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 >

第38章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38章

小说: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则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鬼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粢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全集卷一,福州正谊书院刊〃正谊堂全书〃本,页二)
而太极
万物胜
【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
坤道成女
乾道成男
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图说前段用太极生两仪之说,后则不用八卦而用五行。虽图说末尾赞《易》,而此图则非全根据于《易》也。
故此太极图之来源,颇有研究之价值。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有太极先天之图(《道藏》第一百九十六册,页九),此与周濂溪之太极图略同。此经有唐明皇御制序,似为宋以前书。此或即濂溪太极图之所本欤?《宋史?儒林传?朱震传》,谓〃震经学深醇,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宋史》卷四百三十五,页四)。此谓当时所谓象数之学,皆源于陈抟。陈抟乃宋初一有名的活神仙也(《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传)。毛奇龄谓《参同契》诸图,自朱子注后,则学者多删之。惟彭本有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等图(按道藏中彭晓注《参同契》亦无图)。周濂溪太极图中之第二图,即取《参同契》之水火匡廓图(此图一方为坎卦,一方为离卦)',第三图即取《参同契》之三五至精图(《太极图说遗'议》)。黄宗炎、朱彝尊皆谓濂溪之太极图,本名无极图。谓:陈抟居华山,以无极图刊于石壁。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中层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最上一圈,名为炼神返虚,复归无极(黄宗炎《太极图辩》,见《宋元学案?百泉学案》
坤道成女
乾道成男
引。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见《曝书亭集》卷五十八)。〃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
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黄宗炎《太极图辩》)黄朱此言,未知所本。要之周濂溪之太极图,与道教有关系,似为事实。
周濂溪取道士所用以讲修炼之太极图,而与之以新解释,新意义。其解释此图之《太极图说》为宋明道学家中有系统著作之一。宋明道学家讲宇宙发生论者,多就其说推衍。兹与周濂溪所作《通书》共论之。《通书》,本名《易通》;濂溪亦以为系讲《易》之作也。
(2)《太极图说》与《通书》
《太极图说》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之一动一静,可以同时
而有。《通书》云: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动静》第十六,全集卷五,页二十三)
凡特殊的事物,于动时则只有动而无静,于静时则只有静而无动。盖特殊的事物是此则即为此所决定而不能是彼,是彼则即为彼所决定而不能是此。此所谓〃物则不通〃也。若太极则动而无动,即于动中亦有静也。静而无静,即于静中亦有动也。故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所谓〃神妙万物〃也。
《太极图说》云:〃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此明太极生阴阳五行,而太极实即在阴阳五行之内。《通书》云: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理性命》第二十二,全集卷六,页二)
《太极图说》谓五行为〃五气〃;《通书》谓阴阳为〃二气〃。是知濂溪以阴阳五行为皆气也。《通书》此节题《理性命章》;则所谓一者,即理也。亦即太极也。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理气二观念,在宋明道学中占甚重要之地位。其意义至朱熹始详细说明;濂溪盖发其端焉。依《通书》此节所说,则万物皆一之所分。所以太极即在万物之中。所谓〃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也。
《太极图说》下文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此等特殊的事物,皆有所决定而〃不通〃;即所谓〃万一各正,小大有定〃也。下又谓:〃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此以人为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太极之理,为〃纯粹至善〃,故人之性亦本来是善u此人性之本然,即所谓诚。《通书》云: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诚》第一,全集卷五,页二至四)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太极之别名也。
至于恶之来源,则《通书》云:〃诚无为,几善恶。〃(《诚几德》第三;全集卷五,页十)几者,动之微,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圣》第四,全集卷五,页十七)。人性本善。但其发动于行事,则未必皆能合乎中。若使发而不合乎中,则此不合乎中者,即是恶也。《通书》云: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十一聿周《溪、邵康节
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主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师》第七,全集卷五,页二十一)
阳为刚,阴为柔。人禀阴阳之气,故性亦有刚柔。刚柔失当,以及〃五性感动〃之不合中者,皆是恶。故恶是消极的,善是积极的。〃几善恶〃,〃故君子慎动〃(《慎动》第五,全集卷五,页十九)。
《太极图说》下文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通书》亦云:〃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人极者,即为人之标准也。中正之重要,巳如上述。所以于中正外再加仁义者;《通书》云: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顺化》第十一,全集卷五,页二十
八)
《太极图说》下文引《易?系辞》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综合观之,吾人必以中正律己,以仁义治人,而修养以成圣人之方法,则在于主静。主静者;濂溪自注云:〃无欲故静。〃《通书》云: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虛则明,明则通。动直则
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圣学》第二十,全集卷五,页三十
八)
无欲则静虚动直者,今举一例以明之。如孟子云:〃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此例为宋明道学家所常举者。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不假思念,当时即起之恻隐之情,乃系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是直动。此等直起之念,及本此而发生之行动,无个人利害之见,参于其间,故是公的。故曰〃动直则公〃也。若此人一转念,则〃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之意;〃要誉于乡党朋友〃之意,相间而起,此等意即是〃欲〃,其起非系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不是直动。此等转念,及由此而起之行动,有个人利害参于其间,故是私的,所谓〃私欲〃也。语谓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意义即如此。若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无事则静虚,有事则动直。《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圣》第四,全集卷五,页十五)〃寂然不动〃即静虚,〃感而遂通〃即动直。此为以后宋明道学家所常讲者。不过濂溪于此虽说及〃欲〃,而人之欲在形上学及伦理中之地位,及其与〃理〃之关系,濂溪尚未朋言。
〃明则通〃者,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寂而能照。明则能如此;不明则不能如此也。〃公则溥〃者,《通书》云: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公》第三十七,全集卷六,页二十二)
天地至公,故无不覆载,所谓〃溥〃也。公则能如此;不公则有私覆私载
而不能如此矣。〃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故曰:〃明通公溥,庶矣乎!〃欲达到此〃无欲故静〃之境界,亦须经过相当阶级,《通书》云: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
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思》第九,全集卷五,页二十四)
无思即寂然不动,思通即感而遂通。然欲达到此〃无思而无不通〃之境界,则须先经思之功夫。不过所谓思为若何之工夫,则濂溪未明言。大约此等工夫,即常注意于吾人心中之状况,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者。'《太极图说》下文谓:〃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云云,《通书》云: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下》第二,全集卷五,页八)
诚为人性之本然。圣人之所以为圣,即在复其性之本然而巳。此李翱所说,而以后道学家所一致主持者也。
(二)邵康节
上述《纬书》中之《易》说,附在道教中,传授不绝。及北宋而此种《易》说,又为人引入道学中,即所谓象数之学是也。刘牧《易数钩隐图
序》云:
夫易者,阿阳气交之谓也。…?卦者,圣人设之,观于象也。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通志堂经解〃本,页一)
〃形由象生;象由数设。〃天下之物皆形也。有数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
形。数为最根本的。上述《易纬》中之《易》说,虽亦有此倾向,然此倾向至此得有明白的表示。
濂溪之太极图,即其象学也。濂溪有'象学而无数学;康节则兼有象学及数学。《宋史'道学传》曰: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北海李之才,摄共城
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莪八卦,六十四卦图象。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奇,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熙宁十年(西历1077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