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资本大唐 >

第214章

资本大唐-第214章

小说: 资本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鋈乃甑墓馄ü尚『⒃谕嫠#谒巧砗蟛辉叮桓隼细救苏自谀抢铮帜靡槐说对谇胁荩缓笥们兴榈牟菸古员叩募钢焕夏讣Α

看着院子中的情形,李治更是满脸的不解,拉住正在向进院子的李愔问道:“六哥,你不是说要带我去见见世面吗,该不会就是这户人家吧?”

“小屁孩哪那么多问题?你只要带着耳朵跟我进去就是了!”李愔白了李治一眼,反手拉着他就进了院子。

“请问老夫人,这里可是张刘氏的家?”李愔进到院子,立刻对正在切草的老妇人行了一礼问道。

“是是!贵人快快请进,我儿媳去担水了,马上就回来!”老妇人看到进来的李愔,似乎并不感觉惊奇,十分热情的招呼道。接着又进到正房搬出两张凳子,请他们两人坐下,而那两个小孩则有些怕生,躲在祖母的身后不敢出来,只是偷偷的勾出头来,眨着两双乌黑的大眼睛打量着两人。

“老夫人,我是大唐日报的先生,昨天就和张刘氏约好了,今天要来采访她!”李愔坐下来后,笑呵呵的对不知该如何招呼他们的老妇人说道。

报社新建,内部分工并不十分明确,编辑与记者的工作其实都揉合在一起,本来按李愔的习惯,准备将报社里的工作人员统一称为记者,不过这个名字却遭到了燕北等人的一致反对,因为‘记’与‘妓’同音,听起来十分不雅,甚至连编辑的‘缉’也受到波及,两个名字全都被否决,最后让他们自己起,竟然一致通过用先生这个词,所以现在大唐日报的工作人员,在外面都是以先生自称,慢慢的也被不少人所认可。

“知道知道,昨天我儿媳就告诉我了,说是今天有贵人来,刚才老妇一见到贵人,立刻就猜到您就是她说的先生!”老妇人笑的满脸皱纹,十分热情的对李愔说道。虽然李治是和李愔一起来的,不过他的年龄实在太小了,人家根本就当他是个书僮,对此李治虽然十分不满,但也不好和一个贫苦人家的老妇人理论。

正在李愔和老妇人说话的时候,就听门外有脚步声,紧接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少妇从门外走来,肩上挑着扁担,两头的水桶溅着水花,有些吃力的跨过门槛,不过当看到院子中的李愔和李治时,脸上先是一愣,然后立刻露出一个热情的笑容说道:“哎哟,这两位一定就是王管事说的报馆先生吧,小妇人刚好出去了,倒是失礼了,您二位先坐,我把水放下就来!”

这个张刘氏长相倒也齐整,只是肤色有些黑,从说话的语气上来看,倒是个爽利的女人。李愔身为一个大男人,看到对方一个弱女子挑着两桶水,自然不能这么干坐着,马上站起来帮对方将水提到厨房,张刘氏倒也一点也不扭捏,将扁担放下后这才向李愔道谢。

“先生快请坐,我去给二位倒水!”张刘氏和李愔一起走出厨房,看到李治时也有几分惊讶。她昨天接到管事的通知,说有两个报社的先生要采访工人,厂里安排她接受采访,只是让她没想到,其中一个先生竟然还是个小孩子。

“张嫂子不用客气,我们其实就是想采访你几个问题,不用那么麻烦!”

对于报纸上的文章,李愔总觉得有些不满意,所以这次他准备亲自出马,带着李治亲身采访一下,然后再按自己的想法写出一篇报道,给报社的人做个榜样,所以才安排了这次采访。另外他也不像报社里的人,只把采访对象盯在有上层人物身上,而是决定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小人物,最后终于在王子豪的安排下,找到眼前这个张刘氏。

“那怎么行,你们可都是识文断字的先生,能放下身份来到我家,那就是我家的贵人,绝对不能怠慢了!”张刘氏说着,转身又进了厨房烧水。虽然并不知道李愔和李治的真正身份,但显然她却十分尊重他们。

张刘氏其实并不识字,更没闲钱买报纸,但却并不防碍她知道报纸是什么,因为在她干活的那个工厂,管钱的帐房先生和几个识字的管事,几乎天天都在讨论报纸上的事,兴致起来时,还会给工人们读上一段,上次她就听说过朝廷出的那个土地置换的新政,可惜她家里的土地早就卖了,家中又没有男人,明知道是个好机会,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张刘氏在厨房烧水,李愔也不能就这么干坐着,于是就和张刘氏的婆婆闲聊起来,想从侧面多了解一下张刘氏,只不过一提起自己这个儿媳,老妇人的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说起张刘氏婆媳,的确算是一对苦命的女人,眼前的这个老妇人早年丧夫,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长大,而且还娶了张刘氏这个儿媳,本来儿子在外做工,一家人生活虽然苦了点,但也算过的去,可是没想到她儿子也是个短命之人,在第二个孩子刚出生没多久就病死了,留下老母以及两个幼儿,全都要靠张刘氏在外给人洗衣做饭挣钱养活。

提起儿子刚去世的那段日子,老妇人是眼泪横流,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被祖母的样子吓坏了,一个个缩着身子不敢动弹,眼圈里也满是眼泪。这两个孩子满脸都是泥土,因为天气太热,所以都只挂着一个肚兜,大一点的男孩看起来有四岁左右,小一点的女孩估计还不到三岁,比兕子还要小。

李愔看两个孩子可怜,伸手从李治身上掏出几样零食,他年纪小,身上向来都带着零食。然后笑呵呵的递给两个孩子,不过那个男孩懂事一点,看了看祖母没敢接,小女孩年纪小嘴巴馋,看到几样零食样式精美,立刻毫不客气的拿过来就塞到嘴里。

老妇人看到孙女无礼的举动,刚想要开口呵斥,却被李愔笑呵呵的制止道:“老夫人不必客气,我也有个妹妹,和您孙女年纪差不多,看到她就让我想到小妹,送几块零食只是顺手之举,根本当不得什么事!”

李愔说着,又示意男孩来拿手中的零食。听到李愔说的诚肯,老妇人犹豫了一下,才对满脸馋相的孙子说道:“既然是贵人给的,你就拿着吧!”

看到祖母同意,小男孩这才高兴的伸出脏兮兮的小手,抢过李愔手中的零食后,和妹妹躲到一边吃了起来。

正在这时,张刘氏的水也烧开了,搬出一张平时吃饭的小桌子放到李愔和李治面前,放上两个粗瓷碗,给两人倒了碗水,至于茶叶就别想了,虽说这两年茶叶普及的速度很快,但却也不是张刘氏这种孤儿寡母能喝的起的。

请张刘氏坐下后,李愔示意李治将带来的本子打开,笔黑也准备好,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只见李愔开口对张刘氏问道:“张嫂子,我们这次的采访,主要是围绕着你在工厂中的工作展开,现在我想请问一下,你们工厂主要是做什么的,您在工厂里又做什么工作?”

“看先生问的,我一个妇道人家,在纺织厂里还能做什么?我们工厂以前即做纺纱又做织布,不过现在分开了,我被分到了织布厂,现在除了织布外,还管着十个女工。”张刘氏十分大方的说道,虽说只管着十个人,但好歹也是个管理者,平时和上头的几个管事打的交道比较多,所以胆子比一般的妇女要大的多。

第一百三十三章采访(下)

纺织厂从前年开始起步,去年得到极大的发展,其中以李愔和各个世家以及几个大商人为领头羊,每家名下都拥有不下千人的大纺织厂,特别是李愔和几个准备充足的大商人,他们的厂子的人数早就超过了两千多人,生产出来的布匹也占了市场数额的大部分。

纺织厂的发展,与棉花的推广种植息息相关,自从李愔以征伐高句丽需要为借口,让朝廷在大唐推广棉花种植以来,棉花的产量几乎是以火箭般的速度上升,而借着这股东风,李愔则大办纺织厂,纺织厂的兴建,自然更进一步刺激棉花的产量,毕竟棉花这东西不占良田,而且还耐旱,可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经济作物。

张刘氏就是在李愔名下的一家纺织厂工作,当然了,她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年青的报社先生,就是自己的老板,也是当今大唐的齐王殿下。

“张嫂子,那你们每天在纺织厂要干多长时间?”李愔接着问道,虽然他也可以从王子豪那里得到答案,但这是采访,自然要有个采访的样子。

“这个也不一定,虽然规定的是一天上五个时辰的班,但若是材料充足,我们一般都要加班,不过加班也有加班费,所以虽然累点,但也有不少人愿意加班的。”张刘氏笑呵呵的答道。

“那您现在的收入是多少,能养活全家吗?”李愔问出一个连李治也十分关心的问题。

“呵呵,我以前做普通女工的时候,每月能拿到半贯钱,一家四口省着点用,倒也可以应付,现在升为管着十个人的组长后,每月能拿到八百文左右,再加上逢年过节的各种福利,以及加班的费用,现在养活一家倒没什么问题,而且手中还能攒下几个钱,偶而还能给孩子割点肉吃。”张刘氏回答的十分坦然,而且说话时,脸上也带着一种满足的微笑,显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不过在听到对方的话后,无论是李愔还是李治,两人沉默下来,长安大居不易,城中的物价本来就比其它地区要高,而且这两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普通居民的收入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物价的上涨,五百文让四口之家过一个月,这让他们两人都有些无法想象。

接下来李愔又问了张刘氏几个问题,不过主题却慢慢的从她在工厂的工作,慢慢的转变为张嫂子进工厂前后的生活对比。提起以前的生活,连一向乐观张嫂子也变得有些难过,当初她丈夫死后,为了养活全家,她是没日没夜的替人洗衣做饭,可尽管这样,全家还是饥一顿饱一顿的,甚至还有过断炊几天的记录,提起当时两个孩子哭着喊着想要吃饭时,连她也不禁抹起了眼泪。

后来还多亏了李愔,她一开始是在煤矿上帮人做饭,后来在罐头厂洗瓶子,最后才进了纺织厂,凭着一手织布的技术,再加上肯吃苦,所以很快就被管事赏识,提拔为组长,手下管着十个人,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过。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攒些钱,然后将两个孩子养大,为儿子娶一房媳妇,为女儿找个好婆家,然后她就可以在家养老了。

听完张刘氏这个质朴妇人的话,李愔扭头看了一下李治,发现对方眨巴着眼睛,眼中满是迷茫之色,显然,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底层的百姓,也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简单却又伟大的人生规划,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这可能是李治第一次想到,原来这世界上竟然还有这种活法?

将该问的问题都问了一遍,李愔也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他那手狗爬字连李治都瞧不上眼,但是在张刘氏婆媳和两个孩子眼中,却闪烁着羡慕与敬畏之色,毕竟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识字写字之人,都是他们需要仰视的存在。

将本子合上,笔墨收拾干净之后,李愔看了看天色,发现都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旁边的李治也站起来,看样子正想和他一起离开。不过李愔却没有站起来,而是从怀里拿出一张条子,然后交到张刘氏的手中说道:“张嫂子,这是今天的采访费,虽然不多,但也算是我们报社的一片心意,请您务必笑纳!”

张嫂子接过条子,她认得这是朝廷开的便换,凭这张便换可以到府衙里兑换成铜钱,只可惜她不识字,根本不知道这是多少钱,又不好意思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