能不可见,必待其现为现实,方可
知之。此性是具的,与理学家所说之性不同。
〔注〕东原此意;与梨洲同时同学之陈乾初已言之。陈乾初名确,浙江海宁人,刘蘋山弟子。。梨洲称其〃于先师之学,十得。四五〃(《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南雷文案》卷八,页十三)。其论善性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之一言,是孟子道性善本旨。盖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也。如五谷之性,不艺植,不耘耔,何以知其种之美耶?是故镰蓑熟而后嘉谷之性全;怠勤异获,而曰韪麦之性有美恶,必不然矣。涵养熟而后君子之性全;敬肆殊功,而曰生民之性有善恶,必不然矣。〃(同上)陈乾初此意,梨洲初
不以为然。梨洲初驳此说云:〃夫性之为善,合下如是,到底如是,扩充尽才,而非有所增也。即不加扩充尽才,而非有所减也。〃(《与陈乾初论学书》,《南雷文案》卷三,页十一)梨洲此言,正朱子所谓性如混水中明珠之意。梨洲后又言:〃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本体。〃((明儒学案序》)或亦改从陈乾初之说(此点钱宾四先生说)。
就人而言,其血气心知之性中所具之能有三,即情、欲、知。东原云:
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给于欲者,声色臭味也,而因有爱畏。发乎情者,喜怒哀乐也,而因有惨舒。辨于知者,美丑是非也,而因有好恶。声色臭味之欲,资以养其生。喜怒哀恶之情,感而接于物。美丑是非之知,极而通于天地鬼神。'准有欲有情而又有知,然后欲得遂也,情得达也。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达斯已矣。(《孟子字义疏证》卷下,页一〇五)
人惟有知,故可知天地万物之理。东原云: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仁也。由其有生生有自为之条理。观于条理之秩然有序,可以知礼矣。观于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可以知义矣。(同上,页一一八)
人有知能知理,故可由自然而知必然。东原云:
耳能辨夫下之声;目能辨天下之色;鼻能辨天下之臭;口能辨天下之味;心能辨天下之义理。物不足以知天地之中正,是故无节于内,各遂其自然斯已矣。人有天德之知,能践乎中正。其自然则协天地之顺,其必然则协天地之常。莫非自然也,物之自然,不足语于此。孟子道性善,察乎人之材质,所自然有节之谓善也。
(《读孟子论性》,《戴东原集》卷八,页十一至十二)
人之所以异于物者,即物但是自然,而人则因有知而能知必然也。人依其知而行,即是行诸道德。东原云:
理义者,人之心知,有思辄通,能不惑乎所行也。人之心知,于人伦曰用,随在而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辞让,知是非,端绪可举,此之谓性善。于其知恻隐,则扩而充之,仁无不尽。于其知羞恶,则扩而充之,义无不尽。于其知恭敬辞让,则扩而充之,礼无不尽。于其知是非,则扩而充之,智无不尽。'仁义礼智,懿德之目也。孟子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然所谓恻隐,所谓仁者,非心知之外,如有物焉,藏于心也。己知怀生而畏死,故怵惕于孺子之危,恻隐于孺子之死。使无怀生畏死之心,又焉有怵惕恻隐之心?推之羞恶辞让是非亦然。(《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页八十六)
又云:
惟人之知,小之能尽美丑之极致,大之能尽是非之极致。然后能遂己之欲者,广之能遂人之欲。达己之情者,广之能达人之情。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情无不达,斯已矣。(《孟子字义疏证》卷下,页一〇五)
由是人之有一切道德,皆由于人之有知。知识即道德之说,东原可谓持之。人有知而物无之,故人能知理,知必然,而遵行之,能知同类有同于己之情欲,而推己及人。此人性之所以为善也。
及乎知之极致,则吾人之行为,皆完全合乎必然。至此则可谓系吾
人性中所具之能之完全的发展。东原云:
善,其必然也;性,其自然也。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致。天地人物之道,于是乎尽。(《孟子字义疏证》卷下,页…)
又曰:
荀子知礼义为圣人之教,而不知礼义亦出于性;知礼义为明其必然,而不知必然乃自然之极则,适以完其自然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页九十二)
必然为自然之极致,即自然之完全发展也。自然之完全发展,为天地之
至盛。东原云:
是故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惟圣人,然后尽其盛。(《原善中》,页十三)
就上所述,可见东原与理学家不同之处。盖东原虽亦以为有客观的理,伹不以此理为同时在吾人之性中。吾人之性即是血气心知,即是宋儒所谓气质之性。此气质之性中,虽无万事万物之理,而因其有知,却能知之。所以人能本自然而上合于必然。〃宋儒以理为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孟子字义疏证》卷上,页六十一)之说,颜、李欲驳倒之,而未能十分成功。东原则实能另立说以替代之,即本节所述是也。惟东原仍未能把住此点,尽量发挥,详下。
(3)求理之方法
客观的理;吾人有知可以知之。以知求理之方法,东原亦有论及。
东原云:
理者,情之不爽失者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以我絜之人,则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问:以情絜情,而无爽失,于行事诚得其理矣。情与理之名何以异?曰: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孟子字义疏证》卷上,页四十一至四十三)
此就人事方面,指出求理之方法。即〃以情絜情〃是也。〃以情絜情〃,即孔子所谓忠恕之道,《大学》所谓絜矩之道。人之情欲之发,有一定。的界限,过此界限,即妨害别人。此一定的界限,即〃自然之分理〃,过此为过情,不及此为不及情。无过情无不及情,即为得理。
至于别方面事物之理,则〃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孟子字义疏证》卷下,页一二八)。不过剖析事物,如何始为至微?即在事物之理,如何始为得之?东原云:
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则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非理也,非义也。凡一人以为然,天下万世,皆曰是不可易也,此之谓同然。'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则名曰理,如斯而宜,名曰义。(《孟子字义疏证》卷上,页四十四)
理是客观的,不变的。吾人剖析事物,而求其理,求得之后,则观其是否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人以为然。如只吾一人以为然,或只少数
人以为然,则此只是吾一人或少数人之意见,非理也。若天下万世皆曰不可易,是则所求得者,必为客观的不变的理矣。
东原立理与意见之分。理是客观的,公的;意见是主观的,私的。东原以为宋儒以为理具于心,故往往以意见为理。东原云:
宋儒亦知就事物求理也,特因先入于释氏,转其所指为神识者以指理。故视理如有物焉,不徒曰事物之理,而曰理散在事物。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理散在事物,于是冥心求理。谓一本万殊;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实从释氏所云〃遍见倶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者,比类得之。徒以理为如有物焉,则不以为一理而不可;而事必有理,随事不同,故又言心具众理,应万事。心具之而出之,非意见固无可以当此者耳。(《孟子字义疏证》卷下,页一二八至一二九)
此批评宋儒;甚中其弊。盖宋儒皆受佛学之影响,理学家虽以为万物莫不有理,而同时以为万理皆具于心中。至于心学家更以为心即理,故其所说之理,虽不必皆非理;然其只是主观的意见之可能,则甚大也。
(4)恶之起源
人之情、欲、知,皆有失。东原云:
…欲之失为私,私则贪邪随之矣。情之失为偏,偏则乖戾随之矣。知之失为蔽,蔽则差谬随之矣。不私,则其欲皆仁也,皆礼义也。不偏则其情必和易而平恕也。不蔽,则其知乃所谓聪明圣智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页一〇五)
情欲知之失为道德的恶之起源,就中以私与蔽为尤可注意。东原云: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十五章湥Т姥е407
人之不尽其材,患二:曰私,曰蔽。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原善下》,页二十二)
因己之欲,推而及人之欲,是之谓强恕。若只知己之有欲,不知人之有欲,因纵欲以害人,是之谓私,欲之失也。知之知其对象,如光之照物。光有所蔽,则不能全照;知有所蔽,则其知物,亦必有差谬。(《孟子字义疏证》卷上,页四十八)知识即道德,若知有所蔽,则有恶起矣。宋儒立天理人欲之分,东原极不以为然。东原云:
问:宋以来之言理也,其说为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故辨乎理欲之界,以为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然则无欲非欤?曰:孟子言养生莫善于寡欲,明乎欲不可无也,寡之而已。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者,不仁也。不仁实生于欲遂其生之心。使其无此欲,必无不仁矣。然使其无此欲,则于天下之人生道穷促,亦将漠然视之。己不必遂其生,而遂人之生,无是情也。然则谓不出于正则出于邪,不出于邪则出于正,可也。谓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不可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页五十四)
此等辩论,如有结果;须先明宋儒所谓人欲,是何所指。饮食男女之欲,宋儒并不以为恶;特饮食男女之欲之不〃正〃者,换言之,即欲之失者,宋儒始以为恶耳。朱子谓欲为水流之至于滥者;其不滥者,不名曰欲也。故宋儒所以为恶之欲,名为人欲,名为私欲;正明其为欲之邪者耳。如〃欲遂其生,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之欲,东原所谓私者,正宋儒所谓欲也。东原所立邪正之分,细察之与宋儒理欲之分,仍无显著的区别。盖
所谓正邪最后仍须以理,或东原所谓之必然,为分剁之标准也。
〔注〕东原此意,陈乾初又已言之。乾初云:〃周子无欲之教,不禅而禅,吾儒只言寡欲耳。人心本无所谓天理;天理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无天理矣。〃(黄梨洲《与陈乾初书》,《南雷文案》卷三,页十二)洲驳之云:〃老兄此言;从先师'道心即人心之本心,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离气质无所谓性'而来。然以之言气质,言人心,则可;以之言人欲则不可。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人欲是落在方所;一人之私也。〃(同上)盖所谓人欲,照定义即是私的,是不〃恰好〃者,故总是恶也。
(5)东原与荀子
〃知之失为蔽〃;〃解蔽莫如学〃。此二语完全荀子之意。荀子注重学,东原亦极注重学。东原云:
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如血气资饮食以养,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