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氏同样打着这个主意。
党项人不是一无是处,不但顽强,并且内心同样有着一份骄傲,西夏流传着一首党项语诗叫《颂师典》:为何不跟西羌(吐蕃)走,西羌已向我俯首,大陆事务我主宰,政务官员共协辅。未曾听任中国管,中国向我来低头,我处皇族不间断,弥药(西夏在唐朝族名弥药)皇储代代传。
郑朗听到后,不由大乐。
从这首诗上,他马上就想到了后世的棒子yy精神。
宋朝这边为了筹集粮草,从前方诸将,到后方京城里的大佬,几乎愁白了头发。西夏那边却很从容,先是派重兵看守着黄河上十几个渡口,然后派百姓将秋粮收割上来,甚至从容地播下冬小麦,以备来年夏粮收成。
还有战斗,横山地区的一些部族反抗,那个规模不大,大多数地区是在横山里钻来钻去。每天都有伤亡,不过郑朗没有太在意,多数镇压的军队是为了练兵的,同时各归顺部族也产生大量伤亡,未来这些部族就与那些反叛的部族产生仇恨,那么以后那些部族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没有生存空间,危害就大不起来。
要么章楶带着军队收复北河套,西夏在这里驻扎了一些军队,但主要是防止契丹入侵,实际这里百姓并不多,西部地区更是出现了沙漠化,而非是原来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西夏也将主力军队与物资调到兴庆府,因此章楶军队与其说是收复北河套,不如说是在北河套推进,然后陆续地分兵驻扎。有战斗,规模皆很小。
余下开始静悄悄一片。
时光迅速进入九月下旬,天正式冷了下来。
种谊军队进入了并州地区,曲姚二人的骑军也抵达了河北,只有张玉的军队还在太行山半路上。
听到这个消息,郑朗一颗心定了定。
这是个人风格造成的结果,青年时代郑朗也喜欢冒险,后来处理的事多了,性格越来越谨慎,再加上在荆湖南路出了事,后来改革,每一项决定都牵连着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性格越来越稳妥。
这种稳妥性格未必很好,战争谁敢说百分之百胜利,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适度地就需要冒一些风险。因此,从军事角度来看,郑朗也许做成功了许多事,数次战役也大捷,但每次大捷都会出现许多伤亡,消耗也很大。这一点,就远不如章楶与王韶。特别是与契丹交手,郑朗这种性格十有**,会落得诸葛亮北伐的下场。
也不能说不好,虽过于稳重。但不会出现失误与意外。至少对付交趾与西夏,这种性格足矣。
有了这些军队进驻河北河东,即便契丹出军,宋朝这一回也不可能再摆一个大阵,那么就能将契丹军队拖上一段时间。
同时郑朗也感叹契丹的没落,若是萧燕燕在世时,看到西夏危急如此,也不用他施什么阴谋阳谋,早就十万大军兵临河北三关了。
郑朗视线这才集中在河西。
进攻开始。
一个让西夏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的进攻。
塔坦族。
贺兰山西边就是大漠。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腾格里沙漠,但在古代水土没有恶化之前,腾格里沙漠里不但有居延海与石羊湖这样的大湖泽,还有许多绿洲。
唐末通向西域四道。南二道一是兰州凉州道,一是吐蕃的南丝绸之路,还有北二道,一条就是从贺兰山去居延海的道路。还有一条就是从阴山去居延海的道路。
到了神宗年间,大漠里的绿洲越来越少,可还是有。
在这些绿洲上生活着一些截然不同的游牧民族。因为难以管理,西夏人同样也只能羁縻而已,造成这些民族桀骜不驯。贺兰山以西就有一个大部族,名叫塔坦族。
李浩与曲珍兵出居延海,西夏人没有太在意,于是在宋军兵临灵州城下时,曲珍兵出贺兰山,牵制西夏军队。没有真攻打贺兰山,仅是起牵制作用。梁氏不得不分兵驻扎贺兰山,曲珍绕了一个小圈子,自贺兰山外,抵达黄河畔,渡过黄河,与三军会合。
这次军事行动看似是为了牵制,实际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与贺兰山外塔坦族取得联系,将军中一些物资留给塔坦族,用以贿赂与拉拢。曲珍这才轻装兵渡黄河。
曲珍离开贺兰山,灵州又失守,梁氏不得不将粮草等物资放在后方贺兰山处,派兵看守。
但西夏人没有想到,塔坦族乘西夏将重兵驻扎前线的时候,突然越过贺兰山,袭击了西夏的粮仓。
听到这个消息后,西夏人面如土色。冬天来临,宋朝军队难熬,他们也难熬,就算兴庆府中还有粮草,明年春天怎么办?
当然,未来这个塔坦族同样也会让郑朗头痛,可眼下暂时不用管他们。
最可怕的不是塔坦人烧毁抢走了多少粮食,而是一道消息在河西军民中流传。
西夏坚守河西,最大的底气便是粮草,自五月初就开始,实际开战时间更早,从去年冬天两国就开始交恶,前线僵持,宋军又收复河西,这都要浪费大量物资。
而这道消息恰恰是针对这一点的,宋朝不但要养军,还要养一些河东的百姓,有的暂时安置在关中,有的留在原处,这批百姓数量不在少处,自银州到会州,这么广大的面积,接近两百万众。
但也不算多,熙宁七年大旱,最高峰灾民达到两千多万,那一次大旱,前后持续了接近两年,宋朝平安渡过,并且还在中间收复了河湟兰州。
难道眼下这点物资就难倒了宋朝。
其实在中原养活两千万灾民,未必能在西夏养活两百万百姓,但老百姓哪里知道其中的区别。
消息流传开来,多少削弱了西夏的士气。
宋军开始强渡黄河。
其实到了这时候,众人才明白郑朗小心翼翼的原因。
宋朝此次伐夏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政治、经济、军事、后勤、武器、时季、人心、情报,还有各种阴谋阳谋,民族政策,前面也确实成功了,西夏仅压缩在河西方圆几百公里的点大面积土地上。
但面临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西夏将士在每一寸土地上,与宋军进行着血战。
自河东向河西,有怀州境顺化渡,灵州境吕渡,雄州境郭家渡三大渡口,还有十几个小渡。
整整强攻了三天,宋军才夺下定远渡、鼻浦渡两个小渡口。
但双方伤亡率,西夏远高于宋军。
虽有黄河天险在手,又于河对岸构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宋军火力太强大了,甚至直接将各种武器搬到船上,向对岸轰击。至于每天轰击会花费多少钱帛,西夏人不会有心思去算计,他们看到的是在宋军轰击,每天死了多少人。
到了第四天,又让宋军攻下两个小渡口。
梁氏焦急之下,派使前来灵州与郑朗谈判,愿意听从郑朗的要求,全部还政于李秉常,同时处理一批所谓的奸邪。
但使者未至,西夏两名大将李段明与李开泰就开始与手下亲信商议。
梁氏在宋军进一步逼迫下,必然会做进一步的退让。但这两人当时跟随李岩与仁多零丁带着手下亲信一道击杀李清,关押李秉常,也是所谓奸邪之一,仁多零丁是西夏大族族首,与梁家人共同执掌着左右厢,梁氏不会处理仁多零丁,但必然拿爹不痛娘不爱的李段明李开泰出气。梁氏若对他们二人动手,也必然会对他们手下亲信动手。
二人针对这种形势,问这些亲信怎么办。
最后在他们有意无意诱导之下,手下决定拥护二人反叛梁氏,从前线杀回兴庆府,处死梁氏,拥保李秉常,进可以与宋军血战到底,退可以求和。
商议定下来,二人立即丢弃防御的顺化渡不顾,带着大军杀向兴庆府。
未得功,甚至连兴庆府城门都未进去,但这一来,西夏整个乱了套。而且宋军轻易的拿下了顺化渡,逼向兴庆府。
李段明进攻兴庆府不能,宋军又逼了过来,被“逼”之下,在他们再次有意无意诱导下,手下亲信主动劝解李段明与李开泰投降宋朝。至此,冯高四人熬了几十年时光,终于回到宋朝的怀抱,但眼下他们身份仍不能曝光。二人在手下大将逼迫下,三万多军队投降。这一降,余下军队再无战意,包括守在吕渡的仁多零丁,也献军投降。
十月初七,郑朗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兴庆府城下。
至此,某种意义郑朗已经快要实现岳飞满江红中所写的马踏贺兰山缺。(未完待续。。)
第二卷九百二十五章雪(大结局一)
来到兴庆府城外,郑朗将郭逵与王韶喊来。
就是到达了兴庆府,也未必那么容易将兴庆府拿下。
在西夏未崛起之前,这里也有一个小城镇,叫怀远镇,主要是用来用军事用途的。后来李德明迁都于此,进行了大肆扩张,周回十八里。与唐朝长安的八十一里相比,于宋朝的五十八里相比,规模小了很多。并且五十八里周长的开封城已经容纳不了城中的百姓,还在向城外扩张。严格来说,长安虽大,可南部诸坊有许多空地,甚至出现耕地,大量菜园子,实际开封城面积不及长安,人口数量却超过了唐朝的长安。
但周长十八里的城市,在西北豪无疑问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又因为南北有许从湖泊群,城市不得不东西相向。后来的银川依然保留着西夏东西相向的格局,也有湖,不过湖远不及现象之深之广。当然,整个西北,若没有相关的政策,水土在急剧的恶化。
十八里的城市,东西长度倍于南北长度,因此开了六城门,南北各二门,东西各一门。城外又有十丈宽的护城河。城内仿照唐朝长安与宋朝开封构局,划分了数十个坊,居民密集地分布于诸坊之中。还有宫城建筑,宫室殿宇,官厅衙署,一个官方的手工业作坊,兵营与仓库。再加上提前准备的粮草物资,仅是兴庆府就可以独立生存数年之久。
整个兴庆府布局,不仅有城内,还有城外,城东十五里处的黄河边高台寺与诸浮图,西部贺兰山东有五台山寺,皇家陵园,佛祖院,以及当年元昊为没移氏修的离宫。山东丛林中还有避暑宫殿。这部分梁氏主动放弃了,将兵力全部压缩到城中。
但不可小视兴庆府。
它作为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修建得比灵州高大坚固。三十年前辽国进攻兴庆府未果,郑朗还知道另一件事,一百多年后,成吉思汗曾四度围攻兴庆府。史上宋朝攻打灵州未成功,现在攻打兴庆府难度足比攻打灵州难度高上十倍!
拿下兴庆府,这一役也就结束了,但弄不好,在兴庆府就能僵持一年两年三年!不要一年时间。只有僵持半年时间,就会生起许多不好的变故。
进入十月,河西平原迎来一场大雪。
有利的一面,此时天正式冷了下去,白天也许还是七八摄氏度的温度,但到夜晚又恢复到零下。白天可怜的太阳,融化不了冰块,无论是兴庆府城外宽阔的护城河,各引水渠。以及各个湖泊,都结下了一层厚厚的冰冻,连马儿都能在上面跑。宋朝军队可以一马平川抵达兴庆府城墙下。
有不利的一面。
城冷下来,河水冰冻。泥土也冻得坚硬起来,不要指望挖地道,轰炸城墙了。
在低温的情况下,除了中午前后弓箭有效果外。早上与夜晚弓箭作用降低,包括神臂弓等利器。
天冷了,宋朝兵士虽有棉衣御寒。不过穿上了厚实的衣服,影响了行动灵活度。但西夏兵士多生长于此,穿着一件简单的兽皮袍子,就能作战了,这种寒冷的天气利敌不利于己。
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