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兵痞-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对于陆冲来说,这直尺中蕴含着的那些金色的信仰之光,才是他现在最为急需的东西,毕竟他虽然连续获得了三单位的特殊信仰之力,但是距离一百单位信仰之力升级高阶祭祀可还差了近八十呢。
陆冲的大方似乎感染到了其它人,没让他多等,那位德高望众的苏南明就主动站了出来,指向了台面上最后的那一柄直尺。
“陆冲,你知道戒尺吗?”
戒尺就是旧时私塾中老师用来惩罚学生的竹板,现代虽然不提倡老师体罚学生,但是在农村的老师,几乎人人都备有这等神器。
陆冲当初在老爷子手下读书的时候,就没少挨过那块楠竹制成的戒尺的板子,对于这个名字当然不会陌生。
这柄直尺陆冲得来时显得锈迹斑斑的,陆冲由于怕破坏其中蕴含的金光一直也没敢作出处理。但是如今上面的锈迹却是已经被清除,隐约可以见到尺面上刻着一些符号,而且其上的金光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苏前辈,您是说这是一把戒尺?可是据我所知,戒尺都是竹木所制,还没有哪位先生心狠到要用铁尺来教训学生吧?”
陆冲看了一眼台面的那柄直尺,这明显是金属制成的尺直会是戒尺?这是要把学生往死里打么?
苏南明失笑道:“戒尺的作用虽然是作惩戒之用,但其取形方、正、直,更取尺之标准、尺度的意义,最主要的用意却是在于警示学生其中的道理。”
“你得来的这柄戒尺来头极大,乃是出自宋时理学之祖二程之手,理学一道虽然在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对于规矩两个字却极为重视,可谓到了极端的程度。而这柄直尺,正是二程在那种情况下锻制出来,以彰显儒道方正直道理的。”
饶是早有预料这尺的来历不小,听到这里陆冲还是吃了一惊。
所谓二程乃是程颢和程颐的合称,他们两人与周敦颐一起被共同尊为儒家理学流派之祖,又被视为儒道中兴最为重要的人物。
在二程之后,宁朝的朱熹集几人理学之大成,将理学变成了官方学说并推广开来,最终变成了后世绵延千年内华国科举的指定内容。
而在古时,科举就是寒门士子们晋身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说这儒道的理学可以说是影响了华国近千年的历史。
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直尺上会凝聚如此多的信仰之力也就不奇怪了。林立本之前在向陆冲普及华国宗教势力之时就曾提及过,儒家乃是华国境内信众最多的宗教。
虽然儒家并不像道教佛家一般有专门的修炼之法和出世修行的行为,但是每一个读书人却都能够算得上其信众,而出仕为官,替当权者管理国家则正是他们入世修行之法。
作为理学一派创世人二程所锻出的戒尺,其在儒门之内的代表意义不下于道家佛家这些宗教的镇门法器,当然会受到众多儒者的敬仰。
宋朝至今近千年的历史,当中不知道出了多少读书人,其中又不知道有多少是对儒道怀着至诚的信仰之心的人。
这些人当中,又不知有多少人是对二程所铸的这柄戒尺中包含的方、正、直的意境满含认同的。
而且根据陆冲所了解到的崇拜之力的规律,本身被越多人崇拜的人能够提供的崇拜之力也越强大,信仰之力应该也是如此。
作为管理天下数千年的儒道,天下间无数的官员皆出于其下,而这些官员中享受万民拥戴的也不在少数,他们能够提供的信仰之力原本就要比普通之人强大了太多。
“这柄戒尺的名字就叫方正尺,家祖有幸与二程同出于一个时期,其流传下来的文字中对此略有记载,所以这次才侥幸弄清楚了来来历!”
苏南明的祖宗苏东坡等人正是和二程同时代的存在,而且在当时不管是名声还是官位都还在二程之上。
能够得他们专门为这柄方正尺留下文字,也可见得这直尺在当初的影响力之大。
第527章 求道
陆冲紧张地将手伸向了台面上的方正戒尺,按苏南明的说法,这方正尺上应该是汇聚了儒生们对于方、正、直这些思想的信仰,而对陆冲来说,正直还谈勉强谈得上,方字却是和他不沾边的存在。
何谓方?
君之可以欺之以方!
继承二程理学大道的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方,亦道也。罔,蒙蔽也。欺之以方,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以非其道,谓昧之以理之所无。
简单来说,就是说对君子可以拿合乎情理的事情去欺骗他,却不可以把不合理的事情去欺骗他。
有两个小故事可以更清楚地说明儒家对方这个字的解释。
春秋时期有一位子产先生,人家送了条鱼给他,本来是要放在水里先养着的,结果下人把这条鱼给煮来吃了,然后对子产先生说,哎呀,这条鱼本来是放在水里的,结果不知道怎么游着游着就不见了。
子产的回答是,这条鱼“得其所哉”了,意思就是到了他该去的地方去了。
鱼本来就是要拿来给人吃的,这符合自然大道,所以子产先生尽管明白,但却并没有对下人进行责罚。
另一个故事则是舜帝被其兄弟所陷,骗他下了一口井,然后将井口封住,这是要置他于死地。但是舜帝在脱难之后,却并没有责罚他的兄弟,而仍以兄礼待之。
这是因为在人伦大道中,弟就应该要尊敬兄长,所以哪怕兄长有错,作为君子的弟弟也不能对其反目相向。
这两个故事听上去都颇荒谬,但却就是儒道中对于君子之方的解释,真正奉行儒道的君子,就能够有这样的心气。
而儒道中的理学,对于这些规矩更是达到了严苛的地步,二程本身就是极为严肃死板守礼之人,如果他们碰上同样的事情,处置的方式绝对是和古之君子一样。
对于陆冲来说,这却是绝不可能做到的,也完全不能认同这样的看法和做法,所以他对这个方字,却是完全无法达到从心底的赞成。
但是按照妮寇对圣器的解释,想要与圣器沟通,则必须了解清楚圣器的意义,并完全认同其所代表的意义,这样才能调动其中的能量为己用。
陆冲能够获得羊氏族谱中的信仰之力,那是因为对华夏之祖的认同,能够获得士魂雕像及虎符中的信仰之力,那是因为他军人的身份,原本就对勇武和忠勇有着极深的理解。
对于这含方、正、直之意的方正戒尺,陆冲却是有些没信心。
他的手触到了戒尺之下,足足过了几秒钟,却没有传来任何的动静,陆冲轻叹一口气,知道被自己料中了,虽然方、正、直三个字他只欠缺一个方字,但却就因为这一点,就无法调用其中的力量。
“陆冲,这方正直尺原本乃是我儒家供奉之物,却于明末清初乱世之中流离而不知其所踪。如今终于得见天日,却不知你是否能割爱?”
相比那飞将军虎符,这方正直尺的年月虽然短了不少,但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却尤在其之上,价值也不可相提并论。
毕竟飞将军虎符只能代表着一个人,而这方正直尺却是代表着儒家,其间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苏南明虽然德高望众,但说出这话的时候也不禁脸色微红,这个要求的确是有些过份了。
陆冲正大失所望,听到苏南明的话却是心中一动,脸色古怪地转过头对苏南明道:“苏前辈,这般圣器当为有德者居之,陆冲虽不才,但对我华国传统儒家文化也有仰慕之心,而且与这方正尺颇有缘份,所以我想提个小小的要求。只要有大儒能够让我真正理解这方正尺所代表的意义,我就把这圣器无偿献出,绝无二话!”
所谓方,无非也是道理而已,陆冲一时不能接受,只是还没能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而儒家最强大的地方就是讲道理以及教人讲道理,陆冲相信他们总能想到办法让自己明白的。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让陆冲的一些世界观发生改变,但就算是被洗脑都好,只要能够让他调用到这尺中蕴含的信仰之力,陆冲也心甘情愿。
苏南明有些犹疑地看了陆冲一眼,在他看来,陆冲这多半只是推托之辞罢了。
理解道理这种东西完全无法从外在表现出来,就算他真的请到一帮子研究儒家学说的大师来给陆冲上课,陆冲只要自己不承认明白,他们也是无可奈何的。
陆冲明白苏南明的疑虑,立即举起自己扣手道:“我发誓,绝对是出自真心想要学习儒家关于方正直的经典,只要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就将这方正尺献出,有违此誓,天打雷劈!”
陆冲这话说得坦坦荡荡,只要吸收了尺中的信仰之力,他对于这尺本身的象征意义又哪里会在乎,就算值再多钱,于他也如浮云而已。
曾文羽虽然不明白陆冲为什么坚持,但却了解陆冲的性格,当下也是站出来对苏南明道:“苏前辈,小陆的人品绝对是值得信任的,而且他本人于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今仰慕儒道,对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何尝不是一种机会呢?”
陆冲见苏南明脸色开始松动,立马再加了一把火。
“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我愿意长留京城接受大儒们的教导,直到我真正理解这方正尺的意义为止!”
陆冲如今拥有的声望数量已经超过百万,远远超过了开启高阶战歌的最低限制,但却一直受限于信仰之力而无法突破,获取方正尺中的信仰之力就成了他当前最为重要的目标。
陆冲这一表态,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虽然不明白陆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执念,但是其诚意却是表露无遗的。
陆冲现在的状况,用句俗点的话来说,那是分分钟数百万上下。
如今他却宁愿花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来专门研习儒家学说,这样的诚意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十足了。
苏南明听到这里,也终于微微地点了点头
第528章 代言人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义务教育制度让绝大部份人都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以至于民智大开,比之封建时期的愚昧落后不可同日而语。
而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儒道的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仍然在影响着华国上下的民众,但是单从儒道本身的发展来看,却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并非儒道本身衰落,而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更多的思想从世界各地流传入了华国,让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独尊儒术。
陆冲作为一个在社会上影响力极大的明人,其一举一动莫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瞩目。如果传出去陆冲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这对于儒术的发展绝对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而且陆冲的影响力可不仅限于华国之内,在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他所拥有的影响力丝毫不比在华国低。
而且像美国那种国家,明星们所拥有的影响力其实要比华国更甚,比如美国,就连总统选举都会请明星们帮忙拉票,甚至有人直接站出来参与选举。
著名电影明星施瓦辛格就在二零零三年竞选加州州长成功。
所以陆冲尊崇儒道的消息如果传到国际上,说不定就能引来他众多粉丝们对于儒道的好奇,进而生出学习儒道的心思。
而华国如今正有一套关于在国际上推行儒术的计划要实施开来,让陆冲做这个计划的代言人,却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想到这里,苏南明不再犹豫,