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资本大唐 >

第295章

资本大唐-第295章

小说: 资本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闹幸瞪系木薮笸度耄偌由厦藁ǖ睦丛慈找娉渥悖嚼丛蕉嗟拿薏剂飨蚴谐。技费蛊渌剂系纳婵占洹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棉布纺织技术比较原始,纺出来的棉布十分粗糙,也只比麻布有优势,所以抢占的也只是麻布的市场,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进入纺织产业,再加上李愔在背后的推动,纺织技术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短短的时间内,棉布的质量已经上升了数个台阶,现在的棉布质地也越来越细密光滑,已经开始和丝绸抢夺高端的布料市场。

其实相比较而言,丝绸的质地与光滑度都不是棉布能比的,所以富贵人家的主要衣料还是以丝绸为首,甚至连一些中等人家,也都是以穿丝绸为荣,所以无论棉布再怎么精美,都无法撼动丝绸这种顶级布料的地位。

但上面所说的仅仅是指大唐国内,大唐生产出来的丝绸只有一少部分是用来在国内销售的,大部分丝绸其实是通过海运或陆路向外销售,比如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虽然这条路上的商品并不仅仅是丝绸,但丝绸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可是随着棉布的崛起,北方的商人忽然发现,他们根本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南方,然后求爷爷告奶奶的想多订购一些丝绸,在自己的身边,就有大批价格更低,而且比丝绸更加耐磨耐穿的棉布,这些棉布被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运出去,虽然卖出的价格比丝绸低一些,但因为本来成本就低,相比较之下,还是棉布带来的利润更高。

也正是看到这种情况,北方丝绸之路上,棉布慢慢的取代了丝绸,成为大唐对外的主打产品之一。北方销路受阻,对丝绸生产的打击可谓是十分巨大,虽然南方的海运也能解决一部分的销路问题,但因为航海技术的限制,还是有一部分丝绸积压下来。

丝绸销路的不畅,自然引起一连串的恶果,首先是采购丝绸的商人减少,导致丝绸降价,丝绸价格一降,对蚕茧的的收购价格自然也会随之降低,蚕茧卖不上价,使得以养蚕为生的蚕农濒临破产,越来越多的人吃不上饭。比如谢县令来之前要解决的春荒问题,吃上不饭的大部分都是蚕农,倒是海边的这些渔民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养蚕业受到打击,苏州做为丝绸的主要产地之一,自然深受影响,蚕农是一方面,另外税收自然也困难了许多。说起来大唐的税收比较复杂,比如有租庸调、地税、户税等等,不过在初唐时期,主要还是租庸调的税收,这个税其实可以算是人头税,就是每人每年交的税都是固定的,按说这种税收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现在蚕农连饭都吃不上,自然无力交税,因此这个主要税种收不上来,苏州的税收自然大受影响。

谢县令讲完之后,李恪一脸郁闷的看向李愔道:“六弟,原来我封地的税收减少,都是因为你的原因!”

李愔听后却是白了李恪一眼道:“三哥,你这话可说的不对了,算起来你也是纺织产业的主要推动者,现在你名下可也有着不少的纺织厂啊!”

呃~!李愔的一句话就让李恪哑口无言,的确,他府上的纺织产业都是挂靠由王子豪代为管理,每年也有不少的收益。

“嘿嘿~,这样说起来我和七哥也有份,每人府上都有纺织厂。”李贞这时也挠着脑袋笑道,纺织产业才刚刚起步,无数长安贵族都参与其中,李恽和李贞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他们还是李愔的兄弟,进入纺织业更加方便。

而谢县令则有些郁闷的看着眼前这四个皇子,正是他们这帮长安贵族带头,让纺织产业发展迅速,导致南方的丝绸业受到打击,现在不光他们苏州地界,其它蚕桑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谢县令,其实我今天之所以来这里,就是为了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只不过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可能要花费几年时间。”李愔看到谢县令的样子,笑着将这次来的主要目的讲出来。

“殿下,您真的能解决丝绸的问题?”听到李愔的话,谢县令立刻激动的站了起来,他是个忧国忧民之人,这些天为了华亭县蚕桑业受打击的事,几乎连头发都快急白了。而且他出身于江东大族,族中也是以蚕桑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所以无论于公还是于私,他都希望尽快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

“谢县令这话问的可就不对了,天下谁人不知道我六哥的本事,别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销路问题,就是再搞一个比丝绸还要赚钱的产业,也只不过易于反掌的事!”李贞的心情很好,因为他已经从六哥的话里,嗅到一丝金钱的气息,如此这次六哥能办成,那自己肯定也能在丝绸这个行业里插上一脚。

“对对!这倒是下官的不是了!”谢县令一听,也急忙赔礼笑道。所谓关心则乱,他竟然忘了站在眼前的是大名鼎鼎的齐王殿下。

“六郎,你有什么办法解决丝绸的销路问题?”李恪毕竟还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现在知道自己治下出了问题,自然想尽快解决。

“嘿嘿,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丝绸在海外还是十分有市场的,之所以造成现在的情况,其实还是因为运输能力有限,北方的商路被棉布夺去,南方的海运能力有限,所以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强大唐的海运!”李愔笑呵呵的说道。

李愔的话一出口,不但李恪和李恽、李贞失望,连谢县令都叹了口气。只见李恪开口说道:“六郎,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们也知道增强海运,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若是等你的海运发展起来,那估计大唐的蚕农早就被饿死了。”

李愔听后却是大笑几声,过了一会这才说道:“三哥你们有所不知,其实我大唐的海运业已经十分兴盛了,甚至也足以担负起开拓海运的能力,只可惜咱们大唐的海商胆子太小,再加上海运的风险又太大,所以在没有人组织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跑太远的路,而我这次来南方,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六郎,你的意思是?”李恪好像隐隐约约明白了什么?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在这两年内,我会以流求等地为基地,整合大唐的海上运输力量,然后组成大船队向外航行,以此来降低海运的风险,如此一来,我大唐的海运能力将成倍增长,到时丝绸的销路自然迎刃而解!”李愔忽然站了起来,向前走了两步,背对众人满是豪气的说道。

李恪虽然听明白了李愔的话,但却还是有一点想不通,那就是李愔为什么带他们来华亭?毕竟整合海运力量,好像和这里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啊?

李恪心中的疑问很快就有了回答,只见迎风而立的李愔忽然一转身,郑重的开口说道:“至于华亭这里,我要在这里建一座新城,它将成为大陆与海外的一个纽带港口,负责将组织长江流域,以及淮南道和河南道的商品集散地!”

第二百三十六章大上海计划

“建城?殿下,您……您不会是开玩笑吧?”谢县令满脸的不可思议,要知道,建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就算这三者全都有了,可是还必须要有朝廷的批准,否则就算是亲王也没有权力新建一座城池。

“六郎,长江沿岸港口众多,而且自此向南不远,就是台州和温州,那里可都是有名的海港,有必要再华亭这里再建一个港口吗?”李恪虽然对苏州这里的政事不太关心,但是对周围大概的地理情况还是十分清楚的,在他看来,周围的港口都是现成的,根本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再建一个。

李愔听后却是笑道:“三哥你有所不知,长江沿岸的港口虽然多,但却只是河港,以前无论海运还是河运,用的都是平底船,所以影响还不太大,但是现在在海面上,跑的都是新型的尖底船,而且船只也越造越大,这样一来,很多海船就无法再到河港停泊,另外长江上的那些港口集中的货物想要出海,也必须要换海船,而这也需要一个大型的海港,因此无论从哪方面,都有建一座新港口的必要!”

李愔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继续又道:“至于为什么要将新城建在华亭,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这里是长江出海口,长江沿岸的船只到了这里,不必再冒险进入大海,直接将货物转移到海船上即可。第二个原因也是地理上的因素,华亭除了东面是大海外,其它三面都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更是我大唐的主要丝绸产地,将港口建在这里,也正加方便周围货物的集散,若是再向南运到台州或温州,必然会增加货物的成本,因此从长远来看,在这里建一座港口城市也绝对有必要的!”

李愔的一番话,让在座的李恪和谢县令都是连连点头,李恽和李贞并不关心建城的原因,他们想的是在这座新城建设完成后,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六郎,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建一座新城,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打算如何做?”李恪这时也被挑起几分雄心,这里是他的封地,若是真的能建一座超大型的港口,其它的不说,他的功绩绝对会随着这座城市被史官大加书写,而不会只挂着一个皇子的名号。

“呵呵,建城的确是件麻烦的事,不过只要一步步来,却也并不算太难,首先父皇那里不用担心,我回到长安后,会将这件事的原因解释清楚,他肯定会同意。另外谢县令你们这些地方官也要帮忙组织人手,先在这里兴建一个供大船停靠的码头,至于所需要的财力与物力,我已经让登州那里在准备,很快就会送来,所以组织人手的事,谢县令要通知苏州的郑别驾赶紧准备一下,以免耽误了时间!”李愔满脸自信的说道。他在登州之所以停了好几天,大部分都是在安排这件事。

李愔是苏州刺史,他既然都已经同意,那么谢县令自然也应该照办,不过谢县令听到让他组织人手时,脸上却露出为难之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说道:“启禀殿下,组织人手的事能不能向后推迟一段时间?因为现在刚好是春种时节,再加上春荒,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若是再调他们来做民夫的话,恐怕会出问题啊?”

按照大唐律法,所有百姓都要服徭役,也就是免费为国家劳动,一般来说每年不会超过二十天,这叫做正役,不过这个天数并不是固定的,每当政府事情较多时,朝廷随时可以增加徭役的天数,这叫做派役,不过正役和派役加在一起,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天,而且派役算是额外的劳动,可以抵消税收。李愔要想建设码头,必然要以服徭役的名义,让周边的百姓前来劳动,不过现在是春忙时节,一般政府是不会在这种时候让百姓服徭役的,主要是担心耽误农时。

没想到李愔听到后,却是大笑道:“谢县令误会了,我让你准备人手,其实主要是想帮你们,蚕桑业在这两年内,都会呈现一种不景气的状态,苏州及附近那么多的蚕农,想要靠养蚕养活一家实在有些困难,所以在建设码头时,我准备进行招工,干活的人可以领取一份报酬,虽然不多,但只要肯干活,养活一家几口还是没问题的。只不过你们却要请一些码头建设的专业人才,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免得日后还得再改建!”

听到李愔的话,谢县令只感觉眼前一亮,果然不愧是齐王殿下的手笔,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码头建设的人力问题,而且还解决了苏州附近蚕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